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免奴為客者,号曰“樂屬”,移置京師,以充兵役,東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
既而孫恩乘釁作亂,加道子黃钺,元顯為中軍以讨之。
又加元顯錄尚書事。
然道子更為長夜之飲,政無大小,一委元顯。
時謂道子為東錄,元顯為西錄。
西府車騎填湊,東第門下可設雀羅矣。
元顯無良師友,正言弗聞,谄譽日至,或以為一時英傑,或謂為風流名士,由是自謂無敵天下,故驕侈日增。
帝又以元顯有翼亮之功,加其所生母劉氏為會稽王夫人,金章紫绶。
會洛陽覆沒,道子以山陵幽辱,上疏送章绶,請歸籓,不許。
及太皇太後崩,诏道子乘輿入殿。
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内外群僚皆應盡敬。
于是公卿皆拜。
于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已下,日廪七升,而元顯聚斂不已,富過帝室。
及謝琰為孫恩所害,元顯求領徐州刺史,加侍中、後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十六州諸軍事,封其子彥璋為東海王。
尋以星變,元顯解錄,複加尚書令。
會孫恩至京口,元顯栅斷石頭,率兵距戰,頻不利。
道子無他謀略,唯日禱蔣侯廟為厭勝之術。
既而孫恩遁于北海,桓玄複據上流,緻箋于道子曰:“賊造近郊,以風不得進,以雨不緻火,食盡故去耳,非力屈也。
昔國寶卒後,王恭不乘此威入統朝政,足見其心非侮于明公也,而謂之非忠。
今之貴要腹心,有時流清望者誰乎?豈可雲無佳勝,直是不能信之耳。
用理之人,然後可以信義相期;求利之徒,豈有所惜而更委信邪?爾來一朝一夕,遂成今日之禍矣。
阿衡之重,言何容易,求福則立至,幹忤或緻禍。
在朝君子,豈不有懷,但懼害及身耳。
玄忝任在遠,是以披寫事實。
”元顯覽而大懼。
張法順謂之曰:“桓玄承籍門資,素有豪氣,既并殷、楊,專有荊楚。
然桓氏世在西籓,人或為用,而第下之所控引,止三吳耳。
孫恩為亂,東土塗地,編戶饑馑,公私不贍,玄必乘此縱其奸兇,竊用憂之。
”元顯曰:“為之奈何?”法順曰:“玄始據荊州,人情未輯,方就綏撫,未遑他計。
及其如此,發兵誅之,使劉牢之為前鋒,而第下以大軍繼進,桓玄之首必懸于麾下矣。
”元顯以為然,遣法順至京口,謀于牢之,而牢之有疑色。
法順還,說元顯曰:“觀牢之顔色,必貳于我,未若召入殺之。
不爾,敗人大事。
”元顯不從。
道子尋拜侍中、太傅,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崇異之儀,備盡盛典。
其骠騎将軍僚佐文武,即配太傅府。
加元顯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征讨大都督、十八州諸軍事、儀同三司,加黃钺,班劍二十人,以伐桓玄,竟以牢之為前鋒。
法順又言于元顯曰:“自舉大事,未有威斷,桓謙兄弟每為上流耳目,斬之,以孤荊楚之望。
且事之濟不,繼在前軍,而牢之反覆,萬一有變,則禍敗立至。
可令牢之殺謙兄弟,以示不貳。
若不受命,當逆為其所。
”元顯曰:“非牢之無以當桓玄。
且始事而誅大将,人情必動,二三不可。
”于時揚土饑虛,運漕不繼,玄斷江路,商旅遂絕。
于是公私匮乏,士卒唯給粰橡。
大軍将發,玄從兄骠騎長史石生馳使告玄。
玄進次尋陽,傳檄京師,罪狀元顯。
俄而玄至西陽,帝戎服餞元顯于西池,始登舟而玄至新亭。
元顯棄船退屯國子學堂。
明日,列陣于宣陽門外,元顯佐吏多散走。
或言玄已至大桁,劉牢之遂降于玄。
元顯回入宣陽門,牢之參軍張暢之率衆遂之,衆潰。
元顯奔入相府,唯張法順随之。
問計于道子,道子對之泣。
玄遣太傅從事中郎毛泰收元顯送于新亭,縛于舫前而數之。
元顯答曰:“為王誕、張法順所誤。
”于是送付廷尉,并其六子皆害之。
玄又奏:“道子酣縱不孝,當棄市。
