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七十一 列傳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妃已遠去,獲其從官統軍察剌、宣徽查剌,并其家族,及銀牌二、印十有一。
及疊剌叛,婆盧火、石古乃討平之,其群官率衆降者,就使領其所部。
太宗以空名宣頭及銀牌給之。
同時有婆盧火者,婁室平陝西,婆盧火、繩果監戰。
後為平陽尹,西南路招討使,終於慶陽尹。
泰州婆盧火守邊屢有功,太宗賜衣一襲,并賜其子剖叔。
八年,以甲冑賜所部諸謀克。
天會十三年,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天眷元年,駐烏骨迪烈地,薨。
贈開府儀同三司,謚剛毅。
子剖叔,襲猛安,天眷二年,為泰州副都統,子斡帶,廣威將軍。
婆速,官特進,子吾紮忽。
吾紮忽,善騎射,年二十,以本班祗候郎君都管,從征伐有功,授修武校尉。
皇統二年,權領泰州軍。
平陝西,至涇州,大破宋兵於馬西鎮,超遷寧遠大將軍,襲猛安。
復以本部軍從宗弼,權都統。
正隆末,從海陵伐宋。
契丹反,與德昌軍節度使移室懣同討契丹,許以便宜從事。
大定初,除鹹平尹,駐軍泰州。
俄改臨潢尹,攝元帥左都監。
與廣寧尹僕散渾坦俱從元帥右都監神土懣解臨潢之圍。
契丹引衆東行,吾紮忽追及于窊歷山。
押軍猛安契丹忽剌叔以所部助敵,攻官軍,官軍失利。
泰州節度使烏裡雅來救,未至臨潢與敵遇,烏裡雅敗,僅以數騎脫歸。
敵攻泰州,其勢大振,城中震駭,將士不敢出戰,敵四面登城。
押軍猛安烏古孫阿裡補率軍士數人持〈金算〉刀循城,應敵力戰,斫刈甚衆,敵乃退,泰州得完。
吾紮忽迺使謀克蒲盧渾徙百姓旁邑及險阨之地,以俟大軍。
明年,聚甲士萬三千於濟州,會元帥謀衍,敗窩斡於長濼。
戰霿{雨松}河,戰陷泉,皆有功,改胡裡改節度使,卒。
吾紮忽性聰敏,有才智,善用軍,常出敵之不意,故能以寡敵衆,而所往無不克,號為「鶻軍」雲。
闍母,世祖第十一子,太祖異母弟也。
高永昌據東京,斡魯往伐之,闍母等為之佐。
已克瀋州,城中出奔者闍母邀擊殆盡。
與永昌隔沃裡活水,衆遇淖不敢進,闍母以所部先濟,諸軍畢濟。
軍東京城下,城中人出城來戰,闍母破之于首山,殲其衆,獲馬五百匹。
及斡魯古以罪去鹹州,闍母代之,於是闍母為鹹州路副統。
遼議和久不成,太祖進兵,詔鹹州路都統司,令斜葛留兵一千鎮守,闍母以餘兵會于渾河。
太祖攻上京,實臨潢府,諭之不下。
遼人恃儲蓄自固。
上親臨陣,闍母以衆先登,克其外城,留守撻不野率衆出降。
都統杲兵至中京,闍母自城西沿土河以進,城中兵尚餘三千,皆不能守,遂克之。
宗翰等攻西京,闍母、婁室等於城東為木洞以捍蔽矢石,於北隅以芻茭塞其隍,城中出兵萬餘,將燒之。
溫迪罕蒲匣率衆力戰,執旗者被創,蒲匣自執旗,奮擊卻之。
又為四輪革車,高出於堞,闍母與麾下乘車先登,諸軍繼之,遂克西京。
與遼步騎五千戰于朔州之境,斬首三百級。
復敗遼騎三百于河陰。
遼兵五千屯于馬邑縣南,復擊破之,隳其營壘,盡得其車馬、器械。
遼兵三萬,列營于西京之西,闍母以三千擊之。
闍母使士卒皆去馬,陣於溝塹之間,曰:「以一擊十,不緻之死地,不可使戰也。
」謂衆曰:「若不勝敵,不可以求生。
