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九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張大節忠實也。
」其見知如此。
巖叟字孟弼,大節子也。
大定十九年進士,調葭州司候判官,再除雄州觀察判官,補尚書省令史,除大理評事,再遷監察禦史、同知河東北路轉運使事、中都路都轉運副使、刑部員外郎、忻州刺史,以父憂去官。
起復大理少卿、河北東西大名等路按察轉運副使,累遷刑部侍郎,兼夔王傅,太常卿兼國子祭酒。
大安三年,朝廷欲塞諸城門以為兵備,集三品官議於尚書省,巖叟曰:「塞門所以受兵,是任城而不任人。
莫若遣兵擇將,背城疾戰。
」時議多之。
除鎮西軍節度使,移定國軍。
貞祐二年改昭義,復移沁南。
逾年,按察司言其年老不任邊要,乃緻仕,退寓洛陽,卒。
張亨字彥通,大興漷陰人。
登皇統六年進士第,調樊山丞,以廉幹聞。
授弘州軍事判官,歷鉅鹿、宜川令。
大定二年,補尚書省令史,除大理司直,累遷尚書左司郎中,授戶部侍郎,移吏部。
擢中都路都轉運使,坐草場使鄧汝霖盜草失舉劾,解職,削一官。
起授戶部尚書。
世宗問宰臣曰:「禦史中丞馬惠迪與張亨人才孰優?」平章政事張汝霖曰:「惠迪為人雖正,於事不敏,亨吏才極高。
」上曰:「如汝父浩,於事明敏少有及者,但臨事多徇,若無此過則誠難得之賢相也。
」時車駕東巡,費用百出,自遼以東泉貨甚少,計司患其不給,欲輦運以支調度,亨謂:「上京距都四千裡,若輓錢而行,是率三而緻一也,不獨枉費國用,無乃重勞民力乎。
不若行會便法,使行旅便於囊橐,國家無轉輸之勞而用自足矣。
」出為絳陽軍節度使。
已而,復謂宰臣曰:「漢人三品以上官常少得人,如張亨近令補外,頗為衆議所歸,以朕觀之,無甚過人。
小官中豈無才能之士,第未知耳。
」又曰:「亨嘗為左司,奏事多有脫略,是亦謬庸人也。
」 章宗即位,初置九路提刑司,時方重其選,上以亨為河東南北路提刑使,兼勸農採訪事。
訪其利病,條為十三事以聞,上嘉納之。
亨在職每事存大體、略苛細,禦史以寬緩不事事劾之,降授蔡州防禦使。
明年,遷南京路轉運使,轉知歸德府事,緻仕。
泰和二年卒,年七十八。
亨才識強敏,明達吏事,終始有可稱雲。
韓錫字難老,其先自析津徙薊之漁陽。
祖貽願,遼宣徽北院使。
父秉休,歸朝,領忠正軍節度使。
錫以廕補閤門祗候。
天會中,南伐,錫從軍掌禮儀,俄以母老迺就監差。
久之,授神銳軍都指揮使,入為宮苑使。
天德元年,擢尚書工部員外郎,領燕都營繕。
特賜胡礪榜進士及第,四遷尚書戶部侍郎,以母喪解。
旋起復舊職,付金牌一、銀牌十,籍水手於山東。
時蘇保衡為水軍都統制,趨杭州,俾錫部船三百會廣陵。
適保衡敗還,喪船過半,令錫補足之。
時水淺,船不得進,海陵遣使急責之,衆稍亡,錫召諸豪諭之曰:「今連保法嚴,逃將安往,縱一身偶脫,其如妻子何?」衆悟,亡者稍止。
大定改元於遼東,錫奔赴行在,詔復前職。
明年,授同知河間府事,引見於香閤,誡之曰:「聞皇族居彼者縱甚,卿當以法繩之。
」錫下車宣布詔言,後無有撓政害民者。
遷孟州防禦使,累拜絳陽軍節度使,改知濟南府事,告老,許之。
明昌五年卒,年八十三。
鄧儼字子威,懿州宜民人也。
天德三年,擢進士第。
大定中,為左司員外郎、右司郎中,尋轉左司,掌機務者數年。
有司奏使宋者,世宗命選漢官一人,參知政事梁肅以戶部侍郎王翛、工部侍郎張大節、左司郎中鄧儼對,世宗曰:「王翛、張大節苦無資歷,與左右司官辛苦不同,其命儼往。
」嘗謂宰臣曰:「人言鄧儼用心不正,朕視儼奏事其心識甚明,在太府監心亦向公。
」宰臣因奏儼明事機、有心力,於是擢戶部侍郎。
翌日,復謂宰臣曰:「吏部掌銓選,當得通練人,可置儼於吏部。
」因改命焉。
累遷中都路都轉運使。
明昌初,為戶部尚書。
上命尚書省集百官議,如何使民棄末務本以廣儲蓄。
儼言:「今之風俗競為侈靡,莫若定立制度,使貴賤、上下、衣冠、車馬、室宇、器用各有等差,裁抑婚姻喪葬過度之禮,罷去鄉社追逐無名之費,用度有節則蓄積日廣矣。
」尋知歸德府事,緻仕,卒。
初,儼緻仕復夤緣求進,上問左右「鄧儼可復用乎」?平章政事完顏守貞曰:「儼有才力,第以謀身為心。
」上曰:「朕亦知之。
