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0八 列傳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是。
」上喜之。
三年正月,上言:「沿邊州府官旣有減定資歷月日之格,至于掌兵及守禦邊隘者,征行暴露,備歷艱險,宜一體減免,以示激勸。
」從之。
二月,上言:「近制,軍前立功犯罪之人,行省、行院、帥府不得輒行誅賞。
夫賞由中出則恩有所歸,茲固至當。
至于部分犯罪,主將不得施行,則下無所畏而令莫得行矣。
」宰臣難之,上以問樞密院官,對如鼎言,乃下詔,自今四品以下皆得裁決。
時元帥內族承裔、移剌粘何伐宋,所下城邑多所焚掠,於是鼎上言:「承裔等奉詔宣揚國威,所謂『弔民伐罪』者也。
今大軍已克武休,將至興元。
興元乃漢中、西蜀喉衿之地,乞諭帥臣,所得城邑姑無焚掠,務慰撫之。
誠使一郡帖然,秋毫不犯,則其餘三十軍,將不攻自下矣。
若拒王師,乃宜有戮。
」上甚是其言,遂詔諭承裔。
鼎以年老屢上表求緻仕,上謂宰臣曰:「胥鼎以老求退,朕觀其精力未衰,已遣人往慰諭之。
鼎嘗薦把胡魯,以為過己遠甚,欲以自代。
胡魯固佳,至于駕馭人材,處決機務,不及鼎多矣。
」俄以伐宋有功,遷官一階。
八月,上言:「臣奉詔兼節制河東,近晉安帥府令百裡內止留桑棗果木,餘皆伐之。
方今秋收,乃為此舉以奪其事,旣不能禦敵而又害民,非計也。
且一朝警急,其所伐木豈能盡去,使不資敵乎。
他木雖伐,桑棗舍屋獨非木乎,此殆徒勞。
臣已下帥府止之,而左都監完顏閭山乃言嘗奉旨清野,臣不知其可。
」詔從鼎便宜規畫。
是時,大元兵大舉入陝西,鼎多料敵之策,朝臣或中沮之,上諭樞密院官曰:「胥鼎規畫必無謬誤,自今卿等不須指授也。
」尋又遣諭曰:「卿專制方面,凡事得以從宜規畫,又何必一一中覆,徒為逗遛也。
」 四年,進封溫國公,緻仕,詔諭曰:「卿屢求退,朕初不許者,俟其安好。
復為朕用爾。
今從卿請,仍可來居京師,或有大事得就諮決也。
」五年三月,上遣近侍諭鼎及左丞賈益謙曰:「自去冬至今,雨雪殊少,民心不安,軍用或闕,為害甚重。
卿等皆名臣故老,今當何以處之。
欲召赴尚書省會議,恐與時相不合,難於面折,故令就第延問,其悉意以陳,毋有所隱。
」元光元年五月,上勑宰相曰:「前平章胥鼎、左丞賈益謙、工部尚書劄裡吉、翰林學士孛疊,皆緻政老臣,經練國事,當邀赴省與議利害。
」仍遣侍官分詣四人者諭意焉。
六月,晉陽公郭文振奏:「河朔受兵有年矣,向皆秋來春去,今已盛暑不迴,且不嗜戕殺,恣民耕稼,此殆不可測也。
樞府每檄臣會合府兵進戰,蓋公府雖號分封,力實單弱,且不相統攝,方自保不暇,朝廷不即遣兵為援,臣恐人心以謂舉棄河北,甚非計也。
伏見前平章政事胥鼎,才兼將相,威望甚隆,向行省河東,人樂為用。
今雖緻政,精力未衰,乞付重兵,使緫制公府,同力戰禦,庶幾人皆響應,易為恢復,惟陛下圖之。
