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列傳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九尺,被錦袍,大帶垂後,與妻對榻引見坤。
坤未緻命,安巴堅先問曰:「聞爾漢土河南、河北各有一天子,信乎?」坤曰:「河南天子,今年四月一日洛陽軍變,今兇問至矣。
河北總管令公,比為魏州軍亂,先帝诏令除讨,既聞内難,軍衆離心,及京城無主,上下堅冊令公,請主社稷,今已順人望登帝位矣。
」安巴堅号咷,聲淚俱發,曰:「我與河東先世約為兄弟,河南天子吾兒也。
近聞漢地兵亂,點得甲馬五萬騎,比欲自往洛陽救助我兒,又緣渤海未下,我兒果緻如此,冤哉!」泣下不能已。
又謂坤曰:「今漢土天子,初聞洛陽有難,不急救,緻令及此。
」坤曰:「非不急切,地遠阻隔不及也。
」又曰:「我兒既殂,當合取我商量,安得自便!」坤曰:「吾皇将兵二十年,位至大總管,所部精兵三十萬,衆口一心,聖堅推戴,違之則立見禍生,非不知禀天皇王意旨,無奈人心何。
」其子托雲在側,謂坤曰:「漢使勿多談。
」因引左氏牽牛蹊田之說以折坤,坤曰:「應天順人,不同匹夫之義,隻如天皇王初領國事,豈是強取之耶!」安巴堅因曰:「理當如此,我漢國兒子緻有此難,我知之矣。
聞此兒有宮婢二千,樂官千人,終日放鷹走狗,耽酒嗜色,不惜人民,任使不肖,緻得天下皆怒。
我自聞如斯,常憂傾覆,一月前已有人來報,知我兒有事,我便舉家斷酒,解放鷹犬,休罷樂官。
我亦有諸部家樂千人,非公宴未嘗妄舉。
我若所為似我兒,亦應不能持久矣,自此願以為戒。
」又曰:「漢國兒與我雖父子,亦曾彼此雠敵,俱有惡心,與爾今天子無惡,足得歡好。
爾先複命,我續将馬萬騎至幽、鎮以南,與爾家天子面為盟約,我要幽州,令漢兒把捉,更不複侵入漢界。
」又問:「漢收得西川,信不?」坤曰:「去年九月出兵,十一月十六日收下東、西川,得兵馬二十萬,金帛無算。
皇帝初即位,未辦送來,續當遣使至矣。
」安巴堅忻然曰:「聞西有劍閣,兵馬從何過得?」坤曰:「川路雖險,然先朝收複河南,有精兵四十萬,良馬十萬騎,但通人行處,便能去得,視劍閣如平地耳。
」安巴堅善漢語,謂坤曰:「吾解漢語,曆口不敢言,懼部人效我,令兵士怯弱故也。
」坤至止三日,安巴堅病傷寒。
一夕,大星殒于其帳前,俄而卒于扶餘城,時天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也。
其妻舒噜氏自率衆護其喪歸西樓,坤亦從行,得報而還。
既而舒噜氏立其次子德光為渠帥,以總國事,尋遣使告哀,明宗為之辍朝 。
明年正月,葬安巴堅于木葉山,僞谥曰「大聖皇帝」。
安巴堅凡三子,長曰人皇王托雲,即東丹王也;次曰元帥太子,即德光也;幼曰阿敦少君。
德光本名耀庫濟,後慕中華文字,遂改焉。
唐天成初,安巴堅死,其母令德光權主牙帳,令少子阿敦少君往渤海國代托雲。
托雲将立,而德光素為部族所伏,又其母亦常鐘愛,故因而立之。
明宗時,德光遣使摩琳等三十餘人來修好,又遣使為父求碑石,明宗許之,賜與甚厚,并賜其母璎珞錦彩。
自是山北安靜,蕃漢不相侵擾。
