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七 世宗紀三
關燈
小
中
大
,銀器一百兩,襲衣、金帶、鞍馬等。
丙戌,侍衛馬軍指揮韓令坤奏,收下揚州。
《東都事略·韓令坤傳》:率兵襲揚州,将吏開門以迎之,令坤整衆而入,市不易肆,人甚悅。
丁亥,壽州城内左神衛軍使徐象等一十八人來奔。
庚寅,朗州節度使王進逵上言領兵入鄂州界,攻長山寨,殺賊軍三千餘衆。
辛卯,今上表僞命天長軍制置使耿謙以本軍降,獲糧草二千餘萬。
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上言,泰州降。
癸巳,荊南上言,朗州節度使王進逵為部将潘叔嗣所殺。
《九國志·王逵傳》:領衆逼宜春,道出長沙,耀兵金波亭,有蜜蜂集傘蓋中,占者以為不利,遂留長沙,令行營副使毛立領兵南下,以潘叔嗣、張文表為前鋒。
叔嗣怒,至澧陵擁衆而還。
逵聞兵叛,乃乘輕舸奔歸武陵,叔嗣追殺之于朗州城外。
遣人詣潭州,請周行逢為帥,行逢至朗州,斬叔嗣于市。
三月丙申,行光州刺史何超奏,光州僞命都監張承翰以城歸順,尋授承翰集州刺史。
庚子,文武百僚再上表請聽樂,诏允之。
行舒州刺史郭令圖奏,收下舒州。
《隆平集·王審琦傳》:世宗征淮,舒州堅壁不下,以郭令圖為刺史,命審琦、司超将兵攻城,一夕拔之。
令圖入,複見逐于郡人。
審琦方進軍援黃州,聞令圖被逐,乃選騎銜枚襲城,夜敗其衆而複納之。
江南國主李景表送先隔過朝廷兵士一百五十人至行在。
其軍即蜀軍也,秦、鳳之役,為王師所擒,配隸諸軍,及渡淮,辄複南逸。
帝怒其奔竄,盡戮之。
丙午,江南國主李景遣其臣僞司空孫晟、僞禮部尚書王崇質等奉表來上,仍進金一千兩、銀十萬兩、羅绮二千匹,又進賞給将士茶絹金銀羅帛等。
庚戌,兩浙奏,遣大将率兵攻常州。
延州留後李彥頵奏,蕃衆與部民為亂,尋與兵司都監閻绾掩殺,獲其酋帥高鬧兒等十人,磔于市。
彥頵本賈人也,貪而好利,蕃漢之民怨其侵刻,故至于是。
辛亥,賜江南李景書曰: 頃自有唐失禦,天步方艱,巢、蔡喪亂之餘,硃、李戰争之後,中夏多故,六紀于茲,海縣瓜分,英豪鼎峙,自為聲教,各擅烝黎,連衡而交結四夷,乘釁而憑陵上國。
華風不競,否運所鐘,凡百有心,孰不興憤?朕猥承先訓,恭荷永圖,德不迨于前王,道不方于往古。
然而擅一百州之富庶,握三十萬之甲兵,且農戰交修,士卒樂用,思欲報累朝之宿怨,刷萬姓之包羞。
是以踐位已來,懷安不暇,破幽、并之巨寇,收秦、鳳之全封,兵不告疲,民有餘力。
一昨回軍隴上,問罪江幹,我實有辭,咎将誰執?朕親提金鼓,尋渡淮、淝,上順天心,下符人欲,前鋒所向,彼衆無遺,棄甲僵屍,動盈川谷。
收城徇地,已過滁陽,豈有落其爪牙,折其羽翼,潰其心腹,扼其吭喉而不亡者哉! 蚤者,泗州主将遞送到書一函;尋又使人鐘谟、李德明至,赍所上表及貢奉衣服腰帶、金銀器币、茶藥牛酒等;今又使人孫晟等并到行朝。