」於是人皆殊死戰,遼兵遂敗,追至其營而止。
明日,復敗其兵七百餘人。
興中府宜州復叛,闍母討之,并下詔招諭,詔闍母曰:「遼之土地皆為我有,彼雖復叛,終皆吾民,可縱其耕稼,毋得侵掠。
」勃菫蒙刮、斜缽、吾撻等獲契丹九斤,興中平。
闍母為南路都統,討回離保,詔曰:「回離保以烏合之衆,保據險阻,其勢必將自斃。
若彼不出掠,毋庸攻討。
」耶律奧古哲等殺回離保于景、薊之間,其衆遂潰。
張覺據平州叛,入于宋,闍母自錦州往討之。
覺將以兵脅遷、來、潤、隰四州之民,闍母至潤州,擊走張覺軍,逐北至榆關,遣俘持書招之。
復敗覺兵於營州東北,欲乘勝進取南京。
時方暑雨,退屯海壖,逐水草休息,使僕虺、蒙刮兩猛安屯潤州,制未降州縣,不得與覺交通。
九月,闍母破覺將王孝古於新安,敗覺軍於樓峰口。
復與覺戰於兔耳山,闍母大敗。
太宗使宗望問闍母敗軍之狀,宗望遂以闍母軍討覺。
及宗望破張覺,太宗乃赦闍母,召宗望赴闕。
闍母連破偽都統張敦固,遂克南京,執敦固殺之。
上遣使迎勞之,詔曰:「聞下南京,撫定兵民,甚善。
諸軍之賞,卿差等以給之。
」又詔曰:「南京疆埸如舊,屯兵以鎮之。
命有司運米五萬石于廣寧,給南京、潤州戍卒。
」遂下宜州,拔叉牙山,殺其節度使韓慶民,得糧五千石。
詔以南路歲饑,許田獵。
其後宋童貫、郭藥師治兵,闍母輒因降人知之,即具奏,語在宋事中。
而宗翰、宗望皆請伐宋,於是闍母副宗望伐宋,宗望以闍母屬尊,先皇帝任使有功,請以為都統,己監戰事。
於是闍母為都統,掃喝副之,敗郭藥師兵于白河,遂降燕山,以先鋒渡河圍汴,宋人請盟。
將士分屯于安肅、雄、霸、廣、信之境,宗望還山西,闍母與劉彥宗留燕京,節制諸軍。
八月,復伐宋,大軍克汴州,諸軍屯于城上。
城中諸軍潰而西出者十三萬人,闍母
及疊剌叛,婆盧火、石古乃討平之,其群官率衆降者,就使領其所部。
太宗以空名宣頭及銀牌給之。
同時有婆盧火者,婁室平陝西,婆盧火、繩果監戰。
後為平陽尹,西南路招討使,終於慶陽尹。
泰州婆盧火守邊屢有功,太宗賜衣一襲,并賜其子剖叔。
八年,以甲冑賜所部諸謀克。
天會十三年,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天眷元年,駐烏骨迪烈地,薨。
贈開府儀同三司,謚剛毅。
子剖叔,襲猛安,天眷二年,為泰州副都統,子斡帶,廣威將軍。
婆速,官特進,子吾紮忽。
吾紮忽,善騎射,年二十,以本班祗候郎君都管,從征伐有功,授修武校尉。
皇統二年,權領泰州軍。
平陝西,至涇州,大破宋兵於馬西鎮,超遷寧遠大將軍,襲猛安。
復以本部軍從宗弼,權都統。
正隆末,從海陵伐宋。
契丹反,與德昌軍節度使移室懣同討契丹,許以便宜從事。
大定初,除鹹平尹,駐軍泰州。
俄改臨潢尹,攝元帥左都監。
與廣寧尹僕散渾坦俱從元帥右都監神土懣解臨潢之圍。
契丹引衆東行,吾紮忽追及于窊歷山。
押軍猛安契丹忽剌叔以所部助敵,攻官軍,官軍失利。
泰州節度使烏裡雅來救,未至臨潢與敵遇,烏裡雅敗,僅以數騎脫歸。
敵攻泰州,其勢大振,城中震駭,將士不敢出戰,敵四面登城。
押軍猛安烏古孫阿裡補率軍士數人持〈金算〉刀循城,應敵力戰,斫刈甚衆,敵乃退,泰州得完。
吾紮忽迺使謀克蒲盧渾徙百姓旁邑及險阨之地,以俟大軍。
明年,聚甲士萬三千於濟州,會元帥謀衍,敗窩斡於長濼。
