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十六 列傳五
關燈
小
中
大
又改陝州。
二年冬,授靜難軍節度使。
世宗即位,就加兼侍中,以年老上章請代,優诏許之。
顯德二年冬,赴阙,行次西京,以疾卒,時年六十四。
制贈中書令。
王饒,字受益,慶州華池人也。
父柔,以饒貴,累贈太尉。
饒沉毅有才幹,始事晉高祖。
天福初,授控鶴軍使,稍遷奉國軍校,累加檢校尚書左仆射。
六年,從杜重威平常山,以功加檢校司空,遷本軍都校,領郓州刺史。
時安從進叛于襄陽,晉祖命高行周率兵讨之,以饒為行營步軍都指揮使,賊平,授深州刺史。
逾年,複入為奉國都校,加檢校司徒,領欽州刺史。
未幾,改本軍右廂都指揮使,領阆州團練使。
晉末,契丹據中原,漢祖建義于晉陽,尋克複諸夏,惟常山郡為契丹所據,時饒在其郡,乃與李筠、白再榮之俦承間竊發,盡逐其黨。
漢祖嘉之,授鄜州觀察留後,加光祿大夫,賜爵開國侯,複移授鎮國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傅。
國初,就加同平章事,賜推誠奉義翊戴功臣。
顯德初,以郊丘禮畢,加檢校太尉,移鎮貝州。
世宗嗣位,加兼侍中,改彰德軍節度使。
滿歲受代,入奉朝請。
顯德四年冬,以疾卒于東京之私第,年五十九。
追封巢國公。
饒性寬厚,體貌詳雅,所莅籓鎮,民皆便之。
每接賓佐,必怡聲緩氣,恂恂如也,故士君子亦以此多之。
孫方谏,鄚州清苑縣人也。
本名方簡,廣順初,以犯廟諱,故改焉。
定州西北二百裡有狼山,山上有堡,邊人賴之以避剽掠之患,因中置佛舍。
有尼深意者,俗姓孫氏,主其事,以香火之教聚其徒,聲言屍不壞,因複以衣襟,瞻禮信奉,有同其生。
方谏即其宗人也,嗣行其教,率衆不食葷茹,其黨推之為寨主。
晉開運初,定帥表為邊界遊奕使。
《宋史·孫行友傳》:方谏懼主帥捕逐,乃表歸朝,因署為東北面招收指揮使,且賜院額曰勝福。
每契丹軍來,必率其徒襲擊之,铠丈畜産所得漸多,人益依以避難焉。
易定帥聞于朝,因以方谏為邊界遊奕使,行友副之。
自是捍禦侵轶。
多所殺獲,乘勝入祁溝關,平庸城,破飛狐寨,契丹頗畏之。
求請多端,因少不得志,潛通于契丹。
契丹之入中原也,以方谏為定州節度使,尋以其将耶律忠代之,改方谏雲州節度使。
方谏恚憤,與其黨歸狼山,不受契丹命。
漢初,契丹隳定州城壘,燒爇廬舍,盡驅居民而北,中山為之一空。
方谏自狼山率其部衆回保定州,上表請命,漢祖嘉之,即授以節钺,累官至使相。
太祖受命,加兼侍中。
未幾,改華州節度使。
朝廷以其弟行友為定州留後,《宋史》雲:行友上言,偵得契丹離合,願得勁兵三千,乘間平定幽州。
乃移方谏鎮華州,以行友為定州留後。
又以弟議為德州刺史,兄弟子侄職内廷者凡數人。
世宗嗣位,史彥超代之,車駕駐跸于并門,方谏自華觐于行在,從大駕南巡,以疾就醫于洛下。
尋授同州節度使,加兼中書令,未及赴任,以疾卒于洛陽,年六十二。
辍視朝兩日,诏贈太師。
其弟行友繼為定州節度。
皇朝乾德中,以其妖妄惑衆,诏毀狼山佛寺,遷其尼朽骨赴京,遣焚于北郊,以行友為諸衛大将軍,自是祅徒遂息焉。
《續通鑒長編》:建隆二年八月,義成節度使、同平章事孫行友,在鎮逾八年,而狼山妖尼深意黨益盛。
上初即位,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歸山,上不許,行友懼,乃繕治甲兵,将棄其帑,還據山寨以叛。
兵馬都監樂繼能密奏其事,上遣閣門副使武懷節馳騎會鎮、趙之兵,僞稱巡邊,直入定州,行友不之覺。
既而出诏示之,令舉族歸朝,行友倉皇聽命。
既至,命侍禦史李維嶽即訊得實。
己酉,制削奪行友官爵,禁锢私第,取尼深意屍,焚之都城西北隅。
行友弟易州刺史方進、侄保塞軍使全晖,皆詣阙待罪,诏釋之。
史臣曰:昔晉之季也,敵騎長驅,中原無主,漢祖雖思拯溺,未果圖南。
趙晖首變陝郊,同扶義舉,漢之興也,晖有力焉,命以作籓,斯無愧矣。
守恩乘時效順,雖有可觀,好利殘民,夫何足貴!允權、方谏,因版蕩之世,竊屏翰之權,比夫畫雲台之功臣,何相去之遠也!
