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萬,意甚惡之,一皆藏閉。
及悅疾笃,導憂念特至,不食積日。
忽見一人形狀甚偉,被甲持刀,導問:“君是何人?”曰:“仆是蔣侯也。
公兒不佳,欲為請命,故來耳。
公勿複憂。
”因求食,遂啖數升。
食畢,勃然謂導曰:“中書患,非可救者。
”言訖不見,悅亦殒絕。
悅與導語,恆以慎密為端。
導還台,及行,悅未嘗不送至車後,又恆為母曹氏襞斂箱箧中物。
悅亡後,導還台,自悅常所送處哭至台門,其母長封作箧,不忍複開。
悅無子,以弟恬子琨為嗣,襲導爵丹陽尹,卒,贈太常。
子嘏嗣,尚鄱陽公主,曆中領軍、尚書。
卒,子恢嗣,義熙末,為遊擊将軍。
恬字敬豫。
少好武,不為公門所重。
導見悅辄喜,見恬便有怒色。
州辟别駕,不行,襲爵即丘子。
性傲誕,不拘禮法。
謝萬嘗造恬,既坐,少頃,恬便入内。
萬以為必厚待己,殊有喜色。
恬久之乃沐頭散發而出,據胡床于庭中曬發,神氣傲邁,竟無賓主之禮。
萬怅然而歸。
晚節更好士,多技藝,善奕棋,為中興第一。
遷中書郎。
帝欲以為中書令,導固讓,從之。
除後将軍、魏郡太守,加給事中,領兵鎮石頭。
導薨,去官。
俄起為後将軍,複鎮石頭。
轉吳國、會稽内史,加散騎常侍。
卒,贈中軍将軍,谥曰憲。
洽字敬和,導諸子中最知名,與荀羨俱有美稱。
弱冠,曆散騎、中書郎、中軍長史、司徒左長史、建武将軍、吳郡内史。
征拜領軍,尋加中書令,固讓,表疏十上。
穆帝诏曰:“敬和清裁貴令,昔為中書郎,吾時尚小,數呼見,意甚親之。
今所以用為令,既機任須才,且欲時時相見,共講文章,待以友臣之義。
而累表固讓,甚違本懷。
其催洽令拜。
”苦讓,遂不受。
升平二年卒于官,年三十六。
二子:珣、珉。
珣字元琳。
弱冠與陳郡謝玄為桓溫掾,俱為溫所敬重,嘗謂之曰:“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
王掾當作黑頭公。
皆未易才也。
”珣轉主簿。
時溫經略中夏,竟無甯歲,軍中機務并委珣焉。
文武數萬人,悉識其面。
從讨袁真,封東亭侯,轉大司馬參軍、琅邪王友、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
珣兄弟皆謝氏婿,以猜嫌緻隙。
太傅安既與珣絕婚,又離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釁。
時希安旨,乃出珣為豫章太守,不之官。
除散騎常侍,不拜。
遷秘書監。
安卒後,遷侍中,孝武深杖之。
轉輔國将軍、吳國内史,在郡為士庶所悅。
征為尚書右仆射,領吏部,轉左仆射,加征虜将軍,複領太子詹事。
時帝雅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學文章見昵于帝。
及王國寶自媚于會稽王道子,而與珣等不協,帝慮晏駕後怨隙必生,故出恭、恢為方伯,而委珣端右。
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雲:“此當有大手筆事。
”俄而帝崩,哀冊谥議,皆珣所草。
隆安初,國寶用事,謀黜舊臣,遷珣尚書令。
王恭赴山陵,欲殺國寶,珣止之曰:“國寶雖終為禍亂,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發,必大失朝野之望。
況擁強兵,竊發于京辇,誰謂非逆!國寶若遂不改,惡布天下,然後順時望除之,亦無尤不濟也。
”恭乃止。
既而謂珣曰:“比來視君,一似胡廣。
”旬曰:“王陵廷争,陳平慎默,但問歲終何如耳。
”恭尋起兵,國寶将殺珣等,僅而得免,語在國寶傳。
二年,恭複舉兵,假珣節,進衛将軍、都督琅邪水陸軍事。
事平,上所假節,加散騎常侍。
四年,以疾解職。
歲餘,卒,時年五十二。
追贈車騎将軍、開府,谥曰獻穆。
桓玄與會稽王道子書曰:“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
雖逼嫌謗,才用不盡;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
時事艱難,忽爾喪失,歎懼之深,豈但風流相悼而已!其崎岖九折,風霜備經,雖賴明公神鑒,亦識會居之故也。
卒以壽終,殆無所哀。
但情發去來,置之未易耳。
”玄輔政,改贈司徒。
初,珣既與謝安有隙,在東聞安薨,便出京師,詣族弟獻之,曰:“吾欲哭謝公。
”獻之驚曰:“所望于法護。
”于是直前哭之甚恸。
法護,珣小字也。
珣五子:弘、虞、柳、孺、昙首,宋世并有高名。
珉字季琰。
少有才藝,善行書,名出珣右。
時人為之語曰:“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
”僧彌,珉小字也。
時有外國沙門,名提婆,妙解法理,為珣兄弟講《毗昙經》。
珉時尚幼,講未半,便雲已解,即于别室與沙門法綱等數人自講。
