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僞列傳二
關燈
小
中
大
劉守光,深州樂壽人也。
其父仁恭,初随父晟客于範陽,晟以軍吏補新興鎮将,事節度使李可舉。
仁恭幼多智機,數陳力于軍中。
李全忠之攻易、定也,别将于晏圍易州,累月不能拔,仁恭穴地道以陷之,軍中号曰「劉窟頭」,稍遷裨校。
仁恭志大氣豪,自言嘗夢大佛幡出于指端,或雲年四十九當領旄節。
此言頗洩,燕帥李匡威惡之,不欲令典軍,改為府掾,出為景城令。
屬瀛州軍亂,殺郡守,仁恭募白丁千人讨平之,匡威壯其才,複使為帳中爪牙,令将兵戍蔚州。
兵士以過期不代,思歸流怨,會李匡俦奪兄位,戍軍擁仁恭為帥,欲攻幽州,比至居庸關,為府兵所敗,仁恭挈族奔于太原。
武皇遇之甚厚,賜田宅以處之,出為壽陽鎮将,從征吐渾。
仁恭數進畫于蓋寓,言幽州可圖之狀,願得步騎萬人,即指期可取,武皇從之。
洎仁恭舉兵,屢不克捷。
唐乾甯元年十一月,武皇親征匡俦。
十二月,破燕軍于威塞,進拔妫州,收居庸。
二十六日,匡俦棄城而遁,武皇令李存審與仁恭入城撫勞,封府庫,即以仁恭為幽州節度使,留腹心燕留德等十餘人分典軍政,武皇乃還。
二年七月,武皇讨王行瑜,師于渭北,上章請授仁恭節钺。
九月,天子以仁恭為檢校司空、幽州廬龍軍節度使。
三年,羅宏信背盟,武皇遣李存信攻魏州,征兵于燕,仁恭托以契丹入寇,俟敵退聽命。
四年七月,武皇聞兗、郓俱陷,複征兵于仁恭,數月之間,使車結轍,仁恭辭旨不遜。
武皇以書讓之,仁恭覽書嫚罵,拘其使人,晉之戍兵在燕者皆拘之,複以厚利誘晉之骁将,由是亡命者衆矣。
八月,武皇讨仁恭。
九月五日,次安塞軍。
九日,渡木瓜澗,大為燕軍所敗,死傷大半。
既而仁恭告捷于梁祖,梁祖聞之喜,因表仁恭加平章事。
仁恭又遣使于武皇,自陳邊将擅興之罪,武皇以書報之。
仁恭既絕于晉,恆懼讨罰,募兵練衆,常無虛月。
光化元年三月,令其長子襲淪州,盧彥威委城而遁,遂兼有滄、景、德三郡,以守文為留後,請節钺于朝。
昭宗怒其擅興,不時與之。
會中使至範陽,仁恭私之曰:「旄節吾自有,但要長安本色耳,何以累章見阻?為吾言之。
」其悖戾如此。
仁恭兵鋒益盛,每戰多捷,以為天贊,遂有吞噬河朔之志。
二年正月,仁恭率幽、滄步騎十萬,号三十萬,将兼并魏博、鎮定。
師次貝州,一鼓而拔,無少長皆屠之,清水為之不流。
羅紹威求援于汴,汴将李思安、葛從周赴之,思安屯内黃。
仁恭兵圍魏州,聞汴軍在内黃,戒其子守文曰:「李思安怯懦,汝之智勇,比之十倍,當先殄此鼠輩,次擄紹威。
」守文與單可及率漁陽精甲五萬,夾清水而上。
思安設伏于内黃清水之左,袁象先設伏于清水之右。
思安逆戰于繁陽城,僞不勝,徐退,燕人追蹑,至于内黃,思安步兵成列,回擊之。
燕人将引退,左右伏兵發,燕軍大敗,臨陣斬單可及,守文單騎僅免,五萬之衆無生還者。
