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将葬,賜錢四十萬、布百匹。
左長史範晷等上言:“濤舊第屋十間,子孫不相容。
”帝為之立室。
初,濤布衣家貧,謂妻韓氏曰:“忍饑寒,我後當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及居榮貴,貞慎儉約,雖爵同千乘,而無嫔媵。
祿賜俸秩,散之親故。
初,陳郡袁毅嘗為鬲令,貪濁而賂遺公卿,以求虛譽,亦遺濤絲百斤,濤不欲異于時,受而藏于閣上。
後毅事露,檻車送廷尉,凡所以賂,皆見推檢。
濤乃取絲付吏,積年塵埃,印封如初。
濤飲酒至八鬥方醉,帝欲試之,乃以酒八鬥飲濤,而密益其酒,濤極本量而止。
有五子:該、淳、允、谟、簡。
該字伯倫,嗣父爵,仕至并州刺史、太子左率,贈長水校尉。
該子玮字彥祖,翊軍校尉。
次子世回,吏部郎、散騎常侍。
淳字子玄,不仕,允字叔真,奉車都尉,并少尪病,形甚短小,而聰敏過人。
武帝聞而欲見之,濤不敢辭,以問于允。
允自以尪陋,不肯行。
濤以為勝己,乃表曰:“臣二子尪病,宜絕人事,不敢受诏。
”谟字季長,明惠有才智,官至司空掾。
簡字季倫。
性溫雅,有父風,年二十餘,濤不之知也。
簡歎曰:“吾年幾三十,而不為家公所知!”後與谯國嵇紹、氵市郡劉谟、弘農楊準齊名。
初為太子舍人,累遷太子庶子、黃門郎,出為青州刺史。
征拜侍中,頃之,轉尚書。
曆鎮軍将軍、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不行,複拜尚書。
光熙初,轉吏部尚書。
永嘉初,出為雍州刺史、鎮西将軍。
征為尚書左仆射,領吏部。
簡欲令朝臣各舉所知,以廣得才之路。
上疏曰:“臣以為自古興替,實在官人;苟得其才,則無物不理。
《書》言:‘知人則哲,惟帝難之。
’唐、虞之盛,元恺登庸;周室之隆,濟濟多士。
秦、漢已來,風雅漸喪。
至于後漢,女君臨朝,尊官大位,出于阿保,斯亂之始也。
是以郭泰、許劭之倫,明清議于草野;陳蕃、李固之徒,守忠節于朝廷。
然後君臣名節,古今遺典,可得而言。
自初平之元,訖于建安之末,三十年中,萬姓流散,死亡略盡,斯亂之極也。
世祖武皇帝應天順人,受禅于魏,泰始之初,躬親萬機,佐命之臣,鹹皆率職。
時黃門侍郎王恂、庾純始于太極東堂聽政,評尚書奏事,多論刑獄,不論選舉。
臣以為不先所難,而辨其所易。
陛下初臨萬國,人思盡誠,每于聽政之日,命公卿大臣先議選舉,各言所見後進俊才、鄉邑尤異、才堪任用者,皆以名奏,主者随缺先叙。
是爵人于朝,與衆共之之義也。
”朝廷從之。
永嘉三年,出為征南将軍、都督荊、湘、交、廣四州諸軍事、假節,鎮襄陽。
于時四方寇亂,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懼。
簡優遊卒歲,唯酒是耽。
諸習氏,荊土豪族,有佳園池,簡每出嬉遊,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陽池。
時有童兒歌曰:“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
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
舉鞭問葛疆:何如并州兒?”疆家在并州,簡愛将也。
尋加督甯、益軍事。
時劉聰入寇,京師危逼。
簡遣督護王萬率師赴難,次于涅陽,為宛城賊王如所破,遂嬰城自守。
及洛陽陷沒,簡又為賊嚴嶷所逼,乃遷于夏口。
招納流亡,江、漢歸附。
時華轶以江州作難,或勸簡讨之。
簡曰:“與彥夏舊友,為之惆怅。
簡豈利人之機,以為功伐乎!”其笃厚如此。
時樂府伶人避難,多奔沔漢,宴會之日,僚佐或勸奏之。
簡曰:“社稷傾覆,不能匡救,有晉之罪人也,何作樂之有!”因流涕慷慨,坐者鹹愧焉。
年六十卒,追贈征南大将軍、儀同三司。
子遐。
遐字彥林,為餘姚令。
時江左初基,法禁寬弛,豪族多挾藏戶口,以為私附。
遐繩以峻法,到縣八旬,出口萬餘。
縣人虞喜以藏戶當棄市,遐欲繩喜。
諸豪強莫不切齒于遐,言于執事,以喜有高節,不宜屈辱。
又以遐辄造縣舍,遂陷其罪。
遐與會稽内史何充箋:“乞留百日,窮翦捕逃,退而就罪,無恨也。
”充申理,不能得。
竟坐免官。
後為東陽太守,為政嚴猛。
康帝诏曰:“東陽頃來竟囚,每多入重。
豈郡多罪人,将捶楚所求,莫能自固邪!”遐處之自若,郡境肅然。
卒于官。
史臣曰:若夫居官以潔其務,欲以啟天下之方,事親以終其身,将以勸天下之俗,非山公之具美,其孰能與于此者哉!自東京喪亂,吏曹湮滅,西園有三公之錢,蒲陶有一州之任,貪饕方駕,寺署斯滿。
時移三代,世曆九王,拜謝私庭,此焉成俗。
若乃餘風稍殄,理或可言。
委以铨綜,則群情自抑;通乎魚水,則專用生疑。
将矯前失,歸諸後正,惠絕臣名,恩馳天口,世稱《山公啟事》者,豈斯之謂欤!若盧子家之前代,何足算也。
王戎,字濬沖,琅邪臨沂人也。
祖雄,幽州刺史。
父渾,涼州刺史、貞陵亭侯。
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
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燦燦,如岩下電。
”年六七歲,于宣武場觀戲,猛獸在檻中虓吼震地,衆皆奔走,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
