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十九 列傳八
關燈
小
中
大
王樸,字文伯,東平人也。
父序,以樸貴,贈左谏議大夫。
樸幼警慧,好學善屬文。
漢乾祐中,擢進士第,解褐授校書郎,依樞密使楊邠,館于邠第。
是時漢室浸亂,大臣交惡,樸度其必危,因乞告東歸。
未幾,李業輩作亂,害邠等三族,凡遊其門下者,多被其禍,而樸獨免。
國初,世宗鎮澶淵,朝廷以樸為記室。
及世宗為開封尹,拜右拾遺,充開封府推官。
世宗嗣位,授比部郎中,賜紫。
二年夏,世宗命朝廷文學之士二十餘人,各撰策論一首,以試其才。
時樸獻《平邊策》,雲: 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并,觀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術。
當失之時,莫不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于内,遠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
天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其号,幽、并乘其間而據其地。
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
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号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财,徭役以時以阜其民。
俟其倉廪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
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财足、人和将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為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
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吳國,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裡。
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衆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
勿大舉但以輕兵撓之。
彼人怯,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必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獲其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
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而平之也。
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
得吳,則桂、廣皆為内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如不至,則四面并進,席卷而蜀平矣。
吳、蜀平,幽可望風而至。
惟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然其力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候其便則一削以平之。
方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群下知法,諸将用命。
一稔之後,可以平邊,此歲夏秋,便可于沿邊貯納。
臣書生也,不足以講大事,至于不達大體,不合機變,望陛下寬之。
世宗覽之,愈重其器識。
未幾,遷左谏議大夫,知開封府事。
初,世宗以英武自任,喜言天下事,常憤廣明之後,中土日蹙,值累朝多事,尚未克複,慨然有包舉天下之志。
而居常計事者多不喻其旨,唯樸神氣勁峻,性剛決有斷,凡所謀畫,動惬世宗之意,由是急于登用。
尋拜左散騎常侍,充端明殿學士,知府如故。
是時,初廣京城,樸奉命經度,凡通衢委巷,廣袤之間,靡不由其心匠。
及世宗南征,以樸為東京副留守,車駕還京,改戶部侍郎兼樞密副使。
未幾,遷樞密使、檢校太保。
頃之,丁内艱,尋起複授本官。
四年冬,世宗再幸淮甸,兼東京留守,京邑庶務,悉以便宜制之,比及入跸,都下肅如也。
《默記》引《閑談錄》雲:樸性剛烈,大臣籓鎮皆憚之。
世宗收淮南,俾樸留守。
時以街巷隘狹,例從展拆,樸怒鄉校弛慢,于通衢中鞭背數十,其人忿然歎雲:「宣補鄉虞候,豈得便從決。
」樸微聞之,命左右擒至,立斃于馬前。
世宗聞之,笑謂近臣曰:「此大愚人,去王樸面前誇宣補鄉虞候,宜其死矣。
」六年三月,世宗令樹鬥門于汴口,不逾時而歸朝。
是日,樸方過前司空李穀之第,交談之頃,疾作而仆于座,遽以肩舁歸第,一夕而卒,時年四十有五。
《默記》:王樸仕周世宗,制禮作樂,考定聲律,正星曆,修刑統,百廢俱起。
又取三關,取淮南,皆樸為謀。
然事世宗才四年耳,使假之壽考,安可量也。
世宗聞之駭愕,即時幸其第,及柩前,以所執玉钺卓地而恸者數四。
贈赙之類,率有加等,優诏贈侍中。
《宋史·王侁傳》:樸卒,世宗幸其第,召見諸孤,以侁為東頭供奉官。
樸性敏銳,然傷于太剛,每稠人廣座之中,正色高談,無敢觸其鋒者,故時人雖服其機變而無恭懿之譽。
其筆述之外,多所該綜,至如星緯聲律,莫不畢殚其妙,所撰《大周欽天曆》及《律準》,并行于世。
《默記》雲:周世宗于禁中作功臣閣,畫當時大臣如李蒨、鄭仁誨之屬。
太祖即位,一日過功臣閣,風開半門,正與樸象相對,太祖望見,卻立聳然,整禦袍襟帶,磬折鞠躬。
