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三師 三公 尚書省 六部 都元帥府樞密院 大宗正府 禦史臺
宣撫司 勸農使司 司農司 三司 國史院 翰林院 審官院 太常寺
金自景祖始建官屬,統諸部以專征伐,嶷然自為一國。
其官長,皆稱曰勃極烈,故太祖以都勃極烈嗣位,太宗以諳版勃極烈居守。
諳版,尊大之稱也。
其次曰國論忽魯勃極烈,國論言貴,忽魯猶緫帥也。
又有國論勃極烈,或左右置,所謂國相也。
其次諸勃極烈之上,則有國論、乙室、忽魯、移賚、阿買、阿舍、昊、疊之號,以為陞拜宗室功臣之序焉。
其部長曰孛堇,統數部者曰忽魯。
凡此,至熈宗定官制皆廢。
其後惟鎮撫邊民之官曰禿裡,烏魯骨之下有掃穩脫朶,詳穩之下有麼忽、習尼昆,此則具於官制而不廢,皆踵遼官名也。
漢官之制,自平州人不樂為猛安謀克之官,始置長吏以下。
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於廣寧,尚踵遼南院之舊。
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
至熈宗頒新官制及換官格,除拜內外官,始定勳封食邑入銜,而後其制定。
然大率皆循遼、宋之舊。
海陵庶人正隆元年罷中書、門下省,止置尚書省。
自省而下官司之別,曰院、曰臺、曰府、曰司、曰寺、曰監、曰局、曰署、曰所,各統其屬以修其職。
職有定位,員有常數,紀綱明,庶務舉,是以終金之世守而不敢變焉。
大定二十八年,在仕官一萬九千七百員,四季赴選者千餘,歲數監差者三千。
明昌四年奏,周歲,官死及事故者六百七十,新入仕者五百一十,見在官萬一千四百九十九,內女直四千七百五員,漢人六千七百九十四員。
至泰和七年,在仕官四萬七千餘,四季部擬授者千七百,監官到部者九千二百九十餘,則三倍世宗之時矣。
若宣宗之招賢所、經略司,義宗之益政院,雖危亡之政亦必列於其次,以著一時之事雲。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皆正一品,師範一人,儀刑四海。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各一員,皆正一品,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尚書省 尚書令一員,正一品,緫領紀綱,儀刑端揆。
左丞相、右丞相各一員,從一品,平章政事二員,從一品,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萬機。
左丞、右丞各一員,正二品,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為執政官,為宰相之貳,佐治省事。
左司 郎中一員,正五品。
國初置左、右司侍郎,天眷三年始更今名。
舊凡視朝,執政官親執奏,自天德二年詔以付左、右司官,為定制。
員外郎一員,正六品,掌本司奏事,緫察吏、戶、禮三部受事付事,兼帶修起居注官,迴避其間記述之事。
每月朔朝,則先集是月秩滿者為簿,名曰闕本,及行止簿、貼黃簿、並官制同進呈,禦覽畢則受而藏之。
每有除拜,凡尚書省所不敢擬注者,則一闕具二三人以聽制授焉。
都事二員,正七品。
貞元二年,左右司官,宮中出身,並進士、令史三色人內通選。
三年,以監察禦史相應人取次稟奏,不復擬注。
掌本司受事付事,檢勾稽失、省署文牘,兼知省內宿直,檢校架閣等事。
右司所掌同。
右司 郎中一員,正五品。
員外郎一員,正六品。
掌本司奏事,緫察兵、刑、工三部受事付事,兼帶修注官,迴避其間記述之事。
都事二員,正七品。
尚書省祗候郎君管勾官,從七品,掌祗候郎君,謹其出入及差遣之事。
承安二年以前,走馬郎君擬注。
泰和令,以左右女直都事兼。
正大間,改用親從人。
架閣庫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設,仍以都事提控之。
管勾舊二員,正大省一員,正八品,同管勾舊二員,正大省一員,從八品,掌緫察左右司大程官追付文牘,並提控小都監給受紙筆,餘管勾同。
女直省令史三十五人,左二十人,右十五人。
大定二十四年為三十人,進士十人,宰執子、宗室子十人,密院臺部統軍司令史十人。
漢令史三十五人,左二十一人、右十四人。
省譯史十四人,左右各七人。
女直譯史同。
通事八人,左右各四人。
高麗、夏國、回紇譯史四人,左右各二人。
諸部通事六人。
曳剌二十人。
走馬郎君五十人。
提點歲賜所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兼之,掌提點歲賜出入錢幣之事。
堂食公使酒庫使一員,從八品,掌受給歲賜錢,緫領庫事。
