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鴻胪。
崔洪,字良伯,博陵安平人也。
高祖寔,著名漢代。
父贊,魏吏部尚書、左仆射,以雅量見稱。
洪少以清厲顯名,骨鲠不同于物,人之有過,辄面折之,而退無後言。
武帝世,為禦史治書。
時長樂馮恢父為弘農太守,愛少子淑,欲以爵傳之。
恢父終,服阕,乃還鄉裡,結草為廬,陽喑不能言,淑得襲爵。
恢始仕為博士祭酒,散騎常侍翟嬰薦恢高行邁俗,侔繼古烈。
洪奏恢不敦儒素,令學生番直左右,雖有讓侯微善,不得稱無倫輩,嬰為浮華之目。
遂免嬰官,朝廷憚之。
尋為尚書左丞,時人為之語曰:“叢生棘刺,來自博陵。
在南為鹞,在北為鷹。
”選吏部尚書,舉用甄明,門無私谒。
薦雍州刺史郤诜代己為左丞。
诜後糾洪,洪謂人曰:“我舉郤丞而還奏我,是挽弩自射也。
”诜聞曰:“昔趙宣子任韓厥為司馬,以軍法戮宣子之仆。
宣子謂諸大夫曰:‘可賀我矣,我選厥也任其事。
’崔侯為國舉才,我以才見舉,惟官是視,各明至公,何故私言乃至此!”洪聞其言而重之。
洪口不言貨财,手不執珠玉。
汝南王亮常晏公卿,以琉璃鐘行酒。
酒及洪,洪不執。
亮問其故,對曰:“慮有執玉不趨之義故爾”。
然實乖其常性,故為詭說。
楊駿誅,洪與都水使者王佑親,坐見黜。
後為大司農,卒于官。
子廓,散騎侍郎,亦以正直稱。
郭奕,字大業,太原陽曲人也。
少有重名,山濤稱其高簡有雅量。
初為野王令,羊祜常過之,奕歎曰:“羊叔子何必減郭大業!”少選複往,又歎曰:“羊叔子去人遠矣。
”遂送祜出界數百裡,坐此免官。
鹹熙末,為文帝相國主薄。
時鐘會反于蜀,荀勖即會之從甥,少長會家,勖為文帝掾,奕啟出之。
帝雖不用,然知其雅正。
武帝踐阼,初建東宮,以奕及鄭默并為中庶子。
遷右衛率、骁騎将軍,封平陵男。
鹹甯初,遷雍州刺史、鷹揚将軍,尋假赤幢曲蓋、鼓吹。
奕有寡姊,随奕之官,姊下僮仆多有奸犯,而為人所糾。
奕省按畢,曰:“大丈夫豈當以老姊求名?”遂遣而不問。
時亭長李含有俊才,而門寒為豪族所排,奕用為别駕,含後果有名位,時以奕為知人。
太康中,征為尚書。
奕有重名,當世朝臣皆出其下。
時帝委任楊駿,奕表駿小器,不可任以社稷。
帝不聽,駿後果誅。
及奕疾病,诏賜錢二十萬,日給酒米。
太康八年卒,太常上谥為景。
有司議以貴賤不同号,谥與景皇同,不可,請谥曰穆。
诏曰:“谥所以旌德表行,按谥法一德不懈為簡。
奕忠毅清直,立德不渝。
”于是遂賜谥曰簡。
侯史光,字孝明,東萊掖人也。
幼有才悟,受學于同縣劉夏。
舉孝廉,州辟别駕。
鹹熙初,為洛陽典農中郎将,封關中侯。
泰始初,拜散騎常侍,尋兼侍中。
與皇甫陶、荀暠持節循省風俗,及還,奏事稱旨,轉城門校尉,進爵臨海侯。
其年诏曰:“光忠亮笃素,有居正執義之心,曆職内外,恪勤在公,其以光為禦史中丞。
雖屈其列校之位,亦所以伸其司直之才。
”光在職寬而不縱。
太保王祥久疾廢朝,光奏請免之,诏優祥而寝光奏。
後遷少府,卒官,诏賜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三十萬、布百匹。
及葬,又诏曰:“光厲志守約,有清忠之節。
家極貧儉,其賜錢五十萬。
”光儒學博古,曆官著績,文筆奏議皆有條理。
長子玄嗣,官至玄菟太守。
卒,子施嗣,東莞太守。
何攀,字惠興,蜀郡郫人也。
仕州為主薄。
屬刺史皇甫晏為牙門張弘所害,誣以大逆。
時攀适丁母喪,遂詣梁州拜表,證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
王濬為益州,辟為别駕。
濬謀伐吳,遣攀奉表詣台,口陳事機,诏再引見,乃令張華與攀籌量進時讨之宜。
濬兼遣攀過羊祜,面陳伐吳之策。
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參濬軍事。
