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七十終,門人私謚曰「玄貞先生」。
子席珍,正隆二年進士,官州縣有聲。
王去非字廣道,平陰人。
嘗就舉,不得意即屏去,督妻孥耕織以給伏臘。
家居教授,束脩有餘輒分惠人。
弟子班帎貧不能朝夕,一女及笄,去非為辦資裝嫁之。
北鄰有喪忌東出,西與北皆人居,南則去非家,去非壞蠶室使喪南出,遂得葬焉。
大定二十四年卒,年八十四。
趙質字景道,遼相思溫之裔。
大定末,舉進士不第,隱居燕城南,教授為業。
明昌間,章宗遊春水過焉,聞絃誦聲,幸其齋舍,見壁間所題詩,諷詠久之,賞其志趣不凡。
召至行殿,命之官。
固辭曰:「臣僻性野逸,志在長林豐草,金鑣玉絡非所願也。
況聖明在上,可不容巢、由為外臣乎。
」上益奇之,賜田畝千,復之終身。
泰和二年卒,年八十五。
杜時昇字進之,霸州信安人。
博學知天文,不肯仕進。
承安、泰和間,宰相數薦時昇可大用。
時昇謂所親曰:「吾觀正北赤氣如血,東西亙天,天下當大亂,亂而南北當合為一。
消息盈虛,循環無端,察往考來,孰能違之。
」是時,風俗侈靡,紀綱大壞,世宗之業遂衰。
時昇乃南渡河,隱居嵩、洛山中,從學者甚衆。
大抵以「伊洛之學」教人自時昇始。
正大間,大元兵攻潼關,拒守甚堅,衆皆相賀,時昇曰:「大兵皆在秦、鞏間,若假道於宋,出襄、漢入宛、葉,鐵騎長驅勢如風雨,無高山大川為之阻,土崩之勢也。
」頃之,大元兵果自饒峰關涉襄陽出南陽,金人敗績于三峰山,汴京不守,皆如時昇所料雲。
正大末,卒。
郝天挺字晉卿,澤州陵川人。
早衰多疾,厭於科舉,遂不復充賦。
太原元好問嘗從學進士業,天挺曰:「今人賦學以速售為功,六經百家分磔緝綴,或篇章句讀不之知,幸而得之,不免為庸人。
」又曰:「讀書不為藝文,選官不為利養,唯通人能之。
」又曰:「今之仕多以貪敗,皆苦飢寒不能自持耳。
丈夫不耐飢寒,一事不可為。
子以吾言求之,科舉在其中矣。
」或曰:「以此學進士無乃戾乎?」天挺曰:「正欲渠不為舉子爾。
」 貞祐中,居河南,往來淇衛間。
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寧落魄困窮,終不一至豪富之門。
年五十,終于舞陽。
薛繼先字曼卿。
南渡後,隱居洛西山中,課童子讀書。
事母孝,與人交謙遜和雅,所居化之。
子純孝字方叔,有父風。
有詐為曼卿書就方叔取物者,曼卿年已老狀貌如少者,客不知其為曼卿而以為方叔也,而與之書,曼卿如所取付之。
監察禦史石玠行部過曼卿,曼卿不之見。
或言君何無鄉曲情,曼卿曰:「君未之思耳。
凡今時政未必皆善,禦史一有所劾,將謂自我發之。
同惡相庇,他日并鄰裡必有受禍者。
」其畏慎皆此類。
壬辰之亂,病沒宜陽。
高仲振字正之,遼東人。
其兄領開封鎮兵,仲振依之以居。
旣而以家業付其兄,挈妻子入嵩山。
博極群書,尤深易皇極經世學。
安貧自樂,不入城市,山野小人亦知敬之。
嘗與其弟子張潛、王汝梅行山谷間,人望之翩然如仙。
或曰仲振嘗遇異人教以養生術,嘗終日燕坐,骨節戛戛有聲,所談皆世外事,有扣之者輒不復語雲。
張潛字仲升,武清人。
幼有志節,慕荊軻、聶政為人,年三十始折節讀書。
時人高其行誼,目曰:「張古人。
」後客崧山,從仲振受易。
年五十,始娶魯山孫氏,亦有賢行,夫婦相敬如賔,負薪拾穗,行歌自得,不知其貧也。
鄰裡有為潛種瓜者,及熟讓潛,潛弗許,竟分而食之。