然儼可以誰比?」守貞曰:「臨事則不後於人,但多務自便耳。
儼前乞緻仕,陛下以其頗黠故許之,
」其見知如此。
巖叟字孟弼,大節子也。
大定十九年進士,調葭州司候判官,再除雄州觀察判官,補尚書省令史,除大理評事,再遷監察禦史、同知河東北路轉運使事、中都路都轉運副使、刑部員外郎、忻州刺史,以父憂去官。
起復大理少卿、河北東西大名等路按察轉運副使,累遷刑部侍郎,兼夔王傅,太常卿兼國子祭酒。
大安三年,朝廷欲塞諸城門以為兵備,集三品官議於尚書省,巖叟曰:「塞門所以受兵,是任城而不任人。
莫若遣兵擇將,背城疾戰。
」時議多之。
除鎮西軍節度使,移定國軍。
貞祐二年改昭義,復移沁南。
逾年,按察司言其年老不任邊要,乃緻仕,退寓洛陽,卒。
張亨字彥通,大興漷陰人。
登皇統六年進士第,調樊山丞,以廉幹聞。
授弘州軍事判官,歷鉅鹿、宜川令。
大定二年,補尚書省令史,除大理司直,累遷尚書左司郎中,授戶部侍郎,移吏部。
擢中都路都轉運使,坐草場使鄧汝霖盜草失舉劾,解職,削一官。
起授戶部尚書。
世宗問宰臣曰:「禦史中丞馬惠迪與張亨人才孰優?」平章政事張汝霖曰:「惠迪為人雖正,於事不敏,亨吏才極高。
」上曰:「如汝父浩,於事明敏少有及者,但臨事多徇,若無此過則誠難得之賢相也。
」時車駕東巡,費用百出,自遼以東泉貨甚少,計司患其不給,欲輦運以支調度,亨謂:「上京距都四千裡,若輓錢而行,是率三而緻一也,不獨枉費國用,無乃重勞民力乎。
不若行會便法,使行旅便於囊橐,國家無轉輸之勞而用自足矣。
」出為絳陽軍節度使。
已而,復謂宰臣曰:「漢人三品以上官常少得人,如張亨近令補外,頗為衆議所歸,以朕觀之,無甚過人。
小官中豈無才能之士,第未知耳。
」又曰:「亨嘗為左司,奏事多有脫略,是亦謬庸人也。
」 章宗即位,初置九路提刑司,時方重其選,上以亨為河東南北路提刑使,兼勸農採訪事。
訪其利病,條為十三事以聞,上嘉納之。
亨在職每事存大體、略苛細,禦史以寬緩不事事劾之,降授蔡州防禦使。
明年,遷南京路轉運使,轉知歸德府事,緻仕。
泰和二年卒,年七十八。
亨才識強敏,明達吏事,終始有可稱雲。
韓錫字難老,其先自析津徙薊之漁陽。
祖貽願,遼宣徽北院使。
父秉休,歸朝,領忠正軍節度使。
錫以廕補閤門祗候。
天會中,南伐,錫從軍掌禮儀,俄以母老迺就監差。
久之,授神銳軍都指揮使,入為宮苑使。
天德元年,擢尚書工部員外郎,領燕都營繕。
特賜胡礪榜進士及第,四遷尚書戶部侍郎,以母喪解。
旋起復舊職,付金牌一、銀牌十,籍水手於山東。
時蘇保衡為水軍都統制,趨杭州,俾錫部船三百會廣陵。
適保衡敗還,喪船過半,令錫補足之。
時水淺,船不得進,海陵遣使急責之,衆稍亡,錫召諸豪諭之曰:「今連保法嚴,逃將安往,縱一身偶脫,其如妻子何?」衆悟,亡者稍止。
大定改元於遼東,錫奔赴行在,詔復前職。
明年,授同知河間府事,引見於香閤,誡之曰:「聞皇族居彼者縱甚,卿當以法繩之。
」錫下車宣布詔言,後無有撓政害民者。
遷孟州防禦使,累拜絳陽軍節度使,改知濟南府事,告老,許之。
明昌五年卒,年八十三。
鄧儼字子威,懿州宜民人也。
天德三年,擢進士第。
大定中,為左司員外郎、右司郎中,尋轉左司,掌機務者數年。
有司奏使宋者,世宗命選漢官一人,參知政事梁肅以戶部侍郎王翛、工部侍郎張大節、左司郎中鄧儼對,世宗曰:「王翛、張大節苦無資歷,與左右司官辛苦不同,其命儼往。
」嘗謂宰臣曰:「人言鄧儼用心不正,朕視儼奏事其心識甚明,在太府監心亦向公。
」宰臣因奏儼明事機、有心力,於是擢戶部侍郎。
翌日,復謂宰臣曰:「吏部掌銓選,當得通練人,可置儼於吏部。
」因改命焉。
累遷中都路都轉運使。
明昌初,為戶部尚書。
上命尚書省集百官議,如何使民棄末務本以廣儲蓄。
儼言:「今之風俗競為侈靡,莫若定立制度,使貴賤、上下、衣冠、車馬、室宇、器用各有等差,裁抑婚姻喪葬過度之禮,罷去鄉社追逐無名之費,用度有節則蓄積日廣矣。
」尋知歸德府事,緻仕,卒。
初,儼緻仕復夤緣求進,上問左右「鄧儼可復用乎」?平章政事完顏守貞曰:「儼有才力,第以謀身為心。
」上曰:「朕亦知之。
然儼可以誰比?」守貞曰:「臨事則不後於人,但多務自便耳。
儼前乞緻仕,陛下以其頗黠故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