及孫皓降于濬,而王渾恚于後機,欲攻濬,攀勸濬送皓與渾,由是事解。
以攀為濬輔國司馬,封關内侯。
轉荥陽令,上便宜十事,甚得名稱。
除廷尉平。
時廷尉卿諸葛沖以攀蜀士,輕之,及共斷疑獄,沖始歎服。
遷宣城太守,不行,轉散騎侍郎。
楊駿執政,多樹親屬,大開封嘗,欲以恩澤自衛。
攀以為非,乃與石崇共立議奏之。
語在崇傳。
帝不納。
以豫誅駿功,封西城侯,邑萬戶,賜絹萬匹,弟逢平卿侯,兄子逵關中侯。
攀固讓所封戶及絹之半,餘所受者分給中外宗親,略不入己。
遷翊軍校尉,頃之,出為東羌校尉。
征為揚州刺史,在任三年,遷大司農。
轉兗州刺史,加鷹揚将軍,固讓不就。
太常成粲、左将軍卞粹勸攀涖職,中诏又加切厲,攀竟稱疾不起。
及趙王倫篡位,遣使召攀,更稱疾笃。
倫怒,将誅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
卒于洛陽,時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氵位官整肅,愛樂人物,敦儒貴才。
為梁、益二州中正,引緻遺滞。
巴西陳壽、閻乂、犍為費立皆西州名士,并被鄉闾所謗,清議十餘年。
攀申明曲直,鹹免冤濫。
攀雖居顯職,家甚貧素,無妾媵伎樂,惟以周窮濟乏為事。
子璋嗣,亦有父風。
史臣曰:幽厲不君,上德猶懷進善;共驩在位,大聖之所不堪。
況乎志士仁人,甯求苟合!懷其寵秩,所以系其存亡者也。
雖複自口銷金,投光撫劍,馳書北阙,敗車猶踐,而谏主不易,譏臣實難。
劉毅一遇寬容,任和兩遭膚受,詳觀餘烈,亦各其心焉。
若夫武陔懷魏臣之志,崔洪愛郤诜之道,長升勸王彌之尊,何攀從趙倫之命,君子之人,觀乎臨事者也。
贊曰:仲雄初令,忠謇揚庭。
身方諸葛,帝拟桓、靈。
大業非楊,元褒诮賈。
和氏條暢,堪施大廈。
崔門不谒,聲飛朝野。
侯史、武陔,輔佐之才。
何攀平允,冤濫多回。
崔洪,字良伯,博陵安平人也。
高祖寔,著名漢代。
父贊,魏吏部尚書、左仆射,以雅量見稱。
洪少以清厲顯名,骨鲠不同于物,人之有過,辄面折之,而退無後言。
武帝世,為禦史治書。
時長樂馮恢父為弘農太守,愛少子淑,欲以爵傳之。
恢父終,服阕,乃還鄉裡,結草為廬,陽喑不能言,淑得襲爵。
恢始仕為博士祭酒,散騎常侍翟嬰薦恢高行邁俗,侔繼古烈。
洪奏恢不敦儒素,令學生番直左右,雖有讓侯微善,不得稱無倫輩,嬰為浮華之目。
遂免嬰官,朝廷憚之。
尋為尚書左丞,時人為之語曰:“叢生棘刺,來自博陵。
在南為鹞,在北為鷹。
”選吏部尚書,舉用甄明,門無私谒。
薦雍州刺史郤诜代己為左丞。
诜後糾洪,洪謂人曰:“我舉郤丞而還奏我,是挽弩自射也。
”诜聞曰:“昔趙宣子任韓厥為司馬,以軍法戮宣子之仆。
宣子謂諸大夫曰:‘可賀我矣,我選厥也任其事。
’崔侯為國舉才,我以才見舉,惟官是視,各明至公,何故私言乃至此!”洪聞其言而重之。
洪口不言貨财,手不執珠玉。
汝南王亮常晏公卿,以琉璃鐘行酒。
酒及洪,洪不執。
亮問其故,對曰:“慮有執玉不趨之義故爾”。
然實乖其常性,故為詭說。
楊駿誅,洪與都水使者王佑親,坐見黜。
後為大司農,卒于官。
子廓,散騎侍郎,亦以正直稱。
郭奕,字大業,太原陽曲人也。
少有重名,山濤稱其高簡有雅量。
初為野王令,羊祜常過之,奕歎曰:“羊叔子何必減郭大業!”少選複往,又歎曰:“羊叔子去人遠矣。
”遂送祜出界數百裡,坐此免官。
鹹熙末,為文帝相國主薄。
時鐘會反于蜀,荀勖即會之從甥,少長會家,勖為文帝掾,奕啟出之。
帝雖不用,然知其雅正。
武帝踐阼,初建東宮,以奕及鄭默并為中庶子。
遷右衛率、骁騎将軍,封平陵男。
鹹甯初,遷雍州刺史、鷹揚将軍,尋假赤幢曲蓋、鼓吹。
奕有寡姊,随奕之官,姊下僮仆多有奸犯,而為人所糾。
奕省按畢,曰:“大丈夫豈當以老姊求名?”遂遣而不問。
