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文藝下

關燈
叔,河中人。

    先世有為金吾衛上將軍者,時號「李金吾家」。

    迨獻能昆弟皆以文學名,從兄獻卿、獻誠、從弟獻甫相繼擢第,故李氏有「四桂堂」。

     獻能苦學博覽,於文尤長於四六。

    貞祐三年,特賜詞賦進士,廷試第一人,宏詞優等。

    授應奉翰林文字。

    在翰苑凡十年,出為鄜州觀察判官。

    用薦者復為應奉,俄遷修撰。

    正大末,以鎮南軍節度副使充河中帥府經歷官。

    大元兵破河中,奔陝州,行省以權左右司郎中,值趙三三軍變遇害,年四十三。

     獻能為人眇小而墨色,頗有髯。

    善談論,每敷說今古,聲鏗亮可聽。

    作詩有志於風雅,又刻意樂章。

    在翰院,應機敏捷號得體。

    趙秉文、李純甫嘗曰:「李獻能天生今世翰苑材。

    」故每薦之,不令出館。

     家故饒財,盡於貞祐之亂,在京師無以自資。

    其母素豪奢,厚於自奉,小不如意則必訶譴,人視之殆不堪憂,獻能處之自若也。

    時人以純孝稱之。

    嘗謂人雲:「吾幼夢官至五品,壽不至五十。

    」後竟如其言。

     王若虛字從之,槁城人也。

    幼穎悟,若夙昔在文字間者。

    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

    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日乃得行。

    用薦入為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

    奉使夏國,還授同知泗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

    正大初,宣宗實錄成,遷平涼府判官。

    未幾,召為左司諫,後轉延州刺史,入為直學士。

     天興元年,哀宗走歸德。

    明年春,崔立變。

    群小附和,請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書省命召若虛為文。

    時奕輩恃勢作威,人或少忤,則讒構立見屠滅。

    若虛自分必死,私謂左右司員外郎元好問曰:「今召我作碑,不從則死。

    作之則名節掃地,不若死之為愈。

    雖然,我姑以理諭之。

    」乃謂奕輩曰:「丞相功德碑當指何事為言。

    」奕輩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靈百萬,非功德乎?」曰:「學士代王言,功德碑謂之代王言可乎。

    且丞相旣以城降,則朝官皆出其門,自古豈有門下人為主帥誦功德而可信乎後世哉。

    」奕輩不能奪,乃召太學士劉祁、麻革輩赴省,好問、張信之喻以立碑事,曰:「衆議屬二君,且已白鄭王矣,二君其無讓。

    」祁等固辭而別。

    數日,促迫不已,祁即為草定,以付好問。

    好問意未愜,乃自為之,旣成以示若虛,乃共刪定數字,然止直敘其事而已。

    後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歸鎮陽,與渾源劉郁東遊泰山,至黃峴峰,憩萃美亭,顧謂同遊曰:「汨沒塵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誠得終老此山,志願畢矣。

    」乃令子忠先歸,遣子恕前行視夷險,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

    所著文章號慵夫集若幹卷,滹南遺老若幹卷,傳於世。

     王元節字子元,弘州人也。

    祖山甫,遼戶部侍郎。

    父詡,海陵朝,左司員外郎。

    元節幼穎悟,雖家世貴顯,而從學甚謹。

    渾源劉撝愛其才俊,以女妻之,遂傳其賦學。

    登天德三年詞賦進士第。

    雅尚氣節,不能隨時俯仰,故仕不顯。

    及遷密州觀察判官,旣罷,即逍遙鄉裡,以詩酒自娛,號曰「遯齋」。

    年五十餘卒。

    有詩集行於世。

     弟元德,亦第進士。

    有能名於時,終南京路提刑使。

     孫國綱字正之。

    業儒術,尤長吏事。

    為人端重樂易,或有忤者略不與校,亦未嘗形于怒色。

    大安三年,試補尚書吏部掾,未幾,轉禦史臺令史。

    宣宗聞其材幹,興定三年特召為近侍,奉職承應,甚見寵遇,勒留凡三考,出為同知申州事。

    無何,召為筆硯直長,擢監察禦史,秩滿,勒留再任,蓋知其材器故也。

     開興元年,關陝完顏緫帥屯河中府,與大元軍戰敗績,哀宗遣國綱乘上廄馬,徑詣河中問敗軍之由,還至中途,值大兵見殺,時年四十四。

     麻九疇字知幾,易州人。

    三歲識字,七歲能草書,作大字有及數尺者,一時目為神童。

    章宗召見,問:「汝入宮殿中亦懼怯否?」對曰:「君臣,父子也。

    子寧懼父耶?」上大奇之。

    弱冠入太學,有文名。

     南渡後,寓居郾、蔡間,入遂平西山,始以古學自力。

    博通五經,於易、春秋為尤長。

    興定末,試開封府,詞賦第二,經義第一。

    再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