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文藝下
關燈
小
中
大
南省,復然。
聲譽大振,雖婦人小兒皆知其名。
及廷試,以誤絀,士論惜之。
已而,隱居不為科舉計。
正大初,門人王說、王采苓俱中第,上以其年幼,怪而問之,乃知嘗師九疇。
平章政事侯摯、翰林學士趙秉文連章薦之,特賜盧亞牓進士第。
以病,未拜官告歸。
再授太常寺太祝,權博士,俄遷應奉翰林文字。
九疇性資野逸,高蹇自便,與人交,一語不相入則逕去不返顧。
自度終不能與世合,頃之,復謝病去。
居郾城,天興元年,大元兵入河南,挈家走確山,為兵士所得,驅至廣平,病死,年五十。
九疇初因經義學易,後喜邵堯夫皇極書,因學算數,又喜蔔筮、射覆之術。
晚更喜醫,與名毉張子和遊,盡傳其學,且為潤色其所著書。
為文精密奇健,詩尤工緻。
後以避謗忌,持戒不作。
明昌以來,稱神童者五人,太原常添壽四歲能作詩,劉滋、劉微、張漢臣後皆無稱,獨知幾能自樹立,耆舊如趙秉文,以徵君目之而不名。
李汾字長源,太原平晉人。
為人尚氣,跌宕不羈。
性褊躁,觸之輒怒,以是多為人所惡。
喜讀史。
工詩,雄健有法。
避亂入關,京兆尹子容愛其材,招緻門下。
留二年去,之涇州,謁左丞張行信,一見即以上客禮之。
元光間,遊大梁,舉進士不中,用薦為史館書寫。
書寫,特抄書小史耳,凡編修官得日錄,纂述旣定,以稿授書寫,書寫錄潔本呈翰長。
汾旣為之,殊不自聊。
時趙秉文為學士,雷淵、李獻能皆在院,刊修之際,汾在旁正襟危坐,讀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數百言,音吐洪暢,旁若無人。
旣畢,顧四坐漫為一語雲「看」。
秉筆諸人積不平,而雷、李尤切齒,乃以嫚罵官長訟于有司,然時論亦有不直雷、李者。
尋罷入關。
明年來京師,上書言時事,不合,去客唐、鄧間。
恒山公武仙署行尚書省講議官。
旣而,仙與參知政事完顏思烈相異同,頗謀自安,懼汾言論,欲除之。
汾覺,遁泌陽,仙令緫帥王德追獲之,鎖養馬平,絕食而死,年未四十。
汾平生詩甚多,不自收集,世所傳者十二三而已。
元德明,系出拓拔魏,太原秀容人。
自幼嗜讀書,口不言世俗鄙事,樂易無畦畛,布衣蔬食處之自若,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
累舉不第,放浪山水間,飲酒賦詩以自適。
年四十八卒。
有東嵓集三卷。
子好問,最知名。
好問字裕之。
七歲能詩。
年十有四,從陵川郝晉卿學,不事舉業,淹貫經傳百家,六年而業成。
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禮部趙秉文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
於是名震京師。
中興定五年第,歷內鄉令。
正大中,為南陽令。
天興初,擢尚書省掾,頃之,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
金亡,不仕。
為文有繩尺,備衆體。
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而謝綺麗。
五言高古沈鬱。
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
歌謠慷慨挾幽、并之氣。
其長短句,揄揚新聲,以寫恩怨者又數百篇。
兵後,故老皆盡,好問蔚為一代宗工,四方碑闆銘志盡趨其門。
其所著文章詩若幹卷、杜詩學一卷、東坡詩雅三卷、錦禨一卷、詩文自警十卷。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幾及漢、唐,國亡史作,已所當任。
時金國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乃言於張,願為撰述,旣而為樂夔所沮而止。
好問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傳。
」乃搆亭於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采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
今所傳者有中州集及壬辰雜編若幹卷。
年六十八卒。
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雲。
贊曰:韓昉、吳激,楚材而晉用之,亦足為一代之文矣。
蔡珪、馬定國之該博,胡礪、楊伯仁之敏贍,鄭子聃、麻九疇之英俊,王鬱、宋九嘉之邁往。
三李卓犖,純甫知道,汾任氣,獻能尤以純孝見稱。
王庭筠、黨懷英、元好問自足知名異代。
王競、劉從益、王若虛之吏治,文不掩其所長。
蔡松年在文藝中,爵位之最重者,道金人言利,興黨獄,殺田〈觳,角改王〉,文不能掩其所短者歟?事繼母有至行,其死家無餘貲,有足取雲。
