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六 樂志上
關燈
小
中
大
用心;須議擇人,同為定制。
其正冬朝會禮節、樂章、二舞行列等事宜,差太常卿崔棁、禦史中丞窦貞固、刑部侍郎呂琦、禮部侍郎張允與太常寺官一一詳定。
禮從新意,道在舊章,庶知治世之和,漸見移風之善。
」其年秋,棁等具述制度上奏雲: 案《禮》雲:「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禦。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又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故樂書議舞雲:夫樂在耳曰聲,在目曰容。
聲應乎耳,可以聽知;容藏于心,難以貌睹。
故聖人假幹戚羽旄以表其容,發揚蹈厲以見其意,聲容和合,大樂備矣。
又案《義鏡》,問鼓吹十二案合于何所?答雲:《周禮》鼓人掌六鼓四金,漢朝乃有黃門鼓吹。
崔豹《古今注》雲:因張骞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增之,分為二十八曲。
梁置鼓吹清商令二人。
唐又有堈鼓、金钲、大鼓、長鳴、歌箫、笳、笛,合為鼓吹十二案,大享會則設于懸外。
此乃是設二舞及鼓吹十二案之由也。
今議一從令式,排列教習。
文舞郎六十四人,分為八佾,每佾八人。
左手執籥。
《禮》雲:「葦籥,伊耆氏之樂也。
」《周禮》有「籥師教國子」,《爾雅》曰:籥如笛,三孔而短,大者七孔,謂之簅。
曆代已來,文舞所用,凡用籥六十有四。
右手執翟,《周禮》所謂羽舞也。
《書》雲:「舞幹羽于兩階。
」翟,山雉也,以雉羽公析連攢而為之。
二人執纛前引,數于舞人之外。
舞人冠進賢冠,服黃紗袍,白紗中單,皁領褾,白練衤蓋裆,白布大口袴,革帶,烏皮履,白布襪。
武舞郎六十四人,分為八佾。
左手執幹。
幹,楯也,今之旁牌,所以翳身也,其色赤,中畫獸形,故謂之硃幹。
《周禮》所謂兵舞,取其武象,用楯六十有四。
右手執戚。
戚,斧也,上飾以玉,故謂之玉戚。
二人執旌前引,旌似旗而小,绛色,畫升龍。
二人執鼗鼓,二人執铎。
《周禮》有四金之奏,其三曰金铎,以通鼓,形如大鈴,仰而振之。
金錞二,每錞二人舉之,一人奏之。
《周禮》四金之奏,一曰金錞,以和鼓,銅鑄為之,其色黑,其形圓,若椎,上大下小,高三尺六寸有六分,圍二尺四寸,上有伏虎之狀,旁有耳,獸形銜镮。
二人執铙以次之。
《周禮》四金之奏,二曰金铙,以止鼓,如鈴無舌,搖柄以鳴之。
二人掌相在左,《禮》雲:「治亂以相。
」制如小鼓,用皮為表,實之以糠,撫之以節樂。
二人掌雅在右,《禮》雲:「訊疾以雅。
」以木為之,狀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尺圍,長五尺六寸,以羖皮鞔之,旁有二紐,髹畫,賓醉而出,以器築地,明行不失節。
武舞人服弁,平巾帻,金支绯絲大袖,绯絲布裲裆,甲金飾,白練?蓋裆,錦騰蛇起梁帶,豹文大口布袴,鳥皮靴。
工人二十,數于舞人之外。
武弁硃翙,革帶,鳥皮履,白練礻蓋裆,白布襪。
殿庭仍加鼓吹十二案。
《義鏡》雲:常設氈案,以氈為床也。
今請制大床十二,慶容九人,振作歌樂,其床為熊罴貙豹騰倚之狀以承之,象百獸率舞之意。
分置于建鼓之外,各三案,每案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二人,箫二人,笳二人。
十二案,樂工百有八人,舞郎一百三十有二人,取年十五已上,弱冠已下,容止端正者。
其歌曲名号、樂章詞句,中書條奏,差官修撰。
從之。
《歐陽史·崔棁傳》:高祖诏太常複文武二舞,詳定正冬朝會禮及樂章。
自唐末之亂,禮樂制度亡失已久,棁與禦史中丞窦貞固、刑部侍郎呂琦、禮部侍郎張允等草定之。
其年冬至,高祖會朝崇元殿,廷設宮懸,二舞在北,登歌在上。
文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冠進賢。
