三國志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徐晃圍破之。
張魯據漢中,三月,遣鍾繇討之。
公使淵等出河東與繇會。
〔一〕 魏書曰:庚辰,天子報:減戶五千,分所讓三縣萬五千封三子,植為平原侯,據為範陽侯,豹為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
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
遣曹仁討之。
超等屯潼關,公敕諸將:「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
」秋七月,公西征,〔一〕與超等夾關而軍。
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
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
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二〕循河為甬道而南。
賊退,拒渭口,公乃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為浮橋,夜,分兵結營于渭南。
賊夜攻營,伏兵擊破之。
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
九月,進軍渡渭。
〔三〕超等數挑戰,又不許;固請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賈詡計,偽許之。
韓遂請與公相見,公與遂父同歲孝廉,又與遂同時儕輩,於是交馬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說京都舊故,拊手歡笑。
既罷,超等問遂:「公何言?」遂曰:「無所言也。
」超等疑之。
〔四〕他日,公又與遂書,多所點竄,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
公乃與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
遂、超等走涼州,楊秋奔安定,關中平。
諸將或問公曰:「初,賊守潼關,渭北道缺,不從河東擊馮翊而反守潼關,引日而後北渡,何也?」公曰:「賊守潼關,若吾入河東,賊必引守諸津,則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關;賊悉眾南守,西河之備虛,故二將得擅取西河;然後引軍北渡,賊不能與吾爭西河者,以有二將之軍也。
連車樹柵,為甬道而南,〔五〕既為不可勝,且以示弱。
渡渭為堅壘,虜至不出,所以驕之也;故賊不為營壘而求割地。
吾順言許之,所以從其意,使自安而不為備,因畜士卒之力,一旦擊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
」始,賊每一部到,公輒有喜色。
賊破之後,諸將問其故。
公答曰:「關中長遠,若賊各依險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
今皆來集,其眾雖多,莫相歸服,軍無適主,一舉可滅,為功差易,吾是以喜。
」 〔一〕 魏書曰:議者多言「關西兵彊,習長矛,非精選前鋒,則不可以當也」。
公謂諸將曰:「戰在我,非在賊也。
賊雖習長矛,將使不得以刺,諸君但觀之耳。
」 〔二〕 曹瞞傳曰: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
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
河水急,比渡,流四五裡,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
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
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三〕 曹瞞傳曰:時公軍每渡渭,輒為超騎所衝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築壘。
婁子伯說公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
」公從之,乃多作縑囊以運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軍盡得渡渭。
或疑于時九月,水未應凍。
臣松之按魏書:公軍八月至潼關,閏月北渡河,則其年閏八月也,至此容可大寒邪! 〔四〕 魏書曰:公後日復與遂等會語,諸將曰:「公與虜交語,不宜輕脫,可為木行馬以為防遏。
」公然之。
賊將見公,悉于馬上拜,秦、胡觀者,前後重沓,公笑謂賊曰:「汝欲觀曹公邪?亦猶人也,非有四目兩口,但多智耳!」胡前後大觀。
又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
〔五〕 臣松之案:漢高祖二年,與楚戰滎陽京、索之間,築甬道屬河以取敖倉粟。
應劭曰:「恐敵鈔輜重,故築垣牆如街巷也。
」今魏武不築垣牆,但連車樹柵以扞兩面。
冬十月,軍自長安北征楊秋,圍安定。
秋降,復其爵位,使留撫其民人。
〔一〕十二月,自安定還,留夏侯淵屯長安。
〔一〕 魏略曰:楊秋,黃初中遷討寇將軍,位特進,封臨涇侯,以壽終。
