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十五 列傳四
關燈
小
中
大
王殷,瀛州人。
曾祖昌裔,本州别駕。
祖光,滄州教練使,因家焉。
唐末,幽、滄大亂,殷父鹹珪避地南遷,因投于魏軍。
殷自言生于魏州之開元寺,既長從軍,漸為偏将。
唐同光末,為華州馬步軍副指揮使,因家于華下。
天成中,移授靈武都指揮使,久之代還。
清泰中,張令昭據鄴叛,殷從範延光讨之,首冒矢石,率先登城,以功授祁州刺史,尋改原州。
殷性謙謹好禮,事母以孝聞,每與人結交,過從皆先禀于母,母命不從,殷必不往,雖在軍旅,交遊不雜。
及為刺史,政事小有不佳,母察之,立殷于庭,诘責而杖之。
《歐陽史》:殷為刺史,政事有小失,母責之,殷即取杖授婢仆,自笞于母前。
晉天福中,丁内艱,尋有诏起複,授憲州刺史,殷上章辭曰:「臣為末将,出處無損益于國家。
臣本燕人,值鄉國離亂,少罹偏罰,因母鞠養訓導,方得成人,不忍遽釋苴麻,遠離廬墓,伏願許臣終母喪紀。
」晉高祖嘉而許之。
晉少帝嗣位,會殷服阕,召典禁軍,累遷奉國右廂都指揮使。
漢祖受命,從讨杜重威于鄴下,殷與劉詞皆率先力戰,矢中于首,久之,出折镞于口中,以是漢祖嘉之。
乾祐末,遷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夔州節度使,會契丹寇邊,遣殷領兵屯澶州。
及李業等作亂,漢隐帝密诏澶帥李洪義遣圖殷,洪義懼不克,反以變告殷,殷與洪義同遣人至鄴,請太祖赴内難。
殷從平京師,授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太祖即位,授天雄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典軍如故。
殷赴鎮,以侍衛司局從,凡河北征鎮有戍兵處,鹹禀殷節制。
又于民間多方聚斂,太祖聞而惡之,因使宣谕曰:「朕離鄴時,帑廪所儲不少,卿與國家同體,随要取給,何患無财。
」二年夏,太祖征兗還,殷迎谒于路,宴賜而去。
及王峻得罪,太祖遣其子飛龍使承誨往鄴,令口谕峻之過惡,以慰其心。
三年秋,以永壽節上表請觐,太祖雖允其請,且慮殷之不誠,尋遣使止之。
何福進在鎮州,素惡殷之太橫,福進入朝,摭其陰事以奏之,太祖遂疑之。
是年冬,以郊禋有日,殷自鎮入觐,太祖令依舊内外巡警。
殷出入部從不下數百人,又以儀形魁偉,觀者無不聳然。
一日,遽入奏曰:「郊禮在近,兵民大集,臣城外防警,請量給甲仗,以備非常。
」太祖難之。
時中外以太祖嬰疾,步履稍難,多不視朝,俯逼郊禋,殷有震主之勢,頗憂之。
太祖乃力疾坐于滋德殿,殷入起居,即命執之,尋降制流竄,及出都城,遽殺之,衆情乃安。
是歲春末,鄴城寺鐘懸絕而落,又火光出幡竿之上。
殷之入觐也,都人餞于離亭,上馬失镫,翻堕于地,人訝其不祥,果及于禍。
太祖尋令澶帥鄭仁誨赴鄴,殷次子為衙内指揮使,不出候谒,仁誨誅之,遷其家屬于登州。
何福進,字善長,太原人。
父神劍,累贈左骁衛大将軍。
福進少從軍,以骁勇聞。
唐同光末,郭從謙以兵圍莊宗于大内,福進時為宿衛軍校,獨出死力拒戰于内,後明宗知而嘉之,擢為捧聖軍校,出為磁州刺史,充北面行營先鋒都校。
清泰中,自彰聖都虞候率本軍從範延光平鄴,以功曆鄭、隴二州防禦使。
開運中,由颍州團練使入拜左骁衛大将軍。
屬契丹陷中原,令中朝文武臣僚凡數十人随帳北歸,時福進預其行。
行次鎮州,聞北主已斃,其黨尚據鎮陽,遂與李筠、白再榮之俦合謀力戰,盡逐契丹,據有鎮陽。
