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九 世宗紀五
關燈
小
中
大
顯德五年春正月癸未朔,帝在楚州城下,從臣詣行宮稱賀。
《隆平集·馬仁瑀傳》:世宗征淮南,登楚州水寨飛樓,距城百步,城卒诟罵,左右射莫能及。
召仁瑀至,應弦而斃。
乙酉,降同州為郡。
右骁衛将軍王環卒。
丙戌,右龍武将軍王漢璋奏,攻海州。
戊子,诏:「諸道幕職州縣官,并以三周年為考限,閏月不在其内,州府不得差攝官替正官」雲。
己醜,诏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權知揚州軍府事。
庚寅,發楚州管内丁壯,開鹳河以通運路。
乙巳,帝親攻楚州。
時今上在楚州城北,晝夜不解甲胄,親冒矢石,麾兵以登城。
丙午,拔之,斬僞守将張彥卿等,六軍大掠,城内軍民死者萬餘人,廬舍焚之殆盡。
陸遊《南唐書·張彥卿傳》雲:保大末,周世宗南侵,彥卿為楚州防禦使。
周師銳甚,旬日間,海、泰州、靜海軍皆破,元宗亦命焚東都宮寺民廬,徙其民渡江。
世宗親禦旗鼓攻楚州,自城以外皆已下,發州民浚老鹳河,遣齊雲戰艦數百,自淮入江,勢如震霆烈焰。
彥卿獨不為動。
及梯沖臨城,鑿城為窟室,實薪而焚之,城皆摧圯,遂陷。
彥卿猶結陣城内,誓死奮擊,謂之巷鬥。
日暮,轉至州廨,長短兵皆盡,彥卿猶取繩床搏戰,及兵馬都監鄭昭業等千餘人皆死之,無一人生降者。
周兵死傷亦甚衆,世宗怒,盡屠城中居民,焚其室廬,然得彥卿子光祐不殺也。
又,趙鼎臣《竹隐畸士集》雲:當城中之危也,彥卿方與諸将立城上,因泣谏以周、唐強弱,勢不足以相支,又城危甚,而外無一人援,恐旦夕徒死無益,勸彥卿趣降。
彥卿颔之,因顧諸将指曰:「視彼!」諸将方回顧,彥卿則抽劍斷其子首,擲諸地,慷慨泣謂諸将曰:「此彥卿子,勸彥卿降周,彥卿受李家厚恩,誼不降,此城吾死所也。
諸軍欲降任降,第勿勸我,勸我者同此子矣。
」于是諸将愕眙亦泣,莫敢言降。
二月甲寅,僞命天長軍使易赟以城歸順。
戊午,車駕發楚州南巡。
丁卯,駐跸于廣陵,诏發揚州部内丁夫萬餘人城揚州。
帝以揚州焚蕩之後,居民南渡,遂于故城内就東南别築新壘。
戊辰,遣使祭故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故升府節度使徐溫等墓。
癸酉,幸揚子渡觀大江。
乙亥,黃州刺史司超奏,破淮賊三千人,擒僞舒州刺史施仁望。
丙子,隰州奏,河東賊軍逃遁。
時劉鈞聞帝南征,發兵圍隰州,巡檢使李謙溥以州兵拒之而退。
《東都事略·楊廷璋傳》:隰州阙守,乃請監軍李謙溥攝州事。
謙溥至隰,并人來圍其城,或請速救之,廷璋曰:「賊遽至,未必攻城。
」乃募死士百餘人,潛谕謙溥相應,夜銜枚擊之,并人大潰,逐北數十裡。
又,《李謙溥傳》雲:隰州阙守,謙溥攝州事,至則浚城隍,嚴兵備。
未旬日而并人至,方盛暑,謙溥服絺绤,揮羽扇,引二小吏登城徐步,并人望之,勒兵不敢動。
三月壬午朔,幸泰州。
丁亥,複幸廣陵。
辛卯,幸迎銮江口。
遣右武衛大将軍李繼勳率舟師至江島以觀寇。
癸巳,帝臨江望見賊船數十艘,命今上帥戰棹以追之,賊軍退去,今上直抵南岸,焚其營栅而回。
