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劉頌李重
劉頌,字子雅,廣陵人,漢廣陵厲王胥之後也。
世為名族。
同郡有雷、蔣、谷、魯四姓,皆出其下,時人為之語曰“雷、蔣、谷、魯,劉最為祖。
”父觀,平陽太守。
頌少能辨物理,為時人所稱。
察孝廉,舉秀才,皆不就。
文帝辟為相府掾,奉使于蜀。
時蜀新平,人饑土荒,頌表求振貸,不待報而行,由是除名。
武帝踐阼,拜尚書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訟。
累遷中書侍郎。
鹹甯中,诏頌與散騎郎白褒巡撫荊、揚,以奉使稱旨,轉黃門郎。
遷議郎,守廷尉。
時尚書令史扈寅非罪下獄,诏使考竟,頌執據無罪,寅遂得免,時人以頌比張釋之。
在職六年,号為詳平。
會滅吳,諸将争功,遣頌校其事,以王渾為上功,王浚為中功。
帝以頌持法失理,左遷京兆太守,不行,轉任河内。
臨發,上便宜,多所納用。
郡界多公主水碓,遏塞流水,轉為浸害,頌表罷之,百姓獲其便利。
尋以母憂去職。
服阕,除淮南相。
在官嚴整,甚有政績。
舊修芍陂,年用數萬人,豪強兼并,孤貧失業,頌使大小戮力,計功受分,百姓歌其平惠。
頌在郡,上疏曰: 臣昔忝河内,臨辭受诏:“卿所言悉要事,宜大小數以聞。
恆苦多事,或不能悉有報,勿以為疑。
”臣受诏之日,喜懼交集,益思自竭,用忘其鄙,願以螢燭,增晖重光。
到郡草具所陳如左,未及書上,會臣嬰丁天罰,寝頓累年,今謹封上前事。
臣雖才不經國,言淺多違,猶願陛下垂省,使臣微誠得經聖鑒,不總棄于常案。
如有足采,冀補萬一。
伏見诏書,開啟土宇,以支百世,封建戚屬,鹹出之籓,夫豈不懷,公理然也。
樹國全制,始成于今,超秦、漢、魏氏之局節,紹五帝三代之絕迹。
功被無外,光流後裔,巍巍盛美,三五之君殆有慚德。
何則?彼因自然而就之,異乎絕迹之後更創之。
雖然,封幼稚皇子于吳、蜀,臣之愚慮,謂未盡善。
夫吳、越剽輕,庸、蜀險絕,此故變釁之所出,易生風塵之地。
且自吳平以來,東南六州将士更守江表,此時之至患也。
又内兵外守,吳人有不自信之心,宜得壯主以鎮撫之,使内外各安其舊。
又孫氏為國,文武衆職,數拟天朝,一旦堙替,同于編戶。
不識所蒙更生之恩,而災困逼身,自謂失地,用懷不靖。
今得長王以臨其國,随才授任,文武并叙,士卒百役不出其鄉,求富貴者取之于國内。
内兵得散,新邦乂安,兩獲其所,于事為宜。
宜取同姓諸王年二十以上人才高者,分王吳、蜀。
以其去近就遠,割裂土宇,令倍于舊。
以徙封故地,用王幼稚,須皇子長乃遣君之,于是無晚也。
急所須地,交得長主,此事宜也。
臣所陳封建,今大義已舉,然餘衆事,傥有足采,以參成制,故皆并列本事。
臣聞:不憚危悔之患,而願獻所見者,盡忠之臣也;垂聽逆耳,甘納苦言者,濟世之君也。
臣以期運,幸遇無諱之朝。
雖嘗抗疏陳辭,泛論政體,猶未悉所見,指言得失,徒荷恩寵,不異凡流。
臣竊自愧,不盡忠規,無以上報,謹列所見如左。
臣誠未自許所言必當,然要以不隐所懷為上報之節。
若萬一足采,則微臣更生之年;如皆瞽妄,則國之福也。
願陛下缺半日之間,垂省臣言。
伏惟陛下雖應天順人,龍飛踐阼,為創基之主,然所遇之時,實是叔世。
何則?漢末陵遲,閹豎用事,小人專朝,君子在野,政荒衆散,遂以亂亡。
魏武帝以經略之才,撥煩理亂,兼肅文教,積數十年,至于延康之初,然後吏清下順,法始大行。
逮至文、明二帝,奢淫驕縱,傾殆之主也。
然内盛台榭聲色之娛,外當三方英豪嚴敵,事成克舉,少有愆違,其故何也?實賴前緒,以濟勳業。
然法物政刑,固已漸穨矣。
自嘉平之初,晉祚始基,逮于鹹熙之末,其間累年。
雖鈇钺屢斷,翦除兇醜,然其存者鹹蒙遭時之恩,不軌于法。
泰始之初,陛下踐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
古人有言,膏粱之性難正,故曰時遇叔世。
