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十六 列傳五
關燈
小
中
大
趙晖,字重光,澶州人也。
弱冠以骁果應募,始隸于莊宗帳前,與大梁兵經百餘戰,以功遷馬直軍使。
同光中,從魏王破蜀,命晖分統所部,南戍蠻陬。
明宗即位,征還,授禁軍指揮使。
晉有天下,參掌衛兵,從馬全節圍安陸,佐杜重威戰宗城,皆有功,改奉國指揮使。
開運末,以部兵屯于陝,屬契丹入汴,慨然有憤激之意。
及聞漢祖建義于并門,乃與部将王晏、侯章戮力葉謀,逐契丹所命官屬,據有陝州,即時馳騎聞于漢祖。
《通鑒》:契丹主賜趙晖诏,即以為保義留後。
晖斬契丹使者,焚其诏,遣支使河間趙矩奉表晉陽。
漢祖乃命晖為保義軍節度、陝虢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漢祖之幸東京,路出于陝,晖戎服朝于路左,手控六飛達于行宮,君臣之義如舊結焉,旋加檢校太尉。
乾祐初,移鎮鳳翔,加同平章事。
屬王景崇叛據岐山,及期不受代,朝廷即命晖為西南面行營都部署,統兵以讨之。
時李守貞叛于蒲,趙思绾據于雍,與景崇皆遞相為援,又引蜀軍出自大散關,勢不可遏。
晖領兵數千,數戰而勝,然後塹而圍之。
晖屢使人挑戰,賊終不出,乃潛使千餘人,于城南一舍之外,擐甲執兵,僞為蜀兵旗幟,循南山而下,詐令諸軍聲言川軍至矣。
須臾,西南塵起,城中以為信,乃令數千人潰圍而出,以為應援,晖設伏而待,一鼓而盡殪之。
自是景崇膽破,不複敢出。
明年春,拔之,加檢校太保、兼侍中。
國初,就加兼中書令。
三年春,拜章請觐,诏從之,入朝授歸德軍節度使。
顯德元年,受代歸阙,以疾告老,授太子太師緻仕,進封秦國公。
尋卒于其第,年六十七。
制贈尚書令。
王守恩,字保信,太原人。
父建立,潞州節度使,封韓王,《晉書》有傳。
守恩以門廕,幼為内職,遷懷、衛二州刺史,後曆諸衛将軍。
開運末,契丹陷中原,守恩時因假告歸于潞。
時潞州節度使張從恩懼契丹之盛,将朝于契丹。
以守恩婚家,甚倚信之,乃移牒守恩,請權為巡檢使。
從恩既去,守恩以潞城歸于漢祖,仍盡取從恩之家财。
《通鑒》雲:從恩以副使趙行遷知留後,牒守恩權巡檢使,與高防佐之。
高防與守恩謀,遣指揮使李萬超白晝率衆大噪,斬趙行遷,推守恩權知昭義留後。
守恩殺契丹使者,舉鎮來降。
《宋史·李萬超傳》雲:張從恩将棄城歸契丹,會前骁衛将軍王守恩服喪私第,從恩即委以後事遁去。
及契丹使至,專領郡務,守恩遂無所預,萬超奮然謂其部下曰:「我輩垂餌虎口,苟延旦夕之命,今欲殺使保其城,非止逃生,亦足建勳業,汝曹能乎?」衆皆躍然喜曰:「敢不唯命。
」遂率所部大噪入府署,殺其使,推守恩為帥,列狀以聞。
漢祖從其請,乃命史宏肇統兵,先渡河至潞,見萬超,語之曰:「收複此州,公之力也,吾欲殺守恩,以公為帥,可乎?」萬超對曰:「殺契丹使以推守恩,蓋為社稷計耳,今若賊害于人,自取其利,非宿心也。
」宏肇大奇之。
漢祖即以守恩為昭義軍節度使。
漢有天下,移鎮邠甯,加同平章事。
乾祐初,遷永興軍節度使。
時趙思绾已據長安,乃改授西京留守。
守恩性貪鄙,委任群小,以掊斂為務,雖病廢殘癃者,亦不免其稅率,人甚苦之。
洛都嘗有豪士,為二姓之會,守恩乃與伶人數輩夜造,自為賀客,因獲白金數笏而退。
太祖回自河中,駐軍于洛陽,诏以白文珂代之,守恩甚懼。
而洛人有曾為守恩非理割剝者,皆就其第征其舊物,守恩一一償之。
及赴阙,止奉朝請而已。
乾祐末,既殺史宏肇等,漢少帝召群臣上殿以谕之,時守恩越班而揚言曰:「陛下今日始睡覺矣。
」其出言鄙俚如此。
國初,授左衛上将軍。
顯德初,改右金吾衛上将軍,封許國公。
二年冬,舁疾歸洛而卒。
《五代史補》:周高祖為樞密,鳳翔、永興、河中三鎮反,高祖帶職出讨之,回戈路由洛陽。
時王守恩為留守,以使相自專,乘檐子迎高祖于郊外,高祖遙見大怒,且疾驅入于公館。
久之,始令人傳旨,托以方浴,守恩不知其怒,但安坐俟久。
