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八十 列傳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視事。
賜衣一襲,進階開府儀同三司,仍封豳國公。
是歲,卒。
十八年,孫紮虎遷廣威將軍,襲烏古敵昏山世襲猛安,并親管謀克。
赤盞暉字仲明,其先附於遼,居張皇堡,故嘗以張為氏。
後家來州。
暉體貌雄偉,慷慨有志略。
少遊鄉校。
遼季以破賊功,授禮賔副使,領來、隰、遷、潤四州屯兵。
天輔六年降,仍命領其衆,從闍母定興中府義、錦等州。
及破張覺,皆與有功,以粟萬五千石助軍,授洺州刺史。
宗望初伐宋,孟陽之戰,敵之中軍徑薄宗望營,暉與諸將擊敗之,追殺至城下。
訖師還,數立戰功。
明年,再舉伐宋,攻下保州、真定,暉皆與焉。
進圍汴,宋人夜出兵二萬焚我攻具,暉以二謀克兵擊走之。
凡城中出兵拒戰,暉之所當,無不勝捷。
旣克宋還,從攻河間。
敵將李成以雄、莫之兵來援,暉與所部迎擊,馬傷而墮,暉輒奮起步鬬,竟敗成兵。
是日,凡七戰皆勝,敵人多逼死濠隍間,暉兩臂亦數中流矢。
賊將劉先生以兵二萬夜襲營,暉力戰達旦,賊始敗走,皆溺死于水。
暉復傅城力戰,如是連月,諸軍四面合攻,遂克之。
加桂州管內觀察使,因留撫河間。
時居民皆為軍士所掠,老幼存者亡幾。
暉下令軍中聽贖還之。
未幾,皆按堵如故。
從睿宗經略山東,旣攻下青州,復從闍母攻濰州。
暉督其裨校先登,而城中積芻茭乘風縱火發機石,暉率將士衝冒而下,力戰敗之。
軍還,復以三十騎破敵于範橋。
帥府承制加靜江軍節度使。
進攻,城中砲出,幾中暉,拂其甲裳裂之。
暉益奮攻,卒破其城。
又從攻泗州,克之。
還屯汶陽,破賊衆于梁山濼,獲舟千餘。
移軍攻濟州,旣敗敵兵,因傅城諭以禍福,乃舉城降。
暉約束軍士,無秋毫犯,自是曹、單等州皆聞風而下。
從攻壽春、歸德,及渡淮為先鋒,遇重敵于秀州、蘇州,皆擊敗之,遂至餘杭。
通糧餉,治橋道,暉之力為多,乃還,載資治通鑑版以歸。
大軍過江寧,徙其官民北渡,時暑多疾疫,老弱轉死道路,其知府陳邦光者訴于宗弼,怒將殺之,暉曰:「此義士也。
」力營救之,竟得免。
富平之戰,暉在右翼,遇濘而敗,睿宗念其前功,杖而釋之。
師至熈河,暉別降諸寨將鈐轄及吐蕃酋長等,并民戶萬五千餘。
蘭州叛,與訛魯補等攻下之,獲河州安撫使白常、熈河路副都緫管劉維輔以獻。
還攻慶陽,兩敗重敵,殺其將戴巢。
師還,遷歸德軍節度使。
宋州舊無學,暉為營建學舍,勸督生徒,肄業者復其身,人勸趨之。
屬縣民家奴王夔者,嘗業進士,暉以錢五十萬贖之,使卒其業,夔後至顯官。
密州吏龐乙卒於官,其孤貧,不克葬,暉為營治葬事,且資給其家。
十三年,復從大軍渡淮。
還鎮,丁母憂,尋以舊職起復。
旣廢齊,為安化軍節度使。
天眷三年,復河南,宋人乘間陷海州,帥府以登、萊、沂、密四州委暉經畫,敵無敢窺其境者。
為定海軍節度使,尋改濟南尹,累遷光祿大夫。
俄以罪罷,久之,起為昌武軍節度使。
天德二年,遷南京留守,尋改河南路統軍使,授世襲猛安,拜尚書右丞,封河內郡王。
歲餘,拜平章政事,封戴王。
正隆初,出為興平軍節度使。
