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山濤(子簡簡子遐)王戎(從弟衍衍弟澄)郭舒樂廣 山濤,字巨源,河内懷人也。
父曜,宛句令。
濤早孤,居貧,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性好《莊》《老》,每隐身自晦。
與嵇康、呂安善,後遇阮籍,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康後坐事,臨誅,謂子紹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 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功曹、上計掾。
舉孝廉,州辟部河南從事。
與石鑒共宿,濤夜起蹴鑒曰:“今為何等時而眠邪!知太傅卧何意?”鑒曰:“宰相三不朝,與尺一令歸第,卿何慮也!”濤曰:“咄!石生無事馬蹄間邪!”投傳而去。
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隐身不交世務。
與宣穆後有中表親,是以見景帝。
帝曰:“呂望欲仕邪?”命司隸舉秀才,除郎中。
轉骠騎将軍王昶從事中郎。
久之,拜趙國相,遷尚書吏部郎。
文帝與濤書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邁時。
念多所乏,今緻錢二十萬、谷二百斛。
”魏帝嘗賜景帝春服,帝以賜濤。
又以母老,并賜藜杖一枚。
晚與尚書和逌交,又與鐘會、裴秀并申款昵。
以二人居勢争權,濤平心處中,各得其所,而俱無恨焉。
遷大将軍從事中郎。
鐘會作亂于蜀,而文帝将西征。
時魏氏諸王公并在鄴,帝謂濤曰:“西偏吾自了之,後事深以委卿。
”以本官行軍司馬,給親兵五百人,鎮鄴。
鹹熙初,封新沓子。
轉相國左長史,典統别營。
時帝以濤鄉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帝以齊王攸繼景帝後,素又重攸,嘗問裴秀曰:“大将軍開建未遂,吾但承奉後事耳。
故立攸,将歸功于兄,何如?”秀以為不可,又以問濤。
濤對曰:“廢長立少,違禮不祥。
國之安危,恆必由之。
”太子位于是乃定。
太子親拜謝濤。
及武帝受禅,以濤守大鴻胪,護送陳留王詣鄴。
泰始初,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
及羊祜執政,時人欲危裴秀,濤正色保持之。
由是失權臣意,出為冀州刺史,加甯遠将軍。
冀州俗薄,無相推毂。
濤甄拔隐屈,搜訪賢才,旌命三十餘人,皆顯名當時。
人懷慕尚,風俗頗革。
轉北中郎将,督鄴城守事。
入為侍中,遷尚書。
以母老辭職,诏曰:“君雖乃心在于色養,然職有上下,旦夕不廢醫藥,且當割情,以隆在公。
”濤心求退,表疏數十上,久乃見聽。
除議郎,帝以濤清儉無以供養,特給日契,加賜床帳茵褥。
禮秩崇重,時莫為比。
後除太常卿,以疾不就。
會遭母喪,歸鄉裡。
濤年逾耳順,居喪過禮,負土成墳,手植松柏。
诏曰:“吾所共緻化者,官人之職是也。
方今風欲陵遲,人心進動,宜崇明好惡,鎮以退讓。
山太常雖尚居諒闇,情在難奪,方今務殷,何得遂其志邪!其以濤為吏部尚書。
”濤辭以喪病,章表懇切。
會元皇後崩,遂扶興還洛。
逼迫诏命,自力就職。
前後選舉,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
鹹甯初,轉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除尚書仆射,加侍中,領吏部。
固辭以老疾,上表陳情。