嘗行道中拾一斧,夫婦計度移時,乃
子席珍,正隆二年進士,官州縣有聲。
王去非字廣道,平陰人。
嘗就舉,不得意即屏去,督妻孥耕織以給伏臘。
家居教授,束脩有餘輒分惠人。
弟子班帎貧不能朝夕,一女及笄,去非為辦資裝嫁之。
北鄰有喪忌東出,西與北皆人居,南則去非家,去非壞蠶室使喪南出,遂得葬焉。
大定二十四年卒,年八十四。
趙質字景道,遼相思溫之裔。
大定末,舉進士不第,隱居燕城南,教授為業。
明昌間,章宗遊春水過焉,聞絃誦聲,幸其齋舍,見壁間所題詩,諷詠久之,賞其志趣不凡。
召至行殿,命之官。
固辭曰:「臣僻性野逸,志在長林豐草,金鑣玉絡非所願也。
況聖明在上,可不容巢、由為外臣乎。
」上益奇之,賜田畝千,復之終身。
泰和二年卒,年八十五。
杜時昇字進之,霸州信安人。
博學知天文,不肯仕進。
承安、泰和間,宰相數薦時昇可大用。
時昇謂所親曰:「吾觀正北赤氣如血,東西亙天,天下當大亂,亂而南北當合為一。
消息盈虛,循環無端,察往考來,孰能違之。
」是時,風俗侈靡,紀綱大壞,世宗之業遂衰。
時昇乃南渡河,隱居嵩、洛山中,從學者甚衆。
大抵以「伊洛之學」教人自時昇始。
正大間,大元兵攻潼關,拒守甚堅,衆皆相賀,時昇曰:「大兵皆在秦、鞏間,若假道於宋,出襄、漢入宛、葉,鐵騎長驅勢如風雨,無高山大川為之阻,土崩之勢也。
」頃之,大元兵果自饒峰關涉襄陽出南陽,金人敗績于三峰山,汴京不守,皆如時昇所料雲。
正大末,卒。
郝天挺字晉卿,澤州陵川人。
早衰多疾,厭於科舉,遂不復充賦。
太原元好問嘗從學進士業,天挺曰:「今人賦學以速售為功,六經百家分磔緝綴,或篇章句讀不之知,幸而得之,不免為庸人。
」又曰:「讀書不為藝文,選官不為利養,唯通人能之。
」又曰:「今之仕多以貪敗,皆苦飢寒不能自持耳。
丈夫不耐飢寒,一事不可為。
子以吾言求之,科舉在其中矣。
」或曰:「以此學進士無乃戾乎?」天挺曰:「正欲渠不為舉子爾。
」 貞祐中,居河南,往來淇衛間。
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寧落魄困窮,終不一至豪富之門。
年五十,終于舞陽。
薛繼先字曼卿。
南渡後,隱居洛西山中,課童子讀書。
事母孝,與人交謙遜和雅,所居化之。
子純孝字方叔,有父風。
有詐為曼卿書就方叔取物者,曼卿年已老狀貌如少者,客不知其為曼卿而以為方叔也,而與之書,曼卿如所取付之。
監察禦史石玠行部過曼卿,曼卿不之見。
或言君何無鄉曲情,曼卿曰:「君未之思耳。
凡今時政未必皆善,禦史一有所劾,將謂自我發之。
同惡相庇,他日并鄰裡必有受禍者。
」其畏慎皆此類。
壬辰之亂,病沒宜陽。
高仲振字正之,遼東人。
其兄領開封鎮兵,仲振依之以居。
旣而以家業付其兄,挈妻子入嵩山。
博極群書,尤深易皇極經世學。
安貧自樂,不入城市,山野小人亦知敬之。
嘗與其弟子張潛、王汝梅行山谷間,人望之翩然如仙。
或曰仲振嘗遇異人教以養生術,嘗終日燕坐,骨節戛戛有聲,所談皆世外事,有扣之者輒不復語雲。
張潛字仲升,武清人。
幼有志節,慕荊軻、聶政為人,年三十始折節讀書。
時人高其行誼,目曰:「張古人。
」後客崧山,從仲振受易。
年五十,始娶魯山孫氏,亦有賢行,夫婦相敬如賔,負薪拾穗,行歌自得,不知其貧也。
鄰裡有為潛種瓜者,及熟讓潛,潛弗許,竟分而食之。
嘗行道中拾一斧,夫婦計度移時,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