甲午,以右武衛大将軍李繼勳為左領軍上将軍。
乙未,殿前都虞候慕容延钊奏,大破賊軍于東氵布州。
丙申,江南李景遣其臣兵部侍郎陳覺奉表陳情,兼貢羅縠?絹三千匹,乳茶三千斤,及香藥犀象等。
覺至行在,睹樓船戰棹已泊于江岸,以為自天而降,愕然大駭。
丁酉,荊南高保融奏,本道舟師已至鄂州。
戊戌,兩浙錢俶奏,差發戰棹四百艘,水軍萬七千人,已泊江岸,請師期。
己亥,今上率水軍破賊船百餘隻于瓜步。
是日,李景遣其臣劉承遇奉表以廬、舒、蕲、黃等四州來獻,且請以江為界,帝報曰:「皇帝恭問江南國主。
使人至,省奏請分割舒、廬、蕲、黃等州,畫江為界者。
頃逢多事,莫通玉帛之歡,适自近年,遂構幹戈之役,兩地之交兵未息,蒸民之受弊斯多。
一昨再辱使人,重尋前意,将敦久要,須盡縷陳。
今者承遇爰來,封函複至,請割州郡,仍定封疆,猥形信誓之辭,備認始終之意,既能如是,又複何求。
邊陲頓靜于煙塵,師旅便還于京阙,永言欣慰,深切誠懷。
其常、潤一路及沿江兵棹,今已指揮抽退;兼兩浙、荊南、湖南水陸兵士,各令罷兵;其廬、黃、蕲三路将士,亦遣抽拔近内,候彼中起揭逐處将員及軍都家口丁畢,隻請差人勾喚在彼将校,交割州城」雲。
淮南平,凡得州十四、縣六十、戶二十二萬六千五百七十四。
先是,李景以江南危蹙,謀欲傳位于世子,使附庸于我,故遣陳覺上表陳叙。
至是帝以既許其通好,乃降書以答之,曰:「别睹來章,備形缛旨,叙此日傳讓之意,述向來高尚之懷。
仍以數歲已還。
交兵不息,備論追悔之事,無非克責之辭,雖古人有引咎責躬,因災緻懼,亦無以過此也。
況君血氣方剛,春秋甚富,為一方之英主,得百姓之歡心。
即今南北才通,疆埸甫定,是玉帛交馳之始,乃幹戈載
《隆平集·馬仁瑀傳》:世宗征淮南,登楚州水寨飛樓,距城百步,城卒诟罵,左右射莫能及。
召仁瑀至,應弦而斃。
乙酉,降同州為郡。
右骁衛将軍王環卒。
丙戌,右龍武将軍王漢璋奏,攻海州。
戊子,诏:「諸道幕職州縣官,并以三周年為考限,閏月不在其内,州府不得差攝官替正官」雲。
己醜,诏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權知揚州軍府事。
庚寅,發楚州管内丁壯,開鹳河以通運路。
乙巳,帝親攻楚州。
時今上在楚州城北,晝夜不解甲胄,親冒矢石,麾兵以登城。
丙午,拔之,斬僞守将張彥卿等,六軍大掠,城内軍民死者萬餘人,廬舍焚之殆盡。
陸遊《南唐書·張彥卿傳》雲:保大末,周世宗南侵,彥卿為楚州防禦使。
周師銳甚,旬日間,海、泰州、靜海軍皆破,元宗亦命焚東都宮寺民廬,徙其民渡江。
世宗親禦旗鼓攻楚州,自城以外皆已下,發州民浚老鹳河,遣齊雲戰艦數百,自淮入江,勢如震霆烈焰。
彥卿獨不為動。
及梯沖臨城,鑿城為窟室,實薪而焚之,城皆摧圯,遂陷。
彥卿猶結陣城内,誓死奮擊,謂之巷鬥。
日暮,轉至州廨,長短兵皆盡,彥卿猶取繩床搏戰,及兵馬都監鄭昭業等千餘人皆死之,無一人生降者。
周兵死傷亦甚衆,世宗怒,盡屠城中居民,焚其室廬,然得彥卿子光祐不殺也。
又,趙鼎臣《竹隐畸士集》雲:當城中之危也,彥卿方與諸将立城上,因泣谏以周、唐強弱,勢不足以相支,又城危甚,而外無一人援,恐旦夕徒死無益,勸彥卿趣降。