”诏徒安成郡,使禦史杜竹林防衛,竟承玄旨殺之,時年三十九。
帝三日哭于西堂。
及玄敗,大将軍、武陵王遵承旨下令曰:“故太傅公阿衡二世,契闊皇家,親賢之重,地無與二。
骠騎大将軍内總朝維,外宣威略,志蕩世難,以甯國祚。
天未靜亂,禍酷備鐘,悲動區宇,痛貫人鬼,感惟永往,心情崩隕。
今皇祚反正,幽顯式叙,宜崇明國體,以述舊典。
便可追崇太傅為丞相,加殊禮,一依安平獻王故事。
追贈骠騎為太尉,加羽葆鼓吹。
丞相填茔翳然,飄薄非所,須南道清通,便奉迎神柩。
太尉宜便遷改。
可下太史祥吉日,定宅兆。
”于是遣通直常侍司馬珣之迎道子柩于安成。
時寇賊未平,喪不時達。
義熙元年,合葬于王妃陵。
追谥元顯曰忠。
以臨川王寶子修之為道子嗣,尊妃王氏為太妃。
義熙中,有稱元顯子秀熙避難蠻中而至者,太妃請以為嗣,于是修之歸于别第。
劉裕意其詐而案驗之,果散騎郎滕羨奴勺藥也,竟坐棄市。
太妃不悟,哭之甚恸。
修之複為嗣。
薨,谥悼王,無子,國除。
史臣曰:泰始之受終也,乃憲章往昔,稽古前王,廣誓山河,大開籓屏,文昭武穆,方駕于魯、衛、應、韓;磐石犬牙,連衡于吳、楚、齊、代。
然而作法于亂,付托非才,何曾歎經國之無謀,郭欽識危亡之有兆。
及宮車晏駕,填土未幹,國難薦臻,朝章馳廢。
重以八王繼亂,九服沸騰,戎羯交馳,乘輿幽逼,瑤枝瓊萼,鋒镝而消亡;硃芾綠車,與波塵而殄瘁。
遂使茫茫禹迹,鹹窟穴于豺狼;惵惵周餘,竟沈淪于塗炭。
嗚呼!運極數窮,一至于此!詳觀載籍,未或前聞。
道子地則親賢,任惟元輔,耽荒曲蘖,信惑讒谀。
遂使尼媪竊朝權,奸邪制國命,始則彜倫攸斁,終則宗社淪亡。
元顯以童丱之年,受棟梁之寄,專制朝廷,陵蔑君親,奮庸瑣之常材,抗奸兇之臣寇,喪師殄國。
不亦宜乎!斯則元顯為安帝之孫強,道子實晉朝之宰嚭者也。
列代之崇建維城,用籓王室;有晉之分封子弟,實樹亂階。
《詩》雲:“懷德惟甯,宗子維成。
無俾城壞,無獨期畏。
”城既壞矣,畏也宜哉!典午之喪亂弘多,實此之由矣。
贊曰:帝子分封,嬰此鞠兇。
劄瘥繼及,禍難仍鐘。
秦獻聰悟,清河内顧。
淮南忠勇,宣城識度。
道子昏兇,遂傾國祚。
既而孫恩乘釁作亂,加道子黃钺,元顯為中軍以讨之。
又加元顯錄尚書事。
然道子更為長夜之飲,政無大小,一委元顯。
時謂道子為東錄,元顯為西錄。
西府車騎填湊,東第門下可設雀羅矣。
元顯無良師友,正言弗聞,谄譽日至,或以為一時英傑,或謂為風流名士,由是自謂無敵天下,故驕侈日增。
帝又以元顯有翼亮之功,加其所生母劉氏為會稽王夫人,金章紫绶。
會洛陽覆沒,道子以山陵幽辱,上疏送章绶,請歸籓,不許。
及太皇太後崩,诏道子乘輿入殿。
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内外群僚皆應盡敬。
于是公卿皆拜。
于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已下,日廪七升,而元顯聚斂不已,富過帝室。
及謝琰為孫恩所害,元顯求領徐州刺史,加侍中、後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十六州諸軍事,封其子彥璋為東海王。
尋以星變,元顯解錄,複加尚書令。
會孫恩至京口,元顯栅斷石頭,率兵距戰,頻不利。
道子無他謀略,唯日禱蔣侯廟為厭勝之術。
既而孫恩遁于北海,桓玄複據上流,緻箋于道子曰:“賊造近郊,以風不得進,以雨不緻火,食盡故去耳,非力屈也。
昔國寶卒後,王恭不乘此威入統朝政,足見其心非侮于明公也,而謂之非忠。
今之貴要腹心,有時流清望者誰乎?豈可雲無佳勝,直是不能信之耳。
用理之人,然後可以信義相期;求利之徒,豈有所惜而更委信邪?爾來一朝一夕,遂成今日之禍矣。
阿衡之重,言何容易,求福則立至,幹忤或緻禍。
在朝君子,豈不有懷,但懼害及身耳。
玄忝任在遠,是以披寫事實。
”元顯覽而大懼。
張法順謂之曰:“桓玄承籍門資,素有豪氣,既并殷、楊,專有荊楚。
然桓氏世在西籓,人或為用,而第下之所控引,止三吳耳。