觀其降身聽命,引咎告窮,所謂君子見機,不俟終日,苟非達識,孰能若斯?但以奮武興戎,所以讨不服;惇信明義,所以懷遠人。
五帝三王盛德大業,恆用此道,以正萬邦。
朕今躬統戎師,龔行讨伐,告于郊廟社稷,詢于将相公卿,天誘其衷,國無異論。
苟不能恢複内地,申畫邊疆,便議班旋,真同戲劇,則何以光祖宗之烈,厭士庶之心,匪獨違天,兼且咈衆。
但以淮南部内,已定六州,盧、壽、濠、黃,大軍悉集,指期克日,拉朽焚枯,其餘數城,非足介意。
必若盡淮甸之土地,為大國之提封,猶是遠圖,豈同迷複。
如此則江南吏卒悉遣放還,江北軍民并當留住,免違物類之性,俾安鄉土之情。
至于削去尊稱,願輸臣禮,非無故事,實有前規。
蕭察奉周,不失附庸之道;孫權事魏,自同籓國之儀。
古也雖然,今則不取,但存常号,何爽歲寒。
傥堅事大之心,終不迫人于險,事資真悫,辭匪枝遊,俟諸郡之悉來,即大軍之立罷。
質于天地,信若丹青,我無彼欺,爾無我詐,言盡于此,更不繁雲,苟曰未然,請自茲絕。
竊以陽春在候,庶務萦思,願無廢于節宣,更自期于愛重。
音塵非遠,風壤猶殊,翹想所深,勞于夢寐。
又賜其将佐書曰: 朕自類祃出師,麾旄問罪,絕長淮而電擊,指建業以鷹揚,旦夕之間,克捷相繼。
至若兵興之所自,釁起之所來,勝負之端倪,戎甲之次第,不勞盡谕,必想具知。
近者金陵使人,繼來行阙,追悔前事,委質大朝,非無謝咎之辭,亦有罷軍之請,但以南邦之土地,本中夏之
丙戌,侍衛馬軍指揮韓令坤奏,收下揚州。
《東都事略·韓令坤傳》:率兵襲揚州,将吏開門以迎之,令坤整衆而入,市不易肆,人甚悅。
丁亥,壽州城内左神衛軍使徐象等一十八人來奔。
庚寅,朗州節度使王進逵上言領兵入鄂州界,攻長山寨,殺賊軍三千餘衆。
辛卯,今上表僞命天長軍制置使耿謙以本軍降,獲糧草二千餘萬。
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上言,泰州降。
癸巳,荊南上言,朗州節度使王進逵為部将潘叔嗣所殺。
《九國志·王逵傳》:領衆逼宜春,道出長沙,耀兵金波亭,有蜜蜂集傘蓋中,占者以為不利,遂留長沙,令行營副使毛立領兵南下,以潘叔嗣、張文表為前鋒。
叔嗣怒,至澧陵擁衆而還。
逵聞兵叛,乃乘輕舸奔歸武陵,叔嗣追殺之于朗州城外。
遣人詣潭州,請周行逢為帥,行逢至朗州,斬叔嗣于市。
三月丙申,行光州刺史何超奏,光州僞命都監張承翰以城歸順,尋授承翰集州刺史。
庚子,文武百僚再上表請聽樂,诏允之。
行舒州刺史郭令圖奏,收下舒州。
《隆平集·王審琦傳》:世宗征淮,舒州堅壁不下,以郭令圖為刺史,命審琦、司超将兵攻城,一夕拔之。
令圖入,複見逐于郡人。
審琦方進軍援黃州,聞令圖被逐,乃選騎銜枚襲城,夜敗其衆而複納之。
江南國主李景表送先隔過朝廷兵士一百五十人至行在。
其軍即蜀軍也,秦、鳳之役,為王師所擒,配隸諸軍,及渡淮,辄複南逸。