黃紗袍,白中單,白練礻蓋裆,白布大口
其正冬朝會禮節、樂章、二舞行列等事宜,差太常卿崔棁、禦史中丞窦貞固、刑部侍郎呂琦、禮部侍郎張允與太常寺官一一詳定。
禮從新意,道在舊章,庶知治世之和,漸見移風之善。
」其年秋,棁等具述制度上奏雲: 案《禮》雲:「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禦。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又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故樂書議舞雲:夫樂在耳曰聲,在目曰容。
聲應乎耳,可以聽知;容藏于心,難以貌睹。
故聖人假幹戚羽旄以表其容,發揚蹈厲以見其意,聲容和合,大樂備矣。
又案《義鏡》,問鼓吹十二案合于何所?答雲:《周禮》鼓人掌六鼓四金,漢朝乃有黃門鼓吹。
崔豹《古今注》雲:因張骞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增之,分為二十八曲。
梁置鼓吹清商令二人。
唐又有堈鼓、金钲、大鼓、長鳴、歌箫、笳、笛,合為鼓吹十二案,大享會則設于懸外。
此乃是設二舞及鼓吹十二案之由也。
今議一從令式,排列教習。
文舞郎六十四人,分為八佾,每佾八人。
左手執籥。
《禮》雲:「葦籥,伊耆氏之樂也。
」《周禮》有「籥師教國子」,《爾雅》曰:籥如笛,三孔而短,大者七孔,謂之簅。
曆代已來,文舞所用,凡用籥六十有四。
右手執翟,《周禮》所謂羽舞也。
《書》雲:「舞幹羽于兩階。
」翟,山雉也,以雉羽公析連攢而為之。
二人執纛前引,數于舞人之外。
舞人冠進賢冠,服黃紗袍,白紗中單,皁領褾,白練衤蓋裆,白布大口袴,革帶,烏皮履,白布襪。
武舞郎六十四人,分為八佾。
左手執幹。
幹,楯也,今之旁牌,所以翳身也,其色赤,中畫獸形,故謂之硃幹。
《周禮》所謂兵舞,取其武象,用楯六十有四。
右手執戚。
戚,斧也,上飾以玉,故謂之玉戚。
二人執旌前引,旌似旗而小,绛色,畫升龍。
二人執鼗鼓,二人執铎。
《周禮》有四金之奏,其三曰金铎,以通鼓,形如大鈴,仰而振之。
金錞二,每錞二人舉之,一人奏之。
《周禮》四金之奏,一曰金錞,以和鼓,銅鑄為之,其色黑,其形圓,若椎,上大下小,高三尺六寸有六分,圍二尺四寸,上有伏虎之狀,旁有耳,獸形銜镮。
二人執铙以次之。
《周禮》四金之奏,二曰金铙,以止鼓,如鈴無舌,搖柄以鳴之。
二人掌相在左,《禮》雲:「治亂以相。
」制如小鼓,用皮為表,實之以糠,撫之以節樂。
二人掌雅在右,《禮》雲:「訊疾以雅。
」以木為之,狀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尺圍,長五尺六寸,以羖皮鞔之,旁有二紐,髹畫,賓醉而出,以器築地,明行不失節。
武舞人服弁,平巾帻,金支绯絲大袖,绯絲布裲裆,甲金飾,白練?蓋裆,錦騰蛇起梁帶,豹文大口布袴,鳥皮靴。
工人二十,數于舞人之外。
武弁硃翙,革帶,鳥皮履,白練礻蓋裆,白布襪。
殿庭仍加鼓吹十二案。
《義鏡》雲:常設氈案,以氈為床也。
今請制大床十二,慶容九人,振作歌樂,其床為熊罴貙豹騰倚之狀以承之,象百獸率舞之意。
分置于建鼓之外,各三案,每案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二人,箫二人,笳二人。
十二案,樂工百有八人,舞郎一百三十有二人,取年十五已上,弱冠已下,容止端正者。
其歌曲名号、樂章詞句,中書條奏,差官修撰。
從之。
《歐陽史·崔棁傳》:高祖诏太常複文武二舞,詳定正冬朝會禮及樂章。
自唐末之亂,禮樂制度亡失已久,棁與禦史中丞窦貞固、刑部侍郎呂琦、禮部侍郎張允等草定之。
其年冬至,高祖會朝崇元殿,廷設宮懸,二舞在北,登歌在上。
文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冠進賢。
黃紗袍,白中單,白練礻蓋裆,白布大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