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四 太祖紀四
關燈
小
中
大
酉,右金吾上将軍張彥成卒。
庚戌,以前同州節度使薛懷讓為左屯衛上将軍,以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田敏權判太常卿,以禮部尚書王易權兵部尚書。
太常奏,郊廟社稷壇位制度,請下所司修奉,從之。
以中書令馮道為南郊大禮使,以開封尹、晉王榮為頓遞使,權兵部尚書王易為鹵簿使,禦史中丞張煦為儀仗使,權判太常卿田敏為禮儀使,以前颍州防禦使郭瓊為權宗正卿。
甲寅,以前光祿卿丁知浚複為光祿卿。
丙辰,幸南莊、西莊。
己未,前甯州刺史張建武責授右司禦副率,以野雞族失利故也。
以前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魚崇諒為禮部侍郎,充翰林學士。
時崇諒解職于陝州就養,至是再除禁職,仍賜诏召之,令本州給行裝鞍馬,侍親歸朝。
以太子賓客張昭為戶部尚書,以太子賓客李濤為刑部尚書。
诏中書令馮道赴西京迎奉太廟神主。
甲子,中書令馮道率百官上尊号曰聖明文武仁德皇帝,答诏不允,凡三上章,允之,仍俟郊禮畢施行。
壬申,鄴都、邢、洺等州皆上言地震,鄴都尤甚。
十一月辛巳,廢共城稻田務,任人佃莳。
乙酉,日南至,帝不受朝賀。
庚寅,鎮州節度使何福進奏乞朝觐,三奏,允之。
诏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曹英權知鎮州軍府事。
癸巳,以将作監李瓊為濟州刺史。
壬寅,诏:「重定天下縣邑,除畿赤外,其餘三千戶已上為望縣,二千戶已上為緊縣,一千戶已上為上縣,五百戶以上為中縣,不滿五百戶為中下縣。
」 十二月戊申,雨木冰。
是日,四廟神主至西郊,帝郊迎奠飨,奉神主入于太廟,設奠安神而退。
壬子,前單州刺史趙鳳賜死,坐為民所訟故也。
甲寅,诏諸道州府縣鎮城内人戶,舊請蠶鹽征價,起今後并停。
甲子,鎮州節度使何福進來朝。
乙醜,鄴都留守王殷來朝。
丙寅,禮儀使奏:「皇帝郊廟行事,請以晉王榮為亞獻,通攝終獻行事。
」從之。
己巳,左補阙王伸停任,坐檢田于亳州,虛憑紐配故也。
辛未,鄴都留守、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王殷削奪在身官爵,長流登州,尋賜死于北郊。
其家人骨肉,并不問罪。
癸酉,帝宿齋于崇元殿,為來年正月一日親祀南郊也。
時帝已不豫。
甲戌,宿于太廟。
乙亥質明,帝親飨太廟,自齋宮乘步辇至廟庭,被衮冕,令近臣翼侍升階,止及一室行禮,俯首而退,餘命晉王率有司終其禮。
是日,車駕赴郊宮。
顯德元年春正月丙子朔,帝親祀圜丘,禮畢,詣郊宮受賀。
車駕還宮,禦明德樓,宣制:「大赦天下,改廣順四年為顯德元年。
自正月一日昧爽已前,應犯罪人,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
内外将士各優給,文武職官并與加恩,内外命婦并與進封。
寺監攝官七周年已上者,同明經出身,今後諸寺監不得以白身署攝。
升朝官兩任已上,著綠十五周年與賜绯,著绯十五年與賜紫。
州縣官曾經五度參選,雖未及十六考,與授朝散大夫階,年七十已上,授優散官,賜绯。
應奉郊廟職掌人員,并與恩澤。
今後不得以梁朝及清泰朝為僞朝僞主,天下帝王陵廟及名臣墳墓無後,官為檢校」雲。
宣赦畢,帝禦崇元殿受冊尊号,禮畢,群臣稱賀。
時帝郊祀,禦樓受冊,有司多略其禮,以帝不豫故也。
先是,有占者言:「鎮星在氐、房,乃鄭、宋之分,當京師之地;兼氐宿主帝王路寝。
若散财以緻福,遷幸以避災,庶幾可以驅禳矣。
」帝以遷幸煩費,不可輕議,散财可矣,故有郊禋之命。
洎歲暮,帝疾增劇,郊廟之禮蓋勉而行之耳。
戊寅,诏廢鄴都依舊為天雄軍,大名府在京兆府之下。
庚辰,制皇子開封尹、晉王榮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行開封尹、功德使,判内外兵馬事。
襄州安審琦進封陳王;郓州符彥卿進封衛王,移鎮天雄軍;荊南高保融進封南平王;夏州李彜興進封西平王。
甲申,宋州趙晖進封韓國公,青州常思進封萊國公,徐州王晏進封滕國公,鄧州侯章進封申國公,西京武行德進封谯國公,許州郭從義加檢校太師,鳳翔王景進封褒國公,華州孫方谏進封蕭國公。
