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二

關燈
代,則永錫祚胤。

    案故撫軍王濬曆職内外,任兼文武,料敵制勝,明勇獨斷,義存社稷之利,不顧專辄之罪。

    荷戈長鹜,席卷萬裡,僭号之吳,面縛象魏,今皇澤被于九州,玄風洽于區外,襄陽之封,廢而莫續;恩寵之号,墜于近嗣。

    遐迩酸懷,臣竊悼之。

    濬今有二孫,年出六十,室如懸磬,糊口江濱,四節蒸嘗,菜羹不給。

    昔漢高定業,求樂毅之嗣;世祖旌賢,建葛亮之胤。

    夫效忠異代,立功異國,尚通天下之善,使不泯棄,況濬建元勳于當年,著喜慶于身後,靈基托根于南垂,皇祚中興于江左,舊物克彰,神器重耀,豈不由伊人之功力也哉!誠宜加恩,少垂矜憫,追錄舊勳,纂錫茅土。

    則聖朝之恩,宣暢于上,忠臣之志,不墜于地矣。

    ”卒不見省。

     唐彬,字儒宗,魯國鄒人也。

    父台,太山太守。

    彬有經國大度,而不拘行檢。

    少便弓馬,好遊獵,身長八尺,走及奔鹿,強力兼人。

    晚乃敦悅經史,尤明《易經》,随師受業,還家教授,恆數百人。

    初為郡門下掾,轉主簿。

    刺史王沈集諸參佐,盛論距吳之策,以問九郡吏。

    彬與谯郡主張恽俱陳吳有可兼之勢,沈善其對。

    又使彬難言吳未可伐者,而辭理皆屈。

    還遷功曹,舉孝廉,州辟主簿,累遷别駕。

     彬忠肅公亮,盡規匡救,不顯谏以自彰,又奉使詣相府計事,于時僚佐皆當世英彥,見彬莫不欽悅,稱之于文帝,薦為掾屬。

    帝以問其參軍孔颢,颢忌其能,良久不答。

    陳骞在坐,斂闆而稱曰:“彬之為人,勝骞甚遠。

    ”帝笑曰:“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論于勝。

    ”因辟彬為铠曹屬。

    帝問曰:“卿何以緻辟?”對曰:“修業陋巷,觀古人之遺迹,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帝顧四坐曰:“名不虛行。

    ”他日,謂孔颢曰:“近見唐彬,卿受蔽賢之責矣。

    ” 初,鄧艾之誅也,文帝以艾久在隴右,素得士心,一旦夷滅,恐邊情搔動,使彬密察之。

    彬還,白帝曰:“鄧艾忌克詭狹,矜能負才,順從者謂為見事,直言者謂之觸迕。

    雖長史司馬,參佐牙門,答對失指,辄見罵辱。

    處身無禮,大失人心。

    又好施行事役,數勞衆力。

    隴右甚患苦之,喜聞其禍,不肯為用。

    今諸軍已至,足以鎮壓内外,願無以為慮。

    ” 俄除尚書水部郎。

    泰始初,賜爵關内侯。

    出補鄴令,彬道德齊禮,期月化成。

    遷弋陽太守,明設禁防,百姓安之。

    以母喪去官。

    益州東接吳寇,監軍位缺,朝議用武陵太守楊宗及彬。

    武帝以問散騎常侍文立,立曰:“宗、彬俱不可失。

    然彬多财欲,而宗好酒,惟陛下裁之。

    ”帝曰:“财欲可足,酒者難改。

    ”遂用彬。

    尋又诏彬監巴東諸軍事,加廣武将軍。

    上征吳之策,甚合帝意。

     後與王濬共伐吳,彬屯據沖要,為衆軍前驅。

    每設疑兵,應機制勝,陷西陵、樂鄉,多所擒獲。

    自巴陵、沔口以東,諸賊所聚,莫不震懼,倒戈肉袒。

    彬知賊寇已殄,孫皓将降,未至建鄴二百裡,稱疾遲留,以示不競。

    果有先到者争物,後到者争功,于時有識莫不高彬此舉。

    吳平,诏曰:“廣武将軍唐彬受任方隅,東禦吳寇,南監蠻越,撫甯疆埸,有綏禦之績。

    又每慷慨,志在立功。

    頃者征讨,扶疾奉命,首啟戎行,獻俘授馘,勳效顯著。

    其以彬為右将軍、都督巴東諸軍事。

    ”征拜翊軍校尉,改封上庸縣侯,食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

    朝有疑議,每參預焉。

      北虜侵掠北平,以彬為使持節、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丸校尉、右将軍。

    彬既至鎮,訓卒利兵,廣農重稼,震威耀武,宣喻國命,示以恩信。

    于是鮮卑二部大莫廆、擿何等并遣侍子入貢。

    兼修學校,誨誘無倦,仁惠廣被。

    遂開拓舊境,卻地千裡。

    複秦長城塞,自溫城洎于碣石,綿亘山谷且三千裡,分軍屯守,烽堠相望。

    由是邊境獲安,無犬吠之警,自漢魏征鎮莫之比焉。

    鮮卑諸種畏懼,遂殺大莫廆。

    彬欲讨之,恐列上俟報,虜必逃散,乃發幽冀車牛。

    參軍許祗密奏之。

    诏遣禦史檻車征彬付廷尉,以事直見釋。

    百姓追慕彬功德,生為立碑作頌。

      彬初受學于東海閻德,門徒甚多,獨目彬有廊廟才。

    及彬官成,而德已卒,乃為之立碑。

      元康初,拜使持節、前将軍、領西戎校尉、雍州刺史。

    下教曰:“此州名都,士人林薮。

    處士皇甫申叔、嚴舒龍、姜茂時、梁子遠等,并志節清妙,履行高潔。

    踐境望風,虛心饑渴,思加延緻,待以不臣之典。

    幅巾相見,論道而已,豈以吏職,屈染高規。

    郡國備禮發遣,以副于邑之望。

    ”于是四人皆到,彬敬而待之。

    元康四年卒官,時年六十,谥曰襄,賜絹二百匹,錢二十萬。

    長子嗣,官至廣陵太守。

    少子岐,征虜司馬。

     史臣曰:孫氏負江山之阻隔,恃牛鬥之妖氛,奄有水鄉,抗衡上國。

    二王屬當戎旅,受律遄征,渾既獻捷橫江,濬亦克清建鄴。

    于時讨吳之役,将帥雖多,定吳之功,此焉為最。

    向使弘範父之不伐,慕陽夏之推功,上禀廟堂,下憑将士。

    豈非茂勳茂德,善始善終者欤!此而不存,彼焉是務。

    或矜功負氣,或恃勢驕陵,競構南箕,成茲貝錦。

    遂乃喧黩宸扆,斁亂彜倫,既為戒于功臣,亦緻譏于清論,豈不惜哉!王濟遂驕父之褊心,乖争子之明義,俊材雖多,亦奚以為也。

    唐彬畏避交争,屬疾遲留,退讓之風,賢于渾濬遠矣。

    傳雲“不拘行檢”,安得長者之行哉! 贊曰:二王總戎,淮海攸同。

    渾既害善,濬亦矜功。

    武子豪桀,夙參朝列。

    逞欲牛心,纡情馬埒。

    儒宗知退,避名全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