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以寵稚子也。
亡弟當應繼嗣,不獲已耳。
家丞、庶子,足以攝祠祭而已,豈宜屈賢才以受無用乎!”及煥疾笃,帝為之撤膳,乃下诏封為琅邪王,嗣恭王後,俄而薨,年二歲。
帝悼念無已,将葬,以煥既封列國,加以成人之禮,诏立兇門柏曆,備吉兇儀服,營起陵園,功役甚衆。
琅邪國右常侍會稽孫霄上疏谏曰: 臣聞法度典制,先王所重,吉兇之禮,事貴不過。
是以世豐不使奢放,兇荒必務約殺。
朝聘嘉會,足以展庠序之儀;殡葬送終,務以稱哀榮之情。
上無奢泰之謬,下無匮竭之困。
故華元厚葬,君子謂之不臣;嬴博至儉,仲尼稱其合。
禮明傷财害時,古人之所譏;節省簡約,聖賢之所嘉也。
語曰,上之化下,如風靡草。
京邑翼翼,四方所則,明教化法制,不可不慎也。
陛下龍飛踐阼,興微濟弊,聖懷勞謙,務從簡儉,憲章舊制,猶欲節省,禮典所無,而反尚飾,此臣愚情竊所不安也。
棺椁輿服旒之屬,禮典舊制,不可廢阙。
兇門柏曆,禮典所無,天晴可不用,遇雨則無益,此至宜節省者也。
若琅邪一國一時所用,不為大費,臣在機近,義所不言。
今天台所居,王公百僚聚在都辇,凡有喪事,皆當供給材木百數、竹薄千計,兇門兩表,衣以細竹及材,價直既貴,又非表兇哀之宜,如此過飾,宜從粗簡。
又案《禮記》,國君之葬,棺椁之間容柷,大夫容壸,士容甒。
以壸甒為差,則柷财大于壸明矣,椁周于棺,椁不甚大也。
語曰,葬者藏也,藏欲其深而固也。
椁大則難為堅固,無益于送終,而有損于财力。
兇荒殺禮,經國常典,既減殺而猶過舊,此為國之所厚惜也。
又禮,将葬,遷柩于廟祖而行,及墓即窆,葬之日即反哭而虞。
如此,則柩不宿于墓上也。
聖人非不哀親之在土而無情于丘墓,蓋以墓非安神之所,故修虞于殡宮。
始則營草宮于山陵,遷神柩于墓側,又非典也。
非禮之事,不可以訓萬國。
臣至愚至賤,忽求革前之非,可謂狂瞽不知忌諱。
然今天下至弊,自古所希,宗廟社稷,遠托江表半州之地,凋殘以甚。
加之荒旱,百姓困瘁,非但不足,死亡是懼。
此乃陛下至仁之所矜愍,可憂之至重也。
正是匡矯末俗,改張易調之時,而猶當竭已罷之人,營無益之事,殚已困之财,修無用之費,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今琅邪之于天下,國之最大,若割損非禮之事,務遵古典,上以彰聖朝簡易之至化,下以表萬世無窮之規則,此刍荛之言有補萬一,塵露之微有增山海。
表寝不報。
永昌元年,立煥母弟昱為琅邪王,即簡文帝也。
鹹和二年,徙封會稽,以康帝為琅邪王。
康帝即位,哀帝為琅邪王。
哀帝即位,廢帝為琅邪王。
廢帝即位,又以簡文帝攝行琅邪王國祀。
簡文登阼,國遂無嗣。
帝臨崩,封少子道子為琅邪王。
太元十七年,道子為會稽王,更以恭帝為琅邪王。
恭帝即位,于是琅邪國除。
簡文帝七子:王皇後生會稽思世子道生、皇子俞生。
胡淑儀生臨川獻王郁、皇子硃生。
王淑儀生皇子天流。
李夫人生孝武帝、會稽文孝王道子。
俞生、硃生、天流并早夭,今并略之。
會稽思世子道生,字延長。
帝為會稽王,立道生為世子,拜散騎侍郎、給事中。
性疏躁,不修行業,多失禮度,竟以幽廢而卒,時年二十四,無後。
及孝武帝即位,嘗晝日見道生及臨川獻王郁,郁曰:“大郎饑乏辛苦。
”言竟不見。
帝傷感,因以西陽王錄玄孫珣之為後。
珣之曆吳興太守。
劉裕之伐關中,以為谘議參軍。
時帝道方謝,珣之為宗室之美,與梁王珍之俱被害。
臨川獻王郁,字深仁,幼而敏慧。
道生初以無禮失旨,郁數勸以敬慎之道。
道生不納,郁為之流涕,簡文帝深器異之。
年十七而薨。
久之,追谥獻世子。
甯康初,贈左将軍,加散騎常侍,追封郡王,以武陵威王曾孫寶為嗣,追尊其母胡淑儀為臨川太妃。
寶字弘文,曆秘書監、太常、左将軍、散騎常侍、護軍将軍。
宋興,以為金紫光祿大夫,降為西豐侯,食邑千戶。
