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九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移剌履 張萬公 蒲察通 粘割斡特剌 程輝 劉瑋 董師中 王蔚 馬惠迪 馬琪 楊伯通 尼厖古鑑
移剌履字履道,遼東丹王突欲七世孫也。
父聿魯,早亡。
聿魯之族兄興平軍節度使德元無子,以履為後。
方五歲,晚臥廡下,見微雲往來天際,忽謂乳母曰:「此所謂『臥看青天行白雲』者耶?」德元聞之,驚曰:「是子當以文學名世。
」及長,博學多藝,善屬文。
初舉進士,惡搜檢煩瑣,去之。
廕補為承奉班祗候、國史院書寫。
世宗方興儒術,詔譯經史,擢國史院編修官,兼筆硯直長。
一日,世宗召問曰:「朕比讀貞觀政要,見魏徵嘉謀忠節,良可稱歎。
近世何故無如徵者?」履曰:「忠嘉之士,何代無之,但上之人用與不用耳。
」世宗曰:「卿不見劉仲誨、張汝霖耶,朕超用二人者,以嘗居諫職,屢有忠言故也。
安得謂之不用,第人材難得耳。
」履曰:「臣未聞其諫也。
且海陵杜塞言路,天下緘口,習以成風。
願陛下懲艾前事,開諫諍之門,天下幸甚。
」 初議以時務策設女直進士科,禮部以所學不同,未可概稱進士,詔履定其事,乃上議曰:「進士之科,起于隋大業中,始試以策。
唐初因之,高宗時雜以箴銘賦詩,至文宗始專用賦。
且進士之初,本專試策,今女直諸生以試策稱進士,又何疑焉。
」世宗大悅,事遂施行。
十五年,授應奉翰林文字,兼前職,俄遷修撰。
二十年,詔提控衍慶宮畫功臣像,過期,降應奉。
踰年,復為修撰,轉尚書禮部員外郎。
章宗為金源郡王,喜讀春秋左氏傳,聞履博洽,召質所疑。
履曰:「左氏多權詐,駁而不純。
尚書、孟子皆聖賢純全之道,願留意焉。
」王嘉納之。
二十六年,進本部郎中,兼同修國史、翰林修撰,表進宋司馬光古文孝經指解曰:「臣竊觀近世,皆以兵刑財賦為急,而光獨以此進其君。
有天下者,取其辭施諸宇內,則元元受賜。
」俄以疾,乞補外,世宗曰:「履多病,可與便州。
」遂授薊州刺史。
無幾,召為翰林待制,同修國史。
明年,擢尚書禮部侍郎,兼翰林直學士。
世宗崩,遺詔移梓宮壽安宮。
章宗詔百官議,皆謂當如遺詔,履獨曰:「非禮也。
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
其可使萬國之臣朝大行於離宮乎?」上曰:「朕日夜思之,捨正殿而奠於別宮,情有所不忍,且於禮未安。
」遂殯於大安殿。
二十九年三月,進禮部尚書,兼翰林直學士,賜大定三年孟崇獻牓下進士及第。
七月,拜參知政事,提控刊修遼史。
明昌元年,進尚書右丞。
初,河溢曹州,帝問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不言河決,何也?」履曰:「春秋止是魯史,所以鮮及他國事。
」二年六月,薨,年六十一。
是日,履所生也。
謚曰文獻。
履秀峙通悟,精曆算書繪事。
先是,舊大明曆舛誤,履上乙未曆,以金受命于乙未也,世服其善。
初,德元未有子,以履為後,旣而生子震,德元歿,盡推家貲與之。
其自禮部兼直學士為執政,乃舉前代光院故事,以錢五十萬送學士院,學者榮之。
張萬公字良輔,東平東阿人也。
幼聰悟,喜讀書。
父彌學,夢至一室,牓曰「張萬相公讀書堂」,已而萬公生,因以名焉。
登正隆二年進士第,調新鄭簿。
以憂去。
服闋,除費縣簿。
大定四年,為東京辰淥鹽副使,課增,遷長山令。
時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幾萬人,萬公登陴諭以鄉裡親舊意,衆感悟相率而去,邑人賴之,為立生祠。
久之,補尚書省令史,擢河北西路轉運司都勾判官,改大理評事,就陞司直,四遷侍禦史、尚書右司員外郎。
丞相徒單克寧嘗謂曰:「後代我者必汝也。