帝怒其奔竄,盡戮之。
丙午,江南國主李景遣其臣僞司空孫晟、僞禮部尚書王崇質等奉表來上,仍進金一千兩、銀十萬兩、羅绮二千匹,又進賞給将士茶絹金銀羅帛等。
庚戌,兩浙奏,遣大将率兵攻常州。
延州留後李彥頵奏,蕃衆與部民為亂,尋與兵司都監閻绾掩殺,獲其酋帥高鬧兒等十人,磔于市。
彥頵本賈人也,貪而好利,蕃漢之民怨其侵刻,故至于是。
辛亥,賜江南李景書曰: 頃自有唐失禦,天步方艱,巢、蔡喪亂之餘,硃、李戰争之後,中夏多故,六紀于茲,海縣瓜分,英豪鼎峙,自為聲教,各擅烝黎,連衡而交結四夷,乘釁而憑陵上國。
華風不競,否運所鐘,凡百有心,孰不興憤?朕猥承先訓,恭荷永圖,德不迨于前王,道不方于往古。
然而擅一百州之富庶,握三十萬之甲兵,且農戰交修,士卒樂用,思欲報累朝之宿怨,刷萬姓之包羞。
是以踐位已來,懷安不暇,破幽、并之巨寇,收秦、鳳之全封,兵不告疲,民有餘力。
一昨回軍隴上,問罪江幹,我實有辭,咎将誰執?朕親提金鼓,尋渡淮、淝,上順天心,下符人欲,前鋒所向,彼衆無遺,棄甲僵屍,動盈川谷。
收城徇地,已過滁陽,豈有落其爪牙,折其羽翼,潰其心腹,扼其吭喉而不亡者哉! 蚤者,泗州主将遞送到書一函;尋又使人鐘谟、李德明至,赍所上表及貢奉衣服腰帶、金銀器币、茶藥牛酒等;今又使人孫晟等并到行朝。
觀其降身聽命,引咎告窮,所謂君子見機,不俟終日,苟非達識,孰能若斯?但以奮武興戎,所以讨不服;惇信明義,所以懷遠人。
五帝三王盛德大業,恆用此道,以正萬邦。
朕今躬統戎師,龔行讨伐,告于郊廟社稷,詢于将相公卿,天誘其衷,國無異論。
苟不能恢複内地,申畫邊疆,便議班旋,真同戲劇,則何以光祖宗之烈,厭士庶之心,匪獨違天,兼且咈衆。
但以淮南部内,已定六州,盧、壽、濠、黃,大軍悉集,指期克日,拉朽焚枯,其餘數城,非足介意。
必若盡淮甸之土地,為大國之提封,猶是遠圖,豈同迷複。
如此則江南吏卒悉遣放還,江北軍民并當留住,免違物類之性,俾安鄉土之情。
至于削去尊稱,願輸臣禮,非無故事,實有前規。
蕭察奉周,不失附庸之道;孫權事魏,自同籓國之儀。
古也雖然,今則不取,但存常号,何爽歲寒。
傥堅事大之心,終不迫人于險,事資真悫,辭匪枝遊,俟諸郡之悉來,即大軍之立罷。
質于天地,信若丹青,我無彼欺,爾無我詐,言盡于此,更不繁雲,苟曰未然,請自茲絕。
竊以陽春在候,庶務萦思,願無廢于節宣,更自期于愛重。
音塵非遠,風壤猶殊,翹想所深,勞于夢寐。
又賜其将佐書曰: 朕自類祃出師,麾旄問罪,絕長淮而電擊,指建業以鷹揚,旦夕之間,克捷相繼。
至若兵興之所自,釁起之所來,勝負之端倪,戎甲之次第,不勞盡谕,必想具知。
近者金陵使人,繼來行阙,追悔前事,委質大朝,非無謝咎之辭,亦有罷軍之請,但以南邦之土地,本中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