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十八 列傳七
關燈
小
中
大
盧文紀,字子持,京兆萬年人。
案:此下有阙文。
長興末,為太常卿。
文紀形貌魁偉,語音高朗,占對铿锵,健于飲啖。
奉使蜀川,路由岐下,時唐末帝為岐帥,以主禮待之,觀其儀形旨趣,遇之頗厚。
清泰初,中書阙輔相,末帝訪之于朝,左右曰:「臣見班行中所譽,當大拜者,姚顗、盧文紀、崔居儉耳。
」或品藻三人才行,其心愈惑。
末帝乃俱書當時清望達官數人姓名,投琉璃瓶中,月夜焚香,禱請于天,旭旦以箸挾之,首得文紀之名,次即姚顗。
末帝素已奇待,歡然命之,即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姚顗同升相位。
時朝廷兵革之後,宗社甫甯,外寇内侵,強臣在境。
文紀處經綸之地,無輔弼之謀,所論者愛憎朋黨之小瑕,所糾者铨選拟掄之微類。
時有蜀人史在德為太常丞,出入權要之門,評品朝士,多有譏彈,乃上章雲:「文武兩班,宜選能進用。
見在軍都将校、朝廷士大夫,并請閱試澄汰,能者進用,否者黜退,不限名位高下。
」疏下中書,文紀以為非己,怒甚,召谏議大夫盧損為覆狀,辭旨蕪漫,為衆所嗤。
三年夏,晉祖引契丹拒命,既而大軍挫衄,官寨受圍。
八月,親征,過徽陵,拜于阙下,休于仗舍。
文紀扈從,帝顧謂之曰:「朕聞主憂臣辱,予自鳳翔來,首命卿為宰相,聽人所論,将為便緻太平,今寇孽紛紛,令萬乘自行戰賊,于汝安乎?」文紀惶恐緻謝。
時末帝季年,天奪其魄,聲言救寨,其實倦行。
初次河陽,召文紀、張延朗謀議。
文紀曰:「敵騎倏往忽來,無利則去,大寨牢固,足以枝梧,況已有三處救兵,可以不戰而解。
使人督促,責以成功,輿駕且駐河橋,詳觀事勢,況地處舟車之要,正當天下之心,必若未能解圍,去亦非晚。
」會延朗與趙延壽款密,傍奏曰:「文紀之言是也。
」故令延壽北行,末帝坐俟其敗。
晉祖入洛,罷相為吏部尚書,再遷太子少傅。
少帝嗣位,改太子太傅。
漢祖登極,轉太子太師。
時朝官分司在洛,雖有留台禦史,紀綱亦多不整肅,遂敕文紀别令檢轄。
侍禦史趙砺及糾分司朝臣中有行香拜表疏怠者,楊邠怒,凡疾病不在朝谒者,皆與緻仕官。
時文紀别令檢轄之職,頗甚滋章,因疾請假,複為留台所奏,遂以本官緻仕。
《歐陽史》:周太祖入立,即拜司空于家。
廣順元年夏卒,年七十六。
贈司徒,辍視朝一日。
文紀平生積财巨萬,及卒,為其子龜齡所費,不數年間,以至蕩盡,由是多藏者以為誡焉。
馬裔孫,字慶先,棣州商河人。
案:此下有阙文。
唐末帝即位,用為翰林學士、戶部郎中、知制诰,賜金紫,未滿歲,改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皆帶禁職。
尋拜中書侍郎、平章事。
裔孫純儒,性多凝滞,遽登相位,未悉朝廷舊事。
初,馮道罷同州入朝,拜司空。
唐朝故事,三公為加官,無單拜者,是時朝議率爾命道,制出,或曰「三公正宰相,便合參大政」;又雲「合受冊」。
衆言藉藉。
盧文紀又欲祭祀時便令掃除,馮道聞之曰:「司空掃除,職也,吾無所憚。
」既而知非乃止。
劉昫為仆射,性剛,群情嫉之,乃共贊右常侍孔昭序論行香次第,言:「常侍侍從之臣,行立合在仆射之前。
」疏奏,下禦史台定例。
同光已來,李琪、盧質繼為仆射,質性輕脫,不能守師長之體,故昭序輕言。
裔孫以群情不悅劉昫、馮道,欲微抑之,乃責台司,須檢則例,而台吏言:「舊不見例,據南北班位,即常侍在前。
」俄屬國忌,将就列未定,裔孫即判台狀曰:「既有援據,足可遵行,各示本官。
」劉昫怒,揮袂而退。
自後日責台司定例,崔居儉謂南宮同列曰:「從昭序言語,是朝廷人總不解語也。
且仆射師長也,中丞大夫就班修敬,常侍班在南宮六卿之下,況仆射乎。
已前騎省年深,望南宮二侍郎如仰霄漢,癡人舉止,何取笑之深耶!」衆聞居儉言,紛議稍息。
文士哂裔孫堂判有「援據」二字,其中書百職,裔孫素未谙練,無能專決,但署名而已。
