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僞列傳二

關燈


    晉天福七年夏四月,陟以疾卒,凡僭号二十六年,年五十四。

    僞谥為天皇大帝,廟号高祖,陵曰康陵。

    子玢嗣。

     玢,陟長子也。

    初封賓王,又封秦王。

    陟卒,遂襲位,僞号光天。

    玢性庸昧,僭位之後,大恣荒淫。

    尋為其弟晟等所弑,在位一年,僞谥為殇帝。

      晟,陟第二子也。

    僞封勤王,又封晉王。

    玢之立也,多行淫虐,人皆患之,晟因與其弟僞越王昌等同謀弑玢,自立為帝,改元為應乾,又改為乾和。

    晟率性荒暴,得志之後,專以威刑禦下,多誅滅舊臣及其昆仲,數年之間,宗族殆盡。

    又造生地獄,凡湯镬、鐵床之類,無不備焉。

    人有小過,鹹被其苦。

    及湖南馬氏昆弟尋戈,晟因其釁,遣兵攻桂林管内諸郡及郴、連、梧、賀等州,皆克之,自此全有南越之地。

    周顯德五年秋八月,晟以疾卒,僞谥曰文武光聖明孝皇帝,廟号中宗,陵曰昭陵。

    是歲,晟以六月望夜宴于甘泉宮,是夕月有食之,測在牛女之度,晟自覽占書,既而投之于地,曰:「自古豈有長存者乎!」因縱長夜之飲,至是而卒。

     鋹,晟長子也。

    僞封衛王。

    晟卒,乃襲僞位,時年十七,改元為大寶。

    钅長性庸懦,不能治其國,政事鹹委于閹官,複有宮人具冠帶、預職官、理外事者,由是綱紀大壞。

    先是,廣州法性寺有菩提樹一株,高一百四十尺,大十圍,傳雲蕭梁時西域僧真谛之所手植,蓋四百餘年矣,皇朝乾德五年夏,為大風所拔。

    是歲秋,鋹之寝室屢為雷震,識者知其必亡。

    皇朝開寶三年夏,王師始議南征。

    四年二月五日,王師壓廣州,鋹盡焚其府庫,将赴火而死,既而不能引決,尋為王師所擒,舉族遷于京師。

    皇上赦而不誅,仍賜爵為恩赦侯,其後事具皇家日曆。

    陟始自梁貞明三年僭号,右三世四主,至皇朝開寶四年,凡五十五年而亡。

     劉崇,太原人,漢高祖之從弟也。

    少無賴,好陸博意錢之戲,弱冠隸河東軍。

    唐長興中,遷虢州軍校。

    漢祖鎮并、汾,奏為河東步軍都指揮使。

    逾年,授麟州刺史,複為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兼三城巡檢使,遙領泗州防禦使。

    漢祖起義于河東,以崇為特進、檢校太尉、行太原尹。

    是歲五月,漢祖南行,以崇為北京留守,尋加同平章事。

    隐帝嗣位,加檢校太師、兼侍中。

    乾祐二年九月,加兼中書令。

    時漢隐帝以幼年在位,政在大臣,崇亦招募亡命,繕完兵甲,為自全之計,朝廷命令,多不禀行,征斂一方,略無虛日,人甚苦之。

    三年十一月,隐帝遇害,朝廷議立崇之子徐州節度使赟為主,會周太祖為軍衆所推,降封赟為湘陰公。

    崇乃遣牙将李?奉書求赟歸籓,會赟已死,唯以優辭答之。

      周廣順元年正月,崇僭号于河東,稱漢,改名旻,仍以乾祐為年号。

    署其子承鈞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太原尹,以判官鄭拱、趙華為宰相,副使李瑰、代州刺史張晖為腹心,尋遣承鈞率兵攻晉、隰二州,不克而退。

    九月,崇自領兵由陰地關寇晉州,乞師于契丹,契丹以五千騎助之,合兵以攻平陽,又分兵寇昭義。

    周太祖遣樞密使王峻等率大軍以援晉、绛,崇聞周師至,遂焚營而遁。

    是歲,晉、绛大雪,崇駐軍六十餘日,邊民走險自固,兵無所掠,士有饑色,比至太原,十亡三四。

    二年二月,崇遣兵三千餘衆寇府州,為折德扆所破,其所部岢岚軍為德扆所取。

    崇自僭稱之後,以重币求援于契丹,仍稱侄以事之,契丹僞冊為英武皇帝。

    及周世宗嗣位,崇複乞師于契丹,以圖入寇,契丹遣将楊衮合勢大舉,來迫潞州。

    顯德元年三月,周世宗親征,與崇戰于高平,大敗之。

    崇與親騎十數人逾山而遁,中夜迷懵,不知所适,劫村民使為鄉導,誤趨晉州路,行百餘裡方覺。

    崇怒,殺鄉導者,得他路而去,乃易名号,被毛褐、張桦笠而行。

    至沁州,與從者三五騎止于郊舍,寒餒尤甚,潛令告僞刺史李廷誨,廷誨饋盤餐、解衣裘而與之。

    每至屬邑,縣吏奉食,匕箸未舉,聞周師至,即蒼黃而去。

    崇年老力憊,伏于馬上,日夜奔竄,僅能支持。

    距太原一舍,其子承鈞夜以兵百人迎之而入。

    及周師臨城下,崇氣懾,自固閉壘不出。

    月餘,世宗乃旋軍。

     顯德二年十一月,崇以病死,其子承鈞襲僞位。

    鈞之事迹具皇家日曆。

      史臣曰:守光逆天反道,從古所無,迨至臨刑,尚求免死,非唯惡之極也,抑亦愚之甚也。

    劉晟據南極以稱雄,屬中原之多事,洎乎奕世,遇我昌朝,力憊而亡,不泯其嗣,亦其幸也。

    劉崇以亡國之餘,竊僞王之号,多見其不知量也。

    今元惡雖斃,遣孽尚存,勢蹙民殘,不亡何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