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
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馬超餘眾梁興等屯藍田,使夏侯淵擊平之。
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幹,鉅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
冬十月,公征孫權。
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
詔書并十四州,復為九州。
夏四月,至鄴。
五月丙申,天子使禦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一〕曰: 朕以不德,少遭愍兇,越在西土,遷於唐、衛。
當此之時,若綴旒然,〔二〕宗廟乏祀,社稷無位;群兇覬覦,分裂諸夏,率土之民,朕無獲焉,即我高祖之命將墜於地。
朕用夙興假寐,震悼於厥心,曰「惟祖惟父,股肱先正,〔三〕其孰能恤朕躬」?乃誘天衷,誕育丞相,保乂我皇家,弘濟於艱難,朕實賴之。
今將授君典禮,其敬聽朕命。
昔者董卓初興國難,群後釋位以謀王室,〔四〕君則攝進,首啟戎行,此君之忠於本朝也。
後及黃巾反易天常,侵我三州,延及平民,君又翦之以寧東夏,此又君之功也。
韓暹、楊奉專用威命,君則緻討,克黜其難,遂遷許都,造我京畿,設官兆祀,不失舊物,天地鬼神於是獲乂,此又君之功也。
袁術僭逆,肆於淮南,懾憚君靈,用丕顯謀,蘄陽之役,橋蕤授首,稜威南邁,術以隕潰,此又君之功也。
迴戈東征,呂布就戮,乘轅將返,張楊殂斃,眭固伏罪,張繡稽服,此又君之功也。
袁紹逆亂天常,謀危社稷,憑恃其眾,稱兵內侮,當此之時,王師寡弱,天下寒心,莫有固志,君執大節,精貫白日,奮其武怒,運其神策,緻屆官渡,大殲醜類,〔五〕俾我國家拯于危墜,此又君之功也。
濟師洪河,拓定四州,袁譚、高幹,鹹梟其首,海盜奔迸,黑山順軌,此又君之功也。
烏丸三種,崇亂二世,袁尚因之,逼據塞北,束馬縣車,一征而滅,此又君之功也。
劉表背誕,不供貢職,王師首路,威風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此又君之功也。
馬超、成宜,同惡相濟,濱據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獻馘萬計,遂定邊境,撫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
鮮卑、丁零,重譯而至,(單于)〔箄于〕、白屋,請吏率職,此又君之功也。
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之以明德,班敘海內,宣美風俗,旁施勤教,恤慎刑獄,吏無苛政,民無懷慝;敦崇帝族,表繼絕世,舊德前功,罔不鹹秩;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
朕聞先王並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寵章,備其禮物,所以藩衛王室,左右厥世也。
其在周成,管、蔡不靜,懲難念功,乃使邵康公賜齊太公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世祚太師,以表東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職,又命晉文登為侯伯,錫以二輅、虎賁、鈇鉞、秬鬯、弓矢,大啟南陽,世作盟主。
故周室之不壞,繄二國是賴。
今君稱丕顯德,明保朕躬,奉答天命,導揚弘烈,緩爰九域,莫不率俾,〔六〕功高於伊、周,而賞卑於齊、晉,朕甚恧焉。
朕以眇眇之身,託於兆民之上,永思厥艱,若涉淵冰,非君攸濟,朕無任焉。
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
錫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爾龜,用建冢社。
昔在周室,畢公、毛公入為卿佐,周、邵師保出為二伯,外內之任,君實宜之,其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
又加君九錫,其敬聽朕命。
以君經緯禮律,為民軌儀,使安職業,無或遷志,是用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
君勸分務本,穡人昏作,〔七〕粟帛滯積,大業惟興,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
君敦尚謙讓,俾民興行,少長有禮,上下鹹和,是用錫君軒縣之樂,六佾之舞。
君翼宣風化,爰發四方,遠人革面,華夏充實,是用錫君朱戶以居。
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難,官才任賢,群善必舉,是用錫君納陛以登。
君秉國之鈞,正色處中,纖毫之惡,靡不抑退,是用錫君虎賁之士三百人。
君糾虔天刑,章厥有罪,〔八〕犯關幹紀,莫不誅殛,是用錫君鈇鉞各一。
君龍驤虎視,旁眺八維,掩討逆節,折衝四海,是用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君以溫恭為基,孝友為德,明允篤誠,感于朕思,是用錫君秬鬯一卣,珪瓚副焉。
