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破楚,宰嚭滅吳,及至石顯,傾亂漢朝,皆載在典籍,為世所戒。
昔樂毅伐齊,下城七十,而卒被讒間,脫身出奔。
樂羊既反,謗書盈箧。
況臣頑疏,能免讒慝之口!然所望全其首領者,實賴陛下聖哲欽明,使浸潤之谮不得行焉。
然臣孤根獨立,朝無黨援,久棄遐外,人道斷絕,而結恨強宗,取怨豪族。
以累卵之身,處雷霆之沖;繭栗之質,當豺狼之路,其見吞噬,豈抗脣齒! 夫犯上幹主,其罪可救,乖忤貴臣,則禍在不測。
故硃雲折檻,嬰逆鱗之怒,慶忌救之,成帝不問。
望之、周堪違忤石顯,雖阖朝嗟歎,而死不旋踵。
此臣之所大怖也。
今渾之支黨姻族内外,皆根據磐LF,并處世位。
聞遣人在洛中,專共交構,盜言孔甘,疑惑觀聽。
夫曾參之不殺人,亦以明矣,然三人傳之,其母投杼。
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參之著;而讒構沸騰,非徒三夫之對,外内扇助,為二五之應。
夫猛獸當途,麒麟恐懼,況臣脆弱,敢不悚忄栗。
僞吳君臣,今皆生在,便可驗問,以明虛實。
前僞中郎将孔摅說,去二月武昌失守,水軍行至。
皓案行石頭還,左右人皆跳刀大呼雲:“要當為陛下一死戰決之。
”皓意大喜,謂必能然,便盡出金寶,以賜與之。
小人無狀,得便持走,皓懼,乃圖降首。
降使适去,左右劫奪财物,略取妻妾,放火燒宮。
皓逃身竄首,恐不脫死,臣至,遣參軍主者救斷其火耳。
周浚以十六日前入皓宮,臣時遣記室吏往視書籍,浚使收縛。
若有遺寶,則浚前得,不應移蹤後人,欲求苟免也。
臣前在三山得浚書雲:“皓散寶貨以賜将士,府庫略虛。
”而今複言“金銀箧笥,動有萬計”,疑臣軍得之。
言語反覆,無複本末。
臣複與軍司張牧、汝南相馮紞等共入觀皓宮,乃無席可坐。
後日又與牧等共視皓舟船,渾又先臣一日上其船,船上之物,皆渾所知見。
臣之案行,皆出其後,若有寶貨,渾應得之。
又臣将軍素嚴,兵人不得妄離部陣間。
在秣陵諸軍。
凡二十萬衆。
臣軍先至,為土地之主。
百姓之心,皆歸仰臣,臣切敕所領,秋毫不犯。
諸有市易,皆有伍任證左,明從券契,有違犯者,凡斬十三人,皆吳人所知也。
餘軍縱橫,詐稱臣軍,而臣軍類皆蜀人,幸以此自别耳,豈獨浚之将士皆是夷齊,而臣諸軍悉聚盜跖耶!時有八百餘人,緣石頭城劫取布帛。
臣牙門将軍馬潛即收得二十餘人,并疏其督将姓名,移以付浚,使得自科結,而寂無反報,疑皆縱遣,絕其端緒也。
又聞吳人言,前張悌戰時,所殺财有二千人,而渾、浚露布言以萬計。
以吳剛子為主簿,而遣剛至洛,欲令剛增斬級之數。
可具問孫皓及其諸臣,則知其定審。
若信如所聞,浚等虛詐,尚欺陛下,豈惜于臣!雲臣屯聚蜀人,不時送皓,欲有反狀。
又恐動吳人,言臣皆當誅殺,取其妻子,冀其作亂,得騁私忿。
謀反大逆,尚以見加,其餘謗?沓,故其宜耳。
渾案臣“瓶磬小器,蒙國厚恩,頻繁擢叙,遂過其任”。
渾此言最信,内省慚懼。
今年平吳,誠為大慶,于臣之身,更受咎累。
既無孟側策馬之好,而令濟濟之朝有讒邪之人,虧穆穆之風,損皇代之美。
由臣頑疏,使緻于此,拜表流汗,言不識次。
濬至京都,有司奏,濬表既不列前後所被七诏月日,又赦後違诏不受渾節度,大不敬,付廷尉科罪。
诏曰:“濬前受诏徑造秣陵,後乃下受渾節度。
诏書稽留,所下不至,便令與不受诏同責,未為經通。
濬不即表上被渾宣诏,此可責也。
濬有征伐之勞,不足以一眚掩之。
”有司又奏,濬赦後燒賊船百三十五艘,辄敕付廷尉禁推。
诏曰“勿推”。
拜濬輔國大将軍,領步兵校尉。
舊校唯五,置此營自濬始也。
有司又奏,輔國依比,未為達官,不置司馬,不給官騎。