會稽文孝王道子,字道子。
出後琅邪孝王,少以清澹為謝安所稱。
年十歲,封琅邪王,食邑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一戶,攝會稽國五萬九千一百四十戶。
太元初,拜散騎常侍、中軍将軍,進骠騎将軍。
後公卿奏:“道子親賢莫二,宜正位司徒。
”固讓不拜。
使隸尚書六條事,尋加開府,領司徒。
及謝安薨,诏曰:“新喪哲輔,華戎未一,自非明賢懋德,莫能綏禦内外。
司徒、琅邪王道子體道自然,神識穎遠,實當旦奭之重,宜總二南之任,可領揚州刺史、錄尚書、假節、都督中外諸軍事。
衛府文武,一以配骠騎府。
”讓不受。
數年,領徐州刺史、太子太傅。
公卿又奏:“宜進位丞相、揚州牧、假黃钺,羽葆鼓吹。
”并讓不受。
于時孝武帝不親萬機,但與道子酣歌為務,姏姆尼僧,尤為親暱,并竊弄其權。
凡所幸接,皆出自小豎。
郡守長吏,多為道子所樹立。
既為揚州總錄,勢傾天下,由是朝野奔湊。
中書令王國寶性卑佞,特為道子所寵昵。
官以賄遷,政刑謬亂。
又崇信浮屠之學,用度奢侈,下不堪命。
太元以後,為長夜之宴,蓬首昏目,政事多阙。
桓玄嘗候道子,正遇其醉,賓客滿坐,道子張目謂人曰:“桓溫晚途欲作賊,雲何?”玄伏地流汗不得起。
長史謝重舉闆答曰:“故宣武公黜昏登聖,功超伊霍,紛纭之議,宜裁之聽覽。
”道子颔曰:“侬知侬知。
”因舉酒屬玄,玄乃得起。
由是玄益不自安,切齒于道子。
于時朝政既紊,左衛領營将軍會稽許榮上疏曰:“今台府局吏、直衛武官及仆隸婢兒取母之姓者,本臧獲之徒,無鄉邑品第,皆得命議,用為郡守縣令,并帶職在内,委事于小吏手中;僧尼乳母,競進親黨,又受貨賂,辄臨官領衆。
無衛霍之才,而比方古人,為患一也。
臣聞佛者清遠玄虛之神,以五誡為教,絕酒不淫。
而今之奉者,穢慢阿尼,酒色是耽,其違二矣。
夫緻人于死,未必手刃害之。
若政教不均,暴濫無罪,必夭天命,其違三矣。
盜者未必躬竊人财,
亡弟當應繼嗣,不獲已耳。
家丞、庶子,足以攝祠祭而已,豈宜屈賢才以受無用乎!”及煥疾笃,帝為之撤膳,乃下诏封為琅邪王,嗣恭王後,俄而薨,年二歲。
帝悼念無已,将葬,以煥既封列國,加以成人之禮,诏立兇門柏曆,備吉兇儀服,營起陵園,功役甚衆。
琅邪國右常侍會稽孫霄上疏谏曰: 臣聞法度典制,先王所重,吉兇之禮,事貴不過。
是以世豐不使奢放,兇荒必務約殺。
朝聘嘉會,足以展庠序之儀;殡葬送終,務以稱哀榮之情。
上無奢泰之謬,下無匮竭之困。
故華元厚葬,君子謂之不臣;嬴博至儉,仲尼稱其合。
禮明傷财害時,古人之所譏;節省簡約,聖賢之所嘉也。
語曰,上之化下,如風靡草。
京邑翼翼,四方所則,明教化法制,不可不慎也。
陛下龍飛踐阼,興微濟弊,聖懷勞謙,務從簡儉,憲章舊制,猶欲節省,禮典所無,而反尚飾,此臣愚情竊所不安也。
棺椁輿服旒之屬,禮典舊制,不可廢阙。
兇門柏曆,禮典所無,天晴可不用,遇雨則無益,此至宜節省者也。
若琅邪一國一時所用,不為大費,臣在機近,義所不言。
今天台所居,王公百僚聚在都辇,凡有喪事,皆當供給材木百數、竹薄千計,兇門兩表,衣以細竹及材,價直既貴,又非表兇哀之宜,如此過飾,宜從粗簡。
又案《禮記》,國君之葬,棺椁之間容柷,大夫容壸,士容甒。
以壸甒為差,則柷财大于壸明矣,椁周于棺,椁不甚大也。
語曰,葬者藏也,藏欲其深而固也。
椁大則難為堅固,無益于送終,而有損于财力。
兇荒殺禮,經國常典,既減殺而猶過舊,此為國之所厚惜也。
又禮,将葬,遷柩于廟祖而行,及墓即窆,葬之日即反哭而虞。
如此,則柩不宿于墓上也。
聖人非不哀親之在土而無情于丘墓,蓋以墓非安神之所,故修虞于殡宮。
始則營草宮于山陵,遷神柩于墓側,又非典也。
非禮之事,不可以訓萬國。
臣至愚至賤,忽求革前之非,可謂狂瞽不知忌諱。
然今天下至弊,自古所希,宗廟社稷,遠托江表半州之地,凋殘以甚。
加之荒旱,百姓困瘁,非但不足,死亡是懼。