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往欽哉,敬服朕命!簡恤爾眾,時亮庶功,用終爾顯德,對揚我高祖之休命!〔九〕 〔一〕 續漢書曰:慮字鴻豫,山陽高平人。
少受業于鄭玄,建安初為侍中。
虞溥江表傳曰:獻帝嘗特見慮及少府孔融,問融曰:「鴻豫何所優長?」融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
」慮舉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權安在也!」遂與融互相長短,以至不睦。
公以書和解之。
慮從光祿勳遷為大夫。
〔二〕 公羊傳曰:「君若贅旒然。
」何休雲:「贅猶綴也。
旒,旂旒也。
以旒譬者,言為下所執持東西也。
」 〔三〕 文侯之命曰:「亦惟先正。
」鄭玄雲:「先正,先臣。
謂公卿大夫也。
」 〔四〕 左氏傳曰:「諸侯釋位以閒王政。
」服虔曰:「言諸侯釋其私政而佐王室。
」 〔五〕 詩曰:「緻天之屆,于牧之野。
」鄭玄雲:「屆,極也。
」鴻範曰:「鯀則殛死。
」 〔六〕 盤庚曰:「綏爰有眾。
」鄭玄曰:「爰,於也,安隱於其眾也。
」君奭曰:「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率,循也。
俾,使也。
四海之隅,日出所照,無不循度而可使也。
〔七〕 盤庚曰:「墮農自安,不昏作勞。
」鄭玄雲:「昏,勉也。
」 〔八〕 「糾虔天刑」語出國語,韋昭注曰:「糾,察也。
虔,敬也。
刑,法也。
」 〔九〕 後漢尚書左丞潘勗之辭也。
勗字元茂,陳留中牟人。
魏書載公令曰:「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
漢之異姓八王者,與高祖俱起布衣,創定王業,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前後三讓。
於是中軍師(王)陸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勳、建武將軍清苑亭侯劉若、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揚武將軍都亭侯王忠、奮威將軍樂鄉侯劉展、建忠將軍昌鄉亭侯鮮于輔、奮武將軍安國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鄉侯賈詡、軍師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鄉亭侯董蒙、關內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藩、杜襲、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中領軍萬歲亭侯韓浩、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領護軍將軍王圖、長史萬潛、謝奐、袁霸等勸進曰:「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興,封秩輔佐,皆所以褒功賞德,為國藩衛也。
往者天下崩亂,群兇豪起,顛越跋扈之險,不可忍言。
明公奮身出命以徇其難,誅二袁篡盜之逆,滅黃巾賊亂之類,殄夷首逆,芟撥荒穢,沐浴霜露二十餘年,書契已來,未有若此功者。
昔周公承文、武之跡,受已成之業,高枕墨筆,拱揖群後,商、奄之勤,不過二年,呂望因三分有二之形,據八百諸侯之勢,暫把旄鉞,一時指麾,然皆大啟土宇,跨州兼國。
周公八子,並為侯伯,白牡騂剛,郊祀天地,典策備物,擬則王室,榮章寵盛如此之弘也。
逮至漢興,佐命之臣,張耳、吳芮,其功至薄,亦連城開地,南面稱孤。
此皆明君達主行之於上,賢臣聖宰受之於下,三代令典,漢帝明制。
今比勞則周、呂逸,計功則張、吳微,論制則齊、魯重,言地則長沙多;然則魏國之封,九錫之榮,況於舊賞,猶懷玉而被褐也。
且列侯諸將,幸攀龍驥,得竊微勞,佩紫懷黃,蓋以百數,亦將因此傳之萬世,而明公獨辭賞於上,將使其下懷不自安,上違聖朝歡心,下失冠帶至望,忘輔弼之大業,信匹夫之細行,攸等所大懼也。
」於是公敕外為章,但受魏郡。
攸等復曰:「伏見魏國初封,聖朝發慮,稽謀群寮,然後策命;而明公久違上指,不即大禮。
今既虔奉詔命,副順眾望,又欲辭多當少,讓九受一,是猶漢朝之賞不行,而攸等之請未許也。
昔齊、魯之封,奄有東海,疆域井賦,四百萬家,基隆業廣,易以立功,故能成翼戴之勳,立一匡之績。
今魏國雖有十郡之名,猶減于曲阜,計其戶數,不能參半,以藩衛王室,立垣樹屏,猶未足也。
且聖上覽亡秦無輔之禍,懲曩日震蕩之艱,託建忠賢,廢墜是為,願明公恭承帝命,無或拒違。
」公乃受命。
魏略載公上書謝曰:「臣蒙先帝厚恩,緻位郎署,受性疲怠,意望畢足,非敢希望高位,庶幾顯達。
會董卓作亂,義當死難,故敢奮身出命,摧鋒率眾,遂值千載之運,奉役目下。
當二袁炎沸侵侮之際,陛下與臣寒心同憂,顧瞻京師,進受猛敵,常恐君臣俱陷虎口,誠不自意能全首領。
賴祖宗靈祐,醜類夷滅,得使微臣竊名其間。
陛下加恩,授以上相,封爵寵祿,豐大弘厚,生平之願,實不望也。
口與心計,幸且待罪,保持列侯,遺付子孫,自託聖世,永無憂責。
不意陛下乃發盛意,開國備錫,以貺愚臣,地比齊、魯,禮同藩王,非臣無功所宜膺據。
歸情上聞,不蒙聽許,嚴詔切至,誠使臣心俯仰逼迫。
伏自惟省,列在大臣,命制王室,身非己有,豈敢自私,遂其愚意,亦將黜退,令就初服。
今奉疆土,備數藩翰,非敢遠期,慮有後世;至於父子相誓終身,灰軀盡命,報塞厚恩。