」俄授郎中,敷奏明敏,世宗嘉之,謂侍臣曰:「張萬公純直人也。
」尋遷刑部侍郎。
章宗即位,初置九路提刑司,選為南京路提刑使。
以治最,遷禦史中丞。
會北邊屢有警,上命樞密使夾谷清臣發兵擊之。
萬公言「勞民非便。
」詔百官議於尚書省,遂罷兵。
尋為彰國軍節度使。
明昌二年,知大興府事,拜參知政事。
踰年,以母老乞就養,詔不許,賜告省親。
還,上問山東、河北粟貴賤,今春苗稼,萬公具以實對。
上謂宰臣曰:「隨處雖得雨,尚未霑足,奈何?」萬公進曰:「自陛下即位以來,興利除害,凡益國便民之事,聖心孜孜,無不舉行。
至於旱災,皆由臣等,若依漢典故,皆當免官。
」上曰:「卿等何罪,殆朕所行有不逮者。
」對曰:「天道雖遠,實與人事相通,唯聖人言行可以動天地。
昔成湯引六事自責,周宣遇災而懼,側身修行,莫不修飭人事。
方今宜崇節儉,不急之務、無名之費,可俱罷去。
」上曰:「災異不可專言天道,蓋必先盡人事耳,故孟子謂王無罪歲。
」左丞完顏守貞曰:「陛下引咎自責,社稷之褔也。
」上由是以萬公所言下詔罪己。
進士李邦乂者上封事,因論世俗侈靡,譏涉先朝,有司議言者罪,上謂宰臣曰:「昔唐張玄素以桀、紂比文皇。
今若方我為桀、紂,亦不之罪。
至於世宗功德,豈容譏毀。
」顧問萬公曰:「卿謂何如?」萬公曰:「譏斥先朝,固當治罪,然舊無此法。
今宜定立,使人知之。
」乃命免邦乂罪,惟殿三舉。
其奏對詳敏,多類此。
四年,復申前請,授知東平府事,諭之曰:「卿在政府,非不稱職,以卿母老,乞侍養,特畀鄉郡,以遂孝養。
朕心所屬,不汝忘也。
」萬公謝,且捧書言曰:「臣狂妄,有一言欲今日以聞,會受除未及耳。
夫內外之職,憂責如一,畎畝之臣猶不忘君,芻蕘之言,明主所擇,伏望聖聰省察。
」上嘉納之。
六年,改知河中府,時軍興,調發叢劇,悉為寬假,使民力易辦。
人為繪像於薰風樓,又建「去思堂」。
移鎮濟南,以母憂去職。
卒哭,詔起復,拜平章政事,躐遷資善大夫,封壽國公。
時李淑妃有寵,用事,帝意惑之,欲立為後,大臣多不可。
禦史姬端脩上書論之,帝怒,禦史大夫張暐削一官,侍禦史路鐸削兩官,端脩杖七十,
父聿魯,早亡。
聿魯之族兄興平軍節度使德元無子,以履為後。
方五歲,晚臥廡下,見微雲往來天際,忽謂乳母曰:「此所謂『臥看青天行白雲』者耶?」德元聞之,驚曰:「是子當以文學名世。
」及長,博學多藝,善屬文。
初舉進士,惡搜檢煩瑣,去之。
廕補為承奉班祗候、國史院書寫。
世宗方興儒術,詔譯經史,擢國史院編修官,兼筆硯直長。
一日,世宗召問曰:「朕比讀貞觀政要,見魏徵嘉謀忠節,良可稱歎。
近世何故無如徵者?」履曰:「忠嘉之士,何代無之,但上之人用與不用耳。
」世宗曰:「卿不見劉仲誨、張汝霖耶,朕超用二人者,以嘗居諫職,屢有忠言故也。
安得謂之不用,第人材難得耳。
」履曰:「臣未聞其諫也。
且海陵杜塞言路,天下緘口,習以成風。
願陛下懲艾前事,開諫諍之門,天下幸甚。
」 初議以時務策設女直進士科,禮部以所學不同,未可概稱進士,詔履定其事,乃上議曰:「進士之科,起于隋大業中,始試以策。
唐初因之,高宗時雜以箴銘賦詩,至文宗始專用賦。
且進士之初,本專試策,今女直諸生以試策稱進士,又何疑焉。
」世宗大悅,事遂施行。
十五年,授應奉翰林文字,兼前職,俄遷修撰。
二十年,詔提控衍慶宮畫功臣像,過期,降應奉。
踰年,復為修撰,轉尚書禮部員外郎。
章宗為金源郡王,喜讀春秋左氏傳,聞履博洽,召質所疑。
履曰:「左氏多權詐,駁而不純。
尚書、孟子皆聖賢純全之道,願留意焉。
」王嘉納之。
二十六年,進本部郎中,兼同修國史、翰林修撰,表進宋司馬光古文孝經指解曰:「臣竊觀近世,皆以兵刑財賦為急,而光獨以此進其君。
有天下者,取其辭施諸宇內,則元元受賜。
」俄以疾,乞補外,世宗曰:「履多病,可與便州。
」遂授薊州刺史。
無幾,召為翰林待制,同修國史。
明年,擢尚書禮部侍郎,兼翰林直學士。
世宗崩,遺詔移梓宮壽安宮。