」 明年,宣宗崩,哀宗即位。
正大二年,起復,拜平章政事,進封英國公,行尚書省于衛州。
鼎以衰病辭,上諭曰:「卿向在河東,朝廷倚重。
今河朔州郡多歸附,須卿圖畫。
卿先朝大臣,必濟吾事,大河以北,卿皆節制。
」鼎乃力疾赴鎮,來歸者益衆。
鼎病不能自持,復申前請,優詔不許。
三年,復上章請老,且舉朝賢練軍政者自代。
詔荅曰:「卿往在河東,殘破孤危,殆不易保,卿一至而定。
迄卿移鎮,敵不復侵。
何乃過為嫌避?且君臣均為一體,朕待下亦豈自殊,自外之語殆為過計。
況餘人才力孰可副卿者。
卿年高久勞於外,朕豈不知,但國家百年積累之基,河朔億萬生靈之命,卿當勉出壯圖,同濟大事。
」鼎奉詔惶懼不敢退。
是年七月,薨。
鼎通達吏事,有度量,為政鎮靜,所在無賢不肖皆得其歡心。
南渡以來,書生鎮方面者,惟鼎一人而已。
侯摯初名師尹,避諱改今名,字莘卿,東阿人。
明昌二年進士,入官慷慨有為。
承安間,積遷山東路鹽使司判官。
泰和元年,以課增四分,特命遷官二階。
八年七月,追官一階,降授長武縣令。
初,摯為戶部主事,與王謙規措西北路軍儲以代張煒,摯上章論本路財用不實,至是降除焉。
貞祐初,大兵圍燕都,時摯為中都麴使,請出募軍,已而嬰城有功,擢為右補闕。
二年正月,詔摯與少府監丞李迥秀分詣西山招撫。
宣宗南渡,轉勸農副使,提控紫荊等關。
俄遷行六部侍郎。
三年四月,同簽樞密院阿勒根訛論等以謂「今車駕駐南京,河南兵不可易動,且兵不在多,以將為本。
侯摯有過人之才,儻假以便宜之權,使募兵轉糧,事無不克,可升為尚書,以緫制永錫、慶壽兩軍」。
於是以摯為太常卿,行尚書六部事,往來應給之。
摯遂上章言九事,其一曰:「省部所以緫天下之紀綱,今隨路宣差便宜、從宜,往往不遵條格,輒劄付六部及三品以下官,其於紀綱豈不紊亂,宜革其弊。
」其二曰:「近置四帥府,所統兵校不為不衆,然而弗克取勝者,蓋一處受敵,餘徒傍觀,未嘗發一卒以為援,稍見小卻,則棄戈遁去,此師老將怯故也。
將將之道,惟陛下察之。
」其三曰:「率兵禦寇,督民運糧,各有所職,本不可以兼行,而帥府每令雜進,累遇寇至,軍未戰而丁夫已遁,行伍錯亂,敗之由也。
夫前陣雖勝,而後必更者,恐為敵所料耳,況不勝哉。
用兵尚變,本無定形,今乃因循不改覆轍,臣雖素不知兵,妄謂率由此失。
」其四曰:「雄、保、安肅諸郡據白溝、易水、西山之固,今多闕員,又所任者皆柔懦不武,宜亟選勇猛才幹者分典之。
」其五曰:「漳水自衛至海,宜沿流設備,以固山東,使力穡之民安服田畝。
」其六曰:「近都州縣官吏往往逋逃,蓋以往來敵中失身者多,兼轉輸頻併,民力困弊,應給不前復遭責罰,秩滿乃與他處一體計資考,實負其人。
乞詔有司優定等級,以別異之。
」其七曰:「兵威不振,罪在將帥輕敵妄舉,如近日李英為帥,臨陣之際酒猶未醒,是以取敗。
臣謂英旣無功,其濫注官爵並宜削奪。
」其八曰:「大河之北,民失稼穡,官無俸給,上下不安,皆欲逃竄。