自趙晖已下并加開府儀同三司。
乙酉,分命朝臣往諸州開倉,減價出粜,以濟饑民。
诏潭州依舊為大都督府,在朗州、桂州之上。
丙戌,以澶州節度使鄭仁誨為樞密使,加同平章事;鄜州楊信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杞國公;邠州折從阮加開府儀同三司,改封鄭國公;滄州李晖加檢校太尉;安州李洪義加檢校太師;貝州王饒加檢校太尉;以陳州節度使兼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郭崇為澶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以曹州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曹英為鎮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潭州王進逵加特進、兼侍中;河陽劉詞加檢校太尉;河中王彥超加同平章事;以鎮州節度使何福進為郓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潞州李筠加同平章事。
戊子,晉州藥元福、滑州白重贊、相州王進、同州張铎并加檢校太傅;以延州節度使索萬進為曹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傅;定州留後孫行友、邢州留後田景鹹、陝州留後韓通、靈武留後馮繼業并正授節度使。
庚寅夜,東北有大星墜,其聲如雷。
壬辰,宰臣馮道加守太師,範質加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李穀加右仆射、集賢殿大學士。
以端明殿學士、尚書戶部侍郎王溥為中書侍郎、平章事。
《東都事略》:太祖将大漸,促召學士草制,以溥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已宣制,太祖曰:「吾無恨矣。
」司徒窦
庚戌,以前同州節度使薛懷讓為左屯衛上将軍,以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田敏權判太常卿,以禮部尚書王易權兵部尚書。
太常奏,郊廟社稷壇位制度,請下所司修奉,從之。
以中書令馮道為南郊大禮使,以開封尹、晉王榮為頓遞使,權兵部尚書王易為鹵簿使,禦史中丞張煦為儀仗使,權判太常卿田敏為禮儀使,以前颍州防禦使郭瓊為權宗正卿。
甲寅,以前光祿卿丁知浚複為光祿卿。
丙辰,幸南莊、西莊。
己未,前甯州刺史張建武責授右司禦副率,以野雞族失利故也。
以前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魚崇諒為禮部侍郎,充翰林學士。
時崇諒解職于陝州就養,至是再除禁職,仍賜诏召之,令本州給行裝鞍馬,侍親歸朝。
以太子賓客張昭為戶部尚書,以太子賓客李濤為刑部尚書。
诏中書令馮道赴西京迎奉太廟神主。
甲子,中書令馮道率百官上尊号曰聖明文武仁德皇帝,答诏不允,凡三上章,允之,仍俟郊禮畢施行。
壬申,鄴都、邢、洺等州皆上言地震,鄴都尤甚。
十一月辛巳,廢共城稻田務,任人佃莳。
乙酉,日南至,帝不受朝賀。
庚寅,鎮州節度使何福進奏乞朝觐,三奏,允之。
诏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曹英權知鎮州軍府事。
癸巳,以将作監李瓊為濟州刺史。
壬寅,诏:「重定天下縣邑,除畿赤外,其餘三千戶已上為望縣,二千戶已上為緊縣,一千戶已上為上縣,五百戶以上為中縣,不滿五百戶為中下縣。
」 十二月戊申,雨木冰。
是日,四廟神主至西郊,帝郊迎奠飨,奉神主入于太廟,設奠安神而退。
壬子,前單州刺史趙鳳賜死,坐為民所訟故也。
甲寅,诏諸道州府縣鎮城内人戶,舊請蠶鹽征價,起今後并停。
甲子,鎮州節度使何福進來朝。
乙醜,鄴都留守王殷來朝。
丙寅,禮儀使奏:「皇帝郊廟行事,請以晉王榮為亞獻,通攝終獻行事。
」從之。
己巳,左補阙王伸停任,坐檢田于亳州,虛憑紐配故也。