左右曰:「陛下貴為天子,彼前朝之臣,禮何過也?」太祖以手指
父序,以樸貴,贈左谏議大夫。
樸幼警慧,好學善屬文。
漢乾祐中,擢進士第,解褐授校書郎,依樞密使楊邠,館于邠第。
是時漢室浸亂,大臣交惡,樸度其必危,因乞告東歸。
未幾,李業輩作亂,害邠等三族,凡遊其門下者,多被其禍,而樸獨免。
國初,世宗鎮澶淵,朝廷以樸為記室。
及世宗為開封尹,拜右拾遺,充開封府推官。
世宗嗣位,授比部郎中,賜紫。
二年夏,世宗命朝廷文學之士二十餘人,各撰策論一首,以試其才。
時樸獻《平邊策》,雲: 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并,觀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術。
當失之時,莫不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于内,遠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
天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其号,幽、并乘其間而據其地。
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
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号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财,徭役以時以阜其民。
俟其倉廪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
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财足、人和将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為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
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吳國,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裡。
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衆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
勿大舉但以輕兵撓之。
彼人怯,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必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獲其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
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而平之也。
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
得吳,則桂、廣皆為内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如不至,則四面并進,席卷而蜀平矣。
吳、蜀平,幽可望風而至。
惟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然其力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候其便則一削以平之。
方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群下知法,諸将用命。
一稔之後,可以平邊,此歲夏秋,便可于沿邊貯納。
臣書生也,不足以講大事,至于不達大體,不合機變,望陛下寬之。
世宗覽之,愈重其器識。
未幾,遷左谏議大夫,知開封府事。
初,世宗以英武自任,喜言天下事,常憤廣明之後,中土日蹙,值累朝多事,尚未克複,慨然有包舉天下之志。
而居常計事者多不喻其旨,唯樸神氣勁峻,性剛決有斷,凡所謀畫,動惬世宗之意,由是急于登用。
尋拜左散騎常侍,充端明殿學士,知府如故。
是時,初廣京城,樸奉命經度,凡通衢委巷,廣袤之間,靡不由其心匠。
及世宗南征,以樸為東京副留守,車駕還京,改戶部侍郎兼樞密副使。
未幾,遷樞密使、檢校太保。
頃之,丁内艱,尋起複授本官。
四年冬,世宗再幸淮甸,兼東京留守,京邑庶務,悉以便宜制之,比及入跸,都下肅如也。
《默記》引《閑談錄》雲:樸性剛烈,大臣籓鎮皆憚之。
世宗收淮南,俾樸留守。
時以街巷隘狹,例從展拆,樸怒鄉校弛慢,于通衢中鞭背數十,其人忿然歎雲:「宣補鄉虞候,豈得便從決。
」樸微聞之,命左右擒至,立斃于馬前。
世宗聞之,笑謂近臣曰:「此大愚人,去王樸面前誇宣補鄉虞候,宜其死矣。
」六年三月,世宗令樹鬥門于汴口,不逾時而歸朝。
是日,樸方過前司空李穀之第,交談之頃,疾作而仆于座,遽以肩舁歸第,一夕而卒,時年四十有五。
《默記》:王樸仕周世宗,制禮作樂,考定聲律,正星曆,修刑統,百廢俱起。
又取三關,取淮南,皆樸為謀。
然事世宗才四年耳,使假之壽考,安可量也。
世宗聞之駭愕,即時幸其第,及柩前,以所執玉钺卓地而恸者數四。
贈赙之類,率有加等,優诏贈侍中。
《宋史·王侁傳》:樸卒,世宗幸其第,召見諸孤,以侁為東頭供奉官。
樸性敏銳,然傷于太剛,每稠人廣座之中,正色高談,無敢觸其鋒者,故時人雖服其機變而無恭懿之譽。
其筆述之外,多所該綜,至如星緯聲律,莫不畢殚其妙,所撰《大周欽天曆》及《律準》,并行于世。
《默記》雲:周世宗于禁中作功臣閣,畫當時大臣如李蒨、鄭仁誨之屬。
太祖即位,一日過功臣閣,風開半門,正與樸象相對,太祖望見,卻立聳然,整禦袍襟帶,磬折鞠躬。
左右曰:「陛下貴為天子,彼前朝之臣,禮何過也?」太祖以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