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七 世宗紀三

關燈
封疆,苟失克複之期,大辜朝野之望,已興是役,固不徒還,必若自淮以南,畫江為界,盡歸中國,猶是遠圖。

    所雲願為外臣,乞比湖、浙,彼既服義,朕豈忍人,必當别議封崇,待以殊禮。

    凡爾将佐,各盡乃心,善為國家之謀,勉擇恆久之利。

     初,李景遣鐘谟、李德明奉表至行阙,使人面奏雲:「本國主願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歸于大朝。

    」帝志在盡取江北諸郡,不允其請。

    使人見王師急攻壽陽,李德明奏曰:「願陛下寬臣數日之誅,容臣自往江南,取本國表,盡獻江北之地。

    」帝許之,乃令李德明、王崇質赍此書以賜李景。

     夏四月甲子,以徐州節度使武行德為濠州城下行營都部署,以前鄧州節度使候章為壽州城下水寨都部署。

    己巳,車駕發壽春,循淮而東。

    辛未,揚州奏,江南大破兩浙軍于常州。

    初,兩浙錢俶承诏遣部将率兵攻常州,為江南大将陸孟俊所敗,将佐陷沒者甚衆,李景亦以表聞。

    乙亥,駐跸于濠州城下。

    丁醜,揚州韓令坤破江南賊軍于州之東境,獲大将陸孟俊。

    今上表大破江南軍于六合,斬首五千級。

    時李景乘常州之捷,遣陸孟俊領兵迫泰州,王師不守,韓令坤欲棄揚州而回。

    帝怒,急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帥親兵往援之,又命今上領步騎二千人屯于六合。

    俄而陸孟俊領其徒自海陵抵揚州,令坤迎擊,敗之,生擒孟俊。

    李景遣其弟齊王達率大衆由瓜步濟江,距六合一舍而設栅。

    居數日,乃棄栅來迫官軍。

    今上麾兵以擊之,賊軍大敗,餘衆赴江溺死者不可勝紀。

    己卯,韓令坤奏,敗楚州賊将馬在貴萬餘衆于灣頭堰,獲漣州刺史秦進崇。

    丙戌,以宣徽南院使向訓為權淮南節度使,充沿江招讨使;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充沿江副招讨使。

    《宋史·向拱傳》:揚州初平,南唐令境上出師謀收複,韓令坤有棄城之意,即驿召拱赴行在,拜淮南節度使,依前宣徽使兼沿江招讨使,以令坤為副。

    時周師久駐淮陽,都将趙晁、白延遇等驕恣橫暴,不相禀從,惟務貪濫,至有劫人婦女者。

    及拱至,戮其不法者數輩,軍中肅然。

    丁亥,車駕發濠州,幸渦口。

    己醜,以前湖南節度使馬希崇為左羽林統軍。

      五月壬辰朔,以渦口為鎮淮軍。

    戊戌,車駕還京,發渦口。

    馬令《南唐書》:天子駐于渦口,猶欲再幸揚州,宰相範質以師老泣谏,乃班師。

    乙卯,上至自淮南,诏赦都下見禁罪人。

    丁巳,陳州節度使王令溫卒。

    戊午,以江南僞命東都副留守、工部侍郎馮延魯為太府卿。

    己未,太子賓客于德辰卒。

    辛酉,诏:「天下公私織造布帛及諸色匹段,幅尺斤兩,并須依向來制度,不得輕弱假僞,犯者擒捉送官。

     六月甲子,以鳳翔節度使王景為秦州節度使,兼西面沿邊都部署;以宣徽南院使、陳州節度使向訓為淮南節度使,依前南院宣徽使,加檢校太尉;以曹州節度使韓通為許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尉;以亳州防禦使王全斌為隴州防禦使,遙領利州昭武軍兩使留後。

    丙寅,許州王彥超移鎮永興軍,鄧州田景鹹移鎮鄜州。

    禦史中丞楊昭儉、知雜侍禦史趙砺、侍禦史張糾并停任,坐鞫獄失實也。

    丁卯,以翰林學士、戶部侍郎陶穀為兵部侍郎,充翰林學士承旨;以水部員外郎知制诰扈載、度支員外郎王著,并本官充翰林學士;以給事中高防為右散騎常侍;以前都官郎中、知制诰薛居正為左谏議大夫,充昭文館學士,判館事。

    壬申,曲赦淮南道諸州見禁罪人,自今年六月十一日已前,凡有違犯,無問輕重,并不窮問。

    先屬江南之時,應有非理科徭,無名配率,一切停罷雲。

    戊寅,以右衛上将軍扈彥珂為太子太師緻仕。

    庚辰,以西京留守王晏為鳳翔節度使。

    戊子,升贍國軍為濱州。

    淮南道招讨使李重進奏,壽州賊軍攻南寨,王師不利。

    先是,诏步軍都指揮使李繼勳營于壽州之南,攻賊壘。

    是日,賊軍出城來攻我軍,破栅而入,其攻城之具并為賊所焚,将士死者數百人。

    李重進在東寨,亦不能救。

    時城堅未下,師老于外,加之暑毒,糧運不繼。

    李繼勳喪失之後,軍無固志,諸将議欲退軍,賴今上自六合領兵歸阙,過其城下,因為駐留旬日,王師複振。

     秋七月辛卯朔,以武清軍節度使、知潭州軍府事周行逢為朗州大都督,充武平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尉、兼侍中。

    丁酉,以太子賓客盧價為禮部尚書緻仕,以給事中李明為大理卿。

    庚子,盧州行營都部署劉重進奏,破淮賊千餘于州界。

    丁未,濠州行營都部署武行德奏,敗淮賊二千人于州界。

    庚戌,太子太保王仁裕卒。

    辛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