三年,德光僞改為天顯元年。
是歲,定州王都作亂,求援于契丹,德光陷平州,遣托諾以騎五千援都于中山,招讨使王晏球破之于曲陽,托諾走保賊城。
其年七月,又遣特哩衮率七千騎救定州,王晏球逆戰于唐河北,大破之。
幽州趙德鈞以生兵接于要路,生擒特哩衮等首領五十餘人獻阙下。
明年,王都平,擒托諾及餘衆,斬之。
自是契丹大挫,數年不敢窺邊。
嘗遣紐赫美陵來求托諾骸骨,明宗怒其詐,斬之。
長興二年,東丹王托雲在阙下,其母繼發使申報,朝廷亦優容之。
長興末,契丹迫雲州,明宗命晉高祖為河東節度使兼北面蕃漢總管。
清泰三年,晉高祖為張敬達等攻圍甚急,遣指揮使何福赍表乞師,願為臣子。
德光白其母曰:「兒昨夢太原石郎發使到國,今果至矣,事符天意,必須赴之。
」德光乃自率五萬騎由雁門至晉陽,即日大破敬達之衆于城下,尋冊晉高祖為大晉皇帝,約為父子之國,割幽州管内及新、武、雲、應、朔州之地以賂之,仍每歲許輸帛三十萬。
時幽州趙德鈞屯兵于團柏谷,遣使至幕帳,求立己為帝,以石氏世襲太原,德光對使指帳前一石曰:「我已許石郎為父子之盟,石爛可改矣。
」楊光遠等殺張敬達降于契丹,德光戲謂光遠等曰:「爾輩大是惡漢兒,不用鹽酪,食卻一萬匹戰馬。
」光遠等大慚。
晉高祖南行,德光自送至潞州。
時趙德鈞、趙延壽自潞州出降于契丹,德光鎖之,令随牙帳。
晉高祖入洛,尋遣宰相趙瑩緻謝于契丹。
天福三年,又遣宰臣馮道、左仆射劉昫等持節冊德光及其母氏徽号,赍鹵簿、儀伏、法服、車辂于本國行禮。
德光大悅,尋遣使奉晉高祖為英武明義皇帝。
是歲,契丹改天顯十一年為會同元年,以趙延壽為樞密使,升幽州為南京,以趙思溫為南京留守,既而德光請晉高祖不稱臣,不上表,來往緘題止
坤未緻命,安巴堅先問曰:「聞爾漢土河南、河北各有一天子,信乎?」坤曰:「河南天子,今年四月一日洛陽軍變,今兇問至矣。
河北總管令公,比為魏州軍亂,先帝诏令除讨,既聞内難,軍衆離心,及京城無主,上下堅冊令公,請主社稷,今已順人望登帝位矣。
」安巴堅号咷,聲淚俱發,曰:「我與河東先世約為兄弟,河南天子吾兒也。
近聞漢地兵亂,點得甲馬五萬騎,比欲自往洛陽救助我兒,又緣渤海未下,我兒果緻如此,冤哉!」泣下不能已。
又謂坤曰:「今漢土天子,初聞洛陽有難,不急救,緻令及此。
」坤曰:「非不急切,地遠阻隔不及也。
」又曰:「我兒既殂,當合取我商量,安得自便!」坤曰:「吾皇将兵二十年,位至大總管,所部精兵三十萬,衆口一心,聖堅推戴,違之則立見禍生,非不知禀天皇王意旨,無奈人心何。
」其子托雲在側,謂坤曰:「漢使勿多談。
」因引左氏牽牛蹊田之說以折坤,坤曰:「應天順人,不同匹夫之義,隻如天皇王初領國事,豈是強取之耶!」安巴堅因曰:「理當如此,我漢國兒子緻有此難,我知之矣。
聞此兒有宮婢二千,樂官千人,終日放鷹走狗,耽酒嗜色,不惜人民,任使不肖,緻得天下皆怒。
我自聞如斯,常憂傾覆,一月前已有人來報,知我兒有事,我便舉家斷酒,解放鷹犬,休罷樂官。
我亦有諸部家樂千人,非公宴未嘗妄舉。
我若所為似我兒,亦應不能持久矣,自此願以為戒。
」又曰:「漢國兒與我雖父子,亦曾彼此雠敵,俱有惡心,與爾今天子無惡,足得歡好。
爾先複命,我續将馬萬騎至幽、鎮以南,與爾家天子面為盟約,我要幽州,令漢兒把捉,更不複侵入漢界。