法綱歎曰:“大義
及悅疾笃,導憂念特至,不食積日。
忽見一人形狀甚偉,被甲持刀,導問:“君是何人?”曰:“仆是蔣侯也。
公兒不佳,欲為請命,故來耳。
公勿複憂。
”因求食,遂啖數升。
食畢,勃然謂導曰:“中書患,非可救者。
”言訖不見,悅亦殒絕。
悅與導語,恆以慎密為端。
導還台,及行,悅未嘗不送至車後,又恆為母曹氏襞斂箱箧中物。
悅亡後,導還台,自悅常所送處哭至台門,其母長封作箧,不忍複開。
悅無子,以弟恬子琨為嗣,襲導爵丹陽尹,卒,贈太常。
子嘏嗣,尚鄱陽公主,曆中領軍、尚書。
卒,子恢嗣,義熙末,為遊擊将軍。
恬字敬豫。
少好武,不為公門所重。
導見悅辄喜,見恬便有怒色。
州辟别駕,不行,襲爵即丘子。
性傲誕,不拘禮法。
謝萬嘗造恬,既坐,少頃,恬便入内。
萬以為必厚待己,殊有喜色。
恬久之乃沐頭散發而出,據胡床于庭中曬發,神氣傲邁,竟無賓主之禮。
萬怅然而歸。
晚節更好士,多技藝,善奕棋,為中興第一。
遷中書郎。
帝欲以為中書令,導固讓,從之。
除後将軍、魏郡太守,加給事中,領兵鎮石頭。
導薨,去官。
俄起為後将軍,複鎮石頭。
轉吳國、會稽内史,加散騎常侍。
卒,贈中軍将軍,谥曰憲。
洽字敬和,導諸子中最知名,與荀羨俱有美稱。
弱冠,曆散騎、中書郎、中軍長史、司徒左長史、建武将軍、吳郡内史。
征拜領軍,尋加中書令,固讓,表疏十上。
穆帝诏曰:“敬和清裁貴令,昔為中書郎,吾時尚小,數呼見,意甚親之。
今所以用為令,既機任須才,且欲時時相見,共講文章,待以友臣之義。
而累表固讓,甚違本懷。
其催洽令拜。
”苦讓,遂不受。
升平二年卒于官,年三十六。
二子:珣、珉。
珣字元琳。
弱冠與陳郡謝玄為桓溫掾,俱為溫所敬重,嘗謂之曰:“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
王掾當作黑頭公。
皆未易才也。
”珣轉主簿。
時溫經略中夏,竟無甯歲,軍中機務并委珣焉。
文武數萬人,悉識其面。
從讨袁真,封東亭侯,轉大司馬參軍、琅邪王友、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
珣兄弟皆謝氏婿,以猜嫌緻隙。
太傅安既與珣絕婚,又離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釁。
時希安旨,乃出珣為豫章太守,不之官。
除散騎常侍,不拜。
遷秘書監。
安卒後,遷侍中,孝武深杖之。
轉輔國将軍、吳國内史,在郡為士庶所悅。
征為尚書右仆射,領吏部,轉左仆射,加征虜将軍,複領太子詹事。
時帝雅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學文章見昵于帝。
及王國寶自媚于會稽王道子,而與珣等不協,帝慮晏駕後怨隙必生,故出恭、恢為方伯,而委珣端右。
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雲:“此當有大手筆事。
”俄而帝崩,哀冊谥議,皆珣所草。
隆安初,國寶用事,謀黜舊臣,遷珣尚書令。
王恭赴山陵,欲殺國寶,珣止之曰:“國寶雖終為禍亂,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發,必大失朝野之望。
況擁強兵,竊發于京辇,誰謂非逆!國寶若遂不改,惡布天下,然後順時望除之,亦無尤不濟也。
”恭乃止。
既而謂珣曰:“比來視君,一似胡廣。
”旬曰:“王陵廷争,陳平慎默,但問歲終何如耳。
”恭尋起兵,國寶将殺珣等,僅而得免,語在國寶傳。
二年,恭複舉兵,假珣節,進衛将軍、都督琅邪水陸軍事。
事平,上所假節,加散騎常侍。
四年,以疾解職。
歲餘,卒,時年五十二。
追贈車騎将軍、開府,谥曰獻穆。
桓玄與會稽王道子書曰:“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
雖逼嫌謗,才用不盡;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
時事艱難,忽爾喪失,歎懼之深,豈但風流相悼而已!其崎岖九折,風霜備經,雖賴明公神鑒,亦識會居之故也。
卒以壽終,殆無所哀。
但情發去來,置之未易耳。
”玄輔政,改贈司徒。
初,珣既與謝安有隙,在東聞安薨,便出京師,詣族弟獻之,曰:“吾欲哭謝公。
”獻之驚曰:“所望于法護。
”于是直前哭之甚恸。
法護,珣小字也。
珣五子:弘、虞、柳、孺、昙首,宋世并有高名。
珉字季琰。
少有才藝,善行書,名出珣右。
時人為之語曰:“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
”僧彌,珉小字也。
時有外國沙門,名提婆,妙解法理,為珣兄弟講《毗昙經》。
珉時尚幼,講未半,便雲已解,即于别室與沙門法綱等數人自講。
法綱歎曰:“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