時漢祖已建号于河東,诏以福進為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尋拜曹州防禦使、檢校太保。
太祖出鎮于鄴,将謀北伐,奏以福進自随。
及太祖入平内難,以輔佐功拜忠武軍節度使,不數月,移領鎮州。
數年之間,北鄙無事。
及聞太祖将有事于南郊,拜章入觐,改天平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未及之任,卒于東京之私第,年六十有六,時顯德元年正月也。
累贈中書令。
子繼筠,仕皇朝,領建武軍節度使卒。
劉詞,字好謙,元城人。
梁貞明中,事故鄴帥楊師厚,以勇悍聞。
唐莊宗入魏,亦列于麾下,兩河之戰,無不預焉。
同光初,為效節軍使,轉劍直指揮使,尋以忤于權臣,出為汝州小校,凡留滞十餘年。
清泰初,诏諸道選骁果以實禁衛,由是得入典禁軍。
晉初,從侯益收汜水關,佐楊光遠平鄴都,累遷奉國第一軍都虞候。
後從馬全節伐安陸,敗淮賊萬餘衆,晉祖嘉之,授奉國都校,累加檢校司空。
又從杜重威敗安重榮于宗城。
及圍鎮陽,詞自登雲梯,身先士伍,以功加檢校司徒、沁州刺史。
時王師方讨襄陽,尋命詞兼行營都虞候,襄陽平,遷本州團練使。
在郡歲餘,臨事之暇,必被甲枕戈而卧,人或問之,詞曰:「我以勇敢而登貴仕,不可一日而忘本也。
若信其溫飽,則筋力有怠,将來何以報國也!」及漢有天下,複為奉國右廂都校,遙領阆州防禦使。
從太祖平鄴,加檢校太保。
乾祐初,李守貞叛于河中,太祖征之,朝廷以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遙領甯江軍節度使,充行營馬步都虞候,命分屯于河西。
二年正月,守貞遣敢死之士數千,夜入其營。
皆怖懼不知所為,惟詞神氣自若,令于軍中曰:「此小盜耳,不足驚也。
」遂免胄橫戈,叱短兵以擊之,賊
曾祖昌裔,本州别駕。
祖光,滄州教練使,因家焉。
唐末,幽、滄大亂,殷父鹹珪避地南遷,因投于魏軍。
殷自言生于魏州之開元寺,既長從軍,漸為偏将。
唐同光末,為華州馬步軍副指揮使,因家于華下。
天成中,移授靈武都指揮使,久之代還。
清泰中,張令昭據鄴叛,殷從範延光讨之,首冒矢石,率先登城,以功授祁州刺史,尋改原州。
殷性謙謹好禮,事母以孝聞,每與人結交,過從皆先禀于母,母命不從,殷必不往,雖在軍旅,交遊不雜。
及為刺史,政事小有不佳,母察之,立殷于庭,诘責而杖之。
《歐陽史》:殷為刺史,政事有小失,母責之,殷即取杖授婢仆,自笞于母前。
晉天福中,丁内艱,尋有诏起複,授憲州刺史,殷上章辭曰:「臣為末将,出處無損益于國家。
臣本燕人,值鄉國離亂,少罹偏罰,因母鞠養訓導,方得成人,不忍遽釋苴麻,遠離廬墓,伏願許臣終母喪紀。
」晉高祖嘉而許之。
晉少帝嗣位,會殷服阕,召典禁軍,累遷奉國右廂都指揮使。
漢祖受命,從讨杜重威于鄴下,殷與劉詞皆率先力戰,矢中于首,久之,出折镞于口中,以是漢祖嘉之。
乾祐末,遷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夔州節度使,會契丹寇邊,遣殷領兵屯澶州。
及李業等作亂,漢隐帝密诏澶帥李洪義遣圖殷,洪義懼不克,反以變告殷,殷與洪義同遣人至鄴,請太祖赴内難。
殷從平京師,授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太祖即位,授天雄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典軍如故。
殷赴鎮,以侍衛司局從,凡河北征鎮有戍兵處,鹹禀殷節制。
