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四 太祖紀四

關燈
貞固進封汧國公,司空蘇禹珪進封莒國公,并加開府儀同三司。

    以宣徽南院使、知永興軍府事袁鳷為延州節度使;以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王仁鎬為永興軍節度使;以前安州節度使王令溫為陳州節度使;以殿前都指揮使、泗州防禦使李重進為武信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典軍如故;以龍捷左廂都指揮使、睦州防禦使樊愛能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洋州節度使,加檢校太保;以虎捷左廂都指揮使、果州防禦使何徽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利州節度使,加檢校太保;以樞密承旨魏仁浦為樞密副使。

    是日巳時,帝崩于滋德殿,聖壽五十一。

    秘不發喪。

    乙未,遷神柩于萬歲殿,召文武百官班于殿廷,宣遺制:「晉王榮可于柩前即皇帝位,服紀月日一如舊制」雲。

    是歲,自正月朔日後,景色昏晦,日月多暈,及嗣君即位之日,天氣晴朗,中外肅然。

    帝自郊禋後,其疾乍瘳乍劇,晉王省侍,不離左右。

    《東都事略》:李重進,周太祖之甥,母即福慶長公主。

    重進年長于世宗,及太祖寝疾,召重進受顧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

    累谕晉王曰:「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

    陵所務從儉素,應緣山陵役力人匠,并須和雇,不計近遠,不得差配百姓。

    陵寝不須用石柱,費人功,隻以磚代之。

    用瓦棺紙衣。

    臨入陵之時,召近稅戶三十家為陵戶,下事前揭開瓦棺,遍視過陵内,切不得傷他人命。

    勿修下宮,不要守陵宮人,亦不得用石人石獸,隻立一石記子,镌字雲:'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隻令著瓦棺紙衣葬。

    '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

    」又言:「朕攻收河府時,見李家十八帝陵園,廣費錢物人力,并遭開發。

    汝不聞漢文帝儉素,葬在霸陵原,至今見在。

    如每年寒食無事時,即仰量事差人灑掃,如無人去,隻遙祭。

    兼仰于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劍甲,澶州葬通天冠、绛紗袍,東京葬一副平天冠、衮龍服。

    千萬千萬,莫忘朕言。

    」 二月甲子,太常卿田敏上尊谥曰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号太祖。

    四月乙巳,葬于嵩陵。

    宰臣李穀撰谥冊文,王溥撰哀冊文。

    《五代史補》:高祖之為樞密使也,每出入,常恍然睹人前導,狀若台省人吏,其服色一绯一綠,高祖以為不祥,深憂之。

    及河中、鳳翔、永興等處反,诏命高祖征之,一舉而三鎮瓦解,自是權傾天下,論者以為功高不賞,郭氏其危乎!高祖聞而恐懼。

    居無何,忽睹前導者服色,绯者改紫,綠者改绯,高祖心始安,曰:「彼二人者,但見其升,不見其降,吉兆也。

    」未幾,遂為三軍所推戴。

    高祖之入京師也,三軍紛擾,殺人争物者不可勝數。

    時有趙童子者,知書善射,至防禦使,睹其紛擾,竊憤之,乃大呼于衆中曰:「樞密太尉,志在除君側以安國,所謂兵以義舉,鼠輩敢爾,乃賊也,豈太尉意耶!」于是持弓矢,于所居巷口據床坐,凡軍人之來侵犯者,皆殺之,由是居人賴以保全僅數千家。

    其間亦有緻金帛于門下,用為報答,已堆集如丘陵焉,童子見而笑曰:「吾豈求利者耶!」于是盡歸其主。

    高祖聞而異之,陰謂世宗曰:「吾聞人間谶雲,趙氏合當為天子,觀此人才略度量近之矣,不早除去,吾與汝其可保乎!」使人誣告,收付禦史府,劾而誅之。

    洎高祖厭世未十年,而皇宋有天下,趙氏之谶乃應,于斯知王者不死,信矣哉。

    高祖征李守貞,軍次河上,高祖慮其争濟,臨岸而谕之,未及坐,忽有群鴉噪于上,高祖退十餘步,引弓将射之,矢未及發而岸崩,其釁裂之勢,在高祖足下,高祖棄弓顧群鴉而笑曰:「得非天使汝驚動吾耶?如此則李守貞不足破矣。

    」于是三軍欣然,各懷鬥志矣。

    《五代史阙文》:周太祖在漢隐帝朝為樞密使,将兵伐河中李守貞,時馮道守太師,不與朝政,以請告,周祖谒道于私第,問伐蒲策,道辭以不在其位,不敢議國事。

    周祖固問之,道不得已,謂周祖曰:「相公頗知博乎?」周祖微時好蒱博,屢以此抵罪,疑道譏己,勃然變色。

    道曰:「是行亦猶博也。

    夫博,财多者氣豪而勝,财寡者心怯而輸。

    守貞在晉累典禁兵,自謂軍情附己,遂謀反耳。

    今相公誠能不惜官錢,廣施惠愛,明其賞罰,使軍心許國,則守貞不足慮也。

    」周祖曰:「恭聞命矣。

    」故伐蒲之役,周祖以便宜從事,卒成大功,然亦軍旅歸心,終移漢祚。

    又,周祖自鄴起兵赴阙,漢隐帝兵敗,遇害于劉子陂。

    周祖入京師,百官谒,周祖見道猶設拜,意道便行推戴,道受拜如平時,徐曰:「侍中此行不易。

    」周祖氣沮,故禅代之謀稍緩。

    及請道詣徐州冊湘陰公為漢嗣,道曰:「侍中由衷乎?」周祖設誓,道曰:「 莫教老夫為謬語,令為謬語人。

    」臣謹案,周世宗朝,诏禦史臣修《周祖實錄》,故道之事,所宜諱矣。

      史臣曰:周太祖昔在初潛,未聞多譽,洎西平蒲阪,北鎮鄴台,有統禦之勞,顯英偉之量。

    旋屬漢道斯季,天命有歸。

    總虎旅以蕩神京,不無慚德;攬龍圖而登帝位,遂闡皇風。

    期月而弊政皆除,逾歲而群情大服,何遷善之如是,蓋應變以無窮者也。

    所以魯國兇徒,望風而散,并門遺孽,引日偷生。

    及鼎駕之将升,命瓦棺而薄葬,勤儉之美,終始可稱。

    雖享國之非長,亦開基之有裕矣。

    然而二王之誅,議者譏其不能駕馭權豪,傷于猜忍,蔔年斯促,抑有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