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十一 職官志

關燈
夫中丞,如胥吏見長官之禮。

    及梁氏将革命,本朝微弱,諸籓強據,人主大臣姑息邸吏,時中丞上事,邸吏雖至,皆于客次傳語,竟不相見。

    自經兵亂,便以為常。

    」文紀令台吏谕以舊儀相見,據案端簡,通名贊拜。

    邸吏輩既出,怒不自勝,相率于閣門求見,騰口喧訴。

    明宗謂趙鳳曰;「進奏官比外何官?」鳳對曰:「府縣發遞祗候之流也。

    」明宗曰;「乃吏役耳,安得慢吾法官。

    」乃下此诏。

      晉天福五年二月,以禦史中丞為清望正四品。

    按《唐典》,禦史中丞正五品上,今升之。

    三年三月壬戌,禦史台奏:「按《六典》,侍禦史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居上者判台,知公廨雜事,次和西推、贓贖、三司受事,次知東推、理匦。

    」敕宜依舊制。

    遂以駕部員外郎兼侍禦史知雜事劉皞為河南少尹,自是無省郎知雜者。

     開運二年八月,敕:「禦史台準前朝故事,以郎中、員外郎一人兼侍禦史知雜事,近年停罷,獨委年深禦史知雜。

    振舉之間,紀綱未峻,宜遵舊事,庶葉通規。

    宜卻于郎署中選清慎強幹者,兼侍禦史知雜事。

    」 ──右禦史台 昔唐朝擇中官一人為樞密使,以出納帝命。

    《職官分紀》:唐樞密使與兩軍中尉謂之「四貴」,天祐元年廢。

    項安世《家說》:唐于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

    則樞密之任,宰相主之,未始他付,其後寵任宦人,始以樞密歸之内侍。

    至梁開平元年五月,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始命敬翔為院使,仍置判官一人,自後改置副使一人。

    二年十一月,置崇政院直學士二員,選有政術文學者為之,其後又改為直崇政院。

     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崇政院依舊為樞密院,命宰臣郭崇韬兼樞密使,亦置直院一人。

     晉天福四年四月,以樞密副使張從恩為宣徽使,權廢樞密院故也。

    先是,晉祖以宰臣桑維翰兼樞密使,懇求免職,隻在中書,遂以宣徽使劉處讓代之,每有奏議,多不稱旨。

    其後處讓丁憂,乃以樞密印付中書門下,故有是厘改也。

     開運元年六月,敕依舊置樞密院,以宰臣桑維翰兼樞密使,從中書門下奏請也。

     周顯德六年六月,命司徒平章事範質、禮部尚書平章事王溥并參知樞密院事。

     梁開平元年四月,始置建昌院,以博王友文判院事,以太祖在籓時,四鎮所管兵車賦稅、諸色課利,按舊簿籍而主之。

    其年五月,中書門下奏請以判建昌院事為建昌宮使,仍以東京太祖潛龍舊宅為宮也。

    二年二月,以侍中案:原本有阙文,據《五代會要》,以侍中韓建判建昌宮事。

    判建昌宮事。

    至十月,以尚書兵部侍郎李皎為建昌宮副使。

    三年九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薛贻矩兼延資庫使,判建昌宮事。

    至四年十二月,以李振為建昌宮副使。

    乾化二年五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于兢兼延資庫使,判建昌宮事。

    其年六月,廢建昌宮,以河南尹魏王張宗奭為國計使,凡天下金谷兵戎舊隸建昌宮者悉主之。

    至後唐同光四年二月,以吏部尚書李琪為國計使。

    自後廢其名額不置。

     後唐同光元年十一月,以左監門衛将軍、判内侍省李紹宏兼内勾,凡天下錢谷簿書,悉委裁遣。

    自是州縣供帳繁費,議者非之。

    又内勾之名,人以為不祥之言。

    二年正月,敕鹽鐵、度支、戶部三司,凡關錢物,并委租庸使管轄,踵梁之舊制也。

    天成元年四月,诏廢租庸院,依舊為鹽鐵、戶部、度支三司,委宰臣一人專判。

    長興元年八月,以許州節度張延朗行工部尚書,充三司使,班在宣徽使之下。

    三司置使,自延朗始也。

    唐朝已來,戶部、度支掌泉貨,鹽鐵時置使名,戶部、度支則尚書省本司郎中、侍郎判其事。

    天寶中,楊慎矜、王鉷、楊國忠繼以聚貨之術,媚上受寵,然皆守戶部、度支本官,别帶使額,亦無所改作。

    下及劉晏、第五琦亦如舊制。

    自後亦以宰臣各判一司,不置使額。

    乾符後,天下兵興,随處置租庸使以主調發,兵罷則停。

    梁時乃置租庸使,專天下泉貨。

    莊宗中興,秉政者不娴典故,踵梁朝故事,複置租庸使,以魏博故吏孔謙專使務。

    斂怨于天下,斫喪王室者,實租庸之弊故也。

    洎明宗嗣位,思革其弊,未及下車,乃诏削除使名,但命重臣一人判其事,曰判三司。

    至是,延朗自許州入再掌國計,白于樞密使,請置三司名。

    宣下中書議其事。

    宰臣以舊制覆奏,授延朗特進、行工部尚書,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兼判戶部、度支事,從舊制也。

    明宗不從,竟以三司使為名焉。

     梁開平三年正月,改思政殿為金銮殿,至乾化元年五月,置大學士一員,始命崇政院使敬翔為之。

    前朝因金巒坡以為門名,與翰林院相接,故為學士者稱「金巒」焉。

    梁氏因之以為殿名,仍改「巒」為「銮」,從美名也。

    大學士與三館大學士同。

    《青箱雜記》:梁祖都汴,庶事草創,貞明中,始于今右長慶門東北,創小屋數十間為三館,湫隘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