戰霿{雨松}河,戰陷泉,皆有功,改胡裡改節度使,卒。
吾紮忽性聰敏,有才智,善用軍,常出敵之不意,故能以寡敵衆,而所往無不克,號為「鶻軍」雲。
闍母,世祖第十一子,太祖異母弟也。
高永昌據東京,斡魯往伐之,闍母等為之佐。
已克瀋州,城中出奔者闍母邀擊殆盡。
與永昌隔沃裡活水,衆遇淖不敢進,闍母以所部先濟,諸軍畢濟。
軍東京城下,城中人出城來戰,闍母破之于首山,殲其衆,獲馬五百匹。
及斡魯古以罪去鹹州,闍母代之,於是闍母為鹹州路副統。
遼議和久不成,太祖進兵,詔鹹州路都統司,令斜葛留兵一千鎮守,闍母以餘兵會于渾河。
太祖攻上京,實臨潢府,諭之不下。
遼人恃儲蓄自固。
上親臨陣,闍母以衆先登,克其外城,留守撻不野率衆出降。
都統杲兵至中京,闍母自城西沿土河以進,城中兵尚餘三千,皆不能守,遂克之。
宗翰等攻西京,闍母、婁室等於城東為木洞以捍蔽矢石,於北隅以芻茭塞其隍,城中出兵萬餘,將燒之。
溫迪罕蒲匣率衆力戰,執旗者被創,蒲匣自執旗,奮擊卻之。
又為四輪革車,高出於堞,闍母與麾下乘車先登,諸軍繼之,遂克西京。
與遼步騎五千戰于朔州之境,斬首三百級。
復敗遼騎三百于河陰。
遼兵五千屯于馬邑縣南,復擊破之,隳其營壘,盡得其車馬、器械。
遼兵三萬,列營于西京之西,闍母以三千擊之。
闍母使士卒皆去馬,陣於溝塹之間,曰:「以一擊十,不緻之死地,不可使戰也。
」謂衆曰:「若不勝敵,不可以求生。
」於是人皆殊死戰,遼兵遂敗,追至其營而止。
明日,復敗其兵七百餘人。
興中府宜州復叛,闍母討之,并下詔招諭,詔闍母曰:「遼之土地皆為我有,彼雖復叛,終皆吾民,可縱其耕稼,毋得侵掠。
」勃菫蒙刮、斜缽、吾撻等獲契丹九斤,興中平。
闍母為南路都統,討回離保,詔曰:「回離保以烏合之衆,保據險阻,其勢必將自斃。
若彼不出掠,毋庸攻討。
」耶律奧古哲等殺回離保于景、薊之間,其衆遂潰。
張覺據平州叛,入于宋,闍母自錦州往討之。
覺將以兵脅遷、來、潤、隰四州之民,闍母至潤州,擊走張覺軍,逐北至榆關,遣俘持書招之。
復敗覺兵於營州東北,欲乘勝進取南京。
時方暑雨,退屯海壖,逐水草休息,使僕虺、蒙刮兩猛安屯潤州,制未降州縣,不得與覺交通。
九月,闍母破覺將王孝古於新安,敗覺軍於樓峰口。
復與覺戰於兔耳山,闍母大敗。
太宗使宗望問闍母敗軍之狀,宗望遂以闍母軍討覺。
及宗望破張覺,太宗乃赦闍母,召宗望赴闕。
闍母連破偽都統張敦固,遂克南京,執敦固殺之。
上遣使迎勞之,詔曰:「聞下南京,撫定兵民,甚善。
諸軍之賞,卿差等以給之。
」又詔曰:「南京疆埸如舊,屯兵以鎮之。
命有司運米五萬石于廣寧,給南京、潤州戍卒。
」遂下宜州,拔叉牙山,殺其節度使韓慶民,得糧五千石。
詔以南路歲饑,許田獵。
其後宋童貫、郭藥師治兵,闍母輒因降人知之,即具奏,語在宋事中。
而宗翰、宗望皆請伐宋,於是闍母副宗望伐宋,宗望以闍母屬尊,先皇帝任使有功,請以為都統,己監戰事。
於是闍母為都統,掃喝副之,敗郭藥師兵于白河,遂降燕山,以先鋒渡河圍汴,宋人請盟。
將士分屯于安肅、雄、霸、廣、信之境,宗望還山西,闍母與劉彥宗留燕京,節制諸軍。
八月,復伐宋,大軍克汴州,諸軍屯于城上。
城中諸軍潰而西出者十三萬人,闍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