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列傳一
關燈
小
中
大
契丹者,古匈奴之種也。
代居遼澤之中,潢水南岸,南距榆關一千一百裡,榆關南距幽州七百裡,本鮮卑之舊地也。
其風土人物,世代君長,前史載之詳矣。
唐鹹通末,其王曰錫裡濟,疆土稍大,累來朝貢。
光啟中,其王沁丹者,乘中原多故,北邊無備,遂蠶食諸郡,達靼、奚、室韋之屬,鹹被驅役,族帳浸盛,有時入寇。
劉仁恭鎮幽州,素知契丹軍情僞,選将練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嶺讨之,霜降秋暮,即燔塞下野草以困之,馬多饑死,即以良馬賂仁恭,以市牧地。
仁恭季年荒恣,出居大安山,契丹背盟,數來寇鈔。
時劉守光戍平州,契丹實裡王子率萬騎攻之,守光僞與之和,張幄幕于城外以享之,部族就席,伏甲起,擒實裡王子入城。
部族聚哭,請納馬五千以贖之,不許,沁丹乞盟納賂以求之,自是十餘年不能犯塞。
及沁丹政衰,有别部長耶律安巴堅,最推雄勁,族帳漸盛,遂代沁丹為主。
先是,契丹之先大賀氏有勝兵四萬,分為八部,每部皆号大人,内推一人為主,建旗鼓以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
及安巴堅為主,乃怙強恃勇,不受諸族之代,遂自稱國主。
天祐四年,大寇雲中,後唐武皇遣使連和,因與之面會于雲中東城,大具享禮,延入帳中,約為兄弟,謂之曰:「唐室為賊所篡,吾欲今冬大舉,弟可以精騎二萬,同收汴、洛。
」安巴堅許之,賜與甚厚,留馬三千匹以答贶。
左右鹹勸武皇可乘間擄之,武皇曰:「逆賊未殄,不可失信于部落,自亡之道也。
」乃盡禮遣之。
及梁祖建号,安巴堅亦遣使送名馬、女口、貂皮等求封冊。
梁祖與之書曰:「朕今天下皆平,唯有太原未服,卿能長驅精甲,徑至新莊,為我翦彼寇雠,與爾便行封冊。
」莊宗初嗣世,亦遣使告哀,賂以金缯,求騎軍以救潞州,答其使曰:「我與先王為兄弟,兒即吾兒也,甯有父不助子耶!」許出師,會潞平而止。
劉守光末年苛慘,軍士亡叛皆入契丹。
洎周德威攻圍幽州。
燕之軍民多為所寇掠,既盡得燕中人士,教之文法,由是漸盛。
十三年八月,安巴堅率諸部号稱百萬,自麟、勝陷振武,長驅雲、朔,北邊大擾。
莊宗赴援于代,敵衆方退。
十四年,新州大将盧文進為衆所迫,殺新州團練使李存矩于祁溝關,返攻新、武。
周德威以衆擊之,文進不利,乃奔于契丹,引其衆陷新州。
周德威率兵三萬以讨之,北騎援新州,德威為其所敗,殺傷殆盡,契丹乘勝攻幽州。
是時,或言契丹三十萬,或言五十萬,幽薊之北,所在北騎皆滿。
莊宗遣明宗與李存審、閻寶将兵救幽州,遂解其圍,語在《莊宗紀》中。
十八年十月,鎮州大将張文禮弑其帥王镕,莊宗讨之,時定州王處直與文禮合謀,遣威塞軍使王郁複引契丹為援。
十二月,安巴堅傾塞入寇,攻圍幽州,李紹宏以兵城守。
契丹長驅陷涿郡,執刺史李嗣弼,進攻易、定,至新樂,渡沙河,王都遣使告急。
時莊宗在鎮州行營,聞前鋒報「契丹渡沙河」,軍中鹹恐,議者請權釋鎮州之圍以避之。
莊宗曰:「霸王舉事,自有天道,契丹其如我何!國初,突厥入寇,至于渭北,高祖欲棄長安,遷都樊、鄧,太守曰:「猃狁孔熾,自古有之,未聞遷移都邑。