副一員,正九品,掌貳使事。
直省局局長,從八品。
掌都堂之禮及官員參謝之儀。
副局長,正九品,掌貳局長。
管勾尚書省樂工,從九品。
行臺之制。
熈宗天會十五年,罷劉豫,置行臺尚書省於汴。
天眷元年,以河南地與宋,遂改燕京樞密為行臺尚書省。
天眷三年,復移置於汴京。
皇統二年,定行臺官品皆下中臺一等。
六部,國初與左、右司通署,天眷三年始分治。
吏部 尚書一員,正三品。
侍郎一員,正四品。
郎中二員,從五品。
天德二年,增作四員,後省。
員外郎,從六品。
天德二年,增作四員,後省。
掌文武選授、勳封、考課、出給制誥之政。
以才行勞效,比仕者之賢否;以行止、文冊、貼黃簿,制名闕之機要。
正七品以上,以名上省,聽制授。
從七品以下,每至季月則循資格而擬注,自八品以上則奏,以下則否。
侍郎以下,皆為尚書之貳。
郎中掌文武選、流外遷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誥。
一員掌勳級酬賞、承襲用廕、循遷、緻仕、考課、議謚之事。
員外郎分判曹務及參議事,所掌與郎中同。
文官九品,階凡四十有二: 從一品上曰開府儀同三司,中曰儀同三司,中次曰特進,下曰崇進。
正二品上曰金紫光祿大夫,下曰銀青榮祿大夫。
從二品上曰光祿大夫,下曰榮祿大夫。
正三品上曰資德大夫,中曰資政大夫,下曰資善大夫。
從三品上曰正奉大夫,中曰通奉大夫,下曰中奉大夫。
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中曰通議大夫,下曰嘉議大夫。
從四品上曰大中大夫,中曰中大夫,下曰少中大夫。
正五品上曰中議大夫,中曰中憲大夫,下曰中順大夫。
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中曰朝散大夫,下曰朝列大夫。
舊日奉德大夫,天德二年更。
正六品上曰奉政大夫,下曰奉議大夫。
從六品上曰奉直大夫,下曰奉訓大夫。
正七品上曰承德郎,下曰承直郎。
從七品上曰承務郎,下曰儒林郎。
正八品上曰文林郎,下曰承事郎。
從八品上曰徵事郎,下曰從仕郎。
正九品上曰豋仕郎,下曰將仕郎。
從九品上曰豋仕佐郎,下曰將仕佐郎。
此二階,大定十四年創增。
武散官,凡仕至從二品以上至從一品者,皆用文資。
自正三品以下,階與文資同: 正三品上曰龍虎衛上將軍,中曰金吾衛上將軍,下曰驃騎衛上將軍。
從三品上曰奉國上將軍,中曰輔國上將軍,下曰鎮國上將軍。
正四品上曰昭武大將軍,中曰昭毅大
其官長,皆稱曰勃極烈,故太祖以都勃極烈嗣位,太宗以諳版勃極烈居守。
諳版,尊大之稱也。
其次曰國論忽魯勃極烈,國論言貴,忽魯猶緫帥也。
又有國論勃極烈,或左右置,所謂國相也。
其次諸勃極烈之上,則有國論、乙室、忽魯、移賚、阿買、阿舍、昊、疊之號,以為陞拜宗室功臣之序焉。
其部長曰孛堇,統數部者曰忽魯。
凡此,至熈宗定官制皆廢。
其後惟鎮撫邊民之官曰禿裡,烏魯骨之下有掃穩脫朶,詳穩之下有麼忽、習尼昆,此則具於官制而不廢,皆踵遼官名也。
漢官之制,自平州人不樂為猛安謀克之官,始置長吏以下。
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於廣寧,尚踵遼南院之舊。
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
至熈宗頒新官制及換官格,除拜內外官,始定勳封食邑入銜,而後其制定。
然大率皆循遼、宋之舊。
海陵庶人正隆元年罷中書、門下省,止置尚書省。
自省而下官司之別,曰院、曰臺、曰府、曰司、曰寺、曰監、曰局、曰署、曰所,各統其屬以修其職。
職有定位,員有常數,紀綱明,庶務舉,是以終金之世守而不敢變焉。
大定二十八年,在仕官一萬九千七百員,四季赴選者千餘,歲數監差者三千。
明昌四年奏,周歲,官死及事故者六百七十,新入仕者五百一十,見在官萬一千四百九十九,內女直四千七百五員,漢人六千七百九十四員。
至泰和七年,在仕官四萬七千餘,四季部擬授者千七百,監官到部者九千二百九十餘,則三倍世宗之時矣。
若宣宗之招賢所、經略司,義宗之益政院,雖危亡之政亦必列於其次,以著一時之事雲。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皆正一品,師範一人,儀刑四海。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各一員,皆正一品,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尚書省 尚書令一員,正一品,緫領紀綱,儀刑端揆。
左丞相、右丞相各一員,從一品,平章政事二員,從一品,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萬機。