又于民間多方聚斂,太祖聞而惡之,因使宣谕曰:「朕離鄴時,帑廪所儲不少,卿與國家同體,随要取給,何患無财。
」二年夏,太祖征兗還,殷迎谒于路,宴賜而去。
及王峻得罪,太祖遣其子飛龍使承誨往鄴,令口谕峻之過惡,以慰其心。
三年秋,以永壽節上表請觐,太祖雖允其請,且慮殷之不誠,尋遣使止之。
何福進在鎮州,素惡殷之太橫,福進入朝,摭其陰事以奏之,太祖遂疑之。
是年冬,以郊禋有日,殷自鎮入觐,太祖令依舊内外巡警。
殷出入部從不下數百人,又以儀形魁偉,觀者無不聳然。
一日,遽入奏曰:「郊禮在近,兵民大集,臣城外防警,請量給甲仗,以備非常。
」太祖難之。
時中外以太祖嬰疾,步履稍難,多不視朝,俯逼郊禋,殷有震主之勢,頗憂之。
太祖乃力疾坐于滋德殿,殷入起居,即命執之,尋降制流竄,及出都城,遽殺之,衆情乃安。
是歲春末,鄴城寺鐘懸絕而落,又火光出幡竿之上。
殷之入觐也,都人餞于離亭,上馬失镫,翻堕于地,人訝其不祥,果及于禍。
太祖尋令澶帥鄭仁誨赴鄴,殷次子為衙内指揮使,不出候谒,仁誨誅之,遷其家屬于登州。
何福進,字善長,太原人。
父神劍,累贈左骁衛大将軍。
福進少從軍,以骁勇聞。
唐同光末,郭從謙以兵圍莊宗于大内,福進時為宿衛軍校,獨出死力拒戰于内,後明宗知而嘉之,擢為捧聖軍校,出為磁州刺史,充北面行營先鋒都校。
清泰中,自彰聖都虞候率本軍從範延光平鄴,以功曆鄭、隴二州防禦使。
開運中,由颍州團練使入拜左骁衛大将軍。
屬契丹陷中原,令中朝文武臣僚凡數十人随帳北歸,時福進預其行。
行次鎮州,聞北主已斃,其黨尚據鎮陽,遂與李筠、白再榮之俦合謀力戰,盡逐契丹,據有鎮陽。
時漢祖已建号于河東,诏以福進為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尋拜曹州防禦使、檢校太保。
太祖出鎮于鄴,将謀北伐,奏以福進自随。
及太祖入平内難,以輔佐功拜忠武軍節度使,不數月,移領鎮州。
數年之間,北鄙無事。
及聞太祖将有事于南郊,拜章入觐,改天平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未及之任,卒于東京之私第,年六十有六,時顯德元年正月也。
累贈中書令。
子繼筠,仕皇朝,領建武軍節度使卒。
劉詞,字好謙,元城人。
梁貞明中,事故鄴帥楊師厚,以勇悍聞。
唐莊宗入魏,亦列于麾下,兩河之戰,無不預焉。
同光初,為效節軍使,轉劍直指揮使,尋以忤于權臣,出為汝州小校,凡留滞十餘年。
清泰初,诏諸道選骁果以實禁衛,由是得入典禁軍。
晉初,從侯益收汜水關,佐楊光遠平鄴都,累遷奉國第一軍都虞候。
後從馬全節伐安陸,敗淮賊萬餘衆,晉祖嘉之,授奉國都校,累加檢校司空。
又從杜重威敗安重榮于宗城。
及圍鎮陽,詞自登雲梯,身先士伍,以功加檢校司徒、沁州刺史。
時王師方讨襄陽,尋命詞兼行營都虞候,襄陽平,遷本州團練使。
在郡歲餘,臨事之暇,必被甲枕戈而卧,人或問之,詞曰:「我以勇敢而登貴仕,不可一日而忘本也。
若信其溫飽,則筋力有怠,将來何以報國也!」及漢有天下,複為奉國右廂都校,遙領阆州防禦使。
從太祖平鄴,加檢校太保。
乾祐初,李守貞叛于河中,太祖征之,朝廷以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遙領甯江軍節度使,充行營馬步都虞候,命分屯于河西。
二年正月,守貞遣敢死之士數千,夜入其營。
皆怖懼不知所為,惟詞神氣自若,令于軍中曰:「此小盜耳,不足驚也。
」遂免胄橫戈,叱短兵以擊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