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一

關燈
先公辟君而君不應,今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對曰:“先君以禮見待,憙得以禮進退。

    明公以法見繩,憙畏法而至。

    ”帝甚重之。

    轉司馬,尋拜右長史。

    從讨毌丘儉還,遷禦史中丞。

    當官正色,不憚強禦,百僚震肅焉。

    薦樂安孫璞,亦以道德顯,時人稱為知人。

    尋遷大司馬,以公事免。

     司馬伷為甯北将軍,鎮鄴,以憙為軍司。

    頃之,除涼州刺史,加揚威将軍、假節,領護羌校尉,綏禦華夷,甚有聲績。

    羌虜犯塞,憙因其隙會,不及啟聞,辄以便宜出軍深入,遂大克獲,以功重免譴,時人比之漢朝馮、甘焉。

    于是請還,許之。

    居家月餘,拜冀州刺史,累遷司隸校尉。

    及魏帝告禅于晉,憙以本官行司徒事,副太尉鄭沖奉策。

    泰始初,封祁侯。

     憙上言:“故立進令劉友、前尚書山濤、中山王睦、故尚書仆射武陔各占官三更稻田,請免濤、睦等官。

    陔已亡,請貶谥。

    ”诏曰:“法者,天下取正,不避親貴,然後行耳,吾豈将枉縱其間哉!然案此事皆是友所作,侵剝百姓,以缪惑朝士。

    奸吏乃敢作此,其考竟友以懲邪佞。

    濤等不貳其過者,皆勿有所問。

    《易》稱‘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今憙亢志在公,當官而行,可謂‘邦之司直’者矣。

    光武有雲:‘貴戚且斂手以避二鮑’。

    豈其然乎!其申敕群僚,各慎所司,寬宥之恩,不可數遇也。

    ”憙為二代司隸,朝野稱之。

    以公事免。

     其年,皇太子立,以憙為太子太傅。

    自魏明帝以後,久曠東宮,制度廢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諸官并未置,唯置衛率令典兵,二傅并攝衆事。

    憙在位累年,訓道盡規。

    遷尚書仆射,拜特進、光祿大夫,以年老遜位。

    诏曰:“光祿大夫、特進李憙,杖德居義,當升台司。

    毗亮朕躬,而以年尊緻仕。

    雖優遊無為,可以頤神,而虛心之望,能不怃然!其因光祿之号,改假金紫,置官騎十人,賜錢五十萬,祿賜班禮,一如三司,門施行馬。

    ” 初,憙為仆射時,涼州虜寇邊,憙唱義遣軍讨之。

    朝士謂出兵不易,虜未足為患,竟不從之。

    後虜果大縱逸,涼州覆沒,朝廷深悔焉。

    以憙清素貧儉,賜絹百匹。

    及齊王攸出鎮,憙上疏谏争,辭甚懇切。

    憙自曆仕,雖清非異衆,而家無儲積,親舊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嘗私以王官。

    及卒,追贈太保,谥曰成。

    子贊嗣。

     少子儉,字仲約,曆左積弩将軍、屯騎校尉。

    儉子弘字世彥,少有清節,永嘉末,曆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

     劉寔,字子真,平原高唐人也。

    漢濟北惠王壽之後也,父廣,斥丘令。

    寔少貧苦,賣牛衣以自給。

    然好學,手約繩,口誦書,博通古今。

    清身潔己,行無瑕玷。

    郡察孝廉,州舉秀才,皆不行。

    以計吏入洛,調為河南尹丞,遷尚書郎、廷尉正。

    後曆吏部郎,參文帝相國軍事,封循陽子。

     鐘會、鄧艾之伐蜀也,有客問寔曰:“二将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還。

    ”客問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

    寔之先見,皆此類也。

     以世多進趣,廉遜道阙,乃著《崇讓論》以矯之。

    其辭曰: 古之聖王之化天下,所以貴讓者,欲以出賢才,息争競也。

    夫人情莫不欲已之賢也,故勸令讓賢以自明賢也,豈假讓不賢哉!故讓道興,賢能之人不求而自出矣,至公之舉自立矣,百官之副亦豫具矣。

    一官缺,擇衆官所讓最多者而用之,審之道也。

    在朝之士相讓于上,草廬之人鹹皆化之,推賢讓能之風從此生矣。

    為一國所讓,則一國士也;天下所共推,則天下士也。

    推讓之風行,則賢與不肖灼然殊矣。

    此道之行,在上者無所用其心,因成清議,随之而已。

    故曰,蕩蕩乎堯之為君,莫之能名。

    言天下自安矣,不見堯所以化之,故不能名也。

    又曰,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無為而化者其舜也欤。

    賢人相讓于朝,大才之人恆在大官,小人不争于野,天下無事矣。

    以賢才化無事,至道興矣。

    已仰其成,複何與焉!故可以歌《南風》之詩,彈五弦之琴也。

    成此功者非有他,崇讓之所緻耳。

    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則不難也。

     在朝之人不務相讓久矣,天下化之。

    自魏代以來,登進辟命之士,及在職之吏,臨見受叙,雖自辭不能,終莫肯讓有勝己者。

    夫推讓之風息,争競之心生。

    孔子曰,上興讓則下不争,明讓不興下必争也。

    推讓之道興,則賢能之人日見推舉;争競之心生,則賢能之人日見謗毀。

    夫争者之欲自先,甚惡能者之先,不能無毀也。

    故孔墨不能免世之謗己,況不及孔墨者乎!議者佥然言,世少高名之才,朝廷不有大才之人可以為大官者。

    山澤人小官吏亦複雲,朝廷之士雖有大官名德,皆不及往時人也。

    餘以為此二言皆失之矣。

    非時獨乏賢也,時不貴讓。

    一人有先衆之譽,毀必随之,名不得成使之然也。

    雖令稷契複存,亦不複能全其名矣。

    能否混雜,優劣不分,士無素定之價,官職有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