天威在顏,悚懼受詔。
」 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
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于國。
〔一〕九月,作金虎臺,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
冬十月,分魏郡為東西部,置都尉。
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
〔二〕 〔一〕 獻帝起居注曰:使使持節行太常大司農安陽亭侯王邑,齎璧、帛、玄纁、絹五萬匹之鄴納聘,介者五人,皆以議郎行大夫事,副介一人。
〔二〕 魏氏春秋曰:以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僕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
馬超在漢陽,復因羌、胡為害,氐王千萬叛應超,屯興國。
使夏侯淵討之。
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
南安趙衢、漢陽尹奉等討超,梟其妻子,超奔漢中。
韓遂徙金城,入氐王千萬部,率羌、胡萬餘騎與夏侯淵戰,擊,大破之,遂走西平。
淵與諸將攻興國,屠之。
省安東、永陽郡。
安定太守毌丘興將之官,公戒之曰:「羌,胡欲與中國通,自當遣人來,慎勿遣人往。
善人難得,必將教羌、胡妄有所請求,因欲以自利;不從便為失異俗意,從之則無益事。
」興至,遣校尉範陵至羌中,陵果教羌,使自請為屬國都尉。
公曰:「吾預知當爾,非聖也,但更事多耳。
」〔一〕 〔一〕 獻帝起居注曰:使行太常事大司農安陽亭侯王邑與宗正劉艾,皆持節,介者五人,齎束帛駟馬,及給事黃門侍郎、掖庭丞、中常侍二人,迎二貴人于魏公國。
二月癸亥,又於魏公宗廟授二貴人印綬。
甲子,詣魏公宮延秋門,迎貴人升車。
魏遣郎中令、少府、博士、禦府乘黃廄令、丞相掾屬侍送貴人。
癸酉,二貴人至洧倉中,遣侍中丹將冗從虎賁前後駱驛往迎之。
乙亥,二貴人入宮,禦史大夫、中二千石將大夫、議郎會殿中,魏國二卿及侍中、中郎二人,與漢公卿並升殿宴。
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一〕。
〔一〕 獻帝起居注曰:使左中郎將楊宣、亭侯裴茂持節、印授之。
秋七月,公征孫權。
〔一〕 〔一〕 九州春秋曰:參軍傅幹諫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與武也;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足以相濟,而後王道備矣。
往者天下大亂,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
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
愚以為可且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分土定封,論功行賞,若此則內外之心固,有功者勸,而天下知制矣。
然後漸興學校,以導其善性而長其義節。
公神武震於四海,若脩文以濟之,則普天之下,無思不服矣。
今舉十萬之眾,頓之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大威有屈而敵心未能服矣。
唯明公思虞舜舞幹戚之義,全威養德,以道制勝。
」公不從,軍遂無功。
幹字彥材,北地人,終於丞相倉曹屬。
有子曰玄。
初,隴西宋建自稱河首平漢王,聚眾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餘年。
遣夏侯淵自興國討之。
冬十月,屠枹罕,斬建,涼州平。
公自合肥還。
十一月,漢皇後伏氏坐昔與父故屯騎校尉完書,雲帝以董承被誅怨恨公,辭甚醜惡,發聞,後廢黜死,兄弟皆伏法。
〔一〕 〔一〕 曹瞞傳曰: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
歆壞戶發壁,牽後出。
帝時與禦史大夫郗慮坐,後被髮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
」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十二月,公至孟津。
天子命公置旄頭,宮殿設鍾虡。
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軍中典獄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軍死生之事,吾甚懼之。
其選明達法理者,使持典刑。
」於是置理曹掾屬。
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公中女為皇後。
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縣領其民,合以為新興郡。
三月,公西征張魯,至陳倉,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張郃、朱靈等攻破之。
夏四月,公自陳倉以出散關,至河池。
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西平、金城諸將麴演、蔣石等共斬送