霍去病,漢廷将帥,猶且志滅匈奴,況帝王應運,而欲移都避寇哉!」文皇雄武,不數年俘二突厥為衛士。
今吾以數萬之衆安集山東,王德明厮養小人,安巴堅生長邊地,豈有退避之理,吾何面視蒼生哉!爾曹但駕馬同行,看吾破之。
」莊宗親禦鐵騎五千,至新城北,遇契丹前鋒萬騎,莊宗精甲自桑林突出,光明照日,諸部愕然緩退,莊宗分二廣以乘之,北騎散退。
時沙河微冰,其馬多陷,安巴堅退保望都。
是夜,莊宗次定州,翌日出戰,遇奚長托諾五千騎,莊宗親軍千騎與之鬥,為其所圍,外救不及,莊宗挺馬奮躍,出入數四,酣戰不解。
李嗣昭聞其急也,灑泣而往,攻破其陣,掖莊宗而歸。
時契丹值大雪,野無所掠,馬無刍草,凍死者相望于路。
安巴堅召盧文進,以手指天謂之曰:「天未令我到此。
」乃引衆北去。
莊宗率精兵騎蹑其後,每經安巴堅野宿之所,布稭在地,方而環之,雖去,無一莖亂者,莊宗謂左右曰:「蕃人法令如是,豈中國所及!」莊宗至幽州,發二百騎偵之,皆為契丹所獲,莊宗乃還。
天祐末,安巴堅乃自稱皇帝,署中國官号。
其俗舊随畜牧,素無邑屋,得燕人所教,乃為城郭宮室之制于漠北,距幽州三千裡,名其邑曰西樓邑,屋門皆東向,如車帳之法。
城南别作一城,以實漢人,名曰漢城,城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
其國人号安巴堅為天皇王。
同光中,安巴堅深著辟地之志,欲收兵大舉,慮渤海踵其後。
三年,舉其衆讨渤海之遼東,令托諾、盧文進據營、平等州,擾我燕薊。
明宗初纂嗣,遣供奉官姚坤告哀,至西樓邑,屬安巴堅在渤海,又徑至慎州,崎岖萬裡。
既至,谒見安巴堅,延入穹廬,安巴堅身長
代居遼澤之中,潢水南岸,南距榆關一千一百裡,榆關南距幽州七百裡,本鮮卑之舊地也。
其風土人物,世代君長,前史載之詳矣。
唐鹹通末,其王曰錫裡濟,疆土稍大,累來朝貢。
光啟中,其王沁丹者,乘中原多故,北邊無備,遂蠶食諸郡,達靼、奚、室韋之屬,鹹被驅役,族帳浸盛,有時入寇。
劉仁恭鎮幽州,素知契丹軍情僞,選将練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嶺讨之,霜降秋暮,即燔塞下野草以困之,馬多饑死,即以良馬賂仁恭,以市牧地。
仁恭季年荒恣,出居大安山,契丹背盟,數來寇鈔。
時劉守光戍平州,契丹實裡王子率萬騎攻之,守光僞與之和,張幄幕于城外以享之,部族就席,伏甲起,擒實裡王子入城。
部族聚哭,請納馬五千以贖之,不許,沁丹乞盟納賂以求之,自是十餘年不能犯塞。
及沁丹政衰,有别部長耶律安巴堅,最推雄勁,族帳漸盛,遂代沁丹為主。
先是,契丹之先大賀氏有勝兵四萬,分為八部,每部皆号大人,内推一人為主,建旗鼓以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
及安巴堅為主,乃怙強恃勇,不受諸族之代,遂自稱國主。
天祐四年,大寇雲中,後唐武皇遣使連和,因與之面會于雲中東城,大具享禮,延入帳中,約為兄弟,謂之曰:「唐室為賊所篡,吾欲今冬大舉,弟可以精騎二萬,同收汴、洛。
」安巴堅許之,賜與甚厚,留馬三千匹以答贶。
左右鹹勸武皇可乘間擄之,武皇曰:「逆賊未殄,不可失信于部落,自亡之道也。
」乃盡禮遣之。
