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0一 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承暉本名福興 抹撚盡忠 僕散端本名七斤 耿端義 李英 孛朮魯德裕 烏古論慶壽
承暉字維明,本名福興。
好學,淹貫經史。
襲父益都尹鄭家塔割剌訛沒謀克。
大定十五年,選充符寶祗候,遷筆硯直長,轉近侍局直長,調中都右警巡使。
章宗為皇太孫,選充侍正。
章宗即位,遷近侍局使。
孝懿皇後妹夫吾也藍,世宗時以罪斥去,乙夜,詔開宮城門召之。
承暉不奉詔,明日奏曰:「吾也藍得罪先帝,不可召。
」章宗曰:「善。
」未幾,遷兵部侍郎兼右補闕。
初置九路提刑司,承暉東京鹹平等路提刑副使,改同知上京留守事。
禦史臺奏:「承暉前為提刑,豪猾屏息。
」遷臨海軍節度使。
歷利涉、遼海軍,遷北京路提刑使。
歷知鹹平、臨潢府,為北京留守。
副留守李東陽素貴,承暉自非公事,不與交一言。
改知大名府,召為刑部尚書,兼知審官院。
惠民司都監餘裡痕都遷織染署直長,承暉駮奏曰:「痕都以蔭得官,別無才能,前為大陽渡譏察,纔八月擢惠民司都監,已為太優,依格兩除之後,當再入監差,今乃超授隨朝八品職任。
況痕都乃平章鎰之甥,不能不涉物議。
」上從承暉議,召徒單鎰深責之。
改知大興府事。
宦者李新喜有寵用事,借大興府妓樂。
承暉拒不與,新喜慚。
章宗聞而嘉之。
豪民與人爭種稻水利不直,厚賂元妃兄左宣徽使李仁惠。
仁惠使人屬承暉右之。
承暉即杖豪民而遣之,謂其人曰:「可以此報宣徽也。
」復改知大名府事。
雨潦害稼,承暉決引潦水納之濠隍。
及伐宋,遷山東路統軍使。
山東盜賊起,承暉言「捕盜不即獲,比奏報或遷官去官,請權行的決」。
尚書省議:「猛安依舊收贖,謀克奏報,其餘鈐轄都軍巡尉先決奏聞,俟事定復舊。
」從之。
及罷兵,盜賊渠魁稍就招降,猶往往潛匿泰山巖穴間。
按察司請發數萬人刊除林木,則盜賊無所隱矣。
承暉奏曰:「泰山五嶽之宗,故曰岱宗。
王者受命,封禪告代,國家雖不行此事,而山亦不可赭也。
齊人易動,驅之入山,必有凍餓失所之患,此誨盜非止盜也。
天下之山亦多矣,豈可盡赭哉。
」議遂寢。
是時,行限錢法。
承暉上踈,略曰:「貨聚於上,怨結於下。
」不報。
改知興中府事。
衛紹王即位,召為禦史大夫,拜參知政事。
駙馬都尉徒單沒烈與其父南平幹政事,大為姦利,承暉面質其非。
進拜尚書左丞,行省于宣德。
參知政事承裕敗績于會河堡,承暉亦坐除名。
至寧元年,起為橫海軍節度使。
貞祐初,召拜尚書右丞。
承暉即日入朝,妻子留滄州。
滄州破,妻子皆死。
紇石烈執中伏誅。
進拜平章政事,兼都元帥,封鄒國公。
中都被圍,承暉出議和事。
宣宗遷汴,進拜右丞相,兼都元帥,徙封定國公,與皇太子留守中都。
承暉以尚書左丞抹撚盡忠久在軍旅,知兵事,遂以赤心委盡忠,悉以兵事付之,己乃緫持大綱,期於保完都城。
頃之,莊獻太子去之,右副元帥蒲察七斤以其軍出降,中都危急。
詔以抹撚盡忠為平章政事,兼左副元帥。
三年二月,詔元帥左監軍永錫將中山、真定兵,元帥左都監烏古論慶壽將大名軍萬八千人、西南路步騎萬一千、河北兵一萬,禦史中丞李英運糧,參知政事、大名行省孛朮魯德裕調遣繼發,救中都。
承暉間遣人以礬寫奏曰:「七斤旣降,城中無有固志,臣雖以死守之,豈能持久。
伏念一失中都,遼東、河朔皆非我有,諸軍倍道來援,猶冀有濟。
」詔曰:「中都重地,廟社在焉,朕豈一日忘也。
已趣諸路兵與糧俱往,卿會知之。
」及詔中都官吏軍民曰:「朕欲紓民力,遂幸陪都,天未悔禍,時尚多虞,道路久梗,音問難通。
汝等朝暮矢石,暴露風霜,思惟報國,靡有貳心,俟兵事之稍息,當不愆於旌賞。
今已會合諸路兵馬救援,故茲獎諭,想宜知悉。
」永錫、慶壽等軍至霸州北。
三月乙亥,李英被酒,軍無紀律,大元兵攻之,英軍大敗。
是時,高琪居中用事,忌承暉成功,諸將皆顧望。
旣而,以刑部侍郎阿典宋阿為左監軍,行元帥府于清州,同知真定府事女奚烈胡論出為右都監,行元帥府于保州,戶部侍郎侯摯行尚書六部,往來應給,終無一兵至中都者。
慶壽軍聞之亦潰。
承暉與抹撚盡忠會議于尚書省。
承暉約盡忠同死社稷。
盡忠謀南奔,承暉怒,即起還第,亦無如盡忠何。