章宗詔百官議,皆謂當如遺詔,履獨曰:「非禮也。
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
其可使萬國之臣朝大行於離宮乎?」上曰:「朕日夜思之,捨正殿而奠於別宮,情有所不忍,且於禮未安。
」遂殯於大安殿。
二十九年三月,進禮部尚書,兼翰林直學士,賜大定三年孟崇獻牓下進士及第。
七月,拜參知政事,提控刊修遼史。
明昌元年,進尚書右丞。
初,河溢曹州,帝問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不言河決,何也?」履曰:「春秋止是魯史,所以鮮及他國事。
」二年六月,薨,年六十一。
是日,履所生也。
謚曰文獻。
履秀峙通悟,精曆算書繪事。
先是,舊大明曆舛誤,履上乙未曆,以金受命于乙未也,世服其善。
初,德元未有子,以履為後,旣而生子震,德元歿,盡推家貲與之。
其自禮部兼直學士為執政,乃舉前代光院故事,以錢五十萬送學士院,學者榮之。
張萬公字良輔,東平東阿人也。
幼聰悟,喜讀書。
父彌學,夢至一室,牓曰「張萬相公讀書堂」,已而萬公生,因以名焉。
登正隆二年進士第,調新鄭簿。
以憂去。
服闋,除費縣簿。
大定四年,為東京辰淥鹽副使,課增,遷長山令。
時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幾萬人,萬公登陴諭以鄉裡親舊意,衆感悟相率而去,邑人賴之,為立生祠。
久之,補尚書省令史,擢河北西路轉運司都勾判官,改大理評事,就陞司直,四遷侍禦史、尚書右司員外郎。
丞相徒單克寧嘗謂曰:「後代我者必汝也。
」俄授郎中,敷奏明敏,世宗嘉之,謂侍臣曰:「張萬公純直人也。
」尋遷刑部侍郎。
章宗即位,初置九路提刑司,選為南京路提刑使。
以治最,遷禦史中丞。
會北邊屢有警,上命樞密使夾谷清臣發兵擊之。
萬公言「勞民非便。
」詔百官議於尚書省,遂罷兵。
尋為彰國軍節度使。
明昌二年,知大興府事,拜參知政事。
踰年,以母老乞就養,詔不許,賜告省親。
還,上問山東、河北粟貴賤,今春苗稼,萬公具以實對。
上謂宰臣曰:「隨處雖得雨,尚未霑足,奈何?」萬公進曰:「自陛下即位以來,興利除害,凡益國便民之事,聖心孜孜,無不舉行。
至於旱災,皆由臣等,若依漢典故,皆當免官。
」上曰:「卿等何罪,殆朕所行有不逮者。
」對曰:「天道雖遠,實與人事相通,唯聖人言行可以動天地。
昔成湯引六事自責,周宣遇災而懼,側身修行,莫不修飭人事。
方今宜崇節儉,不急之務、無名之費,可俱罷去。
」上曰:「災異不可專言天道,蓋必先盡人事耳,故孟子謂王無罪歲。
」左丞完顏守貞曰:「陛下引咎自責,社稷之褔也。
」上由是以萬公所言下詔罪己。
進士李邦乂者上封事,因論世俗侈靡,譏涉先朝,有司議言者罪,上謂宰臣曰:「昔唐張玄素以桀、紂比文皇。
今若方我為桀、紂,亦不之罪。
至於世宗功德,豈容譏毀。
」顧問萬公曰:「卿謂何如?」萬公曰:「譏斥先朝,固當治罪,然舊無此法。
今宜定立,使人知之。
」乃命免邦乂罪,惟殿三舉。
其奏對詳敏,多類此。
四年,復申前請,授知東平府事,諭之曰:「卿在政府,非不稱職,以卿母老,乞侍養,特畀鄉郡,以遂孝養。
朕心所屬,不汝忘也。
」萬公謝,且捧書言曰:「臣狂妄,有一言欲今日以聞,會受除未及耳。
夫內外之職,憂責如一,畎畝之臣猶不忘君,芻蕘之言,明主所擇,伏望聖聰省察。
」上嘉納之。
六年,改知河中府,時軍興,調發叢劇,悉為寬假,使民力易辦。
人為繪像於薰風樓,又建「去思堂」。
移鎮濟南,以母憂去職。
卒哭,詔起復,拜平章政事,躐遷資善大夫,封壽國公。
時李淑妃有寵,用事,帝意惑之,欲立為後,大臣多不可。
禦史姬端脩上書論之,帝怒,禦史大夫張暐削一官,侍禦史路鐸削兩官,端脩杖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