诏依征鎮給五百大車,增兵五百人為輔國營,給親騎百人、官騎十人,置司馬。
封為襄陽縣侯,邑萬戶。
封子彜楊鄉亭侯,邑千五百戶,賜絹萬匹,又賜衣一襲、錢三十萬及食物。
濬自以功大,而為渾父子及豪強所抑,屢為有司所奏,每進見,陳其攻伐之勞,及見枉之狀,或不勝忿憤,徑出不辭。
帝每容恕之。
益州護軍範通,濬之外親也。
謂濬曰:“卿功則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盡善也。
”濬曰:“何謂也?”通曰:“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吳之事。
若有問者,辄曰:‘聖主之德,群帥之力,老夫何力之有焉!’如斯,顔老之不伐,龔遂之雅對,将何以過之。
蔺生所以屈廉頗,王渾能無愧乎!”濬曰:“吾始懼鄧艾之事,畏禍及,不得無言,亦不能遣諸胸中,是吾偏也。
”時人鹹以濬功重報輕,博士秦秀、太子洗馬孟康、前溫令李密等并表訟濬之屈。
帝乃遷濬鎮軍大将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将軍。
王渾詣濬,濬嚴設備衛,然後見之,其相猜防如此。
濬平吳之後,以勳高位重,不複素業自居,乃玉食錦服,縱奢侈以自逸。
其有辟引,多是蜀人,示不遺故舊也。
後又轉濬撫軍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散騎常侍、後軍将軍如故。
太康六年卒,時年八十,谥曰武。
葬柏谷山,大營茔域,葬垣周四十五裡,面别開一門,松柏茂盛。
子矩嗣。
矩弟暢,散騎郎。
暢子粹,太康十年,武帝诏粹尚颍川公主,仕至魏郡太守。
濬有二孫,過江不見齒錄。
安西将軍恆溫鎮江陵,表言之曰:“臣聞崇德賞功,為政之所先;興滅繼絕,百王之所務。
故德參時雍,則奕世承祀;功烈一
昔樂毅伐齊,下城七十,而卒被讒間,脫身出奔。
樂羊既反,謗書盈箧。
況臣頑疏,能免讒慝之口!然所望全其首領者,實賴陛下聖哲欽明,使浸潤之谮不得行焉。
然臣孤根獨立,朝無黨援,久棄遐外,人道斷絕,而結恨強宗,取怨豪族。
以累卵之身,處雷霆之沖;繭栗之質,當豺狼之路,其見吞噬,豈抗脣齒! 夫犯上幹主,其罪可救,乖忤貴臣,則禍在不測。
故硃雲折檻,嬰逆鱗之怒,慶忌救之,成帝不問。
望之、周堪違忤石顯,雖阖朝嗟歎,而死不旋踵。
此臣之所大怖也。
今渾之支黨姻族内外,皆根據磐LF,并處世位。
聞遣人在洛中,專共交構,盜言孔甘,疑惑觀聽。
夫曾參之不殺人,亦以明矣,然三人傳之,其母投杼。
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參之著;而讒構沸騰,非徒三夫之對,外内扇助,為二五之應。
夫猛獸當途,麒麟恐懼,況臣脆弱,敢不悚忄栗。
僞吳君臣,今皆生在,便可驗問,以明虛實。
前僞中郎将孔摅說,去二月武昌失守,水軍行至。
皓案行石頭還,左右人皆跳刀大呼雲:“要當為陛下一死戰決之。
”皓意大喜,謂必能然,便盡出金寶,以賜與之。
小人無狀,得便持走,皓懼,乃圖降首。
降使适去,左右劫奪财物,略取妻妾,放火燒宮。
皓逃身竄首,恐不脫死,臣至,遣參軍主者救斷其火耳。
周浚以十六日前入皓宮,臣時遣記室吏往視書籍,浚使收縛。
若有遺寶,則浚前得,不應移蹤後人,欲求苟免也。
臣前在三山得浚書雲:“皓散寶貨以賜将士,府庫略虛。
”而今複言“金銀箧笥,動有萬計”,疑臣軍得之。
言語反覆,無複本末。
臣複與軍司張牧、汝南相馮紞等共入觀皓宮,乃無席可坐。
後日又與牧等共視皓舟船,渾又先臣一日上其船,船上之物,皆渾所知見。
臣之案行,皆出其後,若有寶貨,渾應得之。