正隆降王爵,為樞密副使,封景國公。
未幾,復為左丞,封濟國公。
尋除大興尹,封榮國公。
薨,年六十五。
大定間謚曰武康。
子師直,登進士第。
大旲本名撻不野,其先遼陽人,世仕遼有顯者。
太祖伐遼,遼人徵兵遼陽,時旲年二十餘,在選中。
遼兵敗,旲脫身走寧江。
寧江破,旲越城而逃,為軍士所獲,太祖問其家世,因收養之。
收國二年,為東京奚民謀克。
是時,初破高永昌,東京旁郡邑未盡服屬,使旲伺察反側。
有聞必達,太祖以為忠實,授猛安,兼同知東京留守事。
取中、西兩京,隸闍母軍。
遼軍二十萬來戰,吳王使旲以本部守營,旲堅請出戰,不許。
或謂旲曰:「戰,危事,獨苦請,何也?」旲曰:「丈夫不得一決勝負,尚何為。
苟臨戰不捷,雖死猶生也。
」吳王聞而壯之,乃遣出戰。
旣合戰,闍母軍少卻,遼兵後躡之,旲麾本部兵橫擊,殺數百人,由是顯名軍中。
天會三年,宗望伐宋,信德府居燕、汴之中,可駐軍以濟緩急,欲遂攻之,恐不能亟下,議未決。
旲獨率本部兵,選善射者射其城樓,別以輕銳潛升於樓角之間,遂克其城。
明年,軍至濬州,宋人已燒河橋,宗望下令,「軍中有能先濟者功為上」。
旲捕得十餘舟,使勇悍者徑渡,擊其守者而奪其戍柵,由是大軍俱濟。
八月,再伐宋,授萬戶,賜金牌。
旣破汴京,旲為河間路都統。
已克河間,闍母怒其不早降,因縱軍大掠,旲諫止之,已掠者官為贖還。
除河間尹,從攻襲慶府。
先一日,旲命軍士預備畚鍤及薪,旣傅城,諸將方經營攻具,未鳴鼓,旲軍有素備,遂先登。
軍帥以旲未鳴鼓輒戰,不如軍令,請罪旲,朝廷釋弗問,仍例賞之。
宗弼伐江南,濟淮,宋將時康民率兵十七萬來拒,旲率本部從擊,敗之。
復以騎二千與當海擊敗淮南賊十萬,殺萬餘
賜衣一襲,進階開府儀同三司,仍封豳國公。
是歲,卒。
十八年,孫紮虎遷廣威將軍,襲烏古敵昏山世襲猛安,并親管謀克。
赤盞暉字仲明,其先附於遼,居張皇堡,故嘗以張為氏。
後家來州。
暉體貌雄偉,慷慨有志略。
少遊鄉校。
遼季以破賊功,授禮賔副使,領來、隰、遷、潤四州屯兵。
天輔六年降,仍命領其衆,從闍母定興中府義、錦等州。
及破張覺,皆與有功,以粟萬五千石助軍,授洺州刺史。
宗望初伐宋,孟陽之戰,敵之中軍徑薄宗望營,暉與諸將擊敗之,追殺至城下。
訖師還,數立戰功。
明年,再舉伐宋,攻下保州、真定,暉皆與焉。
進圍汴,宋人夜出兵二萬焚我攻具,暉以二謀克兵擊走之。
凡城中出兵拒戰,暉之所當,無不勝捷。
旣克宋還,從攻河間。
敵將李成以雄、莫之兵來援,暉與所部迎擊,馬傷而墮,暉輒奮起步鬬,竟敗成兵。
是日,凡七戰皆勝,敵人多逼死濠隍間,暉兩臂亦數中流矢。
賊將劉先生以兵二萬夜襲營,暉力戰達旦,賊始敗走,皆溺死于水。
暉復傅城力戰,如是連月,諸軍四面合攻,遂克之。
加桂州管內觀察使,因留撫河間。
時居民皆為軍士所掠,老幼存者亡幾。
暉下令軍中聽贖還之。
未幾,皆按堵如故。
從睿宗經略山東,旣攻下青州,復從闍母攻濰州。
暉督其裨校先登,而城中積芻茭乘風縱火發機石,暉率將士衝冒而下,力戰敗之。
軍還,復以三十騎破敵于範橋。
帥府承制加靜江軍節度使。
進攻,城中砲出,幾中暉,拂其甲裳裂之。
暉益奮攻,卒破其城。
又從攻泗州,克之。
還屯汶陽,破賊衆于梁山濼,獲舟千餘。