」又問:「漢收得西川,信不?」坤曰:「去年九月出兵,十一月十六日收下東、西川,得兵馬二十萬,金帛無算。
皇帝初即位,未辦送來,續當遣使至矣。
」安巴堅忻然曰:「聞西有劍閣,兵馬從何過得?」坤曰:「川路雖險,然先朝收複河南,有精兵四十萬,良馬十萬騎,但通人行處,便能去得,視劍閣如平地耳。
」安巴堅善漢語,謂坤曰:「吾解漢語,曆口不敢言,懼部人效我,令兵士怯弱故也。
」坤至止三日,安巴堅病傷寒。
一夕,大星殒于其帳前,俄而卒于扶餘城,時天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也。
其妻舒噜氏自率衆護其喪歸西樓,坤亦從行,得報而還。
既而舒噜氏立其次子德光為渠帥,以總國事,尋遣使告哀,明宗為之辍朝 。
明年正月,葬安巴堅于木葉山,僞谥曰「大聖皇帝」。
安巴堅凡三子,長曰人皇王托雲,即東丹王也;次曰元帥太子,即德光也;幼曰阿敦少君。
德光本名耀庫濟,後慕中華文字,遂改焉。
唐天成初,安巴堅死,其母令德光權主牙帳,令少子阿敦少君往渤海國代托雲。
托雲将立,而德光素為部族所伏,又其母亦常鐘愛,故因而立之。
明宗時,德光遣使摩琳等三十餘人來修好,又遣使為父求碑石,明宗許之,賜與甚厚,并賜其母璎珞錦彩。
自是山北安靜,蕃漢不相侵擾。
三年,德光僞改為天顯元年。
是歲,定州王都作亂,求援于契丹,德光陷平州,遣托諾以騎五千援都于中山,招讨使王晏球破之于曲陽,托諾走保賊城。
其年七月,又遣特哩衮率七千騎救定州,王晏球逆戰于唐河北,大破之。
幽州趙德鈞以生兵接于要路,生擒特哩衮等首領五十餘人獻阙下。
明年,王都平,擒托諾及餘衆,斬之。
自是契丹大挫,數年不敢窺邊。
嘗遣紐赫美陵來求托諾骸骨,明宗怒其詐,斬之。
長興二年,東丹王托雲在阙下,其母繼發使申報,朝廷亦優容之。
長興末,契丹迫雲州,明宗命晉高祖為河東節度使兼北面蕃漢總管。
清泰三年,晉高祖為張敬達等攻圍甚急,遣指揮使何福赍表乞師,願為臣子。
德光白其母曰:「兒昨夢太原石郎發使到國,今果至矣,事符天意,必須赴之。
」德光乃自率五萬騎由雁門至晉陽,即日大破敬達之衆于城下,尋冊晉高祖為大晉皇帝,約為父子之國,割幽州管内及新、武、雲、應、朔州之地以賂之,仍每歲許輸帛三十萬。
時幽州趙德鈞屯兵于團柏谷,遣使至幕帳,求立己為帝,以石氏世襲太原,德光對使指帳前一石曰:「我已許石郎為父子之盟,石爛可改矣。
」楊光遠等殺張敬達降于契丹,德光戲謂光遠等曰:「爾輩大是惡漢兒,不用鹽酪,食卻一萬匹戰馬。
」光遠等大慚。
晉高祖南行,德光自送至潞州。
時趙德鈞、趙延壽自潞州出降于契丹,德光鎖之,令随牙帳。
晉高祖入洛,尋遣宰相趙瑩緻謝于契丹。
天福三年,又遣宰臣馮道、左仆射劉昫等持節冊德光及其母氏徽号,赍鹵簿、儀伏、法服、車辂于本國行禮。
德光大悅,尋遣使奉晉高祖為英武明義皇帝。
是歲,契丹改天顯十一年為會同元年,以趙延壽為樞密使,升幽州為南京,以趙思溫為南京留守,既而德光請晉高祖不稱臣,不上表,來往緘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