二年冬,授靜難軍節度使。
世宗即位,就加兼侍中,以年老上章請代,優诏許之。
顯德二年冬,赴阙,行次西京,以疾卒,時年六十四。
制贈中書令。
王饒,字受益,慶州華池人也。
父柔,以饒貴,累贈太尉。
饒沉毅有才幹,始事晉高祖。
天福初,授控鶴軍使,稍遷奉國軍校,累加檢校尚書左仆射。
六年,從杜重威平常山,以功加檢校司空,遷本軍都校,領郓州刺史。
時安從進叛于襄陽,晉祖命高行周率兵讨之,以饒為行營步軍都指揮使,賊平,授深州刺史。
逾年,複入為奉國都校,加檢校司徒,領欽州刺史。
未幾,改本軍右廂都指揮使,領阆州團練使。
晉末,契丹據中原,漢祖建義于晉陽,尋克複諸夏,惟常山郡為契丹所據,時饒在其郡,乃與李筠、白再榮之俦承間竊發,盡逐其黨。
漢祖嘉之,授鄜州觀察留後,加光祿大夫,賜爵開國侯,複移授鎮國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傅。
國初,就加同平章事,賜推誠奉義翊戴功臣。
顯德初,以郊丘禮畢,加檢校太尉,移鎮貝州。
世宗嗣位,加兼侍中,改彰德軍節度使。
滿歲受代,入奉朝請。
顯德四年冬,以疾卒于東京之私第,年五十九。
追封巢國公。
饒性寬厚,體貌詳雅,所莅籓鎮,民皆便之。
每接賓佐,必怡聲緩氣,恂恂如也,故士君子亦以此多之。
孫方谏,鄚州清苑縣人也。
本名方簡,廣順初,以犯廟諱,故改焉。
定州西北二百裡有狼山,山上有堡,邊人賴之以避剽掠之患,因中置佛舍。
有尼深意者,俗姓孫氏,主其事,以香火之教聚其徒,聲言屍不壞,因複以衣襟,瞻禮信奉,有同其生。
方谏即其宗人也,嗣行其教,率衆不食葷茹,其黨推之為寨主。
晉開運初,定帥表為邊界遊奕使。
《宋史·孫行友傳》:方谏懼主帥捕逐,乃表歸朝,因署為東北面招收指揮使,且賜院額曰勝福。
每契丹軍來,必率其徒襲擊之,铠丈畜産所得漸多,人益依以避難焉。
易定帥聞于朝,因以方谏為邊界遊奕使,行友副之。
自是捍禦侵轶。
多所殺獲,乘勝入祁溝關,平庸城,破飛狐寨,契丹頗畏之。
求請多端,因少不得志,潛通于契丹。
契丹之入中原也,以方谏為定州節度使,尋以其将耶律忠代之,改方谏雲州節度使。
方谏恚憤,與其黨歸狼山,不受契丹命。
漢初,契丹隳定州城壘,燒爇廬舍,盡驅居民而北,中山為之一空。
方谏自狼山率其部衆回保定州,上表請命,漢祖嘉之,即授以節钺,累官至使相。
太祖受命,加兼侍中。
未幾,改華州節度使。
朝廷以其弟行友為定州留後,《宋史》雲:行友上言,偵得契丹離合,願得勁兵三千,乘間平定幽州。
乃移方谏鎮華州,以行友為定州留後。
又以弟議為德州刺史,兄弟子侄職内廷者凡數人。
世宗嗣位,史彥超代之,車駕駐跸于并門,方谏自華觐于行在,從大駕南巡,以疾就醫于洛下。
尋授同州節度使,加兼中書令,未及赴任,以疾卒于洛陽,年六十二。
辍視朝兩日,诏贈太師。
其弟行友繼為定州節度。
皇朝乾德中,以其妖妄惑衆,诏毀狼山佛寺,遷其尼朽骨赴京,遣焚于北郊,以行友為諸衛大将軍,自是祅徒遂息焉。
《續通鑒長編》:建隆二年八月,義成節度使、同平章事孫行友,在鎮逾八年,而狼山妖尼深意黨益盛。
上初即位,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歸山,上不許,行友懼,乃繕治甲兵,将棄其帑,還據山寨以叛。
兵馬都監樂繼能密奏其事,上遣閣門副使武懷節馳騎會鎮、趙之兵,僞稱巡邊,直入定州,行友不之覺。
既而出诏示之,令舉族歸朝,行友倉皇聽命。
既至,命侍禦史李維嶽即訊得實。
己酉,制削奪行友官爵,禁锢私第,取尼深意屍,焚之都城西北隅。
行友弟易州刺史方進、侄保塞軍使全晖,皆詣阙待罪,诏釋之。
史臣曰:昔晉之季也,敵騎長驅,中原無主,漢祖雖思拯溺,未果圖南。
趙晖首變陝郊,同扶義舉,漢之興也,晖有力焉,命以作籓,斯無愧矣。
守恩乘時效順,雖有可觀,好利殘民,夫何足貴!允權、方谏,因版蕩之世,竊屏翰之權,比夫畫雲台之功臣,何相去之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