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七十一 列傳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撻懶分擊,大敗之。
師還,闍母為元帥左都監,攻河間,下之,大破敵兵萬餘於莫州。
宗輔為右副元帥,徇地淄、青。
闍母與宗弼分兵破山谷諸屯。
宋李成兵圍淄州,烏林荅泰欲破之。
闍母克濰州。
迪古補、朮烈速連破趙子昉等兵,至于河上。
烏林荅泰欲破敵于靈城鎮。
及議伐康王,闍母欲先定河北,然後進討,太宗乃酌取群議之中,使婁室取陝西,宗翰、宗輔南伐。
天會七年,薨,年四十。
熈宗時,追封吳國王。
天德二年,配享太祖廟廷。
正隆,改封譚王。
大定二年,徙封魯王,謚莊襄。
子宗敘。
宗敘,本名德壽,闍母第四子也。
奇偉有大志,喜談兵。
天德二年,充護衛,授武義將軍。
明年,授世襲謀克,擢禦院通進,遷翰林待制,兼修起居注,轉國子司業,兼左補闕。
正隆初,轉符寶郎,在宮職凡五年,皆帶劍押領宿衛。
遷大宗正丞,以母憂去官。
以本官起復,未幾,遷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改左驍騎都指揮使。
明年,海陵幸南京,宗敘至汴。
契丹撒八反,宗敘為鹹平尹,兼本路兵馬都緫管,以甲仗四千付之,許以便宜。
宗敘出松亭關,取牛遞于廣寧。
聞世宗即位,將歸之。
廣寧尹按荅海弟燕京勸宗敘,乃還興中。
白彥敬、紇石烈志寧使宗敘奉表降。
宗敘見世宗於梁魚務,授寧昌軍節度使。
明年二月,契丹攻寧昌,宗敘止有女直、渤海騎兵三十、漢兵百二十人,自將擊之。
遇賊千餘騎,漢兵皆散走,宗敘與女直、渤海三十騎盡銳力戰,身被二創,所乘馬中箭而仆,遂為所執。
居百餘日,會賊中有臨潢民移剌阿塔等,盜馬授之,得脫歸。
宗敘陷賊久,盡得其虛實,見元帥完顏謀衍、平章政事完顏元宜,謂之曰:「賊衆烏合,無紀律,破之易耳。
」於是帥府欲授軍職,宗敘見謀衍貪鹵掠,失事機,欲歸白上,不肯受職,曰:「我有機密,須面奏。
」是夕,乃遁去,至廣寧,矯取驛馬,馳至京師。
而帥府先事以聞,上遣中使詰之曰:「汝為節度,不度衆寡,戰敗被獲,幸得脫歸,乃拒帥府命,輒自乘傳赴都,朕姑置汝罪,可速還軍,併力破賊。
」宗敘附奏曰:「臣非辭難者,事須面奏,不得不來。
」遂召入,乃條奏賊中虛實,及諸軍進退不合事機狀。
詔大臣議,皆以其言為然。
是時,已詔僕散忠義代謀衍為元帥進討,於是拜宗敘為兵部尚書,以本職領右翼都統,率宗寧、烏延查剌、烏林荅剌撒兵各千人,號三萬,佐忠義軍。
至花道,遇賊,與戰,左翼都統宗亨先敗走,忠義亦引卻,宗敘勒本部遮擊之,麾帳下士三百,捨馬步戰,賊不得逞。
大軍整列復至,合勢擊之,賊遂敗去。
而元帥右監軍紇石烈志寧率軍至,追及窩斡於陷泉,大破之。
復與志寧及徒單克寧,追至七渡河,復大敗之。
元帥忠義遂留宗敘自從。
賊平,入為右宣徽使。
宋兵據海州,將謀深入。
詔以宗敘為元帥右監軍,往禦之。
宗敘駐山東,分兵據守要害,敵不得西。
尋奉詔,與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參議軍事。
四年,宗敘入朝,奏曰:「暑月在近,頓兵邊陲,飛輓頗艱,乞俟秋涼進發。
」上從其請。
及還軍,授以成算,賜襲衣、弓矢。
九月,渡淮,宗敘出唐、鄧,比至襄陽,屢戰皆捷。
明年,宋人請和,軍還,除河南路統軍使。