此乃陛下至仁之所矜愍,可憂之至重也。
正是匡矯末俗,改張易調之時,而猶當竭已罷之人,營無益之事,殚已困之财,修無用之費,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今琅邪之于天下,國之最大,若割損非禮之事,務遵古典,上以彰聖朝簡易之至化,下以表萬世無窮之規則,此刍荛之言有補萬一,塵露之微有增山海。
表寝不報。
永昌元年,立煥母弟昱為琅邪王,即簡文帝也。
鹹和二年,徙封會稽,以康帝為琅邪王。
康帝即位,哀帝為琅邪王。
哀帝即位,廢帝為琅邪王。
廢帝即位,又以簡文帝攝行琅邪王國祀。
簡文登阼,國遂無嗣。
帝臨崩,封少子道子為琅邪王。
太元十七年,道子為會稽王,更以恭帝為琅邪王。
恭帝即位,于是琅邪國除。
簡文帝七子:王皇後生會稽思世子道生、皇子俞生。
胡淑儀生臨川獻王郁、皇子硃生。
王淑儀生皇子天流。
李夫人生孝武帝、會稽文孝王道子。
俞生、硃生、天流并早夭,今并略之。
會稽思世子道生,字延長。
帝為會稽王,立道生為世子,拜散騎侍郎、給事中。
性疏躁,不修行業,多失禮度,竟以幽廢而卒,時年二十四,無後。
及孝武帝即位,嘗晝日見道生及臨川獻王郁,郁曰:“大郎饑乏辛苦。
”言竟不見。
帝傷感,因以西陽王錄玄孫珣之為後。
珣之曆吳興太守。
劉裕之伐關中,以為谘議參軍。
時帝道方謝,珣之為宗室之美,與梁王珍之俱被害。
臨川獻王郁,字深仁,幼而敏慧。
道生初以無禮失旨,郁數勸以敬慎之道。
道生不納,郁為之流涕,簡文帝深器異之。
年十七而薨。
久之,追谥獻世子。
甯康初,贈左将軍,加散騎常侍,追封郡王,以武陵威王曾孫寶為嗣,追尊其母胡淑儀為臨川太妃。
寶字弘文,曆秘書監、太常、左将軍、散騎常侍、護軍将軍。
宋興,以為金紫光祿大夫,降為西豐侯,食邑千戶。
會稽文孝王道子,字道子。
出後琅邪孝王,少以清澹為謝安所稱。
年十歲,封琅邪王,食邑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一戶,攝會稽國五萬九千一百四十戶。
太元初,拜散騎常侍、中軍将軍,進骠騎将軍。
後公卿奏:“道子親賢莫二,宜正位司徒。
”固讓不拜。
使隸尚書六條事,尋加開府,領司徒。
及謝安薨,诏曰:“新喪哲輔,華戎未一,自非明賢懋德,莫能綏禦内外。
司徒、琅邪王道子體道自然,神識穎遠,實當旦奭之重,宜總二南之任,可領揚州刺史、錄尚書、假節、都督中外諸軍事。
衛府文武,一以配骠騎府。
”讓不受。
數年,領徐州刺史、太子太傅。
公卿又奏:“宜進位丞相、揚州牧、假黃钺,羽葆鼓吹。
”并讓不受。
于時孝武帝不親萬機,但與道子酣歌為務,姏姆尼僧,尤為親暱,并竊弄其權。
凡所幸接,皆出自小豎。
郡守長吏,多為道子所樹立。
既為揚州總錄,勢傾天下,由是朝野奔湊。
中書令王國寶性卑佞,特為道子所寵昵。
官以賄遷,政刑謬亂。
又崇信浮屠之學,用度奢侈,下不堪命。
太元以後,為長夜之宴,蓬首昏目,政事多阙。
桓玄嘗候道子,正遇其醉,賓客滿坐,道子張目謂人曰:“桓溫晚途欲作賊,雲何?”玄伏地流汗不得起。
長史謝重舉闆答曰:“故宣武公黜昏登聖,功超伊霍,紛纭之議,宜裁之聽覽。
”道子颔曰:“侬知侬知。
”因舉酒屬玄,玄乃得起。
由是玄益不自安,切齒于道子。
于時朝政既紊,左衛領營将軍會稽許榮上疏曰:“今台府局吏、直衛武官及仆隸婢兒取母之姓者,本臧獲之徒,無鄉邑品第,皆得命議,用為郡守縣令,并帶職在内,委事于小吏手中;僧尼乳母,競進親黨,又受貨賂,辄臨官領衆。
無衛霍之才,而比方古人,為患一也。
臣聞佛者清遠玄虛之神,以五誡為教,絕酒不淫。
而今之奉者,穢慢阿尼,酒色是耽,其違二矣。
夫緻人于死,未必手刃害之。
若政教不均,暴濫無罪,必夭天命,其違三矣。
盜者未必躬竊人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