章表數十上,久不攝職,為左丞白褒所奏。
帝曰:“濤以病自聞,但不聽之耳。
使濤坐執铨衡則可,何必上下邪!不得有所問。
”濤不自安,表謝曰:“古之王道,正直而已。
陛下不可以一老臣為加曲私,臣亦何必屢陳日月。
乞如所表,以章典刑。
”帝再手诏曰:“白褒奏君甚妄,所以不即推,直不喜兇赫耳。
君之明度,豈當介意邪!便當攝職,令斷章表也。
”濤志必欲退,因發從弟婦喪,辄還外舍。
诏曰:“山仆射近日暫出,遂以微苦未還,豈吾側席之意。
其遣丞掾奉诏谕旨,若體力故未平康者,便以輿車輿還寺舍。
”濤辭不獲已,乃起視事。
濤再居選職十有餘年,每一官缺,辄啟拟數人,诏旨有所向,然後顯奏,随帝意所欲為先。
故帝之所用,或非舉首,衆情不察,以濤輕重任意。
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濤曰:“夫用人惟才,不遺疏遠單賤,天下便化矣。
”而濤行之自若,一年之後衆情乃寝。
濤所奏甄拔人物,各為題目,時稱《山公啟事》。
濤中立于朝,晚值後黨專權,不欲任楊氏,多有諷谏,帝雖悟而不能改。
後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曰:“臣年垂八十,救命旦夕,若有毫末之益,豈遺力于聖時,迫以老耄,不複任事。
今四海休息,天下思化,從而靜之,百姓自正。
但當崇風尚教以敦之耳,陛下亦複何事。
臣耳目聾瞑,不能自勵。
君臣父子,其間無文,是以直陳愚情,乞聽所請。
”乃免冠徒跣,上還印绶。
诏曰:“天下事廣,加吳土初平,凡百草創,當共盡意化之。
君不深識往心而以小疾求退,豈所望于君邪!朕猶側席,未得垂拱,君亦何得高尚其事乎!當崇至公,勿複為虛飾之煩。
”濤苦表請退,诏又不許。
尚書令衛瓘奏:“濤以微苦,久不視職。
手诏頻煩,猶未順旨。
參議以為無專節之尚,違在公之義。
若實沈笃,亦不宜居位。
可免濤官。
”中诏瓘曰:“濤以德素為朝之望,而常深退讓,至于懇切。
故比有诏,欲必奪其志,以匡輔不逮。
主者既不思明诏旨,而反深加诋案。
虧崇賢之風,以重吾不德,何以示遠近邪!”濤不得已,又起視事。
太康初,遷右仆射,加光祿大夫,侍中、掌選如故。
濤以老疾固辭,手诏曰:“君以道德為世模表,況自先帝識君遠意。
吾将倚君以穆風俗,何乃欲舍遠朝政,獨高其志耶!吾之至懷故不足以喻乎,何來言至懇切也。
且當以時自力,深副至望。
君不降志,朕不安席。
”濤又上表固讓,不許。
吳平之後,帝诏天下罷軍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帝嘗講武于宣武場,濤時有疾,诏乘步辇從。
因與盧欽論用兵之本,以為不宜去州郡武備,其論甚精。
于時鹹以濤不學孫、吳,而暗與之合。
帝稱之曰:“天下名言也。
”而不能用。
及永甯之後,屢有變難,寇賊猋起,郡國皆以無備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亂,如濤言焉。
後拜司徒,濤複固讓。
”诏曰:“郡年耆德茂,朝之碩老,是以授君台輔之位。
而遠崇克讓,至于反覆,良用于邑。
君當終始朝政,翼輔朕躬。
”濤又表曰:“臣事天朝三十餘年,卒無毫厘以崇大化。
陛下私臣無已,猥授三司。
臣聞德薄位高,力少任重,上有折足之兇,下有廟門之咎,願陛下垂累世之恩,乞臣骸骨。
诏曰:“君翼贊朝政,保乂皇家,匡佐之勳,朕所倚賴。
司徒之職,實掌幫教,故用敬授,以答群望。
豈宜沖讓以自抑損邪!”已敕斷章表,使者乃卧加章绶。
濤曰:“垂沒之人,豈可污官府乎!”輿疾歸家。
以太康四年薨,時年七十九,诏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五十萬、布百匹,以供喪事,策贈司徒,蜜印紫绶,侍中貂蟬,新沓伯蜜印青硃绶,祭以太牢,谥曰康。