左丞、右丞各一員,正二品,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為執政官,為宰相之貳,佐治省事。
左司 郎中一員,正五品。
國初置左、右司侍郎,天眷三年始更今名。
舊凡視朝,執政官親執奏,自天德二年詔以付左、右司官,為定制。
員外郎一員,正六品,掌本司奏事,緫察吏、戶、禮三部受事付事,兼帶修起居注官,迴避其間記述之事。
每月朔朝,則先集是月秩滿者為簿,名曰闕本,及行止簿、貼黃簿、並官制同進呈,禦覽畢則受而藏之。
每有除拜,凡尚書省所不敢擬注者,則一闕具二三人以聽制授焉。
都事二員,正七品。
貞元二年,左右司官,宮中出身,並進士、令史三色人內通選。
三年,以監察禦史相應人取次稟奏,不復擬注。
掌本司受事付事,檢勾稽失、省署文牘,兼知省內宿直,檢校架閣等事。
右司所掌同。
右司 郎中一員,正五品。
員外郎一員,正六品。
掌本司奏事,緫察兵、刑、工三部受事付事,兼帶修注官,迴避其間記述之事。
都事二員,正七品。
尚書省祗候郎君管勾官,從七品,掌祗候郎君,謹其出入及差遣之事。
承安二年以前,走馬郎君擬注。
泰和令,以左右女直都事兼。
正大間,改用親從人。
架閣庫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設,仍以都事提控之。
管勾舊二員,正大省一員,正八品,同管勾舊二員,正大省一員,從八品,掌緫察左右司大程官追付文牘,並提控小都監給受紙筆,餘管勾同。
女直省令史三十五人,左二十人,右十五人。
大定二十四年為三十人,進士十人,宰執子、宗室子十人,密院臺部統軍司令史十人。
漢令史三十五人,左二十一人、右十四人。
省譯史十四人,左右各七人。
女直譯史同。
通事八人,左右各四人。
高麗、夏國、回紇譯史四人,左右各二人。
諸部通事六人。
曳剌二十人。
走馬郎君五十人。
提點歲賜所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兼之,掌提點歲賜出入錢幣之事。
堂食公使酒庫使一員,從八品,掌受給歲賜錢,緫領庫事。
副一員,正九品,掌貳使事。
直省局局長,從八品。
掌都堂之禮及官員參謝之儀。
副局長,正九品,掌貳局長。
管勾尚書省樂工,從九品。
行臺之制。
熈宗天會十五年,罷劉豫,置行臺尚書省於汴。
天眷元年,以河南地與宋,遂改燕京樞密為行臺尚書省。
天眷三年,復移置於汴京。
皇統二年,定行臺官品皆下中臺一等。
六部,國初與左、右司通署,天眷三年始分治。
吏部 尚書一員,正三品。
侍郎一員,正四品。
郎中二員,從五品。
天德二年,增作四員,後省。
員外郎,從六品。
天德二年,增作四員,後省。
掌文武選授、勳封、考課、出給制誥之政。
以才行勞效,比仕者之賢否;以行止、文冊、貼黃簿,制名闕之機要。
正七品以上,以名上省,聽制授。
從七品以下,每至季月則循資格而擬注,自八品以上則奏,以下則否。
侍郎以下,皆為尚書之貳。
郎中掌文武選、流外遷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誥。
一員掌勳級酬賞、承襲用廕、循遷、緻仕、考課、議謚之事。
員外郎分判曹務及參議事,所掌與郎中同。
文官九品,階凡四十有二: 從一品上曰開府儀同三司,中曰儀同三司,中次曰特進,下曰崇進。
正二品上曰金紫光祿大夫,下曰銀青榮祿大夫。
從二品上曰光祿大夫,下曰榮祿大夫。
正三品上曰資德大夫,中曰資政大夫,下曰資善大夫。
從三品上曰正奉大夫,中曰通奉大夫,下曰中奉大夫。
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中曰通議大夫,下曰嘉議大夫。
從四品上曰大中大夫,中曰中大夫,下曰少中大夫。
正五品上曰中議大夫,中曰中憲大夫,下曰中順大夫。
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中曰朝散大夫,下曰朝列大夫。
舊日奉德大夫,天德二年更。
正六品上曰奉政大夫,下曰奉議大夫。
從六品上曰奉直大夫,下曰奉訓大夫。
正七品上曰承德郎,下曰承直郎。
從七品上曰承務郎,下曰儒林郎。
正八品上曰文林郎,下曰承事郎。
從八品上曰徵事郎,下曰從仕郎。
正九品上曰豋仕郎,下曰將仕郎。
從九品上曰豋仕佐郎,下曰將仕佐郎。
此二階,大定十四年創增。
武散官,凡仕至從二品以上至從一品者,皆用文資。
自正三品以下,階與文資同: 正三品上曰龍虎衛上將軍,中曰金吾衛上將軍,下曰驃騎衛上將軍。
從三品上曰奉國上將軍,中曰輔國上將軍,下曰鎮國上將軍。
正四品上曰昭武大將軍,中曰昭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