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七 世宗紀三
關燈
小
中
大
,皇後符氏薨。
淮南節度使向訓自揚州班師,回駐壽春。
時王師攻壽春,經年未下,江、淮盜賊充斥,舒、蕲、和、泰等州複為吳人所據,故棄揚州并力于壽春焉。
馬令《南唐書》:向訓請棄揚州,并力以攻壽春,乃封府庫付主者,遣淮南舊将按巡城中,秋毫不犯而去。
淮人大悅,皆負糗糧以送周師。
八月壬戌,河陽白重贊移鎮泾州,張澤移鎮河中。
甲子,以前鄧州節度使侯章複為鄧州節度使,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彰信軍節度使李繼勳為河陽節度使。
乙醜,太仆卿劇可久停任,坐為舉官累也。
戊辰,端明殿學士王樸撰成新曆上之,命曰《顯德欽天曆》,上親為制序,仍付司天監行用。
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奏,破淮賊于下蔡。
先是,江南李景以王師猶在壽州,遣其将林仁肇、郭廷謂率水陸軍至下蔡,欲奪浮梁,以舟實薪刍,乘風縱火,永德禦之。
有頃,風勢倒指,賊衆稍卻,因為官軍所敗。
己卯,工部侍郎王敏停任,坐薦子婿陳南金為河陽記室也。
九月丙午,以端明殿學士、左散騎常侍、權知開封府事王樸為尚書戶部侍郎,充樞密副使;以右羽林統軍焦繼勳為左屯衛上将軍;以左衛上将軍楊承信為右羽林統軍;以左監門上将軍宋延渥為右神武統軍。
冬十月辛酉,葬宣懿皇後于懿陵。
癸亥,以右神武統軍宋延渥為廬州行營副部署。
乙醜,舒州刺史郭令圖責授虢州教練使,坐棄郡逃歸也。
丙寅,诏曰:「諸司職員皆系奏補,當執役之際,悉藉公勤,及聽選之時,尤資幹敏,苟非慎擇,漸緻因循。
應諸司寺監,今後收補役人,并須人材俊利,身言可采,書劄堪中,自前行止,委無訛濫,勒本司關送吏部,引驗人材,考校筆劄。
其中選者,連所試書迹及正身引過中書,餘從前後格敕處分,仍每年隻得一度奏補。
」丁卯,宣懿皇後神主入廟,時有司請為後立别廟,禮也。
己巳,诏:「漳河以北郡縣,并許鹽貨通商,逐處有鹼鹵之地,一任人戶煎煉。
」壬申,以武平軍節度副使、知潭州軍府事宇文瓊為武清軍節度使,知潭州軍府事。
癸酉,淮南招讨使李重進奏,破淮賊于盛唐,斬二千級。
太子賓客緻仕薛仁謙卒。
丙子,襄州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陳王安審琦加守太師。
審琦鎮漢上十餘年,至是來朝,故以命寵之。
癸未,右拾遺趙守微杖一百,配沙門島。
守微本村民也,形貌樸野,粗學為文。
前年徒步上書,帝以急于取士,授右拾遺,聞者駭其事。
至是為妻父所訟,彰其醜行,故逐之。
《東都事略·張昭傳》雲:世宗好拔奇取俊,有自布衣上書、下位言事者,多不次進用。
昭谏曰:「昔唐初劉洎、馬周起徒步,太宗擢用為相,其後硃樸、柳璨在下僚,昭宗亦以大用,然則太宗用之于前而國興,昭宗用于後而國亡,士之難知也如此。
臣願陛下存舊法而用人,以劉、馬為鑒,硃、柳為戒,則善矣。
」甲申,宣授今上同州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宣授内外馬步軍都軍頭袁彥為曹州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
戊子,右神武統軍張彥超卒。
十一月己醜朔,诏廢天下無名祠廟。
庚子,日南至,帝不受朝賀,以宣懿皇後遷祔日近也。
乙巳,江南進奉使孫晟下獄死,江南進奉使鐘谟責授耀州司馬。
戊申,放華山隐者陳抟歸山。
帝素聞抟有道術,征之赴阙,月餘放還舊隐。
庚戌,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奏,敗濠州送糧軍二千人于下蔡,奪米船十餘艘。
宰臣李穀以風痹請告十旬,三上表求解所任,不允。
十二月己未朔,以給事中張鑄為光祿卿,鑄訴以官名與祖諱同,尋改秘書監,判光祿寺事。
辛酉,以許州節度使韓通兼侍衛馬步軍都虞候。
壬戌,以右領軍大将軍、權判三司張美領三司使。
壬申,以滑州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驸馬都尉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校。
發陳、蔡、宋、亳、颍、曹、單等州丁夫城下蔡。
辛巳,故襄邑令劉居方贈右補阙,男士衡賜學究出身,獎廉吏也。
癸亥,诏兵部尚書張昭纂修太祖實錄及梁均王、唐清泰帝兩朝實錄。
《五代會要》雲:同修撰官委張昭定名奏請,至四年正月,張昭奏請國子祭酒尹拙、太子詹事劉溫叟同編修。
又诏曰:「史館所少書籍,宜令本館諸處求訪補填。
如有收得書籍之家,并許進書人據部帙多少等第,各與恩澤,如是卷帙少者,量給資帛。
如館内已有之書,不在進納之限。
仍委中書門下,于朝官内選差三十人,據見在書籍,各求真本校勘,署校官姓名,逐月具功課申報中書門下。
