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江乙母失布,罪由令尹。
今禁令不明,劫盜公行,其違四矣。
在上化下,必信為本。
昔年下書,敕使盡規,而衆議兼集,無所采用,其違五矣。
尼僧成群,依傍法服。
誡粗法,尚不能遵,況精妙乎!而流惑之徒,競加敬事,又侵漁百姓,取财為惠,亦未合布施之道也。
”又陳“太子宜出臨東宮,克獎德業”。
疏奏,并不省。
中書郎範甯亦深陳得失,帝由是漸不平于道子,然外每優崇之。
國寶即甯之甥,以谄事道子,甯奏請黜之。
國寶懼,使陳郡袁悅之因尼妙音緻書與太子母陳淑媛,說國寶忠謹,宜見親信。
帝因發怒,斬悅之。
國寶甚懼,複潛甯于帝。
帝不獲已,流涕出甯為豫章太守。
道子由是專恣。
嬖人趙牙出自優倡,茹千秋本錢塘捕賊吏,因賂谄進,道子以牙為魏郡太守,千秋骠騎谘議參軍。
牙為道子開東第,築山穿池,列樹竹木,功用钜萬。
道子使宮人為酒肆,沽賣于水側,與親昵乘船就之飲宴,以為笑樂。
帝嘗幸其宅,謂道子曰:“府内有山,因得遊矚,甚善也。
然修飾太過,非示天下以儉。
”道子無以對,唯唯而已,左右侍臣莫敢有言。
帝還宮,道子謂牙曰:“上若知山是闆築所作,爾必死矣。
”牙曰:“公在,牙何敢死!”營造彌甚。
千秋賣官販爵,聚資貨累億。
又道子既為皇太妃所愛,親遇同家人之禮,遂恃寵乘酒,時失禮敬。
帝益不能平,然以太妃之故,加崇禮秩。
博平令吳興聞人奭上疏曰:“骠騎谘議參軍茹千秋協輔宰相,起自微賤,竊弄威權,衒賣天官。
其子壽齡為樂安令,贓私狼藉,畏法奔逃,竟無罪罰,傲然還縣。
又尼姏屬類,傾動亂時。
谷賤人饑,流殣不絕,由百姓單貧,役調深刻。
又振武将軍庾恆鳴角京邑,主簿戴良夫苦谏被囚,殆至沒命。
而恆以醉酒見怒,良夫以執忠廢棄。
又權寵之臣,各開小府,施置吏佐,無益于官,有損于國。
”疏奏,帝益不平,而逼于太妃,無所廢黜,乃出王恭為兗州,殷仲堪為荊州,王珣為仆射,王雅為太子少傳,以張王室,而潛制道子也。
道子複委任王緒,由是朋黨競扇,友愛道盡。
太妃每和解之,而道子不能改。
中書郎徐邈以國之至親,唯道子而已,宜在敦穆,從容言于帝曰:“昔漢文明主,猶悔淮南;世祖聰達,負愧齊王。
兄弟之際,實宜深慎。
”帝納之,複委任道子如初。
時有人為《雲中詩》以指斥朝廷曰:“相王沈醉,輕出教命。
捕賊千秋,幹豫朝政。
王恺守常,國寶馳競。
荊州大度,散誕難名;盛德之流,法護、王甯;仲堪、仙民,特有言詠,東山安道,執操高抗,何不征之,以為朝匠?”荊州,謂王忱也;法護,即王殉;甯,即王恭;仙民,即徐邈字;安道,戴逵字也。
及恭帝為琅邪王,道子受封會稽國,并宣城為五萬九千戶。
安帝踐阼,有司奏:“道子宜進位太傅、揚州牧、中書監,假黃钺,備殊禮。
”固辭不拜,又解徐州。
诏内外衆事,動靜谘之。