父曜,宛句令。
濤早孤,居貧,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性好《莊》《老》,每隐身自晦。
與嵇康、呂安善,後遇阮籍,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康後坐事,臨誅,謂子紹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 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功曹、上計掾。
舉孝廉,州辟部河南從事。
與石鑒共宿,濤夜起蹴鑒曰:“今為何等時而眠邪!知太傅卧何意?”鑒曰:“宰相三不朝,與尺一令歸第,卿何慮也!”濤曰:“咄!石生無事馬蹄間邪!”投傳而去。
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隐身不交世務。
與宣穆後有中表親,是以見景帝。
帝曰:“呂望欲仕邪?”命司隸舉秀才,除郎中。
轉骠騎将軍王昶從事中郎。
久之,拜趙國相,遷尚書吏部郎。
文帝與濤書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邁時。
念多所乏,今緻錢二十萬、谷二百斛。
”魏帝嘗賜景帝春服,帝以賜濤。
又以母老,并賜藜杖一枚。
晚與尚書和逌交,又與鐘會、裴秀并申款昵。
以二人居勢争權,濤平心處中,各得其所,而俱無恨焉。
遷大将軍從事中郎。
鐘會作亂于蜀,而文帝将西征。
時魏氏諸王公并在鄴,帝謂濤曰:“西偏吾自了之,後事深以委卿。
”以本官行軍司馬,給親兵五百人,鎮鄴。
鹹熙初,封新沓子。
轉相國左長史,典統别營。
時帝以濤鄉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帝以齊王攸繼景帝後,素又重攸,嘗問裴秀曰:“大将軍開建未遂,吾但承奉後事耳。
故立攸,将歸功于兄,何如?”秀以為不可,又以問濤。
濤對曰:“廢長立少,違禮不祥。
國之安危,恆必由之。
”太子位于是乃定。
太子親拜謝濤。
及武帝受禅,以濤守大鴻胪,護送陳留王詣鄴。
泰始初,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
及羊祜執政,時人欲危裴秀,濤正色保持之。
由是失權臣意,出為冀州刺史,加甯遠将軍。
冀州俗薄,無相推毂。
濤甄拔隐屈,搜訪賢才,旌命三十餘人,皆顯名當時。
人懷慕尚,風俗頗革。
轉北中郎将,督鄴城守事。
入為侍中,遷尚書。
以母老辭職,诏曰:“君雖乃心在于色養,然職有上下,旦夕不廢醫藥,且當割情,以隆在公。
”濤心求退,表疏數十上,久乃見聽。
除議郎,帝以濤清儉無以供養,特給日契,加賜床帳茵褥。
禮秩崇重,時莫為比。
後除太常卿,以疾不就。
會遭母喪,歸鄉裡。
濤年逾耳順,居喪過禮,負土成墳,手植松柏。
诏曰:“吾所共緻化者,官人之職是也。
方今風欲陵遲,人心進動,宜崇明好惡,鎮以退讓。
山太常雖尚居諒闇,情在難奪,方今務殷,何得遂其志邪!其以濤為吏部尚書。
”濤辭以喪病,章表懇切。
會元皇後崩,遂扶興還洛。
逼迫诏命,自力就職。
前後選舉,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
鹹甯初,轉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除尚書仆射,加侍中,領吏部。
固辭以老疾,上表陳情。
章表數十上,久不攝職,為左丞白褒所奏。
帝曰:“濤以病自聞,但不聽之耳。
使濤坐執铨衡則可,何必上下邪!不得有所問。
”濤不自安,表謝曰:“古之王道,正直而已。