孫恩為亂,東土塗地,編戶饑馑,公私不贍,玄必乘此縱其奸兇,竊用憂之。
”元顯曰:“為之奈何?”法順曰:“玄始據荊州,人情未輯,方就綏撫,未遑他計。
及其如此,發兵誅之,使劉牢之為前鋒,而第下以大軍繼進,桓玄之首必懸于麾下矣。
”元顯以為然,遣法順至京口,謀于牢之,而牢之有疑色。
法順還,說元顯曰:“觀牢之顔色,必貳于我,未若召入殺之。
不爾,敗人大事。
”元顯不從。
道子尋拜侍中、太傅,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崇異之儀,備盡盛典。
其骠騎将軍僚佐文武,即配太傅府。
加元顯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征讨大都督、十八州諸軍事、儀同三司,加黃钺,班劍二十人,以伐桓玄,竟以牢之為前鋒。
法順又言于元顯曰:“自舉大事,未有威斷,桓謙兄弟每為上流耳目,斬之,以孤荊楚之望。
且事之濟不,繼在前軍,而牢之反覆,萬一有變,則禍敗立至。
可令牢之殺謙兄弟,以示不貳。
若不受命,當逆為其所。
”元顯曰:“非牢之無以當桓玄。
且始事而誅大将,人情必動,二三不可。
”于時揚土饑虛,運漕不繼,玄斷江路,商旅遂絕。
于是公私匮乏,士卒唯給粰橡。
大軍将發,玄從兄骠騎長史石生馳使告玄。
玄進次尋陽,傳檄京師,罪狀元顯。
俄而玄至西陽,帝戎服餞元顯于西池,始登舟而玄至新亭。
元顯棄船退屯國子學堂。
明日,列陣于宣陽門外,元顯佐吏多散走。
或言玄已至大桁,劉牢之遂降于玄。
元顯回入宣陽門,牢之參軍張暢之率衆遂之,衆潰。
元顯奔入相府,唯張法順随之。
問計于道子,道子對之泣。
玄遣太傅從事中郎毛泰收元顯送于新亭,縛于舫前而數之。
元顯答曰:“為王誕、張法順所誤。
”于是送付廷尉,并其六子皆害之。
玄又奏:“道子酣縱不孝,當棄市。
”诏徒安成郡,使禦史杜竹林防衛,竟承玄旨殺之,時年三十九。
帝三日哭于西堂。
及玄敗,大将軍、武陵王遵承旨下令曰:“故太傅公阿衡二世,契闊皇家,親賢之重,地無與二。
骠騎大将軍内總朝維,外宣威略,志蕩世難,以甯國祚。
天未靜亂,禍酷備鐘,悲動區宇,痛貫人鬼,感惟永往,心情崩隕。
今皇祚反正,幽顯式叙,宜崇明國體,以述舊典。
便可追崇太傅為丞相,加殊禮,一依安平獻王故事。
追贈骠騎為太尉,加羽葆鼓吹。
丞相填茔翳然,飄薄非所,須南道清通,便奉迎神柩。
太尉宜便遷改。
可下太史祥吉日,定宅兆。
”于是遣通直常侍司馬珣之迎道子柩于安成。
時寇賊未平,喪不時達。
義熙元年,合葬于王妃陵。
追谥元顯曰忠。
以臨川王寶子修之為道子嗣,尊妃王氏為太妃。
義熙中,有稱元顯子秀熙避難蠻中而至者,太妃請以為嗣,于是修之歸于别第。
劉裕意其詐而案驗之,果散騎郎滕羨奴勺藥也,竟坐棄市。
太妃不悟,哭之甚恸。
修之複為嗣。
薨,谥悼王,無子,國除。
史臣曰:泰始之受終也,乃憲章往昔,稽古前王,廣誓山河,大開籓屏,文昭武穆,方駕于魯、衛、應、韓;磐石犬牙,連衡于吳、楚、齊、代。
然而作法于亂,付托非才,何曾歎經國之無謀,郭欽識危亡之有兆。
及宮車晏駕,填土未幹,國難薦臻,朝章馳廢。
重以八王繼亂,九服沸騰,戎羯交馳,乘輿幽逼,瑤枝瓊萼,鋒镝而消亡;硃芾綠車,與波塵而殄瘁。
遂使茫茫禹迹,鹹窟穴于豺狼;惵惵周餘,竟沈淪于塗炭。
嗚呼!運極數窮,一至于此!詳觀載籍,未或前聞。
道子地則親賢,任惟元輔,耽荒曲蘖,信惑讒谀。
遂使尼媪竊朝權,奸邪制國命,始則彜倫攸斁,終則宗社淪亡。
元顯以童丱之年,受棟梁之寄,專制朝廷,陵蔑君親,奮庸瑣之常材,抗奸兇之臣寇,喪師殄國。
不亦宜乎!斯則元顯為安帝之孫強,道子實晉朝之宰嚭者也。
列代之崇建維城,用籓王室;有晉之分封子弟,實樹亂階。
《詩》雲:“懷德惟甯,宗子維成。
無俾城壞,無獨期畏。
”城既壞矣,畏也宜哉!典午之喪亂弘多,實此之由矣。
贊曰:帝子分封,嬰此鞠兇。
劄瘥繼及,禍難仍鐘。
秦獻聰悟,清河内顧。
淮南忠勇,宣城識度。
道子昏兇,遂傾國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