帝既冠,道子稽首歸政,王國寶始總國權,勢傾朝廷。
王恭乃舉兵讨之。
道子懼,收國實付廷尉,并其徒弟琅邪内史緒悉斬之,以謝于恭,恭即罷兵。
道子乞解中外都督、錄尚書以謝方嶽,诏不許。
道子世子元顯,時年十六,為侍中,心惡恭,請道子讨之。
乃拜元顯為征虜将軍,其先衛府及徐州文武悉配之。
屬道子妃薨,帝下诏曰:“會稽王妃尊賢莫二,朕義同所親。
今葬加殊禮,一依琅邪穆太妃故事。
元顯夙令光懋,乃心所寄,誠孝性蒸蒸,至痛難奪。
然不以家事辭王事,《陽秋》之明義;不以私限違公制,中代之變禮。
故闵子腰绖,山王逼屈。
良以至戚由中,軌容著外,有禮無時,賢哲斯順。
須妃葬畢,可居職如故。
” 于時王恭威振内外,道子甚懼,複引谯王尚之以為腹心。
尚之說道子曰:“籓伯強盛,宰相權輕,宜密樹置,以自籓衛。
”道子深以為然,乃以其司馬王愉為江州刺史以備恭,與尚之等日夜謀議,以伺四方之隙。
王恭知之,複舉兵,以讨尚之為名。
荊州刺史殷仲堪、豫州刺史庾楷、廣州刺史桓玄并應之。
道子使人說楷曰:“本情相與,可謂斷金。
往年帳中之飲,結帶之言,甯可忘邪!卿今棄舊交,結新援,忘王恭疇昔陵侮之恥乎,若乃欲委體而臣之。
若恭得志,以卿為反覆之人,必不相信,何富貴可保,禍敗亦旋及矣!”楷怒曰:“王恭昔赴山陵,相王憂懼無計,我知事急,即勒兵而至。
去年之事,亦俟命而奮。
我事相王,無相負者。
既不能距恭,反殺國寶。
自爾已來,誰複敢攘袂于君之事乎!庾楷實不能以百口助人屠滅,當與天下同舉,誅鉏奸臣,何憂府不開,爵不至乎!”時楷已應恭檄,正征士馬。
信反,朝廷憂懼,于是内外戒嚴。
元顯攘袂慷慨謂道子曰:“去年不讨王恭,緻有今役。
今若複從其欲,則太宰之禍至矣。
”道子日飲醇酒,而委事于元顯。
元顯雖年少,而聰明多涉,志氣果銳,以安危為己任。
尚之為之羽翼。
時相傅會者,皆謂元顯有明帝神武之風。
于是以為征讨都督、假節,統前将軍王珣、左将軍謝琰及将軍桓之才、毛泰、高素等伐恭,滅之。
既而楊佺期、桓玄、殷仲堪等複至石頭,元顯于竹裡馳還京師,遣丹陽尹王恺、鄱陽太守桓放之、新蔡内史何嗣、颍川太守溫詳、新安太守孫泰等,發京邑士庶數萬人,據石頭以距之。
道子将出頓中堂,忽有驚馬蹂藉軍中,因而擾亂,赴江而死者甚衆。
仲堪既知王恭敗死,狼狽西走,與桓玄屯于尋陽。
朝廷嚴兵相距,内外騷然。
诏元顯甲杖百人入殿,尋加散騎常侍、中書令,又領中領軍,持節、都督如故。
會道子有疾,加以昏醉,元顯知朝望去之,謀奪其權,諷天子解道子揚州、司徒,而道子不之覺元顯自以少年頓居權重,慮有譏議,于是以琅邪王領司徒,元顯自為揚州刺史。
既而道子酒醒,方知去職,于是大怒,而無如之何。
廬江太守會稽張法順以刀筆之才,為元顯謀主,交結朋援,多樹親黨,自桓謙以下,諸貴遊皆斂衽請交。
元顯性苛刻,生殺自己,法順屢谏,不納。