移軍攻濟州,旣敗敵兵,因傅城諭以禍福,乃舉城降。
暉約束軍士,無秋毫犯,自是曹、單等州皆聞風而下。
從攻壽春、歸德,及渡淮為先鋒,遇重敵于秀州、蘇州,皆擊敗之,遂至餘杭。
通糧餉,治橋道,暉之力為多,乃還,載資治通鑑版以歸。
大軍過江寧,徙其官民北渡,時暑多疾疫,老弱轉死道路,其知府陳邦光者訴于宗弼,怒將殺之,暉曰:「此義士也。
」力營救之,竟得免。
富平之戰,暉在右翼,遇濘而敗,睿宗念其前功,杖而釋之。
師至熈河,暉別降諸寨將鈐轄及吐蕃酋長等,并民戶萬五千餘。
蘭州叛,與訛魯補等攻下之,獲河州安撫使白常、熈河路副都緫管劉維輔以獻。
還攻慶陽,兩敗重敵,殺其將戴巢。
師還,遷歸德軍節度使。
宋州舊無學,暉為營建學舍,勸督生徒,肄業者復其身,人勸趨之。
屬縣民家奴王夔者,嘗業進士,暉以錢五十萬贖之,使卒其業,夔後至顯官。
密州吏龐乙卒於官,其孤貧,不克葬,暉為營治葬事,且資給其家。
十三年,復從大軍渡淮。
還鎮,丁母憂,尋以舊職起復。
旣廢齊,為安化軍節度使。
天眷三年,復河南,宋人乘間陷海州,帥府以登、萊、沂、密四州委暉經畫,敵無敢窺其境者。
為定海軍節度使,尋改濟南尹,累遷光祿大夫。
俄以罪罷,久之,起為昌武軍節度使。
天德二年,遷南京留守,尋改河南路統軍使,授世襲猛安,拜尚書右丞,封河內郡王。
歲餘,拜平章政事,封戴王。
正隆初,出為興平軍節度使。
正隆降王爵,為樞密副使,封景國公。
未幾,復為左丞,封濟國公。
尋除大興尹,封榮國公。
薨,年六十五。
大定間謚曰武康。
子師直,登進士第。
大旲本名撻不野,其先遼陽人,世仕遼有顯者。
太祖伐遼,遼人徵兵遼陽,時旲年二十餘,在選中。
遼兵敗,旲脫身走寧江。
寧江破,旲越城而逃,為軍士所獲,太祖問其家世,因收養之。
收國二年,為東京奚民謀克。
是時,初破高永昌,東京旁郡邑未盡服屬,使旲伺察反側。
有聞必達,太祖以為忠實,授猛安,兼同知東京留守事。
取中、西兩京,隸闍母軍。
遼軍二十萬來戰,吳王使旲以本部守營,旲堅請出戰,不許。
或謂旲曰:「戰,危事,獨苦請,何也?」旲曰:「丈夫不得一決勝負,尚何為。
苟臨戰不捷,雖死猶生也。
」吳王聞而壯之,乃遣出戰。
旣合戰,闍母軍少卻,遼兵後躡之,旲麾本部兵橫擊,殺數百人,由是顯名軍中。
天會三年,宗望伐宋,信德府居燕、汴之中,可駐軍以濟緩急,欲遂攻之,恐不能亟下,議未決。
旲獨率本部兵,選善射者射其城樓,別以輕銳潛升於樓角之間,遂克其城。
明年,軍至濬州,宋人已燒河橋,宗望下令,「軍中有能先濟者功為上」。
旲捕得十餘舟,使勇悍者徑渡,擊其守者而奪其戍柵,由是大軍俱濟。
八月,再伐宋,授萬戶,賜金牌。
旣破汴京,旲為河間路都統。
已克河間,闍母怒其不早降,因縱軍大掠,旲諫止之,已掠者官為贖還。
除河間尹,從攻襲慶府。
先一日,旲命軍士預備畚鍤及薪,旣傅城,諸將方經營攻具,未鳴鼓,旲軍有素備,遂先登。
軍帥以旲未鳴鼓輒戰,不如軍令,請罪旲,朝廷釋弗問,仍例賞之。
宗弼伐江南,濟淮,宋將時康民率兵十七萬來拒,旲率本部從擊,敗之。
復以騎二千與當海擊敗淮南賊十萬,殺萬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