張魯據漢中,三月,遣鍾繇討之。
公使淵等出河東與繇會。
〔一〕 魏書曰:庚辰,天子報:減戶五千,分所讓三縣萬五千封三子,植為平原侯,據為範陽侯,豹為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
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
遣曹仁討之。
超等屯潼關,公敕諸將:「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
」秋七月,公西征,〔一〕與超等夾關而軍。
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
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
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二〕循河為甬道而南。
賊退,拒渭口,公乃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為浮橋,夜,分兵結營于渭南。
賊夜攻營,伏兵擊破之。
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
九月,進軍渡渭。
〔三〕超等數挑戰,又不許;固請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賈詡計,偽許之。
韓遂請與公相見,公與遂父同歲孝廉,又與遂同時儕輩,於是交馬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說京都舊故,拊手歡笑。
既罷,超等問遂:「公何言?」遂曰:「無所言也。
」超等疑之。
〔四〕他日,公又與遂書,多所點竄,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
公乃與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
遂、超等走涼州,楊秋奔安定,關中平。
諸將或問公曰:「初,賊守潼關,渭北道缺,不從河東擊馮翊而反守潼關,引日而後北渡,何也?」公曰:「賊守潼關,若吾入河東,賊必引守諸津,則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關;賊悉眾南守,西河之備虛,故二將得擅取西河;然後引軍北渡,賊不能與吾爭西河者,以有二將之軍也。
連車樹柵,為甬道而南,〔五〕既為不可勝,且以示弱。
渡渭為堅壘,虜至不出,所以驕之也;故賊不為營壘而求割地。
吾順言許之,所以從其意,使自安而不為備,因畜士卒之力,一旦擊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
」始,賊每一部到,公輒有喜色。
賊破之後,諸將問其故。
公答曰:「關中長遠,若賊各依險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
今皆來集,其眾雖多,莫相歸服,軍無適主,一舉可滅,為功差易,吾是以喜。
」 〔一〕 魏書曰:議者多言「關西兵彊,習長矛,非精選前鋒,則不可以當也」。
公謂諸將曰:「戰在我,非在賊也。
賊雖習長矛,將使不得以刺,諸君但觀之耳。
」 〔二〕 曹瞞傳曰: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
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
河水急,比渡,流四五裡,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
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
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三〕 曹瞞傳曰:時公軍每渡渭,輒為超騎所衝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築壘。
婁子伯說公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
」公從之,乃多作縑囊以運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軍盡得渡渭。
或疑于時九月,水未應凍。
臣松之按魏書:公軍八月至潼關,閏月北渡河,則其年閏八月也,至此容可大寒邪! 〔四〕 魏書曰:公後日復與遂等會語,諸將曰:「公與虜交語,不宜輕脫,可為木行馬以為防遏。
」公然之。
賊將見公,悉于馬上拜,秦、胡觀者,前後重沓,公笑謂賊曰:「汝欲觀曹公邪?亦猶人也,非有四目兩口,但多智耳!」胡前後大觀。
又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
〔五〕 臣松之案:漢高祖二年,與楚戰滎陽京、索之間,築甬道屬河以取敖倉粟。
應劭曰:「恐敵鈔輜重,故築垣牆如街巷也。
」今魏武不築垣牆,但連車樹柵以扞兩面。
冬十月,軍自長安北征楊秋,圍安定。
秋降,復其爵位,使留撫其民人。
〔一〕十二月,自安定還,留夏侯淵屯長安。
〔一〕 魏略曰:楊秋,黃初中遷討寇將軍,位特進,封臨涇侯,以壽終。
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