辛未,鄴都留守、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王殷削奪在身官爵,長流登州,尋賜死于北郊。
其家人骨肉,并不問罪。
癸酉,帝宿齋于崇元殿,為來年正月一日親祀南郊也。
時帝已不豫。
甲戌,宿于太廟。
乙亥質明,帝親飨太廟,自齋宮乘步辇至廟庭,被衮冕,令近臣翼侍升階,止及一室行禮,俯首而退,餘命晉王率有司終其禮。
是日,車駕赴郊宮。
顯德元年春正月丙子朔,帝親祀圜丘,禮畢,詣郊宮受賀。
車駕還宮,禦明德樓,宣制:「大赦天下,改廣順四年為顯德元年。
自正月一日昧爽已前,應犯罪人,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
内外将士各優給,文武職官并與加恩,内外命婦并與進封。
寺監攝官七周年已上者,同明經出身,今後諸寺監不得以白身署攝。
升朝官兩任已上,著綠十五周年與賜绯,著绯十五年與賜紫。
州縣官曾經五度參選,雖未及十六考,與授朝散大夫階,年七十已上,授優散官,賜绯。
應奉郊廟職掌人員,并與恩澤。
今後不得以梁朝及清泰朝為僞朝僞主,天下帝王陵廟及名臣墳墓無後,官為檢校」雲。
宣赦畢,帝禦崇元殿受冊尊号,禮畢,群臣稱賀。
時帝郊祀,禦樓受冊,有司多略其禮,以帝不豫故也。
先是,有占者言:「鎮星在氐、房,乃鄭、宋之分,當京師之地;兼氐宿主帝王路寝。
若散财以緻福,遷幸以避災,庶幾可以驅禳矣。
」帝以遷幸煩費,不可輕議,散财可矣,故有郊禋之命。
洎歲暮,帝疾增劇,郊廟之禮蓋勉而行之耳。
戊寅,诏廢鄴都依舊為天雄軍,大名府在京兆府之下。
庚辰,制皇子開封尹、晉王榮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行開封尹、功德使,判内外兵馬事。
襄州安審琦進封陳王;郓州符彥卿進封衛王,移鎮天雄軍;荊南高保融進封南平王;夏州李彜興進封西平王。
甲申,宋州趙晖進封韓國公,青州常思進封萊國公,徐州王晏進封滕國公,鄧州侯章進封申國公,西京武行德進封谯國公,許州郭從義加檢校太師,鳳翔王景進封褒國公,華州孫方谏進封蕭國公。
自趙晖已下并加開府儀同三司。
乙酉,分命朝臣往諸州開倉,減價出粜,以濟饑民。
诏潭州依舊為大都督府,在朗州、桂州之上。
丙戌,以澶州節度使鄭仁誨為樞密使,加同平章事;鄜州楊信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杞國公;邠州折從阮加開府儀同三司,改封鄭國公;滄州李晖加檢校太尉;安州李洪義加檢校太師;貝州王饒加檢校太尉;以陳州節度使兼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郭崇為澶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以曹州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曹英為鎮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潭州王進逵加特進、兼侍中;河陽劉詞加檢校太尉;河中王彥超加同平章事;以鎮州節度使何福進為郓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潞州李筠加同平章事。
戊子,晉州藥元福、滑州白重贊、相州王進、同州張铎并加檢校太傅;以延州節度使索萬進為曹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傅;定州留後孫行友、邢州留後田景鹹、陝州留後韓通、靈武留後馮繼業并正授節度使。
庚寅夜,東北有大星墜,其聲如雷。
壬辰,宰臣馮道加守太師,範質加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李穀加右仆射、集賢殿大學士。
以端明殿學士、尚書戶部侍郎王溥為中書侍郎、平章事。
《東都事略》:太祖将大漸,促召學士草制,以溥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已宣制,太祖曰:「吾無恨矣。
」司徒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