加以潰散軍卒還相剽掠,以緻平民愈不聊生。
宜優加矜
」上喜之。
三年正月,上言:「沿邊州府官旣有減定資歷月日之格,至于掌兵及守禦邊隘者,征行暴露,備歷艱險,宜一體減免,以示激勸。
」從之。
二月,上言:「近制,軍前立功犯罪之人,行省、行院、帥府不得輒行誅賞。
夫賞由中出則恩有所歸,茲固至當。
至于部分犯罪,主將不得施行,則下無所畏而令莫得行矣。
」宰臣難之,上以問樞密院官,對如鼎言,乃下詔,自今四品以下皆得裁決。
時元帥內族承裔、移剌粘何伐宋,所下城邑多所焚掠,於是鼎上言:「承裔等奉詔宣揚國威,所謂『弔民伐罪』者也。
今大軍已克武休,將至興元。
興元乃漢中、西蜀喉衿之地,乞諭帥臣,所得城邑姑無焚掠,務慰撫之。
誠使一郡帖然,秋毫不犯,則其餘三十軍,將不攻自下矣。
若拒王師,乃宜有戮。
」上甚是其言,遂詔諭承裔。
鼎以年老屢上表求緻仕,上謂宰臣曰:「胥鼎以老求退,朕觀其精力未衰,已遣人往慰諭之。
鼎嘗薦把胡魯,以為過己遠甚,欲以自代。
胡魯固佳,至于駕馭人材,處決機務,不及鼎多矣。
」俄以伐宋有功,遷官一階。
八月,上言:「臣奉詔兼節制河東,近晉安帥府令百裡內止留桑棗果木,餘皆伐之。
方今秋收,乃為此舉以奪其事,旣不能禦敵而又害民,非計也。
且一朝警急,其所伐木豈能盡去,使不資敵乎。
他木雖伐,桑棗舍屋獨非木乎,此殆徒勞。
臣已下帥府止之,而左都監完顏閭山乃言嘗奉旨清野,臣不知其可。
」詔從鼎便宜規畫。
是時,大元兵大舉入陝西,鼎多料敵之策,朝臣或中沮之,上諭樞密院官曰:「胥鼎規畫必無謬誤,自今卿等不須指授也。
」尋又遣諭曰:「卿專制方面,凡事得以從宜規畫,又何必一一中覆,徒為逗遛也。
」 四年,進封溫國公,緻仕,詔諭曰:「卿屢求退,朕初不許者,俟其安好。
復為朕用爾。
今從卿請,仍可來居京師,或有大事得就諮決也。
」五年三月,上遣近侍諭鼎及左丞賈益謙曰:「自去冬至今,雨雪殊少,民心不安,軍用或闕,為害甚重。
卿等皆名臣故老,今當何以處之。
欲召赴尚書省會議,恐與時相不合,難於面折,故令就第延問,其悉意以陳,毋有所隱。
」元光元年五月,上勑宰相曰:「前平章胥鼎、左丞賈益謙、工部尚書劄裡吉、翰林學士孛疊,皆緻政老臣,經練國事,當邀赴省與議利害。
」仍遣侍官分詣四人者諭意焉。
六月,晉陽公郭文振奏:「河朔受兵有年矣,向皆秋來春去,今已盛暑不迴,且不嗜戕殺,恣民耕稼,此殆不可測也。
樞府每檄臣會合府兵進戰,蓋公府雖號分封,力實單弱,且不相統攝,方自保不暇,朝廷不即遣兵為援,臣恐人心以謂舉棄河北,甚非計也。
伏見前平章政事胥鼎,才兼將相,威望甚隆,向行省河東,人樂為用。
今雖緻政,精力未衰,乞付重兵,使緫制公府,同力戰禦,庶幾人皆響應,易為恢復,惟陛下圖之。
」 明年,宣宗崩,哀宗即位。
正大二年,起復,拜平章政事,進封英國公,行尚書省于衛州。
鼎以衰病辭,上諭曰:「卿向在河東,朝廷倚重。