當此之秋,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綱之會也。
然陛下猶以用才因宜,法寬有由,積之在素,異于漢、魏之先。
三祖崛起,易朝之為,未可一旦直繩禦下,誠時宜也。
然至所以為政,矯世衆務,自宜漸出公塗,法正威斷,日遷就肅。
譬由行舟,雖不橫截迅流,然俄向所趣,漸靡而往,終得其濟。
積微稍著,以至于今,可以言政。
而自泰始以來,将三十年,政功美績,未稱聖旨,凡諸事業,不茂既往。
以陛下明聖,猶未及叔世之弊,以成始初之隆,傳之後世,不無慮乎!意者,臣言豈不少概聖心夫! 顧惟萬載之事,理在二端。
天下大器,一安難傾,一傾難正。
故慮經後世者,必精目下之政,政安遺業,使數世賴之。
若乃兼建諸侯而樹籓屏,深根固蒂,則祚延無窮,可以比迹三代。
如或當身之政,遺風餘烈不及後嗣,雖樹親戚,而成國之制不建,使夫後世獨任智力以安大業。
若未盡其理,雖經異時,憂責猶追在陛下,将如之何!願陛下善當今之政,樹不拔之勢,則天下無遺憂矣。
夫聖明不世及,後嗣不必賢,此天理之常也。
故善為天下者,任勢而不任人。
任勢者,諸侯是也;任人者,郡縣是也。
郡縣之察,小政理而大勢危;諸侯為邦,近多違而遠慮固。
聖王推終始之弊,,權輕重之理,包彼小違以據大安,然後足以籓固内外,維鎮九服。
夫武王聖主也,成王賢嗣也,然武王不恃成王之賢而廣封建者,慮經無窮也。
且善言今者,必有驗之于古。
唐、虞以前,書文殘缺,其事難詳。
至于三代,則并建明德,及興王之顯親,列爵五等,開國承家,以籓屏帝室,延祚久長,近者五六百歲,遠者僅将千載。
逮至秦氏,罷侯置守,子弟不分尺土,孤立無輔,二世而亡。
漢承周、秦之後,雜而用之,前後二代各二百馀年。
揆其封建不用,雖強弱不适,制度舛錯,不盡事中,然迹其衰亡,恆在同姓失職,諸侯微時,不在強盛。
昔呂氏作亂,幸賴齊、代之援,以甯社稷。
七國叛逆,梁王捍之,卒弭其難。
自是之後,威權削
世為名族。
同郡有雷、蔣、谷、魯四姓,皆出其下,時人為之語曰“雷、蔣、谷、魯,劉最為祖。
”父觀,平陽太守。
頌少能辨物理,為時人所稱。
察孝廉,舉秀才,皆不就。
文帝辟為相府掾,奉使于蜀。
時蜀新平,人饑土荒,頌表求振貸,不待報而行,由是除名。
武帝踐阼,拜尚書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訟。
累遷中書侍郎。
鹹甯中,诏頌與散騎郎白褒巡撫荊、揚,以奉使稱旨,轉黃門郎。
遷議郎,守廷尉。
時尚書令史扈寅非罪下獄,诏使考竟,頌執據無罪,寅遂得免,時人以頌比張釋之。
在職六年,号為詳平。
會滅吳,諸将争功,遣頌校其事,以王渾為上功,王浚為中功。
帝以頌持法失理,左遷京兆太守,不行,轉任河内。
臨發,上便宜,多所納用。
郡界多公主水碓,遏塞流水,轉為浸害,頌表罷之,百姓獲其便利。
尋以母憂去職。
服阕,除淮南相。
在官嚴整,甚有政績。
舊修芍陂,年用數萬人,豪強兼并,孤貧失業,頌使大小戮力,計功受分,百姓歌其平惠。
頌在郡,上疏曰: 臣昔忝河内,臨辭受诏:“卿所言悉要事,宜大小數以聞。
恆苦多事,或不能悉有報,勿以為疑。
”臣受诏之日,喜懼交集,益思自竭,用忘其鄙,願以螢燭,增晖重光。
到郡草具所陳如左,未及書上,會臣嬰丁天罰,寝頓累年,今謹封上前事。
臣雖才不經國,言淺多違,猶願陛下垂省,使臣微誠得經聖鑒,不總棄于常案。
如有足采,冀補萬一。
伏見诏書,開啟土宇,以支百世,封建戚屬,鹹出之籓,夫豈不懷,公理然也。
樹國全制,始成于今,超秦、漢、魏氏之局節,紹五帝三代之絕迹。
功被無外,光流後裔,巍巍盛美,三五之君殆有慚德。
何則?彼因自然而就之,異乎絕迹之後更創之。
雖然,封幼稚皇子于吳、蜀,臣之愚慮,謂未盡善。
夫吳、越剽輕,庸、蜀險絕,此故變釁之所出,易生風塵之地。
且自吳平以來,東南六州将士更守江表,此時之至患也。