彥卿颔之,因顧諸将指曰:「視彼!」諸将方回顧,彥卿則抽劍斷其子首,擲諸地,慷慨泣謂諸将曰:「此彥卿子,勸彥卿降周,彥卿受李家厚恩,誼不降,此城吾死所也。
諸軍欲降任降,第勿勸我,勸我者同此子矣。
」于是諸将愕眙亦泣,莫敢言降。
二月甲寅,僞命天長軍使易赟以城歸順。
戊午,車駕發楚州南巡。
丁卯,駐跸于廣陵,诏發揚州部内丁夫萬餘人城揚州。
帝以揚州焚蕩之後,居民南渡,遂于故城内就東南别築新壘。
戊辰,遣使祭故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故升府節度使徐溫等墓。
癸酉,幸揚子渡觀大江。
乙亥,黃州刺史司超奏,破淮賊三千人,擒僞舒州刺史施仁望。
丙子,隰州奏,河東賊軍逃遁。
時劉鈞聞帝南征,發兵圍隰州,巡檢使李謙溥以州兵拒之而退。
《東都事略·楊廷璋傳》:隰州阙守,乃請監軍李謙溥攝州事。
謙溥至隰,并人來圍其城,或請速救之,廷璋曰:「賊遽至,未必攻城。
」乃募死士百餘人,潛谕謙溥相應,夜銜枚擊之,并人大潰,逐北數十裡。
又,《李謙溥傳》雲:隰州阙守,謙溥攝州事,至則浚城隍,嚴兵備。
未旬日而并人至,方盛暑,謙溥服絺绤,揮羽扇,引二小吏登城徐步,并人望之,勒兵不敢動。
三月壬午朔,幸泰州。
丁亥,複幸廣陵。
辛卯,幸迎銮江口。
遣右武衛大将軍李繼勳率舟師至江島以觀寇。
癸巳,帝臨江望見賊船數十艘,命今上帥戰棹以追之,賊軍退去,今上直抵南岸,焚其營栅而回。
甲午,以右武衛大将軍李繼勳為左領軍上将軍。
乙未,殿前都虞候慕容延钊奏,大破賊軍于東氵布州。
丙申,江南李景遣其臣兵部侍郎陳覺奉表陳情,兼貢羅縠?絹三千匹,乳茶三千斤,及香藥犀象等。
覺至行在,睹樓船戰棹已泊于江岸,以為自天而降,愕然大駭。
丁酉,荊南高保融奏,本道舟師已至鄂州。
戊戌,兩浙錢俶奏,差發戰棹四百艘,水軍萬七千人,已泊江岸,請師期。
己亥,今上率水軍破賊船百餘隻于瓜步。
是日,李景遣其臣劉承遇奉表以廬、舒、蕲、黃等四州來獻,且請以江為界,帝報曰:「皇帝恭問江南國主。
使人至,省奏請分割舒、廬、蕲、黃等州,畫江為界者。
頃逢多事,莫通玉帛之歡,适自近年,遂構幹戈之役,兩地之交兵未息,蒸民之受弊斯多。
一昨再辱使人,重尋前意,将敦久要,須盡縷陳。
今者承遇爰來,封函複至,請割州郡,仍定封疆,猥形信誓之辭,備認始終之意,既能如是,又複何求。
邊陲頓靜于煙塵,師旅便還于京阙,永言欣慰,深切誠懷。
其常、潤一路及沿江兵棹,今已指揮抽退;兼兩浙、荊南、湖南水陸兵士,各令罷兵;其廬、黃、蕲三路将士,亦遣抽拔近内,候彼中起揭逐處将員及軍都家口丁畢,隻請差人勾喚在彼将校,交割州城」雲。
淮南平,凡得州十四、縣六十、戶二十二萬六千五百七十四。
先是,李景以江南危蹙,謀欲傳位于世子,使附庸于我,故遣陳覺上表陳叙。
至是帝以既許其通好,乃降書以答之,曰:「别睹來章,備形缛旨,叙此日傳讓之意,述向來高尚之懷。
仍以數歲已還。
交兵不息,備論追悔之事,無非克責之辭,雖古人有引咎責躬,因災緻懼,亦無以過此也。
況君血氣方剛,春秋甚富,為一方之英主,得百姓之歡心。
即今南北才通,疆埸甫定,是玉帛交馳之始,乃幹戈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