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十一 職官志

關燈
甚。

    又周廬徼道鹹出其間,衛士驺卒朝夕喧雜,每受诏撰述,皆移他所。

     後唐天成元年五月,敕翰林學士、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诰馮道,翰林學士、中書舍人趙鳳,俱以本官充端明殿學士,非舊号也。

    時明宗登位,每四方書奏,多令樞密使安重誨讀之,不曉文義,于是孔循獻議,始置端明殿學士之名,命道等為之。

    二年正月,敕:「端明殿學士宜令班在翰林學士上,今後如有轉改,仍隻于翰林學士内選任。

    」初置端明殿學士,名目如三館之例,職在官下。

    趙鳳轉侍郎,遣人諷任圜移職在官上,至今為例。

    《職官分紀》:晉天福五年,廢端明殿學士,開運元年,桑維翰為樞密使,複奏置學士。

     同光元年四月,置護銮書制學士,以尚書倉部員外郎趙鳳為之。

    時莊宗初建号,故特立此名,非故事也。

    八月,賜翰林學士承旨、戶部尚書盧質論思匡佐功臣,亦非常例也。

     天成三年八月,敕:「掌綸之任,擢才以居,或自初命而升,或自顯秩而授,蓋重厥職,靡系其官,雖事分皆同,而行綴或異,誠由往日未有定規,議官位則上下不恆,論職次則後先未當,宜行顯命,以正近班。

    今後翰林學士入院,并以先後為定,惟承旨一員,出自朕意,不計官資先後,在學士之上,仍編入《翰林志》。

    」其年十一月,敕:「新除翰林學士張昭遠,早踐綸闱,久司史筆,曾居憲府,累陟貳卿,今既擢在禁林,所宜别宣班序,其立位宜次崔棁。

    」《宋史·張昭傳》:晉天福二年,宰相桑維翰薦昭為翰林學士。

    内署故事,以先後入為次,不系官序,特诏昭立位次承旨崔棁。

    據《宋史》則此敕當在晉天福中,是書系于唐天成三年後,疑原本有脫誤。

     晉開運元年六月,敕:「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舊分為兩制,各置六員,偶自近年,權停内署,況司诏命,必在深嚴,将使從宜,卻仍舊貫,宜複置翰林學士院。

    」  周顯德五年十一月,诏曰:「翰林學士職系禁庭,地居親近,與班行而既異,在朝請以宜殊。

    起今後當直下直學士,并宜令逐日起居,其當直學士,仍赴晚朝。

    」舊制,翰林院學士與常參官五日一度起居,時世宗欲令朝夕谒見,訪以時事,故有是诏。

     ──右内職 後唐天成三年五月,诏曰:「開府儀同三司,階之極;太師,官之極;封王,爵之極;上柱國,勳之極。

    近代已來,文臣官階稍高,便授柱國,歲月未深,便轉上柱國;武資不計何人,初官便授上柱國。

    官爵非無次第,階勳備有等差,宜自此時,重修舊制。

    今後凡是加勳,先自武騎尉,經十二轉方授上柱國,永作成規,不令逾越。

    」雖有是命,竟不革前例。

     右勳格 後唐清泰二年秋九月庚申,尚書考功上言:「今年五月,翰林學士程遜所上封事内,請自宰相百執事、外鎮節度使、刺史,應系公事官,逐年書考,較其優劣。

    遂檢尋《唐書》、《六典》、《會要》考課,令書考第。

    」從之。

    時議者曰:「考績之法,唐堯、三代舊制。

    西漢以刺史六條察郡守,五曹尚書綜庶績,法尤精察,吏有檢繩。

    漢末亂離,舊章弛廢。

    魏武于軍中權制品第,議吏清濁,用人按吏,頓爽前規。

    隋、唐已來,始著于令。

    漢代郡守,入為三公,魏、晉之後,政在中書,左右仆射知政事,午前視禁中,午後視省中,三台百職,無不統攝。

    以是論之,宰輔憑何較考?自天寶末,權置使務已後,庶事因循,尚書諸司,漸緻有名無實,廢墜已久,未知憑何督責。

    」程遜所上,亦未詳本源,其時所司雖有舉明,大都諸官亦無考較之事。

     右較考 梁開平元年四月,诏:「開封府司錄參軍及六曹掾屬,宜各置一員,兩畿赤縣,置令、簿、尉各一員。

    」二年十月,省諸道州府六曹掾屬,隻留戶曹一員,通判六曹。

     後唐同光元年十一月,中書門下奏;「諸寺監各請隻置大卿監、祭酒、司業各一員,博士兩員,其餘官屬并請權停。

    惟太常寺事關大禮,大理寺事關刑法,除太常博士外,許更置丞一員。

    其王府及東宮官屬、司天五官正、奉禦之類,凡不急司存,并請未議除授。

    其諸司郎中、員外郎,應有雙曹處,且署一員,左右散騎常侍、谏議大夫、給事中、起居郎、起居舍人、補阙、拾遣,各置一半。

    三院侍禦史仍委禦史中丞條理申奏,即日停罷。

    朝官仍各錄名氏,具罷任月日,留在中書,候見任官滿二十五個月,并據資品卻與除官。

    」從之。

     周顯德五年十二月,诏:「兩京五府少尹、司錄參軍,先各置兩員,起今後隻置一員,六曹判司内隻置戶曹、法曹各一員,其餘及諸州支使、兩蕃判官并省。

    」 右增減 梁開平元年五月,改禦食使為司膳使,以小馬坊使為天骥使,文思院使為乾文院使,同和院使為儀鸾院使。

    其年又改城門郎為門局郎,避廟諱也。

    唐同光元年十一月,依舊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