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0三 列傳第四十一

關燈
難,奮義相從,捐田宅,離親戚,轉戰至此,誓同立功,偕還鄉裡。

    今將分配他軍,心實艱苦。

    乞以全軍分駐懷、衛、輝州之間,捍蔽大河,惟受阿鄰節制。

    」阿鄰亦不欲分之,因以為請。

    宰臣奏:「若遂聽之,非唯東平失備,他將倣效,皆不可使矣。

    」宣宗以為然。

    加遙授知河南府事,應援陝西。

    阿鄰將兵八千,西赴至潼關,聞京兆已被圍,遊騎至華州,陝西行院欲令阿鄰駐軍商、虢,拒東向之路。

    阿鄰上奏:「臣本援陝西,遇難而止,豈人臣之節?夫自古用兵,步騎相參,乃可以得志。

    今乃各有所屬,臨難不救,互分彼此。

    今臣所統皆步卒,願賜馬軍千人,則京兆之圍不足解矣。

    」宣宗謂皇太子曰:「阿鄰赴難不回,固善矣。

    而軍勢單弱,且駐內地以觀事變,併以虢州兵五千付之,使乘隙而進,卿以此意諭之也。

    」 興定元年,遷元帥右都監。

    出秦州伐宋,宋統制吳筠守皂角角又作郊堡,城三重,據山之巔。

    阿鄰分兵絕其汲路,克其外城,再克其次城。

    宋兵縱火而出,阿鄰以騎兵邀之,遣步卒襲其後,宋兵敗,生獲吳筠及將校二百人,馬數百匹,糧萬石及兵甲衣襖。

    復敗宋兵于裴家莊六谷中,斬五百級,墜澗死者甚衆。

    又敗之于寒山嶺、龍門關、大石渡,得粟二千餘石。

    復敗之于稍子嶺,斬首二千餘級,生擒百人。

    是時三月,宿麥方滋,阿鄰留兵守之。

    已而宋兵大至,金兵敗,阿鄰戰沒。

    贈金紫光祿大夫、西京留守。

     完顏霆本姓李氏,中都寶坻人。

    粗知書,善騎射,輕財好施,得鄉曲之譽。

    貞祐初,縣人共推霆為四鄉部頭。

    霆招集離散,糾合義兵,衆賴以安。

    招撫司奏其事,遷兩官。

    霆與弟雲率衆數千巡邏固安、永清間,遙授寶坻縣丞,充義軍都統。

    劉璋說霆使出降,霆縛送經略司。

    遷三階,攝寶坻令,升都提控,遙授同知通州軍州事。

     中都食盡,霆遣軍分護清、滄河路,召募賈船通餉道。

    遙授同知清州防禦事,從河北路宣撫使完顏仲元保清、滄。

    遙授通州刺史、河北東路行軍提控,佩金牌。

    舊制,宣撫副使乃佩金牌,仲元奏:「臣軍三萬,管軍官三人,皆至五品,乞各賜金牌。

    」廷議霆輩忠勇絕人,遂與之。

    改大名路提控,復取玉田、三河、香河三縣。

    徙屯濵、棣、淄,留副將孫江守滄州。

    江以滄州降于王楫,而江將兵圍觀州。

    霆乃詐作書與孫江,約同取滄州者。

    王楫得其書,果疑孫江與霆有謀,召江還,殺之。

    霆乃定觀州而還。

    進官三階,充濵、棣行軍都提控。

    未幾,遙授同知益都府事,加宣差都提控,遷棣州防禦使,賜姓完顏氏,屯海州。

    俄權單州經略司事,充宣差緫領都提控。

     興定元年,泰安、滕、兗土寇蜂起,東平行省侯摯遣霆率兵討之,降石花五、夏全餘黨二萬人,老幼五萬口,充權海州經略副使。

    紅襖賊于忙兒寇海州,霆擊走之。

    二年,宋高太尉兵三萬駐朐山。

    霆軍乏糧,采野菜麥苗雜食之。

    宋兵柵朐山,下隔湖港,霆作港中暗橋,遣萬戶胡仲珪、副統劉贇率死士由暗橋登山,霆率兵四千人趨山下,約以昏時舉火為期,上下夾擊,宋兵大敗,墜澗溺水死者,不可勝計,斬高太尉、彭元帥于陣,餘衆潰去。

    遷安化軍節度使,經略副使如故。

    以其子為符寶典書。

    逾月,宋兵復至,霆逆戰,駐兵城外。

    夜半,宋人乘虛踰城而入。

    經略使阿不罕奴失剌率兵扼戰,都統溫迪罕五兒、副統蒲察永成、蒲察隻魯身先士卒,殺二百餘人,城賴以完。

    詔五兒等各遷兩階。

     四年,改集慶軍節度使,兼同知歸德府事。

    五年,改定國軍節度使,兼同知京兆府事,擢其子為護衛。

    元光元年,陝西行省白撒奏:「京兆南山密邇宋境,官民遷避其間者,無慮百萬人。

    可遣官鎮撫,庶幾不生他變。

    」宣宗以為然。

    十月,霆以本官為安撫使,守同知歸德府惟宏、大司農丞郭皓為副使,分護百姓之遷南山者。

    元光二年,卒。

     烏古論長壽,臨洮府第五將突門族人也。

    本姓包氏,襲父永本族都管。

    泰和伐宋,充緋翮翅軍千戶,取〈廣禾〉川寨及祐州、宕昌、辛城子,以功進官二階。

    貞祐初,夏人攻會州,統軍使署征行萬戶,升副統,與夏人戰於窄土峽,先登陷陣,賞銀五十兩。

    戰東關堡,以功署都統,兼充安定、定西、保川、西寧軍馬都彈壓。

    詔錄前後功,遙授同知隴州防禦事,世襲本族都巡檢。

    三年,賜今姓。

    攻蘭州程陳僧,為先鋒都統。

    夏人圍臨洮,扼渭源堡,內外不通。

    統軍司募人偵候臨洮消息,長壽應募,馘二人,擒一人,問得臨洮及夏兵事勢。

    以勞遷宣武將軍,遙授通遠軍節度副使。

    招降諸蕃族及熟羊寨秦州逋亡者。

    復遷懷遠大將軍,升提控。

    興定元年,夏人大入隴西,長壽拒戰,遷平涼府治中,兼節度副使,充宣差鞏州規措官。

    頃之,遙授同知鳳翔府事,兼同知通遠軍節度事,提控如故。

     興定二年,遷同知臨洮府事。

    與提控洮州刺史納蘭記僧分兵伐宋。

    長壽由鹽川鎮進兵,宋人守戍者走保馬頭山,合諸部族兵來拒。

    長壽擊敗之,復破其援兵四千於荔川寨。

    即趨宕昌縣,破宋兵二千于八斜谷,拔宕昌縣,進攻西和州,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