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
又嘗與群兒嬉于道側,見李樹多實,等輩兢趣之,戎獨不往。
或問其故,其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阮籍與渾為友。
戎年十五,随渾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歲,而籍與之交。
籍每适渾,俄頃辄去,過視戎,良久然後出。
謂渾曰:“濬沖清賞,非卿倫也。
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
”及渾卒于涼州,故吏赙贈數百萬,戎辭而不受,由是顯名。
為人短小,任率不修威儀,善發談端,賞其要會。
朝賢嘗上巳礻契洛,或問王濟曰:“昨遊有何言談?”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頠論前言往行,衮衮可聽;王戎談子房、季劄之間,超然玄著。
”其為識鑒者所賞如此。
戎嘗與阮籍飲,時兗州刺史劉昶字公榮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無恨色。
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勝公榮,不可不與飲;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惟公榮可不與飲。
”戎每與籍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
籍曰:“俗物已複來敗人意。
”戎笑曰:“卿輩意亦複易敗耳! 鐘會伐蜀,過與戎别,問計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為而不恃’,非成功難,保之難也。
”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
襲父爵,辟相國掾,曆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坐遣吏修園宅,應免官,诏以贖論。
遷豫州刺史,加建威将軍,受诏伐吳。
戎遣參軍羅尚、劉喬領前鋒,進攻武昌,吳将楊雍、孫述、江夏太守劉朗各率衆詣戎降。
戎督大軍臨江,吳牙門将孟泰以蕲春、邾二縣降。
吳平,進爵安豐侯,增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
戎渡
左長史範晷等上言:“濤舊第屋十間,子孫不相容。
”帝為之立室。
初,濤布衣家貧,謂妻韓氏曰:“忍饑寒,我後當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及居榮貴,貞慎儉約,雖爵同千乘,而無嫔媵。
祿賜俸秩,散之親故。
初,陳郡袁毅嘗為鬲令,貪濁而賂遺公卿,以求虛譽,亦遺濤絲百斤,濤不欲異于時,受而藏于閣上。
後毅事露,檻車送廷尉,凡所以賂,皆見推檢。
濤乃取絲付吏,積年塵埃,印封如初。
濤飲酒至八鬥方醉,帝欲試之,乃以酒八鬥飲濤,而密益其酒,濤極本量而止。
有五子:該、淳、允、谟、簡。
該字伯倫,嗣父爵,仕至并州刺史、太子左率,贈長水校尉。
該子玮字彥祖,翊軍校尉。
次子世回,吏部郎、散騎常侍。
淳字子玄,不仕,允字叔真,奉車都尉,并少尪病,形甚短小,而聰敏過人。
武帝聞而欲見之,濤不敢辭,以問于允。
允自以尪陋,不肯行。
濤以為勝己,乃表曰:“臣二子尪病,宜絕人事,不敢受诏。
”谟字季長,明惠有才智,官至司空掾。
簡字季倫。
性溫雅,有父風,年二十餘,濤不之知也。
簡歎曰:“吾年幾三十,而不為家公所知!”後與谯國嵇紹、氵市郡劉谟、弘農楊準齊名。
初為太子舍人,累遷太子庶子、黃門郎,出為青州刺史。
征拜侍中,頃之,轉尚書。
曆鎮軍将軍、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不行,複拜尚書。
光熙初,轉吏部尚書。
永嘉初,出為雍州刺史、鎮西将軍。
征為尚書左仆射,領吏部。
簡欲令朝臣各舉所知,以廣得才之路。
上疏曰:“臣以為自古興替,實在官人;苟得其才,則無物不理。
《書》言:‘知人則哲,惟帝難之。
’唐、虞之盛,元恺登庸;周室之隆,濟濟多士。
秦、漢已來,風雅漸喪。
至于後漢,女君臨朝,尊官大位,出于阿保,斯亂之始也。
是以郭泰、許劭之倫,明清議于草野;陳蕃、李固之徒,守忠節于朝廷。
然後君臣名節,古今遺典,可得而言。
自初平之元,訖于建安之末,三十年中,萬姓流散,死亡略盡,斯亂之極也。
世祖武皇帝應天順人,受禅于魏,泰始之初,躬親萬機,佐命之臣,鹹皆率職。
時黃門侍郎王恂、庾純始于太極東堂聽政,評尚書奏事,多論刑獄,不論選舉。
臣以為不先所難,而辨其所易。
陛下初臨萬國,人思盡誠,每于聽政之日,命公卿大臣先議選舉,各言所見後進俊才、鄉邑尤異、才堪任用者,皆以名奏,主者随缺先叙。
是爵人于朝,與衆共之之義也。
”朝廷從之。
永嘉三年,出為征南将軍、都督荊、湘、交、廣四州諸軍事、假節,鎮襄陽。
于時四方寇亂,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懼。