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馬超餘眾梁興等屯藍田,使夏侯淵擊平之。
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幹,鉅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
冬十月,公征孫權。
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
詔書并十四州,復為九州。
夏四月,至鄴。
五月丙申,天子使禦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一〕曰: 朕以不德,少遭愍兇,越在西土,遷於唐、衛。
當此之時,若綴旒然,〔二〕宗廟乏祀,社稷無位;群兇覬覦,分裂諸夏,率土之民,朕無獲焉,即我高祖之命將墜於地。
朕用夙興假寐,震悼於厥心,曰「惟祖惟父,股肱先正,〔三〕其孰能恤朕躬」?乃誘天衷,誕育丞相,保乂我皇家,弘濟於艱難,朕實賴之。
今將授君典禮,其敬聽朕命。
昔者董卓初興國難,群後釋位以謀王室,〔四〕君則攝進,首啟戎行,此君之忠於本朝也。
後及黃巾反易天常,侵我三州,延及平民,君又翦之以寧東夏,此又君之功也。
韓暹、楊奉專用威命,君則緻討,克黜其難,遂遷許都,造我京畿,設官兆祀,不失舊物,天地鬼神於是獲乂,此又君之功也。
袁術僭逆,肆於淮南,懾憚君靈,用丕顯謀,蘄陽之役,橋蕤授首,稜威南邁,術以隕潰,此又君之功也。
迴戈東征,呂布就戮,乘轅將返,張楊殂斃,眭固伏罪,張繡稽服,此又君之功也。
袁紹逆亂天常,謀危社稷,憑恃其眾,稱兵內侮,當此之時,王師寡弱,天下寒心,莫有固志,君執大節,精貫白日,奮其武怒,運其神策,緻屆官渡,大殲醜類,〔五〕俾我國家拯于危墜,此又君之功也。
濟師洪河,拓定四州,袁譚、高幹,鹹梟其首,海盜奔迸,黑山順軌,此又君之功也。
烏丸三種,崇亂二世,袁尚因之,逼據塞北,束馬縣車,一征而滅,此又君之功也。
劉表背誕,不供貢職,王師首路,威風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此又君之功也。
馬超、成宜,同惡相濟,濱據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獻馘萬計,遂定邊境,撫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
鮮卑、丁零,重譯而至,(單于)〔箄于〕、白屋,請吏率職,此又君之功也。
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之以明德,班敘海內,宣美風俗,旁施勤教,恤慎刑獄,吏無苛政,民無懷慝;敦崇帝族,表繼絕世,舊德前功,罔不鹹秩;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
朕聞先王並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寵章,備其禮物,所以藩衛王室,左右厥世也。
其在周成,管、蔡不靜,懲難念功,乃使邵康公賜齊太公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世祚太師,以表東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職,又命晉文登為侯伯,錫以二輅、虎賁、鈇鉞、秬鬯、弓矢,大啟南陽,世作盟主。
故周室之不壞,繄二國是賴。
今君稱丕顯德,明保朕躬,奉答天命,導揚弘烈,緩爰九域,莫不率俾,〔六〕功高於伊、周,而賞卑於齊、晉,朕甚恧焉。
朕以眇眇之身,託於兆民之上,永思厥艱,若涉淵冰,非君攸濟,朕無任焉。
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
錫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爾龜,用建冢社。
昔在周室,畢公、毛公入為卿佐,周、邵師保出為二伯,外內之任,君實宜之,其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
又加君九錫,其敬聽朕命。
以君經緯禮律,為民軌儀,使安職業,無或遷志,是用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
君勸分務本,穡人昏作,〔七〕粟帛滯積,大業惟興,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
君敦尚謙讓,俾民興行,少長有禮,上下鹹和,是用錫君軒縣之樂,六佾之舞。
君翼宣風化,爰發四方,遠人革面,華夏充實,是用錫君朱戶以居。
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難,官才任賢,群善必舉,是用錫君納陛以登。
君秉國之鈞,正色處中,纖毫之惡,靡不抑退,是用錫君虎賁之士三百人。
君糾虔天刑,章厥有罪,〔八〕犯關幹紀,莫不誅殛,是用錫君鈇鉞各一。
君龍驤虎視,旁眺八維,掩討逆節,折衝四海,是用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君以溫恭為基,孝友為德,明允篤誠,感于朕思,是用錫君秬鬯一卣,珪瓚副焉。
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往欽哉,敬服朕命!簡恤爾眾,時亮庶功,用終爾顯德,對揚我高祖之休命!〔九〕 〔一〕 續漢書曰:慮字鴻豫,山陽高平人。