河決李固渡,分流曹、單之間。
詔遣都水監梁肅視河決,宗敘言:「河道填淤不受水,故有決溢之患。
今欲河復故道,卒難成功,幸而可塞,它日不免決溢山東,非曹、單比也。
沿河數州,驟興大役,人心動搖,恐宋人乘間扇誘,構為邊患。
」梁肅亦請聽兩河分流,以殺水勢,遂止不塞。
十年,召至京師,拜參知政事,上曰:「卿奏黃河利害,甚合朕意。
朕念百姓差調,官吏為姦,率斂星火,所費倍蓰,委積經年,腐朽不可復用,若此等類,百孔千瘡,百姓何以堪之。
卿參朝政,擇利而行,以副朕心。
」及與上論南邊事,宗敘曰:「南人遣諜來,多得我事情。
我遣諜人,多不得其實。
蓋彼以厚賞故也。
」上曰:「彼以厚利資諜人,徒費其財,何能為也。
」 十一年,奉詔巡邊。
六月,至軍中,將戰,有疾,詔以右丞相紇石烈志寧代,宗敘還。
七月,病甚,遺表朝政得失,及邊防利害,力疾,使其子上之。
薨,年四十六。
上見其遺表,傷悼不已,輟朝,遣宣徽使敬嗣暉緻祭,賻銀千兩、綵四十端、絹四百匹。
上謂宰臣曰:「宗敘勤勞國家,他人不能及也。
」 初,宗敘嘗請募貧民戍邊屯田,給以廩粟,旣貧者無艱食之患,而富家免更代之勞,得專農業。
上善其言,而未行也。
十七年,上謂宰臣曰:「戍邊之卒,歲冒寒暑,往來番休,以馬牛往戍,往往皆死。
且奪其農時,敗其生業,朕甚閔之。
朕欲使百姓安于田裡,而邊圉強固,卿等何術可以緻此。
」左丞相良弼曰:「邊地不堪耕種,不能久戍,所以番代耳。
」上曰:「卿等以此急務為末事耶。
往歲,參政宗敘嘗為朕言此事。
若宗敘,可謂盡心於國者矣。
今以兩路招討司、烏古裡石壘部族、臨潢、泰州等路,分置堡戍,詳定以聞,朕將親覽。
」 上追念宗敘,聞其子孫家用不給,詔賜錢三千貫。
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廟廷。
師還,闍母為元帥左都監,攻河間,下之,大破敵兵萬餘於莫州。
宗輔為右副元帥,徇地淄、青。
闍母與宗弼分兵破山谷諸屯。
宋李成兵圍淄州,烏林荅泰欲破之。
闍母克濰州。
迪古補、朮烈速連破趙子昉等兵,至于河上。
烏林荅泰欲破敵于靈城鎮。
及議伐康王,闍母欲先定河北,然後進討,太宗乃酌取群議之中,使婁室取陝西,宗翰、宗輔南伐。
天會七年,薨,年四十。
熈宗時,追封吳國王。
天德二年,配享太祖廟廷。
正隆,改封譚王。
大定二年,徙封魯王,謚莊襄。
子宗敘。
宗敘,本名德壽,闍母第四子也。
奇偉有大志,喜談兵。
天德二年,充護衛,授武義將軍。
明年,授世襲謀克,擢禦院通進,遷翰林待制,兼修起居注,轉國子司業,兼左補闕。
正隆初,轉符寶郎,在宮職凡五年,皆帶劍押領宿衛。
遷大宗正丞,以母憂去官。
以本官起復,未幾,遷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改左驍騎都指揮使。
明年,海陵幸南京,宗敘至汴。
契丹撒八反,宗敘為鹹平尹,兼本路兵馬都緫管,以甲仗四千付之,許以便宜。
宗敘出松亭關,取牛遞于廣寧。
聞世宗即位,將歸之。
廣寧尹按荅海弟燕京勸宗敘,乃還興中。
白彥敬、紇石烈志寧使宗敘奉表降。
宗敘見世宗於梁魚務,授寧昌軍節度使。
明年二月,契丹攻寧昌,宗敘止有女直、渤海騎兵三十、漢兵百二十人,自將擊之。
遇賊千餘騎,漢兵皆散走,宗敘與女直、渤海三十騎盡銳力戰,身被二創,所乘馬中箭而仆,遂為所執。
居百餘日,會賊中有臨潢民移剌阿塔等,盜馬授之,得脫歸。
宗敘陷賊久,盡得其虛實,見元帥完顏謀衍、平章政事完顏元宜,謂之曰:「賊衆烏合,無紀律,破之易耳。