今河朔州郡多歸附,須卿圖畫。
卿先朝大臣,必濟吾事,大河以北,卿皆節制。
」鼎乃力疾赴鎮,來歸者益衆。
鼎病不能自持,復申前請,優詔不許。
三年,復上章請老,且舉朝賢練軍政者自代。
詔荅曰:「卿往在河東,殘破孤危,殆不易保,卿一至而定。
迄卿移鎮,敵不復侵。
何乃過為嫌避?且君臣均為一體,朕待下亦豈自殊,自外之語殆為過計。
況餘人才力孰可副卿者。
卿年高久勞於外,朕豈不知,但國家百年積累之基,河朔億萬生靈之命,卿當勉出壯圖,同濟大事。
」鼎奉詔惶懼不敢退。
是年七月,薨。
鼎通達吏事,有度量,為政鎮靜,所在無賢不肖皆得其歡心。
南渡以來,書生鎮方面者,惟鼎一人而已。
侯摯初名師尹,避諱改今名,字莘卿,東阿人。
明昌二年進士,入官慷慨有為。
承安間,積遷山東路鹽使司判官。
泰和元年,以課增四分,特命遷官二階。
八年七月,追官一階,降授長武縣令。
初,摯為戶部主事,與王謙規措西北路軍儲以代張煒,摯上章論本路財用不實,至是降除焉。
貞祐初,大兵圍燕都,時摯為中都麴使,請出募軍,已而嬰城有功,擢為右補闕。
二年正月,詔摯與少府監丞李迥秀分詣西山招撫。
宣宗南渡,轉勸農副使,提控紫荊等關。
俄遷行六部侍郎。
三年四月,同簽樞密院阿勒根訛論等以謂「今車駕駐南京,河南兵不可易動,且兵不在多,以將為本。
侯摯有過人之才,儻假以便宜之權,使募兵轉糧,事無不克,可升為尚書,以緫制永錫、慶壽兩軍」。
於是以摯為太常卿,行尚書六部事,往來應給之。
摯遂上章言九事,其一曰:「省部所以緫天下之紀綱,今隨路宣差便宜、從宜,往往不遵條格,輒劄付六部及三品以下官,其於紀綱豈不紊亂,宜革其弊。
」其二曰:「近置四帥府,所統兵校不為不衆,然而弗克取勝者,蓋一處受敵,餘徒傍觀,未嘗發一卒以為援,稍見小卻,則棄戈遁去,此師老將怯故也。
將將之道,惟陛下察之。
」其三曰:「率兵禦寇,督民運糧,各有所職,本不可以兼行,而帥府每令雜進,累遇寇至,軍未戰而丁夫已遁,行伍錯亂,敗之由也。
夫前陣雖勝,而後必更者,恐為敵所料耳,況不勝哉。
用兵尚變,本無定形,今乃因循不改覆轍,臣雖素不知兵,妄謂率由此失。
」其四曰:「雄、保、安肅諸郡據白溝、易水、西山之固,今多闕員,又所任者皆柔懦不武,宜亟選勇猛才幹者分典之。
」其五曰:「漳水自衛至海,宜沿流設備,以固山東,使力穡之民安服田畝。
」其六曰:「近都州縣官吏往往逋逃,蓋以往來敵中失身者多,兼轉輸頻併,民力困弊,應給不前復遭責罰,秩滿乃與他處一體計資考,實負其人。
乞詔有司優定等級,以別異之。
」其七曰:「兵威不振,罪在將帥輕敵妄舉,如近日李英為帥,臨陣之際酒猶未醒,是以取敗。
臣謂英旣無功,其濫注官爵並宜削奪。
」其八曰:「大河之北,民失稼穡,官無俸給,上下不安,皆欲逃竄。
加以潰散軍卒還相剽掠,以緻平民愈不聊生。
宜優加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