又少見賓
案:此下有阙文。
長興末,為太常卿。
文紀形貌魁偉,語音高朗,占對铿锵,健于飲啖。
奉使蜀川,路由岐下,時唐末帝為岐帥,以主禮待之,觀其儀形旨趣,遇之頗厚。
清泰初,中書阙輔相,末帝訪之于朝,左右曰:「臣見班行中所譽,當大拜者,姚顗、盧文紀、崔居儉耳。
」或品藻三人才行,其心愈惑。
末帝乃俱書當時清望達官數人姓名,投琉璃瓶中,月夜焚香,禱請于天,旭旦以箸挾之,首得文紀之名,次即姚顗。
末帝素已奇待,歡然命之,即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姚顗同升相位。
時朝廷兵革之後,宗社甫甯,外寇内侵,強臣在境。
文紀處經綸之地,無輔弼之謀,所論者愛憎朋黨之小瑕,所糾者铨選拟掄之微類。
時有蜀人史在德為太常丞,出入權要之門,評品朝士,多有譏彈,乃上章雲:「文武兩班,宜選能進用。
見在軍都将校、朝廷士大夫,并請閱試澄汰,能者進用,否者黜退,不限名位高下。
」疏下中書,文紀以為非己,怒甚,召谏議大夫盧損為覆狀,辭旨蕪漫,為衆所嗤。
三年夏,晉祖引契丹拒命,既而大軍挫衄,官寨受圍。
八月,親征,過徽陵,拜于阙下,休于仗舍。
文紀扈從,帝顧謂之曰:「朕聞主憂臣辱,予自鳳翔來,首命卿為宰相,聽人所論,将為便緻太平,今寇孽紛紛,令萬乘自行戰賊,于汝安乎?」文紀惶恐緻謝。
時末帝季年,天奪其魄,聲言救寨,其實倦行。
初次河陽,召文紀、張延朗謀議。
文紀曰:「敵騎倏往忽來,無利則去,大寨牢固,足以枝梧,況已有三處救兵,可以不戰而解。
使人督促,責以成功,輿駕且駐河橋,詳觀事勢,況地處舟車之要,正當天下之心,必若未能解圍,去亦非晚。
」會延朗與趙延壽款密,傍奏曰:「文紀之言是也。
」故令延壽北行,末帝坐俟其敗。
晉祖入洛,罷相為吏部尚書,再遷太子少傅。
少帝嗣位,改太子太傅。
漢祖登極,轉太子太師。
時朝官分司在洛,雖有留台禦史,紀綱亦多不整肅,遂敕文紀别令檢轄。
侍禦史趙砺及糾分司朝臣中有行香拜表疏怠者,楊邠怒,凡疾病不在朝谒者,皆與緻仕官。
時文紀别令檢轄之職,頗甚滋章,因疾請假,複為留台所奏,遂以本官緻仕。
《歐陽史》:周太祖入立,即拜司空于家。
廣順元年夏卒,年七十六。
贈司徒,辍視朝一日。
文紀平生積财巨萬,及卒,為其子龜齡所費,不數年間,以至蕩盡,由是多藏者以為誡焉。
馬裔孫,字慶先,棣州商河人。
案:此下有阙文。
唐末帝即位,用為翰林學士、戶部郎中、知制诰,賜金紫,未滿歲,改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皆帶禁職。
尋拜中書侍郎、平章事。
裔孫純儒,性多凝滞,遽登相位,未悉朝廷舊事。
初,馮道罷同州入朝,拜司空。
唐朝故事,三公為加官,無單拜者,是時朝議率爾命道,制出,或曰「三公正宰相,便合參大政」;又雲「合受冊」。
衆言藉藉。
盧文紀又欲祭祀時便令掃除,馮道聞之曰:「司空掃除,職也,吾無所憚。
」既而知非乃止。
劉昫為仆射,性剛,群情嫉之,乃共贊右常侍孔昭序論行香次第,言:「常侍侍從之臣,行立合在仆射之前。
」疏奏,下禦史台定例。
同光已來,李琪、盧質繼為仆射,質性輕脫,不能守師長之體,故昭序輕言。
裔孫以群情不悅劉昫、馮道,欲微抑之,乃責台司,須檢則例,而台吏言:「舊不見例,據南北班位,即常侍在前。
」俄屬國忌,将就列未定,裔孫即判台狀曰:「既有援據,足可遵行,各示本官。
」劉昫怒,揮袂而退。
自後日責台司定例,崔居儉謂南宮同列曰:「從昭序言語,是朝廷人總不解語也。
且仆射師長也,中丞大夫就班修敬,常侍班在南宮六卿之下,況仆射乎。
已前騎省年深,望南宮二侍郎如仰霄漢,癡人舉止,何取笑之深耶!」衆聞居儉言,紛議稍息。
文士哂裔孫堂判有「援據」二字,其中書百職,裔孫素未谙練,無能專決,但署名而已。
又少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