」於是帥府欲授軍職,宗敘見謀衍貪鹵掠,失事機,欲歸白上,不肯受職,曰:「我有機密,須面奏。
」是夕,乃遁去,至廣寧,矯取驛馬,馳至京師。
而帥府先事以聞,上遣中使詰之曰:「汝為節度,不度衆寡,戰敗被獲,幸得脫歸,乃拒帥府命,輒自乘傳赴都,朕姑置汝罪,可速還軍,併力破賊。
」宗敘附奏曰:「臣非辭難者,事須面奏,不得不來。
」遂召入,乃條奏賊中虛實,及諸軍進退不合事機狀。
詔大臣議,皆以其言為然。
是時,已詔僕散忠義代謀衍為元帥進討,於是拜宗敘為兵部尚書,以本職領右翼都統,率宗寧、烏延查剌、烏林荅剌撒兵各千人,號三萬,佐忠義軍。
至花道,遇賊,與戰,左翼都統宗亨先敗走,忠義亦引卻,宗敘勒本部遮擊之,麾帳下士三百,捨馬步戰,賊不得逞。
大軍整列復至,合勢擊之,賊遂敗去。
而元帥右監軍紇石烈志寧率軍至,追及窩斡於陷泉,大破之。
復與志寧及徒單克寧,追至七渡河,復大敗之。
元帥忠義遂留宗敘自從。
賊平,入為右宣徽使。
宋兵據海州,將謀深入。
詔以宗敘為元帥右監軍,往禦之。
宗敘駐山東,分兵據守要害,敵不得西。
尋奉詔,與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參議軍事。
四年,宗敘入朝,奏曰:「暑月在近,頓兵邊陲,飛輓頗艱,乞俟秋涼進發。
」上從其請。
及還軍,授以成算,賜襲衣、弓矢。
九月,渡淮,宗敘出唐、鄧,比至襄陽,屢戰皆捷。
明年,宋人請和,軍還,除河南路統軍使。
河決李固渡,分流曹、單之間。
詔遣都水監梁肅視河決,宗敘言:「河道填淤不受水,故有決溢之患。
今欲河復故道,卒難成功,幸而可塞,它日不免決溢山東,非曹、單比也。
沿河數州,驟興大役,人心動搖,恐宋人乘間扇誘,構為邊患。
」梁肅亦請聽兩河分流,以殺水勢,遂止不塞。
十年,召至京師,拜參知政事,上曰:「卿奏黃河利害,甚合朕意。
朕念百姓差調,官吏為姦,率斂星火,所費倍蓰,委積經年,腐朽不可復用,若此等類,百孔千瘡,百姓何以堪之。
卿參朝政,擇利而行,以副朕心。
」及與上論南邊事,宗敘曰:「南人遣諜來,多得我事情。
我遣諜人,多不得其實。
蓋彼以厚賞故也。
」上曰:「彼以厚利資諜人,徒費其財,何能為也。
」 十一年,奉詔巡邊。
六月,至軍中,將戰,有疾,詔以右丞相紇石烈志寧代,宗敘還。
七月,病甚,遺表朝政得失,及邊防利害,力疾,使其子上之。
薨,年四十六。
上見其遺表,傷悼不已,輟朝,遣宣徽使敬嗣暉緻祭,賻銀千兩、綵四十端、絹四百匹。
上謂宰臣曰:「宗敘勤勞國家,他人不能及也。
」 初,宗敘嘗請募貧民戍邊屯田,給以廩粟,旣貧者無艱食之患,而富家免更代之勞,得專農業。
上善其言,而未行也。
十七年,上謂宰臣曰:「戍邊之卒,歲冒寒暑,往來番休,以馬牛往戍,往往皆死。
且奪其農時,敗其生業,朕甚閔之。
朕欲使百姓安于田裡,而邊圉強固,卿等何術可以緻此。
」左丞相良弼曰:「邊地不堪耕種,不能久戍,所以番代耳。
」上曰:「卿等以此急務為末事耶。
往歲,參政宗敘嘗為朕言此事。
若宗敘,可謂盡心於國者矣。
今以兩路招討司、烏古裡石壘部族、臨潢、泰州等路,分置堡戍,詳定以聞,朕將親覽。
」 上追念宗敘,聞其子孫家用不給,詔賜錢三千貫。
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廟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