時葛從周率邢、洺之衆入魏州,與賀德倫、李晖出擊賊營。
是夜,仁恭燒營遁走,汴人長驅追擊,自魏至長河數百裡,僵屍蔽地,敗旗折戟,累累于路。
鎮人又邀擊于東境,燕軍複敗。
仁恭自是垂翅不振者累年。
汴人乘勝攻滄州,仁恭率師援之,營于乾甯軍。
汴将氏叔琮逆戰,燕軍逗撓,退保瓦橋,乃卑辭厚禮乞師于晉,武皇遣兵逼邢、洺以應之。
十月,汴人陷瀛、鄚二州,晉将周德威将兵出飛狐,仁恭複修好于晉。
天祐三年七月,梁祖自将兵攻滄州,營于長蘆。
仁恭師徒屢喪,乃酷法盡發部内男子十五已上、七十已下,各自備兵糧以從軍,闾裡為之一空。
部内男子無貴踐,并黥其面,文曰「定霸都」,士人黥其臂,文曰「一心事主」。
由是燕、薊人民例多黥涅,或伏竄而免。
仁恭閱衆,得二十萬,進至瓦橋,汴人深溝高壘以攻滄州,内外阻絕,仁恭不能合戰,城中大饑,人相篡啖,析骸而爨,丸土而食,轉死骨立者十之六七。
自七月至十月,仁恭遣使求援于晉,前後百餘輩,武皇乃征兵于燕,仁恭遣都将李溥夏侯景、監軍張居翰、書記馬郁等,以兵三萬來會。
十二月,合晉師以攻潞州,降丁會,乃解滄州之圍。
是時,天子播遷,中原多故,仁恭嘯傲薊門,志意盈滿,師道士王若讷,祈長生羽化之道。
幽州西有名山曰大安山,仁恭乃于其上盛飾館宇,僭拟宮掖,聚室女豔婦,窮極侈麗。
又招聚缁黃,合仙丹,講求法要。
又以瑾泥作錢,令部内行使,盡斂銅錢于大安山巅,鑿穴以藏之,藏畢即殺匠石以滅其口。
又禁江表茶商,自撷山中草葉為茶,
其父仁恭,初随父晟客于範陽,晟以軍吏補新興鎮将,事節度使李可舉。
仁恭幼多智機,數陳力于軍中。
李全忠之攻易、定也,别将于晏圍易州,累月不能拔,仁恭穴地道以陷之,軍中号曰「劉窟頭」,稍遷裨校。
仁恭志大氣豪,自言嘗夢大佛幡出于指端,或雲年四十九當領旄節。
此言頗洩,燕帥李匡威惡之,不欲令典軍,改為府掾,出為景城令。
屬瀛州軍亂,殺郡守,仁恭募白丁千人讨平之,匡威壯其才,複使為帳中爪牙,令将兵戍蔚州。
兵士以過期不代,思歸流怨,會李匡俦奪兄位,戍軍擁仁恭為帥,欲攻幽州,比至居庸關,為府兵所敗,仁恭挈族奔于太原。
武皇遇之甚厚,賜田宅以處之,出為壽陽鎮将,從征吐渾。
仁恭數進畫于蓋寓,言幽州可圖之狀,願得步騎萬人,即指期可取,武皇從之。
洎仁恭舉兵,屢不克捷。
唐乾甯元年十一月,武皇親征匡俦。
十二月,破燕軍于威塞,進拔妫州,收居庸。
二十六日,匡俦棄城而遁,武皇令李存審與仁恭入城撫勞,封府庫,即以仁恭為幽州節度使,留腹心燕留德等十餘人分典軍政,武皇乃還。
二年七月,武皇讨王行瑜,師于渭北,上章請授仁恭節钺。
九月,天子以仁恭為檢校司空、幽州廬龍軍節度使。
三年,羅宏信背盟,武皇遣李存信攻魏州,征兵于燕,仁恭托以契丹入寇,俟敵退聽命。
四年七月,武皇聞兗、郓俱陷,複征兵于仁恭,數月之間,使車結轍,仁恭辭旨不遜。
武皇以書讓之,仁恭覽書嫚罵,拘其使人,晉之戍兵在燕者皆拘之,複以厚利誘晉之骁将,由是亡命者衆矣。