又内兵外守,吳人有不自信之心,宜得壯主以鎮撫之,使内外各安其舊。
又孫氏為國,文武衆職,數拟天朝,一旦堙替,同于編戶。
不識所蒙更生之恩,而災困逼身,自謂失地,用懷不靖。
今得長王以臨其國,随才授任,文武并叙,士卒百役不出其鄉,求富貴者取之于國内。
内兵得散,新邦乂安,兩獲其所,于事為宜。
宜取同姓諸王年二十以上人才高者,分王吳、蜀。
以其去近就遠,割裂土宇,令倍于舊。
以徙封故地,用王幼稚,須皇子長乃遣君之,于是無晚也。
急所須地,交得長主,此事宜也。
臣所陳封建,今大義已舉,然餘衆事,傥有足采,以參成制,故皆并列本事。
臣聞:不憚危悔之患,而願獻所見者,盡忠之臣也;垂聽逆耳,甘納苦言者,濟世之君也。
臣以期運,幸遇無諱之朝。
雖嘗抗疏陳辭,泛論政體,猶未悉所見,指言得失,徒荷恩寵,不異凡流。
臣竊自愧,不盡忠規,無以上報,謹列所見如左。
臣誠未自許所言必當,然要以不隐所懷為上報之節。
若萬一足采,則微臣更生之年;如皆瞽妄,則國之福也。
願陛下缺半日之間,垂省臣言。
伏惟陛下雖應天順人,龍飛踐阼,為創基之主,然所遇之時,實是叔世。
何則?漢末陵遲,閹豎用事,小人專朝,君子在野,政荒衆散,遂以亂亡。
魏武帝以經略之才,撥煩理亂,兼肅文教,積數十年,至于延康之初,然後吏清下順,法始大行。
逮至文、明二帝,奢淫驕縱,傾殆之主也。
然内盛台榭聲色之娛,外當三方英豪嚴敵,事成克舉,少有愆違,其故何也?實賴前緒,以濟勳業。
然法物政刑,固已漸穨矣。
自嘉平之初,晉祚始基,逮于鹹熙之末,其間累年。
雖鈇钺屢斷,翦除兇醜,然其存者鹹蒙遭時之恩,不軌于法。
泰始之初,陛下踐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
古人有言,膏粱之性難正,故曰時遇叔世。
當此之秋,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綱之會也。
然陛下猶以用才因宜,法寬有由,積之在素,異于漢、魏之先。
三祖崛起,易朝之為,未可一旦直繩禦下,誠時宜也。
然至所以為政,矯世衆務,自宜漸出公塗,法正威斷,日遷就肅。
譬由行舟,雖不橫截迅流,然俄向所趣,漸靡而往,終得其濟。
積微稍著,以至于今,可以言政。
而自泰始以來,将三十年,政功美績,未稱聖旨,凡諸事業,不茂既往。
以陛下明聖,猶未及叔世之弊,以成始初之隆,傳之後世,不無慮乎!意者,臣言豈不少概聖心夫! 顧惟萬載之事,理在二端。
天下大器,一安難傾,一傾難正。
故慮經後世者,必精目下之政,政安遺業,使數世賴之。
若乃兼建諸侯而樹籓屏,深根固蒂,則祚延無窮,可以比迹三代。
如或當身之政,遺風餘烈不及後嗣,雖樹親戚,而成國之制不建,使夫後世獨任智力以安大業。
若未盡其理,雖經異時,憂責猶追在陛下,将如之何!願陛下善當今之政,樹不拔之勢,則天下無遺憂矣。
夫聖明不世及,後嗣不必賢,此天理之常也。
故善為天下者,任勢而不任人。
任勢者,諸侯是也;任人者,郡縣是也。
郡縣之察,小政理而大勢危;諸侯為邦,近多違而遠慮固。
聖王推終始之弊,,權輕重之理,包彼小違以據大安,然後足以籓固内外,維鎮九服。
夫武王聖主也,成王賢嗣也,然武王不恃成王之賢而廣封建者,慮經無窮也。
且善言今者,必有驗之于古。
唐、虞以前,書文殘缺,其事難詳。
至于三代,則并建明德,及興王之顯親,列爵五等,開國承家,以籓屏帝室,延祚久長,近者五六百歲,遠者僅将千載。
逮至秦氏,罷侯置守,子弟不分尺土,孤立無輔,二世而亡。
漢承周、秦之後,雜而用之,前後二代各二百馀年。
揆其封建不用,雖強弱不适,制度舛錯,不盡事中,然迹其衰亡,恆在同姓失職,諸侯微時,不在強盛。
昔呂氏作亂,幸賴齊、代之援,以甯社稷。
七國叛逆,梁王捍之,卒弭其難。
自是之後,威權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