召盡忠腹心元帥府經歷官完顏師姑至,謂曰:「始我謂平章知兵,故推心以權畀平章,嘗許與我俱死,今忽異議,行期且在何日,汝必知之。
」師
好學,淹貫經史。
襲父益都尹鄭家塔割剌訛沒謀克。
大定十五年,選充符寶祗候,遷筆硯直長,轉近侍局直長,調中都右警巡使。
章宗為皇太孫,選充侍正。
章宗即位,遷近侍局使。
孝懿皇後妹夫吾也藍,世宗時以罪斥去,乙夜,詔開宮城門召之。
承暉不奉詔,明日奏曰:「吾也藍得罪先帝,不可召。
」章宗曰:「善。
」未幾,遷兵部侍郎兼右補闕。
初置九路提刑司,承暉東京鹹平等路提刑副使,改同知上京留守事。
禦史臺奏:「承暉前為提刑,豪猾屏息。
」遷臨海軍節度使。
歷利涉、遼海軍,遷北京路提刑使。
歷知鹹平、臨潢府,為北京留守。
副留守李東陽素貴,承暉自非公事,不與交一言。
改知大名府,召為刑部尚書,兼知審官院。
惠民司都監餘裡痕都遷織染署直長,承暉駮奏曰:「痕都以蔭得官,別無才能,前為大陽渡譏察,纔八月擢惠民司都監,已為太優,依格兩除之後,當再入監差,今乃超授隨朝八品職任。
況痕都乃平章鎰之甥,不能不涉物議。
」上從承暉議,召徒單鎰深責之。
改知大興府事。
宦者李新喜有寵用事,借大興府妓樂。
承暉拒不與,新喜慚。
章宗聞而嘉之。
豪民與人爭種稻水利不直,厚賂元妃兄左宣徽使李仁惠。
仁惠使人屬承暉右之。
承暉即杖豪民而遣之,謂其人曰:「可以此報宣徽也。
」復改知大名府事。
雨潦害稼,承暉決引潦水納之濠隍。
及伐宋,遷山東路統軍使。
山東盜賊起,承暉言「捕盜不即獲,比奏報或遷官去官,請權行的決」。
尚書省議:「猛安依舊收贖,謀克奏報,其餘鈐轄都軍巡尉先決奏聞,俟事定復舊。
」從之。
及罷兵,盜賊渠魁稍就招降,猶往往潛匿泰山巖穴間。
按察司請發數萬人刊除林木,則盜賊無所隱矣。
承暉奏曰:「泰山五嶽之宗,故曰岱宗。
王者受命,封禪告代,國家雖不行此事,而山亦不可赭也。
齊人易動,驅之入山,必有凍餓失所之患,此誨盜非止盜也。
天下之山亦多矣,豈可盡赭哉。
」議遂寢。
是時,行限錢法。
承暉上踈,略曰:「貨聚於上,怨結於下。
」不報。
改知興中府事。
衛紹王即位,召為禦史大夫,拜參知政事。
駙馬都尉徒單沒烈與其父南平幹政事,大為姦利,承暉面質其非。
進拜尚書左丞,行省于宣德。
參知政事承裕敗績于會河堡,承暉亦坐除名。
至寧元年,起為橫海軍節度使。
貞祐初,召拜尚書右丞。
承暉即日入朝,妻子留滄州。
滄州破,妻子皆死。
紇石烈執中伏誅。
進拜平章政事,兼都元帥,封鄒國公。
中都被圍,承暉出議和事。
宣宗遷汴,進拜右丞相,兼都元帥,徙封定國公,與皇太子留守中都。
承暉以尚書左丞抹撚盡忠久在軍旅,知兵事,遂以赤心委盡忠,悉以兵事付之,己乃緫持大綱,期於保完都城。
頃之,莊獻太子去之,右副元帥蒲察七斤以其軍出降,中都危急。
詔以抹撚盡忠為平章政事,兼左副元帥。
三年二月,詔元帥左監軍永錫將中山、真定兵,元帥左都監烏古論慶壽將大名軍萬八千人、西南路步騎萬一千、河北兵一萬,禦史中丞李英運糧,參知政事、大名行省孛朮魯德裕調遣繼發,救中都。
承暉間遣人以礬寫奏曰:「七斤旣降,城中無有固志,臣雖以死守之,豈能持久。
伏念一失中都,遼東、河朔皆非我有,諸軍倍道來援,猶冀有濟。
」詔曰:「中都重地,廟社在焉,朕豈一日忘也。
已趣諸路兵與糧俱往,卿會知之。
」及詔中都官吏軍民曰:「朕欲紓民力,遂幸陪都,天未悔禍,時尚多虞,道路久梗,音問難通。
汝等朝暮矢石,暴露風霜,思惟報國,靡有貳心,俟兵事之稍息,當不愆於旌賞。
今已會合諸路兵馬救援,故茲獎諭,想宜知悉。
」永錫、慶壽等軍至霸州北。
三月乙亥,李英被酒,軍無紀律,大元兵攻之,英軍大敗。
是時,高琪居中用事,忌承暉成功,諸將皆顧望。
旣而,以刑部侍郎阿典宋阿為左監軍,行元帥府于清州,同知真定府事女奚烈胡論出為右都監,行元帥府于保州,戶部侍郎侯摯行尚書六部,往來應給,終無一兵至中都者。
慶壽軍聞之亦潰。
承暉與抹撚盡忠會議于尚書省。
承暉約盡忠同死社稷。
盡忠謀南奔,承暉怒,即起還第,亦無如盡忠何。
召盡忠腹心元帥府經歷官完顏師姑至,謂曰:「始我謂平章知兵,故推心以權畀平章,嘗許與我俱死,今忽異議,行期且在何日,汝必知之。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