陛下不可以一老臣為加曲私,臣亦何必屢陳日月。
乞如所表,以章典刑。
”帝再手诏曰:“白褒奏君甚妄,所以不即推,直不喜兇赫耳。
君之明度,豈當介意邪!便當攝職,令斷章表也。
”濤志必欲退,因發從弟婦喪,辄還外舍。
诏曰:“山仆射近日暫出,遂以微苦未還,豈吾側席之意。
其遣丞掾奉诏谕旨,若體力故未平康者,便以輿車輿還寺舍。
”濤辭不獲已,乃起視事。
濤再居選職十有餘年,每一官缺,辄啟拟數人,诏旨有所向,然後顯奏,随帝意所欲為先。
故帝之所用,或非舉首,衆情不察,以濤輕重任意。
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濤曰:“夫用人惟才,不遺疏遠單賤,天下便化矣。
”而濤行之自若,一年之後衆情乃寝。
濤所奏甄拔人物,各為題目,時稱《山公啟事》。
濤中立于朝,晚值後黨專權,不欲任楊氏,多有諷谏,帝雖悟而不能改。
後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曰:“臣年垂八十,救命旦夕,若有毫末之益,豈遺力于聖時,迫以老耄,不複任事。
今四海休息,天下思化,從而靜之,百姓自正。
但當崇風尚教以敦之耳,陛下亦複何事。
臣耳目聾瞑,不能自勵。
君臣父子,其間無文,是以直陳愚情,乞聽所請。
”乃免冠徒跣,上還印绶。
诏曰:“天下事廣,加吳土初平,凡百草創,當共盡意化之。
君不深識往心而以小疾求退,豈所望于君邪!朕猶側席,未得垂拱,君亦何得高尚其事乎!當崇至公,勿複為虛飾之煩。
”濤苦表請退,诏又不許。
尚書令衛瓘奏:“濤以微苦,久不視職。
手诏頻煩,猶未順旨。
參議以為無專節之尚,違在公之義。
若實沈笃,亦不宜居位。
可免濤官。
”中诏瓘曰:“濤以德素為朝之望,而常深退讓,至于懇切。
故比有诏,欲必奪其志,以匡輔不逮。
主者既不思明诏旨,而反深加诋案。
虧崇賢之風,以重吾不德,何以示遠近邪!”濤不得已,又起視事。
太康初,遷右仆射,加光祿大夫,侍中、掌選如故。
濤以老疾固辭,手诏曰:“君以道德為世模表,況自先帝識君遠意。
吾将倚君以穆風俗,何乃欲舍遠朝政,獨高其志耶!吾之至懷故不足以喻乎,何來言至懇切也。
且當以時自力,深副至望。
君不降志,朕不安席。
”濤又上表固讓,不許。
吳平之後,帝诏天下罷軍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帝嘗講武于宣武場,濤時有疾,诏乘步辇從。
因與盧欽論用兵之本,以為不宜去州郡武備,其論甚精。
于時鹹以濤不學孫、吳,而暗與之合。
帝稱之曰:“天下名言也。
”而不能用。
及永甯之後,屢有變難,寇賊猋起,郡國皆以無備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亂,如濤言焉。
後拜司徒,濤複固讓。
”诏曰:“郡年耆德茂,朝之碩老,是以授君台輔之位。
而遠崇克讓,至于反覆,良用于邑。
君當終始朝政,翼輔朕躬。
”濤又表曰:“臣事天朝三十餘年,卒無毫厘以崇大化。
陛下私臣無已,猥授三司。
臣聞德薄位高,力少任重,上有折足之兇,下有廟門之咎,願陛下垂累世之恩,乞臣骸骨。
诏曰:“君翼贊朝政,保乂皇家,匡佐之勳,朕所倚賴。
司徒之職,實掌幫教,故用敬授,以答群望。
豈宜沖讓以自抑損邪!”已敕斷章表,使者乃卧加章绶。
濤曰:“垂沒之人,豈可污官府乎!”輿疾歸家。
以太康四年薨,時年七十九,诏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五十萬、布百匹,以供喪事,策贈司徒,蜜印紫绶,侍中貂蟬,新沓伯蜜印青硃绶,祭以太牢,谥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