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0三 列傳第四十一

關燈
敗其州兵。

    明日,木波兵三千與宋兵合,依川為陣,長壽奮擊,宋兵入保城,堅壁不復出,長壽乃還。

    凡斬馘八千,獲馬二百餘、牛羊三萬,器械軍實甚多。

    納蘭記僧出洮州鐵城堡,屢敗宋人,完軍而還。

    詔賞鳳翔、秦、鞏伐宋將士,長壽遙授隴安軍節度使,同知通遠軍、提控如故。

    頃之,長壽升緫領都提控,改通遠軍節度使。

     夏人攻定西,是時弟世顯已降夏人,夏人執世顯至定西城下,謂長壽曰:「若不速降,即殺汝弟。

    」長壽不顧,奮戰,夏兵退,加榮祿大夫,賜金二十五兩、重幣三端。

    世顯旣降,二子公政、重壽當緣坐。

    宣宗嘉長壽守定西功,釋公政兄弟,有司廩給之。

    詔長壽曰「汝久在戎行,盡忠國事。

    世顯之降,必不得已,汝永念國恩,益思自效。

    」未幾,夏人復攻會州,行元帥府事石盞合喜發兵救未至,夏人移兵臨洮,長壽伏精兵五千于定西險要間,敗夏兵三萬騎,殺千餘人,獲馬數百。

    夏人已破西寧,乃犯定西,長壽擊卻之,斬首三百級。

    旣而三萬騎復至,攻城甚急,長壽乘城拒戰,矢石如雨,夏兵死者數千,被創者衆,乃解去。

    是歲,卒。

     完顏佐本姓梁氏,初為武清縣巡檢。

    完顏齩住本姓李氏,為柳口鎮巡檢。

    久之,以佐為都統,齩住副之,戍直沽寨。

    貞祐二年,乣軍遣張暉等三人來招佐,佐執之。

    翌日,劉永昌率衆二十人持文書來,署其年曰天賜,佐擲之,麾衆執永昌,及暉等併斬之。

    宣宗嘉其功,遷佐奉國上將軍,遙授德州防禦使,齩住鎮國上將軍,遙授同知河間府事,皆賜姓完顏氏。

    詔曰:「自今有忠義如是者,並一體遷授。

    」 贊曰:古者天子胙土命氏,漢以來乃有賜姓。

    宣宗假以賞一時之功,郭仲元、郭阿鄰以功皆賜國姓。

    女奚烈資祿、烏古論長壽皆封疆之臣而賜以他姓。

    貞祐以後,賜姓有格。

    夫以名使人,用之貴則貴,用之賤則賤,使人計功而得國姓,則以其貴者反賤矣。

    完顏霆、完顏佐皆賜國姓者,併附于此。

     石抹仲溫本名老斡,懿州胡土虎猛安人。

    充護衛十人長、太子僕正,除同知武寧軍節度使事、宿直將軍、器物局使。

    坐前在武寧造馬鞍虧直,章宗原之,改左衛將軍,遷左副點檢。

    坐征契丹逗遛,降蔡州防禦使。

    復召為左副點檢,遷知臨洮府事。

     泰和伐宋,青宜可內附,進爵二級,賜銀二百五十兩、重幣十端。

    詔曰:「青宜可之來,乃汝管內,與有勞焉。

    比與青宜可相合,其間諸事量宜而行。

    」頃之,諸道進兵,仲溫以隴右步騎五千出鹽川。

    八年,罷兵,改知河中府。

    崇慶初,遷陝西統軍使。

    貞祐二年,宋人攻秦州,仲溫率兵敗之。

    尋充本路安撫使,改鎮南軍節度使。

    緻仕。

    興定三年,卒。

     烏古論禮本名六斤,益都猛安人。

    充習騎,累擢近侍局直長,轉本局副使、左衛副將軍。

    坐受沁南軍節度使袞王永成名馬玉帶,杖一百,削官解職。

    起為蒲速碗群牧副使,改武庫署令、宿直將軍,復為左衛副將軍、順州刺史,累遷武寧軍節度。

     泰和伐宋,為山東路兵馬都統副使兼副統軍、安化軍節度。

    八年,宋人請盟,罷兵馬都統官,仍以節度兼副統軍。

    大安三年,改知歸德府兼河南副統軍,歷知河南府。

    至寧初,改知太原府事。

    貞祐二年,兼河東北路安撫使。

    三年,充本路宣撫使,頃之,兼左副元帥。

    四年,太原被圍,未幾圍解,進官二階。

    興定三年,卒。

     蒲察阿裡,興州路人。

    以廕補官,充護衛十人長、武器署令,轉宿直將軍,遷右衛副將軍。

    宋兵犯分道鋪,馳驛赴邊,伺其入,以伏兵掩之。

    改提點器物局。

    泰和伐宋,從右副元帥匡為副統,攻宜城縣,取之。

    八年,以功遷武衛軍副都指揮使。

    大安元年,同知南京留守事,徙壽州防禦使,遷興平軍節度使。

    崇慶初,遷元帥右都監,明年,轉左都監。

    時都城被圍,道路梗塞,阿裡由太原至真定,率師赴援,抵中山,不克進。

    貞祐二年,移駐大名。

    徵河南鎮防軍圖再舉,衆旣憚于行,而阿裡遇之有厚薄,軍變,遇害,衆因逃散。

    宣宗詔元帥左都監完顏弼安集其軍,赦首惡以下,河南統軍司更加撫諭。

     奧屯襄本名添壽,上京路人。

    大定十年,襲猛安。

    丞相襄舉通練邊事,授崇義軍節度副使,改烏古裡乣詳穩,召為都水少監、石州刺史。

    未幾,為平南盪江將軍,以功陞壽州防禦使,遷河南路副統軍兼同知歸德府事、昌武軍節度使,仍兼副統軍。

    崇慶改元,為元帥左都監,救西京,至墨谷口,一軍盡殪,襄僅以身免,坐是除名。

    明年,授上京兵馬使。

    宣宗即位,擢遼東路宣撫副使。

    未幾,改速頻路節度使,兼同知上京留守事。

    二年二月,為元帥右都監,行元帥府事于北京。

    五月,改留守,兼前職,俄遷宣撫使兼留守。

     十一月,詔諭襄及遼東路宣撫使蒲鮮萬奴、宣差蒲察五斤曰「上京、遼東國家重地,以卿等累效忠勤,故委腹心,意其協力盡公,以徇國家之急。

    及詳來奏,乃大不然,朕將何賴。

    自今每事同心,併力備禦,機會一失,悔之何及!且師克在和,善鈞從衆,尚懲前過,以圖後功。

    」三年正月,襄為北京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