」戊子,淮南道招讨使李重進奏,破淮賊二千人于塌山北。
淮南節度使向訓自揚州班師,回駐壽春。
時王師攻壽春,經年未下,江、淮盜賊充斥,舒、蕲、和、泰等州複為吳人所據,故棄揚州并力于壽春焉。
馬令《南唐書》:向訓請棄揚州,并力以攻壽春,乃封府庫付主者,遣淮南舊将按巡城中,秋毫不犯而去。
淮人大悅,皆負糗糧以送周師。
八月壬戌,河陽白重贊移鎮泾州,張澤移鎮河中。
甲子,以前鄧州節度使侯章複為鄧州節度使,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彰信軍節度使李繼勳為河陽節度使。
乙醜,太仆卿劇可久停任,坐為舉官累也。
戊辰,端明殿學士王樸撰成新曆上之,命曰《顯德欽天曆》,上親為制序,仍付司天監行用。
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奏,破淮賊于下蔡。
先是,江南李景以王師猶在壽州,遣其将林仁肇、郭廷謂率水陸軍至下蔡,欲奪浮梁,以舟實薪刍,乘風縱火,永德禦之。
有頃,風勢倒指,賊衆稍卻,因為官軍所敗。
己卯,工部侍郎王敏停任,坐薦子婿陳南金為河陽記室也。
九月丙午,以端明殿學士、左散騎常侍、權知開封府事王樸為尚書戶部侍郎,充樞密副使;以右羽林統軍焦繼勳為左屯衛上将軍;以左衛上将軍楊承信為右羽林統軍;以左監門上将軍宋延渥為右神武統軍。
冬十月辛酉,葬宣懿皇後于懿陵。
癸亥,以右神武統軍宋延渥為廬州行營副部署。
乙醜,舒州刺史郭令圖責授虢州教練使,坐棄郡逃歸也。
丙寅,诏曰:「諸司職員皆系奏補,當執役之際,悉藉公勤,及聽選之時,尤資幹敏,苟非慎擇,漸緻因循。
應諸司寺監,今後收補役人,并須人材俊利,身言可采,書劄堪中,自前行止,委無訛濫,勒本司關送吏部,引驗人材,考校筆劄。
其中選者,連所試書迹及正身引過中書,餘從前後格敕處分,仍每年隻得一度奏補。
」丁卯,宣懿皇後神主入廟,時有司請為後立别廟,禮也。
己巳,诏:「漳河以北郡縣,并許鹽貨通商,逐處有鹼鹵之地,一任人戶煎煉。
」壬申,以武平軍節度副使、知潭州軍府事宇文瓊為武清軍節度使,知潭州軍府事。
癸酉,淮南招讨使李重進奏,破淮賊于盛唐,斬二千級。
太子賓客緻仕薛仁謙卒。
丙子,襄州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陳王安審琦加守太師。
審琦鎮漢上十餘年,至是來朝,故以命寵之。
癸未,右拾遺趙守微杖一百,配沙門島。
守微本村民也,形貌樸野,粗學為文。
前年徒步上書,帝以急于取士,授右拾遺,聞者駭其事。
至是為妻父所訟,彰其醜行,故逐之。
《東都事略·張昭傳》雲:世宗好拔奇取俊,有自布衣上書、下位言事者,多不次進用。
昭谏曰:「昔唐初劉洎、馬周起徒步,太宗擢用為相,其後硃樸、柳璨在下僚,昭宗亦以大用,然則太宗用之于前而國興,昭宗用于後而國亡,士之難知也如此。
臣願陛下存舊法而用人,以劉、馬為鑒,硃、柳為戒,則善矣。
」甲申,宣授今上同州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宣授内外馬步軍都軍頭袁彥為曹州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
戊子,右神武統軍張彥超卒。
十一月己醜朔,诏廢天下無名祠廟。
庚子,日南至,帝不受朝賀,以宣懿皇後遷祔日近也。
乙巳,江南進奉使孫晟下獄死,江南進奉使鐘谟責授耀州司馬。
戊申,放華山隐者陳抟歸山。
帝素聞抟有道術,征之赴阙,月餘放還舊隐。
庚戌,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奏,敗濠州送糧軍二千人于下蔡,奪米船十餘艘。
宰臣李穀以風痹請告十旬,三上表求解所任,不允。
十二月己未朔,以給事中張鑄為光祿卿,鑄訴以官名與祖諱同,尋改秘書監,判光祿寺事。
辛酉,以許州節度使韓通兼侍衛馬步軍都虞候。
壬戌,以右領軍大将軍、權判三司張美領三司使。
壬申,以滑州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驸馬都尉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校。
發陳、蔡、宋、亳、颍、曹、單等州丁夫城下蔡。
辛巳,故襄邑令劉居方贈右補阙,男士衡賜學究出身,獎廉吏也。
癸亥,诏兵部尚書張昭纂修太祖實錄及梁均王、唐清泰帝兩朝實錄。
《五代會要》雲:同修撰官委張昭定名奏請,至四年正月,張昭奏請國子祭酒尹拙、太子詹事劉溫叟同編修。
又诏曰:「史館所少書籍,宜令本館諸處求訪補填。
如有收得書籍之家,并許進書人據部帙多少等第,各與恩澤,如是卷帙少者,量給資帛。
如館内已有之書,不在進納之限。
仍委中書門下,于朝官内選差三十人,據見在書籍,各求真本校勘,署校官姓名,逐月具功課申報中書門下。
」戊子,淮南道招讨使李重進奏,破淮賊二千人于塌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