又發東土諸郡
今禁令不明,劫盜公行,其違四矣。
在上化下,必信為本。
昔年下書,敕使盡規,而衆議兼集,無所采用,其違五矣。
尼僧成群,依傍法服。
誡粗法,尚不能遵,況精妙乎!而流惑之徒,競加敬事,又侵漁百姓,取财為惠,亦未合布施之道也。
”又陳“太子宜出臨東宮,克獎德業”。
疏奏,并不省。
中書郎範甯亦深陳得失,帝由是漸不平于道子,然外每優崇之。
國寶即甯之甥,以谄事道子,甯奏請黜之。
國寶懼,使陳郡袁悅之因尼妙音緻書與太子母陳淑媛,說國寶忠謹,宜見親信。
帝因發怒,斬悅之。
國寶甚懼,複潛甯于帝。
帝不獲已,流涕出甯為豫章太守。
道子由是專恣。
嬖人趙牙出自優倡,茹千秋本錢塘捕賊吏,因賂谄進,道子以牙為魏郡太守,千秋骠騎谘議參軍。
牙為道子開東第,築山穿池,列樹竹木,功用钜萬。
道子使宮人為酒肆,沽賣于水側,與親昵乘船就之飲宴,以為笑樂。
帝嘗幸其宅,謂道子曰:“府内有山,因得遊矚,甚善也。
然修飾太過,非示天下以儉。
”道子無以對,唯唯而已,左右侍臣莫敢有言。
帝還宮,道子謂牙曰:“上若知山是闆築所作,爾必死矣。
”牙曰:“公在,牙何敢死!”營造彌甚。
千秋賣官販爵,聚資貨累億。
又道子既為皇太妃所愛,親遇同家人之禮,遂恃寵乘酒,時失禮敬。
帝益不能平,然以太妃之故,加崇禮秩。
博平令吳興聞人奭上疏曰:“骠騎谘議參軍茹千秋協輔宰相,起自微賤,竊弄威權,衒賣天官。
其子壽齡為樂安令,贓私狼藉,畏法奔逃,竟無罪罰,傲然還縣。
又尼姏屬類,傾動亂時。
谷賤人饑,流殣不絕,由百姓單貧,役調深刻。
又振武将軍庾恆鳴角京邑,主簿戴良夫苦谏被囚,殆至沒命。
而恆以醉酒見怒,良夫以執忠廢棄。
又權寵之臣,各開小府,施置吏佐,無益于官,有損于國。
”疏奏,帝益不平,而逼于太妃,無所廢黜,乃出王恭為兗州,殷仲堪為荊州,王珣為仆射,王雅為太子少傳,以張王室,而潛制道子也。
道子複委任王緒,由是朋黨競扇,友愛道盡。
太妃每和解之,而道子不能改。
中書郎徐邈以國之至親,唯道子而已,宜在敦穆,從容言于帝曰:“昔漢文明主,猶悔淮南;世祖聰達,負愧齊王。
兄弟之際,實宜深慎。
”帝納之,複委任道子如初。
時有人為《雲中詩》以指斥朝廷曰:“相王沈醉,輕出教命。
捕賊千秋,幹豫朝政。
王恺守常,國寶馳競。
荊州大度,散誕難名;盛德之流,法護、王甯;仲堪、仙民,特有言詠,東山安道,執操高抗,何不征之,以為朝匠?”荊州,謂王忱也;法護,即王殉;甯,即王恭;仙民,即徐邈字;安道,戴逵字也。
及恭帝為琅邪王,道子受封會稽國,并宣城為五萬九千戶。
安帝踐阼,有司奏:“道子宜進位太傅、揚州牧、中書監,假黃钺,備殊禮。
”固辭不拜,又解徐州。
诏内外衆事,動靜谘之。
帝既冠,道子稽首歸政,王國寶始總國權,勢傾朝廷。
王恭乃舉兵讨之。
道子懼,收國實付廷尉,并其徒弟琅邪内史緒悉斬之,以謝于恭,恭即罷兵。