八月,武皇讨仁恭。
九月五日,次安塞軍。
九日,渡木瓜澗,大為燕軍所敗,死傷大半。
既而仁恭告捷于梁祖,梁祖聞之喜,因表仁恭加平章事。
仁恭又遣使于武皇,自陳邊将擅興之罪,武皇以書報之。
仁恭既絕于晉,恆懼讨罰,募兵練衆,常無虛月。
光化元年三月,令其長子襲淪州,盧彥威委城而遁,遂兼有滄、景、德三郡,以守文為留後,請節钺于朝。
昭宗怒其擅興,不時與之。
會中使至範陽,仁恭私之曰:「旄節吾自有,但要長安本色耳,何以累章見阻?為吾言之。
」其悖戾如此。
仁恭兵鋒益盛,每戰多捷,以為天贊,遂有吞噬河朔之志。
二年正月,仁恭率幽、滄步騎十萬,号三十萬,将兼并魏博、鎮定。
師次貝州,一鼓而拔,無少長皆屠之,清水為之不流。
羅紹威求援于汴,汴将李思安、葛從周赴之,思安屯内黃。
仁恭兵圍魏州,聞汴軍在内黃,戒其子守文曰:「李思安怯懦,汝之智勇,比之十倍,當先殄此鼠輩,次擄紹威。
」守文與單可及率漁陽精甲五萬,夾清水而上。
思安設伏于内黃清水之左,袁象先設伏于清水之右。
思安逆戰于繁陽城,僞不勝,徐退,燕人追蹑,至于内黃,思安步兵成列,回擊之。
燕人将引退,左右伏兵發,燕軍大敗,臨陣斬單可及,守文單騎僅免,五萬之衆無生還者。
時葛從周率邢、洺之衆入魏州,與賀德倫、李晖出擊賊營。
是夜,仁恭燒營遁走,汴人長驅追擊,自魏至長河數百裡,僵屍蔽地,敗旗折戟,累累于路。
鎮人又邀擊于東境,燕軍複敗。
仁恭自是垂翅不振者累年。
汴人乘勝攻滄州,仁恭率師援之,營于乾甯軍。
汴将氏叔琮逆戰,燕軍逗撓,退保瓦橋,乃卑辭厚禮乞師于晉,武皇遣兵逼邢、洺以應之。
十月,汴人陷瀛、鄚二州,晉将周德威将兵出飛狐,仁恭複修好于晉。
天祐三年七月,梁祖自将兵攻滄州,營于長蘆。
仁恭師徒屢喪,乃酷法盡發部内男子十五已上、七十已下,各自備兵糧以從軍,闾裡為之一空。
部内男子無貴踐,并黥其面,文曰「定霸都」,士人黥其臂,文曰「一心事主」。
由是燕、薊人民例多黥涅,或伏竄而免。
仁恭閱衆,得二十萬,進至瓦橋,汴人深溝高壘以攻滄州,内外阻絕,仁恭不能合戰,城中大饑,人相篡啖,析骸而爨,丸土而食,轉死骨立者十之六七。
自七月至十月,仁恭遣使求援于晉,前後百餘輩,武皇乃征兵于燕,仁恭遣都将李溥夏侯景、監軍張居翰、書記馬郁等,以兵三萬來會。
十二月,合晉師以攻潞州,降丁會,乃解滄州之圍。
是時,天子播遷,中原多故,仁恭嘯傲薊門,志意盈滿,師道士王若讷,祈長生羽化之道。
幽州西有名山曰大安山,仁恭乃于其上盛飾館宇,僭拟宮掖,聚室女豔婦,窮極侈麗。
又招聚缁黃,合仙丹,講求法要。
又以瑾泥作錢,令部内行使,盡斂銅錢于大安山巅,鑿穴以藏之,藏畢即殺匠石以滅其口。
又禁江表茶商,自撷山中草葉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