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九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關燈
裴滿亨 斡勒忠 張大節子巖叟 張亨 韓錫 鄧儼 巨構 賀揚庭 閻公貞 焦旭 劉仲洙 李完 馬百祿 楊伯元 劉璣兄珫 康元弼 移剌益 裴滿亨字仲通,本名河西,臨潢府人。

    其先世居遼海,祖諱虎山者,天輔間,移屯東受降城以禦夏人,後徙居臨潢。

     亨性敦敏習儒,大定間,收充奉職,世宗謂曰:「聞爾業進士舉,其勿忘為學也。

    」二十八年,擢第,世宗嘉之,升為奉禦。

    一日問以上古為治之道,亨奏:「陛下欲興唐、虞之治,要在進賢,退不肖,信賞罰,薄徵斂而已。

    」 章宗即位,諭之曰:「朕左右侍臣多以門第顯,惟爾繇科甲進,且先朝信臣,國家利害為朕盡言。

    」俄擢監察禦史。

    內侍梁道兒恃恩驕橫,朝士側目,亨劾奏其姦。

    遷鎬王府尉,出為定國軍節度副使,三遷同知大名府事。

    先是,豪猾從衡,前政莫制,亨下車宣明約束,闔境帖然。

    承安四年,改河南路按察副使,就遷本路副統軍,中都、西京等路按察使。

    時世襲家豪奪民田,亨檢其實,悉還正之。

    泰和五年,改安武軍節度使。

    歲大雪,民多凍殍,亨輸己俸為之賙贍,及勸率僚屬大姓同出物以濟。

    轉河東南北路按察使,卒於官。

    上聞而惜之,贈嘉議大夫,賻物甚厚。

     亨性尤謹密,出入宮禁數年,讜議忠言多所裨益,有稿則焚之,雖家人輩莫知也。

    所歷州郡,皆有政績可紀雲。

     斡勒忠本名宋浦,蓋州人也。

    習女直、契丹字,歷兵部、樞密院、尚書省令史,再轉大理寺知法,遷右三部司正。

    練達邊事,嘗奉命使北,歸緻馬四千餘匹,詔褒諭之。

    大定二十六年為監察禦史,轉尚書省都事。

    章宗立,遷尚書兵部員外郎,出為滄州刺史。

    河東路提刑副使徒單移剌古舉以自代,改滕州刺史。

    嘗調發黃河船,數以稽期聽贖。

    授北京副留守,入為同簽樞密院事,兼沂王傅。

     承安二年,拜武寧軍節度使,緻仕。

    泰和三年卒,年七十一。

    忠性敦愨,通法律,以直自守,不交權貴,故時譽歸之。

     張大節字信之,代州五臺人。

    擢天德三年進士第,調崞縣丞。

    改東京市令。

    世宗判留務,甚愛重之。

    海陵修汴京,以大節領其役。

    世宗改元於遼東,或勸赴之,富貴可一朝遂,大節曰:「自有定分,何遽爾。

    」隨例補尚書省令史,擢祕書郎、大理司直。

    會左警巡使闕,世宗謂宰臣曰:「朕得其人矣,」遂授大節。

    俄以杖殺豪民為有司所劾,削一階解職。

    未幾,授同知洺州防禦使事。

     入為太府丞、工部員外郎。

    盧溝水囓安次,承詔護視堤城。

    擢修內司使,推排東京路戶籍,人服其平。

    進工部郎中。

    時阜通監鑄錢法弊,與吏部員外郎麻珪涖其事,積銅皆窳惡,或欲徵民先所給直,大節曰:「此有司受納之過,民何與焉。

    」以其事聞,卒得免徵。

    就改戶部郎中,定襄退吏誣縣民匿銅者十八村,大節廉得其實,抵吏罪,民斲石頌之。

    召授工部侍郎,改戶部。

    世宗東巡,徙太府監,諭之曰:「侍郎與太府監品同,以從行支應籍卿辦耳。

    」尋為宋生日使,還授橫海軍節度使,過闕謁謝東宮,顯宗撫慰良久,曰:「萬事惟中可也。

    」因牓其公堂曰「惟中」。

    郡境有巨盜久不獲,大節以方略擒之。

    後河決於衛,橫流而東,滄境有九河故道,大節即相宜繕堤,水不為害。

     章宗即位,擢中都路都轉運使,因言河東賦重宜減,議者或不同,大節以他路田賦質之,遂命減焉。

    乞緻仕,不許,徙知太原府,以并、代鄉郡,故優寵之。

    近郭有男子被殺者,聞其妻哭聲不哀,召而審之,果為姦夫所殺,人以為神。

    西山有晉叔虞祠,舊以施錢輸公使庫,大節還其廟以給營繕。

    選授河東路提刑使,未赴,留知大興府事,治有能名。

     閱歲,移知廣寧府,復請老,授震武軍節度使。

    部有銀冶,有司以為爭盜由此生,付河東、西京提刑司與州同議,皆以官榷為便,大節曰:「山澤之利當與民共,且貧而無業者雖嚴刑能禁其竊取乎。

    宜明諭民,授地輸課,則其遊手者有所資,於官亦便。

    」上從其議。

    復乞緻仕,許之,仍擢其子尚書刑部員外郎巖叟為忻州刺史,以便祿養。

    承安五年卒,年八十。

     大節素廉勤好學,能勵勉後進,自以得學于任倜,待倜子如親而加厚。

    又善弈碁,當世推為第一,嘗被召與禮部尚書張景仁弈。

    世宗嘗謂宰臣曰:「人多稱王翛能官,以朕觀之,凡事不肯盡心,一老姦耳。

    張大節賦性剛直,果於從政,遠在王翛之上,惜乎用之太晚。

    」又屢語近臣曰:「某某非不幹,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