少受業于鄭玄,建安初為侍中。
虞溥江表傳曰:獻帝嘗特見慮及少府孔融,問融曰:「鴻豫何所優長?」融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
」慮舉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權安在也!」遂與融互相長短,以至不睦。
公以書和解之。
慮從光祿勳遷為大夫。
〔二〕 公羊傳曰:「君若贅旒然。
」何休雲:「贅猶綴也。
旒,旂旒也。
以旒譬者,言為下所執持東西也。
」 〔三〕 文侯之命曰:「亦惟先正。
」鄭玄雲:「先正,先臣。
謂公卿大夫也。
」 〔四〕 左氏傳曰:「諸侯釋位以閒王政。
」服虔曰:「言諸侯釋其私政而佐王室。
」 〔五〕 詩曰:「緻天之屆,于牧之野。
」鄭玄雲:「屆,極也。
」鴻範曰:「鯀則殛死。
」 〔六〕 盤庚曰:「綏爰有眾。
」鄭玄曰:「爰,於也,安隱於其眾也。
」君奭曰:「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率,循也。
俾,使也。
四海之隅,日出所照,無不循度而可使也。
〔七〕 盤庚曰:「墮農自安,不昏作勞。
」鄭玄雲:「昏,勉也。
」 〔八〕 「糾虔天刑」語出國語,韋昭注曰:「糾,察也。
虔,敬也。
刑,法也。
」 〔九〕 後漢尚書左丞潘勗之辭也。
勗字元茂,陳留中牟人。
魏書載公令曰:「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
漢之異姓八王者,與高祖俱起布衣,創定王業,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前後三讓。
於是中軍師(王)陸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勳、建武將軍清苑亭侯劉若、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揚武將軍都亭侯王忠、奮威將軍樂鄉侯劉展、建忠將軍昌鄉亭侯鮮于輔、奮武將軍安國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鄉侯賈詡、軍師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鄉亭侯董蒙、關內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藩、杜襲、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中領軍萬歲亭侯韓浩、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領護軍將軍王圖、長史萬潛、謝奐、袁霸等勸進曰:「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興,封秩輔佐,皆所以褒功賞德,為國藩衛也。
往者天下崩亂,群兇豪起,顛越跋扈之險,不可忍言。
明公奮身出命以徇其難,誅二袁篡盜之逆,滅黃巾賊亂之類,殄夷首逆,芟撥荒穢,沐浴霜露二十餘年,書契已來,未有若此功者。
昔周公承文、武之跡,受已成之業,高枕墨筆,拱揖群後,商、奄之勤,不過二年,呂望因三分有二之形,據八百諸侯之勢,暫把旄鉞,一時指麾,然皆大啟土宇,跨州兼國。
周公八子,並為侯伯,白牡騂剛,郊祀天地,典策備物,擬則王室,榮章寵盛如此之弘也。
逮至漢興,佐命之臣,張耳、吳芮,其功至薄,亦連城開地,南面稱孤。
此皆明君達主行之於上,賢臣聖宰受之於下,三代令典,漢帝明制。
今比勞則周、呂逸,計功則張、吳微,論制則齊、魯重,言地則長沙多;然則魏國之封,九錫之榮,況於舊賞,猶懷玉而被褐也。
且列侯諸將,幸攀龍驥,得竊微勞,佩紫懷黃,蓋以百數,亦將因此傳之萬世,而明公獨辭賞於上,將使其下懷不自安,上違聖朝歡心,下失冠帶至望,忘輔弼之大業,信匹夫之細行,攸等所大懼也。
」於是公敕外為章,但受魏郡。
攸等復曰:「伏見魏國初封,聖朝發慮,稽謀群寮,然後策命;而明公久違上指,不即大禮。
今既虔奉詔命,副順眾望,又欲辭多當少,讓九受一,是猶漢朝之賞不行,而攸等之請未許也。
昔齊、魯之封,奄有東海,疆域井賦,四百萬家,基隆業廣,易以立功,故能成翼戴之勳,立一匡之績。
今魏國雖有十郡之名,猶減于曲阜,計其戶數,不能參半,以藩衛王室,立垣樹屏,猶未足也。
且聖上覽亡秦無輔之禍,懲曩日震蕩之艱,託建忠賢,廢墜是為,願明公恭承帝命,無或拒違。
」公乃受命。
魏略載公上書謝曰:「臣蒙先帝厚恩,緻位郎署,受性疲怠,意望畢足,非敢希望高位,庶幾顯達。
會董卓作亂,義當死難,故敢奮身出命,摧鋒率眾,遂值千載之運,奉役目下。
當二袁炎沸侵侮之際,陛下與臣寒心同憂,顧瞻京師,進受猛敵,常恐君臣俱陷虎口,誠不自意能全首領。
賴祖宗靈祐,醜類夷滅,得使微臣竊名其間。
陛下加恩,授以上相,封爵寵祿,豐大弘厚,生平之願,實不望也。
口與心計,幸且待罪,保持列侯,遺付子孫,自託聖世,永無憂責。
不意陛下乃發盛意,開國備錫,以貺愚臣,地比齊、魯,禮同藩王,非臣無功所宜膺據。
歸情上聞,不蒙聽許,嚴詔切至,誠使臣心俯仰逼迫。
伏自惟省,列在大臣,命制王室,身非己有,豈敢自私,遂其愚意,亦將黜退,令就初服。
今奉疆土,備數藩翰,非敢遠期,慮有後世;至於父子相誓終身,灰軀盡命,報塞厚恩。
天威在顏,悚懼受詔。
」 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