時白文珂在高祖麾下,召而謂曰:「王守恩乘檐子俟吾,誠無禮也
弱冠以骁果應募,始隸于莊宗帳前,與大梁兵經百餘戰,以功遷馬直軍使。
同光中,從魏王破蜀,命晖分統所部,南戍蠻陬。
明宗即位,征還,授禁軍指揮使。
晉有天下,參掌衛兵,從馬全節圍安陸,佐杜重威戰宗城,皆有功,改奉國指揮使。
開運末,以部兵屯于陝,屬契丹入汴,慨然有憤激之意。
及聞漢祖建義于并門,乃與部将王晏、侯章戮力葉謀,逐契丹所命官屬,據有陝州,即時馳騎聞于漢祖。
《通鑒》:契丹主賜趙晖诏,即以為保義留後。
晖斬契丹使者,焚其诏,遣支使河間趙矩奉表晉陽。
漢祖乃命晖為保義軍節度、陝虢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漢祖之幸東京,路出于陝,晖戎服朝于路左,手控六飛達于行宮,君臣之義如舊結焉,旋加檢校太尉。
乾祐初,移鎮鳳翔,加同平章事。
屬王景崇叛據岐山,及期不受代,朝廷即命晖為西南面行營都部署,統兵以讨之。
時李守貞叛于蒲,趙思绾據于雍,與景崇皆遞相為援,又引蜀軍出自大散關,勢不可遏。
晖領兵數千,數戰而勝,然後塹而圍之。
晖屢使人挑戰,賊終不出,乃潛使千餘人,于城南一舍之外,擐甲執兵,僞為蜀兵旗幟,循南山而下,詐令諸軍聲言川軍至矣。
須臾,西南塵起,城中以為信,乃令數千人潰圍而出,以為應援,晖設伏而待,一鼓而盡殪之。
自是景崇膽破,不複敢出。
明年春,拔之,加檢校太保、兼侍中。
國初,就加兼中書令。
三年春,拜章請觐,诏從之,入朝授歸德軍節度使。
顯德元年,受代歸阙,以疾告老,授太子太師緻仕,進封秦國公。
尋卒于其第,年六十七。
制贈尚書令。
王守恩,字保信,太原人。
父建立,潞州節度使,封韓王,《晉書》有傳。
守恩以門廕,幼為内職,遷懷、衛二州刺史,後曆諸衛将軍。
開運末,契丹陷中原,守恩時因假告歸于潞。
時潞州節度使張從恩懼契丹之盛,将朝于契丹。
以守恩婚家,甚倚信之,乃移牒守恩,請權為巡檢使。
從恩既去,守恩以潞城歸于漢祖,仍盡取從恩之家财。
《通鑒》雲:從恩以副使趙行遷知留後,牒守恩權巡檢使,與高防佐之。
高防與守恩謀,遣指揮使李萬超白晝率衆大噪,斬趙行遷,推守恩權知昭義留後。
守恩殺契丹使者,舉鎮來降。
《宋史·李萬超傳》雲:張從恩将棄城歸契丹,會前骁衛将軍王守恩服喪私第,從恩即委以後事遁去。
及契丹使至,專領郡務,守恩遂無所預,萬超奮然謂其部下曰:「我輩垂餌虎口,苟延旦夕之命,今欲殺使保其城,非止逃生,亦足建勳業,汝曹能乎?」衆皆躍然喜曰:「敢不唯命。
」遂率所部大噪入府署,殺其使,推守恩為帥,列狀以聞。
漢祖從其請,乃命史宏肇統兵,先渡河至潞,見萬超,語之曰:「收複此州,公之力也,吾欲殺守恩,以公為帥,可乎?」萬超對曰:「殺契丹使以推守恩,蓋為社稷計耳,今若賊害于人,自取其利,非宿心也。
」宏肇大奇之。
漢祖即以守恩為昭義軍節度使。
漢有天下,移鎮邠甯,加同平章事。
乾祐初,遷永興軍節度使。
時趙思绾已據長安,乃改授西京留守。
守恩性貪鄙,委任群小,以掊斂為務,雖病廢殘癃者,亦不免其稅率,人甚苦之。
洛都嘗有豪士,為二姓之會,守恩乃與伶人數輩夜造,自為賀客,因獲白金數笏而退。
太祖回自河中,駐軍于洛陽,诏以白文珂代之,守恩甚懼。
而洛人有曾為守恩非理割剝者,皆就其第征其舊物,守恩一一償之。
及赴阙,止奉朝請而已。
乾祐末,既殺史宏肇等,漢少帝召群臣上殿以谕之,時守恩越班而揚言曰:「陛下今日始睡覺矣。
」其出言鄙俚如此。
國初,授左衛上将軍。
顯德初,改右金吾衛上将軍,封許國公。
二年冬,舁疾歸洛而卒。
《五代史補》:周高祖為樞密,鳳翔、永興、河中三鎮反,高祖帶職出讨之,回戈路由洛陽。
時王守恩為留守,以使相自專,乘檐子迎高祖于郊外,高祖遙見大怒,且疾驅入于公館。
久之,始令人傳旨,托以方浴,守恩不知其怒,但安坐俟久。
時白文珂在高祖麾下,召而謂曰:「王守恩乘檐子俟吾,誠無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