聲譽大振,雖婦人小兒皆知其名。
及廷試,以誤絀,士論惜之。
已而,隱居不為科舉計。
正大初,門人王說、王采苓俱中第,上以其年幼,怪而問之,乃知嘗師九疇。
平章政事侯摯、翰林學士趙秉文連章薦之,特賜盧亞牓進士第。
以病,未拜官告歸。
再授太常寺太祝,權博士,俄遷應奉翰林文字。
九疇性資野逸,高蹇自便,與人交,一語不相入則逕去不返顧。
自度終不能與世合,頃之,復謝病去。
居郾城,天興元年,大元兵入河南,挈家走確山,為兵士所得,驅至廣平,病死,年五十。
九疇初因經義學易,後喜邵堯夫皇極書,因學算數,又喜蔔筮、射覆之術。
晚更喜醫,與名毉張子和遊,盡傳其學,且為潤色其所著書。
為文精密奇健,詩尤工緻。
後以避謗忌,持戒不作。
明昌以來,稱神童者五人,太原常添壽四歲能作詩,劉滋、劉微、張漢臣後皆無稱,獨知幾能自樹立,耆舊如趙秉文,以徵君目之而不名。
李汾字長源,太原平晉人。
為人尚氣,跌宕不羈。
性褊躁,觸之輒怒,以是多為人所惡。
喜讀史。
工詩,雄健有法。
避亂入關,京兆尹子容愛其材,招緻門下。
留二年去,之涇州,謁左丞張行信,一見即以上客禮之。
元光間,遊大梁,舉進士不中,用薦為史館書寫。
書寫,特抄書小史耳,凡編修官得日錄,纂述旣定,以稿授書寫,書寫錄潔本呈翰長。
汾旣為之,殊不自聊。
時趙秉文為學士,雷淵、李獻能皆在院,刊修之際,汾在旁正襟危坐,讀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數百言,音吐洪暢,旁若無人。
旣畢,顧四坐漫為一語雲「看」。
秉筆諸人積不平,而雷、李尤切齒,乃以嫚罵官長訟于有司,然時論亦有不直雷、李者。
尋罷入關。
明年來京師,上書言時事,不合,去客唐、鄧間。
恒山公武仙署行尚書省講議官。
旣而,仙與參知政事完顏思烈相異同,頗謀自安,懼汾言論,欲除之。
汾覺,遁泌陽,仙令緫帥王德追獲之,鎖養馬平,絕食而死,年未四十。
汾平生詩甚多,不自收集,世所傳者十二三而已。
元德明,系出拓拔魏,太原秀容人。
自幼嗜讀書,口不言世俗鄙事,樂易無畦畛,布衣蔬食處之自若,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
累舉不第,放浪山水間,飲酒賦詩以自適。
年四十八卒。
有東嵓集三卷。
子好問,最知名。
好問字裕之。
七歲能詩。
年十有四,從陵川郝晉卿學,不事舉業,淹貫經傳百家,六年而業成。
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禮部趙秉文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
於是名震京師。
中興定五年第,歷內鄉令。
正大中,為南陽令。
天興初,擢尚書省掾,頃之,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
金亡,不仕。
為文有繩尺,備衆體。
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而謝綺麗。
五言高古沈鬱。
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
歌謠慷慨挾幽、并之氣。
其長短句,揄揚新聲,以寫恩怨者又數百篇。
兵後,故老皆盡,好問蔚為一代宗工,四方碑闆銘志盡趨其門。
其所著文章詩若幹卷、杜詩學一卷、東坡詩雅三卷、錦禨一卷、詩文自警十卷。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幾及漢、唐,國亡史作,已所當任。
時金國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乃言於張,願為撰述,旣而為樂夔所沮而止。
好問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傳。
」乃搆亭於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采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
今所傳者有中州集及壬辰雜編若幹卷。
年六十八卒。
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雲。
贊曰:韓昉、吳激,楚材而晉用之,亦足為一代之文矣。
蔡珪、馬定國之該博,胡礪、楊伯仁之敏贍,鄭子聃、麻九疇之英俊,王鬱、宋九嘉之邁往。
三李卓犖,純甫知道,汾任氣,獻能尤以純孝見稱。
王庭筠、黨懷英、元好問自足知名異代。
王競、劉從益、王若虛之吏治,文不掩其所長。
蔡松年在文藝中,爵位之最重者,道金人言利,興黨獄,殺田〈觳,角改王〉,文不能掩其所短者歟?事繼母有至行,其死家無餘貲,有足取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