又臣将軍素嚴,兵人不得妄離部陣間。
在秣陵諸軍。
凡二十萬衆。
臣軍先至,為土地之主。
百姓之心,皆歸仰臣,臣切敕所領,秋毫不犯。
諸有市易,皆有伍任證左,明從券契,有違犯者,凡斬十三人,皆吳人所知也。
餘軍縱橫,詐稱臣軍,而臣軍類皆蜀人,幸以此自别耳,豈獨浚之将士皆是夷齊,而臣諸軍悉聚盜跖耶!時有八百餘人,緣石頭城劫取布帛。
臣牙門将軍馬潛即收得二十餘人,并疏其督将姓名,移以付浚,使得自科結,而寂無反報,疑皆縱遣,絕其端緒也。
又聞吳人言,前張悌戰時,所殺财有二千人,而渾、浚露布言以萬計。
以吳剛子為主簿,而遣剛至洛,欲令剛增斬級之數。
可具問孫皓及其諸臣,則知其定審。
若信如所聞,浚等虛詐,尚欺陛下,豈惜于臣!雲臣屯聚蜀人,不時送皓,欲有反狀。
又恐動吳人,言臣皆當誅殺,取其妻子,冀其作亂,得騁私忿。
謀反大逆,尚以見加,其餘謗?沓,故其宜耳。
渾案臣“瓶磬小器,蒙國厚恩,頻繁擢叙,遂過其任”。
渾此言最信,内省慚懼。
今年平吳,誠為大慶,于臣之身,更受咎累。
既無孟側策馬之好,而令濟濟之朝有讒邪之人,虧穆穆之風,損皇代之美。
由臣頑疏,使緻于此,拜表流汗,言不識次。
濬至京都,有司奏,濬表既不列前後所被七诏月日,又赦後違诏不受渾節度,大不敬,付廷尉科罪。
诏曰:“濬前受诏徑造秣陵,後乃下受渾節度。
诏書稽留,所下不至,便令與不受诏同責,未為經通。
濬不即表上被渾宣诏,此可責也。
濬有征伐之勞,不足以一眚掩之。
”有司又奏,濬赦後燒賊船百三十五艘,辄敕付廷尉禁推。
诏曰“勿推”。
拜濬輔國大将軍,領步兵校尉。
舊校唯五,置此營自濬始也。
有司又奏,輔國依比,未為達官,不置司馬,不給官騎。
诏依征鎮給五百大車,增兵五百人為輔國營,給親騎百人、官騎十人,置司馬。
封為襄陽縣侯,邑萬戶。
封子彜楊鄉亭侯,邑千五百戶,賜絹萬匹,又賜衣一襲、錢三十萬及食物。
濬自以功大,而為渾父子及豪強所抑,屢為有司所奏,每進見,陳其攻伐之勞,及見枉之狀,或不勝忿憤,徑出不辭。
帝每容恕之。
益州護軍範通,濬之外親也。
謂濬曰:“卿功則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盡善也。
”濬曰:“何謂也?”通曰:“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吳之事。
若有問者,辄曰:‘聖主之德,群帥之力,老夫何力之有焉!’如斯,顔老之不伐,龔遂之雅對,将何以過之。
蔺生所以屈廉頗,王渾能無愧乎!”濬曰:“吾始懼鄧艾之事,畏禍及,不得無言,亦不能遣諸胸中,是吾偏也。
”時人鹹以濬功重報輕,博士秦秀、太子洗馬孟康、前溫令李密等并表訟濬之屈。
帝乃遷濬鎮軍大将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将軍。
王渾詣濬,濬嚴設備衛,然後見之,其相猜防如此。
濬平吳之後,以勳高位重,不複素業自居,乃玉食錦服,縱奢侈以自逸。
其有辟引,多是蜀人,示不遺故舊也。
後又轉濬撫軍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散騎常侍、後軍将軍如故。
太康六年卒,時年八十,谥曰武。
葬柏谷山,大營茔域,葬垣周四十五裡,面别開一門,松柏茂盛。
子矩嗣。
矩弟暢,散騎郎。
暢子粹,太康十年,武帝诏粹尚颍川公主,仕至魏郡太守。
濬有二孫,過江不見齒錄。
安西将軍恆溫鎮江陵,表言之曰:“臣聞崇德賞功,為政之所先;興滅繼絕,百王之所務。
故德參時雍,則奕世承祀;功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