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于國。
〔一〕九月,作金虎臺,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
冬十月,分魏郡為東西部,置都尉。
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
〔二〕 〔一〕 獻帝起居注曰:使使持節行太常大司農安陽亭侯王邑,齎璧、帛、玄纁、絹五萬匹之鄴納聘,介者五人,皆以議郎行大夫事,副介一人。
〔二〕 魏氏春秋曰:以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僕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
馬超在漢陽,復因羌、胡為害,氐王千萬叛應超,屯興國。
使夏侯淵討之。
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
南安趙衢、漢陽尹奉等討超,梟其妻子,超奔漢中。
韓遂徙金城,入氐王千萬部,率羌、胡萬餘騎與夏侯淵戰,擊,大破之,遂走西平。
淵與諸將攻興國,屠之。
省安東、永陽郡。
安定太守毌丘興將之官,公戒之曰:「羌,胡欲與中國通,自當遣人來,慎勿遣人往。
善人難得,必將教羌、胡妄有所請求,因欲以自利;不從便為失異俗意,從之則無益事。
」興至,遣校尉範陵至羌中,陵果教羌,使自請為屬國都尉。
公曰:「吾預知當爾,非聖也,但更事多耳。
」〔一〕 〔一〕 獻帝起居注曰:使行太常事大司農安陽亭侯王邑與宗正劉艾,皆持節,介者五人,齎束帛駟馬,及給事黃門侍郎、掖庭丞、中常侍二人,迎二貴人于魏公國。
二月癸亥,又於魏公宗廟授二貴人印綬。
甲子,詣魏公宮延秋門,迎貴人升車。
魏遣郎中令、少府、博士、禦府乘黃廄令、丞相掾屬侍送貴人。
癸酉,二貴人至洧倉中,遣侍中丹將冗從虎賁前後駱驛往迎之。
乙亥,二貴人入宮,禦史大夫、中二千石將大夫、議郎會殿中,魏國二卿及侍中、中郎二人,與漢公卿並升殿宴。
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一〕。
〔一〕 獻帝起居注曰:使左中郎將楊宣、亭侯裴茂持節、印授之。
秋七月,公征孫權。
〔一〕 〔一〕 九州春秋曰:參軍傅幹諫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與武也;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足以相濟,而後王道備矣。
往者天下大亂,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
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
愚以為可且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分土定封,論功行賞,若此則內外之心固,有功者勸,而天下知制矣。
然後漸興學校,以導其善性而長其義節。
公神武震於四海,若脩文以濟之,則普天之下,無思不服矣。
今舉十萬之眾,頓之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大威有屈而敵心未能服矣。
唯明公思虞舜舞幹戚之義,全威養德,以道制勝。
」公不從,軍遂無功。
幹字彥材,北地人,終於丞相倉曹屬。
有子曰玄。
初,隴西宋建自稱河首平漢王,聚眾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餘年。
遣夏侯淵自興國討之。
冬十月,屠枹罕,斬建,涼州平。
公自合肥還。
十一月,漢皇後伏氏坐昔與父故屯騎校尉完書,雲帝以董承被誅怨恨公,辭甚醜惡,發聞,後廢黜死,兄弟皆伏法。
〔一〕 〔一〕 曹瞞傳曰: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
歆壞戶發壁,牽後出。
帝時與禦史大夫郗慮坐,後被髮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
」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十二月,公至孟津。
天子命公置旄頭,宮殿設鍾虡。
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軍中典獄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軍死生之事,吾甚懼之。
其選明達法理者,使持典刑。
」於是置理曹掾屬。
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公中女為皇後。
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縣領其民,合以為新興郡。
三月,公西征張魯,至陳倉,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張郃、朱靈等攻破之。
夏四月,公自陳倉以出散關,至河池。
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西平、金城諸將麴演、蔣石等共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