時亭長李含有俊才,而門寒為豪族所排,奕用為别駕,含後果有名位,時以奕為知人。
太康中,征為尚書。
奕有重名,當世朝臣皆出其下。
時帝委任楊駿,奕表駿小器,不可任以社稷。
帝不聽,駿後果誅。
及奕疾病,诏賜錢二十萬,日給酒米。
太康八年卒,太常上谥為景。
有司議以貴賤不同号,谥與景皇同,不可,請谥曰穆。
诏曰:“谥所以旌德表行,按谥法一德不懈為簡。
奕忠毅清直,立德不渝。
”于是遂賜谥曰簡。
侯史光,字孝明,東萊掖人也。
幼有才悟,受學于同縣劉夏。
舉孝廉,州辟别駕。
鹹熙初,為洛陽典農中郎将,封關中侯。
泰始初,拜散騎常侍,尋兼侍中。
與皇甫陶、荀暠持節循省風俗,及還,奏事稱旨,轉城門校尉,進爵臨海侯。
其年诏曰:“光忠亮笃素,有居正執義之心,曆職内外,恪勤在公,其以光為禦史中丞。
雖屈其列校之位,亦所以伸其司直之才。
”光在職寬而不縱。
太保王祥久疾廢朝,光奏請免之,诏優祥而寝光奏。
後遷少府,卒官,诏賜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三十萬、布百匹。
及葬,又诏曰:“光厲志守約,有清忠之節。
家極貧儉,其賜錢五十萬。
”光儒學博古,曆官著績,文筆奏議皆有條理。
長子玄嗣,官至玄菟太守。
卒,子施嗣,東莞太守。
何攀,字惠興,蜀郡郫人也。
仕州為主薄。
屬刺史皇甫晏為牙門張弘所害,誣以大逆。
時攀适丁母喪,遂詣梁州拜表,證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
王濬為益州,辟為别駕。
濬謀伐吳,遣攀奉表詣台,口陳事機,诏再引見,乃令張華與攀籌量進時讨之宜。
濬兼遣攀過羊祜,面陳伐吳之策。
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參濬軍事。
及孫皓降于濬,而王渾恚于後機,欲攻濬,攀勸濬送皓與渾,由是事解。
以攀為濬輔國司馬,封關内侯。
轉荥陽令,上便宜十事,甚得名稱。
除廷尉平。
時廷尉卿諸葛沖以攀蜀士,輕之,及共斷疑獄,沖始歎服。
遷宣城太守,不行,轉散騎侍郎。
楊駿執政,多樹親屬,大開封嘗,欲以恩澤自衛。
攀以為非,乃與石崇共立議奏之。
語在崇傳。
帝不納。
以豫誅駿功,封西城侯,邑萬戶,賜絹萬匹,弟逢平卿侯,兄子逵關中侯。
攀固讓所封戶及絹之半,餘所受者分給中外宗親,略不入己。
遷翊軍校尉,頃之,出為東羌校尉。
征為揚州刺史,在任三年,遷大司農。
轉兗州刺史,加鷹揚将軍,固讓不就。
太常成粲、左将軍卞粹勸攀涖職,中诏又加切厲,攀竟稱疾不起。
及趙王倫篡位,遣使召攀,更稱疾笃。
倫怒,将誅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
卒于洛陽,時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氵位官整肅,愛樂人物,敦儒貴才。
為梁、益二州中正,引緻遺滞。
巴西陳壽、閻乂、犍為費立皆西州名士,并被鄉闾所謗,清議十餘年。
攀申明曲直,鹹免冤濫。
攀雖居顯職,家甚貧素,無妾媵伎樂,惟以周窮濟乏為事。
子璋嗣,亦有父風。
史臣曰:幽厲不君,上德猶懷進善;共驩在位,大聖之所不堪。
況乎志士仁人,甯求苟合!懷其寵秩,所以系其存亡者也。
雖複自口銷金,投光撫劍,馳書北阙,敗車猶踐,而谏主不易,譏臣實難。
劉毅一遇寬容,任和兩遭膚受,詳觀餘烈,亦各其心焉。
若夫武陔懷魏臣之志,崔洪愛郤诜之道,長升勸王彌之尊,何攀從趙倫之命,君子之人,觀乎臨事者也。
贊曰:仲雄初令,忠謇揚庭。
身方諸葛,帝拟桓、靈。
大業非楊,元褒诮賈。
和氏條暢,堪施大廈。
崔門不谒,聲飛朝野。
侯史、武陔,輔佐之才。
何攀平允,冤濫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