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僞列傳一

關燈
間,一境晏然。

    同光元年,審知卒,子延翰嗣,為弟延鈞所殺。

     延鈞,審知次子。

    後唐長興三年,上言吳越國王錢?薨,乞封為吳越王,不報。

    未幾,自稱帝,國号大閩,改元龍啟,然猶稱籓于朝廷。

    清泰元年,遇弑。

    子昶嗣。

      昶,嗣僞位,朝廷因授昶福建節度使。

    晉天福三年,遣使貢奉至阙,止稱閩王。

    其子繼恭稱節度使,晉祖乃下制封昶為閩王。

    改元通大,後遇弑,審知少子延羲嗣。

     延羲,嗣僞位,改元永隆,在位六年遇弑。

    兄延政,自稱帝于福州,晉開運三年,為李景所滅。

    《五代史補》:王潮之來福建也,值連帥陳岩卒,子婿範晖自稱留後,潮攻拔之,盡有其地,遂為福建觀察使。

    至其弟審知立,雖天下多事,猶能修其職貢,朝廷嘉之,封閩王。

    審知卒,子延鈞嗣,無識,辄改審知制度,僭稱大閩,改元龍啟,其後為子昶殺。

    昶多行不道,閩人殺之。

    立從父延羲,改元永隆,延羲不恤政事,國亂,為其将連重遇所殺,王氏之族遂滅。

    先是,梁朝有王霸者,即王氏之遠祖,為道士,居于福州之怡山時,愛二皁莢樹,因其下築壇,為朝禮之所,其後丹成沖虛而去,霸嘗雲:「吾之子孫,當有王于此方者。

    」乃自為谶,藏之于地。

    唐光啟中,爛柯道士徐景元,因于壇東北隅取土,獲其詩,曰:「樹枯不用伐,壇壞不須結。

    不滿一千年,自有系孫列。

    」又曰:「後來是三王,潮水蕩禍殃。

    岩逢二乍間,未免有銷亡。

    子孫依吾道,代代封閩疆。

    」議者以為:潮蕩禍殃,謂王潮除其禍患以開基業也;岩逢二乍間,謂陳岩逢王潮未幾而亡,土地為其所有也;代代封閩疆,謂潮與審知也,代代蓋兩世之稱,明封崇不過潮與審知兩世耳。

    初,王潮嘗假道于洪州,時鐘傳為洪州節度使,以王潮若得福建,境土相接,必為己患,陰欲誅之。

    有僧上藍者,通于術數,動皆先知,大為鐘所重。

    因入谒,察傳詞氣,驚曰:「令公何故起惡意,是欲殺王潮否?」傳不敢隐,盡以告之。

    上藍曰:「老僧觀王潮與福建有緣,必變,彼時作一好世界。

    令公宜加禮厚待,若必殺之,令公之福去矣。

    」于是傳加以援送。

    及審知之嗣位也,楊行密方盛,常有吞東南之志氣。

    審知居常憂之,因其先人嘗為上藍所知,乃使人赍金帛往遺之,号曰「送供」,且問國之休咎。

    使回,上藍以十字為報,其詞曰:「不怕羊入屋,隻怕錢入腹。

    」審知得之歎曰:「羊者楊也,腹者福也,得非福州之患,不在楊行密而在錢氏乎?今内外将吏無姓錢者,必為子孫後世之憂矣。

    」至延羲為連重遇所殺,諸将争立,江南乘其時命查文徽領兵伐之,經年不能下。

    會兩浙救兵至,文徽腹背受敵,遂大敗。

    自是福州果為錢氏所有,入腹之谶始應。

    蓋國之興衰,皆冥數決定矣。

    徐寅,登第歸閩中,途徑大梁,因獻太祖《遊大梁賦》。

    時梁祖與太原武皇為雠敵,武皇眇一目,而又出自沙陀部落,寅欲曲媚梁祖,故詞及之,雲:「一眼匈奴,望英威而膽落。

    」未幾,有人得其本示太原者,武皇見而大怒。

    及莊宗之滅梁也,四方諸侯以為唐室複興,奉琛為慶者相繼。

    王審知在閩中,亦 遣使至,遽召其使問曰:「徐寅在否?」使不敢隐,以無恙對,莊宗因慘然曰:「汝歸語王審知,父母之雠,不可同天,徐寅指斥先帝,今聞在彼中,何以容之?」使回,具以告,審知曰:「如此則主上欲殺徐寅耳,今殺則未敢奉诏,但不可以用矣。

    」即日戒阍者不得引接,徐寅坐是終身止于秘書正字。

    江為,建州人,工于詩。

    乾祐中,福州王氏國亂,有故人任福州官屬,恐禍及,一旦亡去,将奔江南,乃間道谒為。

    經數日,為且與草投江南表。

    其人未出境,遭邊吏所擒,仍于囊中得所撰表章,于是收為與奔者,俱械而送。

    為臨刑,詞色不撓,且曰:「嵇康之将死也,顧日影而彈琴,吾今琴則不暇彈,賦一篇可矣。

    」乃索筆為詩曰:「衙鼓侵人急,西傾日欲斜。

    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聞者莫不傷之。

    黃滔,在閩中為王審知推官。

    一旦饋之魚,時滔方與徐寅對談,遂請代為謝箋。

    寅援筆而成,其略曰:「銜諸斷索,才從羊續懸來;列在雕盤,便到馮歡食處。

    」時人大稱之。

      史臣曰:昔唐祚橫流,異方割據,行密以高材捷足啟之于前,李棨以履霜堅冰得之于後,以僞易僞,逾六十年。

    洎有周興薄伐之師,皇上示懷柔之德,而乃走梯杭而入貢,奉正朔以來庭,如是則長江之險,又何足以恃哉!審知僻據一隅,僅将數世,始則可方于吳芮,終則竊效于尉佗,與夫穴蜂井蛙,亦何相遠哉!五紀之亡,蓋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