及梁祖建号,安巴堅亦遣使送名馬、女口、貂皮等求封冊。
梁祖與之書曰:「朕今天下皆平,唯有太原未服,卿能長驅精甲,徑至新莊,為我翦彼寇雠,與爾便行封冊。
」莊宗初嗣世,亦遣使告哀,賂以金缯,求騎軍以救潞州,答其使曰:「我與先王為兄弟,兒即吾兒也,甯有父不助子耶!」許出師,會潞平而止。
劉守光末年苛慘,軍士亡叛皆入契丹。
洎周德威攻圍幽州。
燕之軍民多為所寇掠,既盡得燕中人士,教之文法,由是漸盛。
十三年八月,安巴堅率諸部号稱百萬,自麟、勝陷振武,長驅雲、朔,北邊大擾。
莊宗赴援于代,敵衆方退。
十四年,新州大将盧文進為衆所迫,殺新州團練使李存矩于祁溝關,返攻新、武。
周德威以衆擊之,文進不利,乃奔于契丹,引其衆陷新州。
周德威率兵三萬以讨之,北騎援新州,德威為其所敗,殺傷殆盡,契丹乘勝攻幽州。
是時,或言契丹三十萬,或言五十萬,幽薊之北,所在北騎皆滿。
莊宗遣明宗與李存審、閻寶将兵救幽州,遂解其圍,語在《莊宗紀》中。
十八年十月,鎮州大将張文禮弑其帥王镕,莊宗讨之,時定州王處直與文禮合謀,遣威塞軍使王郁複引契丹為援。
十二月,安巴堅傾塞入寇,攻圍幽州,李紹宏以兵城守。
契丹長驅陷涿郡,執刺史李嗣弼,進攻易、定,至新樂,渡沙河,王都遣使告急。
時莊宗在鎮州行營,聞前鋒報「契丹渡沙河」,軍中鹹恐,議者請權釋鎮州之圍以避之。
莊宗曰:「霸王舉事,自有天道,契丹其如我何!國初,突厥入寇,至于渭北,高祖欲棄長安,遷都樊、鄧,太守曰:「猃狁孔熾,自古有之,未聞遷移都邑。
霍去病,漢廷将帥,猶且志滅匈奴,況帝王應運,而欲移都避寇哉!」文皇雄武,不數年俘二突厥為衛士。
今吾以數萬之衆安集山東,王德明厮養小人,安巴堅生長邊地,豈有退避之理,吾何面視蒼生哉!爾曹但駕馬同行,看吾破之。
」莊宗親禦鐵騎五千,至新城北,遇契丹前鋒萬騎,莊宗精甲自桑林突出,光明照日,諸部愕然緩退,莊宗分二廣以乘之,北騎散退。
時沙河微冰,其馬多陷,安巴堅退保望都。
是夜,莊宗次定州,翌日出戰,遇奚長托諾五千騎,莊宗親軍千騎與之鬥,為其所圍,外救不及,莊宗挺馬奮躍,出入數四,酣戰不解。
李嗣昭聞其急也,灑泣而往,攻破其陣,掖莊宗而歸。
時契丹值大雪,野無所掠,馬無刍草,凍死者相望于路。
安巴堅召盧文進,以手指天謂之曰:「天未令我到此。
」乃引衆北去。
莊宗率精兵騎蹑其後,每經安巴堅野宿之所,布稭在地,方而環之,雖去,無一莖亂者,莊宗謂左右曰:「蕃人法令如是,豈中國所及!」莊宗至幽州,發二百騎偵之,皆為契丹所獲,莊宗乃還。
天祐末,安巴堅乃自稱皇帝,署中國官号。
其俗舊随畜牧,素無邑屋,得燕人所教,乃為城郭宮室之制于漠北,距幽州三千裡,名其邑曰西樓邑,屋門皆東向,如車帳之法。
城南别作一城,以實漢人,名曰漢城,城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
其國人号安巴堅為天皇王。
同光中,安巴堅深著辟地之志,欲收兵大舉,慮渤海踵其後。
三年,舉其衆讨渤海之遼東,令托諾、盧文進據營、平等州,擾我燕薊。
明宗初纂嗣,遣供奉官姚坤告哀,至西樓邑,屬安巴堅在渤海,又徑至慎州,崎岖萬裡。
既至,谒見安巴堅,延入穹廬,安巴堅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