道子乞解中外都督、錄尚書以謝方嶽,诏不許。
道子世子元顯,時年十六,為侍中,心惡恭,請道子讨之。
乃拜元顯為征虜将軍,其先衛府及徐州文武悉配之。
屬道子妃薨,帝下诏曰:“會稽王妃尊賢莫二,朕義同所親。
今葬加殊禮,一依琅邪穆太妃故事。
元顯夙令光懋,乃心所寄,誠孝性蒸蒸,至痛難奪。
然不以家事辭王事,《陽秋》之明義;不以私限違公制,中代之變禮。
故闵子腰绖,山王逼屈。
良以至戚由中,軌容著外,有禮無時,賢哲斯順。
須妃葬畢,可居職如故。
” 于時王恭威振内外,道子甚懼,複引谯王尚之以為腹心。
尚之說道子曰:“籓伯強盛,宰相權輕,宜密樹置,以自籓衛。
”道子深以為然,乃以其司馬王愉為江州刺史以備恭,與尚之等日夜謀議,以伺四方之隙。
王恭知之,複舉兵,以讨尚之為名。
荊州刺史殷仲堪、豫州刺史庾楷、廣州刺史桓玄并應之。
道子使人說楷曰:“本情相與,可謂斷金。
往年帳中之飲,結帶之言,甯可忘邪!卿今棄舊交,結新援,忘王恭疇昔陵侮之恥乎,若乃欲委體而臣之。
若恭得志,以卿為反覆之人,必不相信,何富貴可保,禍敗亦旋及矣!”楷怒曰:“王恭昔赴山陵,相王憂懼無計,我知事急,即勒兵而至。
去年之事,亦俟命而奮。
我事相王,無相負者。
既不能距恭,反殺國寶。
自爾已來,誰複敢攘袂于君之事乎!庾楷實不能以百口助人屠滅,當與天下同舉,誅鉏奸臣,何憂府不開,爵不至乎!”時楷已應恭檄,正征士馬。
信反,朝廷憂懼,于是内外戒嚴。
元顯攘袂慷慨謂道子曰:“去年不讨王恭,緻有今役。
今若複從其欲,則太宰之禍至矣。
”道子日飲醇酒,而委事于元顯。
元顯雖年少,而聰明多涉,志氣果銳,以安危為己任。
尚之為之羽翼。
時相傅會者,皆謂元顯有明帝神武之風。
于是以為征讨都督、假節,統前将軍王珣、左将軍謝琰及将軍桓之才、毛泰、高素等伐恭,滅之。
既而楊佺期、桓玄、殷仲堪等複至石頭,元顯于竹裡馳還京師,遣丹陽尹王恺、鄱陽太守桓放之、新蔡内史何嗣、颍川太守溫詳、新安太守孫泰等,發京邑士庶數萬人,據石頭以距之。
道子将出頓中堂,忽有驚馬蹂藉軍中,因而擾亂,赴江而死者甚衆。
仲堪既知王恭敗死,狼狽西走,與桓玄屯于尋陽。
朝廷嚴兵相距,内外騷然。
诏元顯甲杖百人入殿,尋加散騎常侍、中書令,又領中領軍,持節、都督如故。
會道子有疾,加以昏醉,元顯知朝望去之,謀奪其權,諷天子解道子揚州、司徒,而道子不之覺元顯自以少年頓居權重,慮有譏議,于是以琅邪王領司徒,元顯自為揚州刺史。
既而道子酒醒,方知去職,于是大怒,而無如之何。
廬江太守會稽張法順以刀筆之才,為元顯謀主,交結朋援,多樹親黨,自桓謙以下,諸貴遊皆斂衽請交。
元顯性苛刻,生殺自己,法順屢谏,不納。
又發東土諸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