簡優遊卒歲,唯酒是耽。
諸習氏,荊土豪族,有佳園池,簡每出嬉遊,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陽池。
時有童兒歌曰:“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
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
舉鞭問葛疆:何如并州兒?”疆家在并州,簡愛将也。
尋加督甯、益軍事。
時劉聰入寇,京師危逼。
簡遣督護王萬率師赴難,次于涅陽,為宛城賊王如所破,遂嬰城自守。
及洛陽陷沒,簡又為賊嚴嶷所逼,乃遷于夏口。
招納流亡,江、漢歸附。
時華轶以江州作難,或勸簡讨之。
簡曰:“與彥夏舊友,為之惆怅。
簡豈利人之機,以為功伐乎!”其笃厚如此。
時樂府伶人避難,多奔沔漢,宴會之日,僚佐或勸奏之。
簡曰:“社稷傾覆,不能匡救,有晉之罪人也,何作樂之有!”因流涕慷慨,坐者鹹愧焉。
年六十卒,追贈征南大将軍、儀同三司。
子遐。
遐字彥林,為餘姚令。
時江左初基,法禁寬弛,豪族多挾藏戶口,以為私附。
遐繩以峻法,到縣八旬,出口萬餘。
縣人虞喜以藏戶當棄市,遐欲繩喜。
諸豪強莫不切齒于遐,言于執事,以喜有高節,不宜屈辱。
又以遐辄造縣舍,遂陷其罪。
遐與會稽内史何充箋:“乞留百日,窮翦捕逃,退而就罪,無恨也。
”充申理,不能得。
竟坐免官。
後為東陽太守,為政嚴猛。
康帝诏曰:“東陽頃來竟囚,每多入重。
豈郡多罪人,将捶楚所求,莫能自固邪!”遐處之自若,郡境肅然。
卒于官。
史臣曰:若夫居官以潔其務,欲以啟天下之方,事親以終其身,将以勸天下之俗,非山公之具美,其孰能與于此者哉!自東京喪亂,吏曹湮滅,西園有三公之錢,蒲陶有一州之任,貪饕方駕,寺署斯滿。
時移三代,世曆九王,拜謝私庭,此焉成俗。
若乃餘風稍殄,理或可言。
委以铨綜,則群情自抑;通乎魚水,則專用生疑。
将矯前失,歸諸後正,惠絕臣名,恩馳天口,世稱《山公啟事》者,豈斯之謂欤!若盧子家之前代,何足算也。
王戎,字濬沖,琅邪臨沂人也。
祖雄,幽州刺史。
父渾,涼州刺史、貞陵亭侯。
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
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燦燦,如岩下電。
”年六七歲,于宣武場觀戲,猛獸在檻中虓吼震地,衆皆奔走,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
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
又嘗與群兒嬉于道側,見李樹多實,等輩兢趣之,戎獨不往。
或問其故,其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阮籍與渾為友。
戎年十五,随渾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歲,而籍與之交。
籍每适渾,俄頃辄去,過視戎,良久然後出。
謂渾曰:“濬沖清賞,非卿倫也。
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
”及渾卒于涼州,故吏赙贈數百萬,戎辭而不受,由是顯名。
為人短小,任率不修威儀,善發談端,賞其要會。
朝賢嘗上巳礻契洛,或問王濟曰:“昨遊有何言談?”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頠論前言往行,衮衮可聽;王戎談子房、季劄之間,超然玄著。
”其為識鑒者所賞如此。
戎嘗與阮籍飲,時兗州刺史劉昶字公榮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無恨色。
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勝公榮,不可不與飲;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惟公榮可不與飲。
”戎每與籍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
籍曰:“俗物已複來敗人意。
”戎笑曰:“卿輩意亦複易敗耳! 鐘會伐蜀,過與戎别,問計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為而不恃’,非成功難,保之難也。
”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
襲父爵,辟相國掾,曆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坐遣吏修園宅,應免官,诏以贖論。
遷豫州刺史,加建威将軍,受诏伐吳。
戎遣參軍羅尚、劉喬領前鋒,進攻武昌,吳将楊雍、孫述、江夏太守劉朗各率衆詣戎降。
戎督大軍臨江,吳牙門将孟泰以蕲春、邾二縣降。
吳平,進爵安豐侯,增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
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