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二 太祖紀二
關燈
小
中
大
鞍勒各一副,弓矢、器仗、貂裘等,土産馬三十匹、土産漢馬十匹。
庚申,帝為故貴妃張氏舉哀于舊宮,辍視朝三日。
辛酉,司空緻仕盧文紀卒。
五月壬戌朔,帝不視朝,以漢隐帝梓宮在殡故也。
戊寅,皇子澶州節度使榮起複,依前澶州節度使,以故貴妃張氏去歲薨,至是發哀故也。
己巳,遣左金吾衛将軍姚漢英、前右神武将軍華光裔使于契丹。
辛未,太常卿邊蔚上追尊四廟谥議。
是夜,有大星如五升器,流于東北,有聲如雷。
丙子,太常卿邊蔚上太廟四室奠獻舞名。
丁醜,诏京兆、鳳翔府,應諸色犯事人第宅、莊園、店硙已經籍沒者,并給付罪人骨肉。
壬午,幸南莊。
甲申,考城縣巡檢、供奉官馬彥勍棄市,坐匿赦書殺獄囚也。
丙戌,宰臣馮道為四廟冊禮使。
六月辛卯朔,不視朝,以漢隐帝梓宮在殡故也。
甲午,百僚上表,請以七月二十八日皇帝降聖日為永壽節,從之。
邢州大雨霖。
己亥,太常少卿劉悅上漢少帝谥曰隐皇帝,陵曰穎陵,從之。
辛亥,以樞密使王峻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充樞密使;以樞密副使、尚書兵部侍郎範質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以戶部侍郎、判三司李穀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
司徒兼侍中、監修國史窦貞固,司空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蘇禹珪,并罷相守本官。
壬子,幸西莊。
癸醜,诏宰臣範質參知樞密院事。
鄴都、洺、滄、貝等州大雨霖。
丙辰,西京奏,新授宗正卿郭令圖卒。
丁巳,以尚書左丞顔衎為兵部侍郎,充端明殿學士;以宣徽北院使翟光鄴兼樞密副使。
秋七月辛酉朔,帝被衮冕,禦崇元殿,授太廟四室寶冊于中書令馮道等,赴西京行禮。
癸亥,尚書左丞田敏兼判國子監事。
戊辰,以卸史中丞于德辰為尚書右丞,以秘書監邊光範為太子賓客。
以戶部尚書張昭為太子賓客,以其子秉為陽翟簿,犯法抵罪,昭詣閣待罪,诏釋之,乃左授此官。
壬申,史官賈緯等以所撰《晉高祖實錄》三十卷、《少帝實錄》二十卷上之。
丙子,幸宰臣王峻第。
己醜,鎮州奏,破河東賊軍于平山縣西,斬首五百級。
是日,太常卿邊蔚奏,議改郊廟舞名,事具《樂志》。
八月辛卯,漢隐帝梓宮發引,帝詣太平宮臨奠,诏群臣出祖于西郊。
是歲,幽州饑,流人散入滄州界。
诏流人至者,口給鬥粟,仍給無主土田,令取便種莳,放免差稅。
癸已,虎入西京修行寺傷人,市民殺之。
乙未,幸班荊館。
壬寅,契丹遣幽州牙将曹繼筠來歸故晉中書令趙瑩之喪,诏贈太傅,仍賜其子絹五百匹,以備喪事,歸葬于華陰故裡。
乙巳,幸西莊。
壬子,晉州王晏移鎮徐州,滄州王景移鎮河中,定州孫方簡移鎮華州,永興郭從義移鎮許州,貝州王繼宏移鎮河陽,李晖移鎮滄州。
以許州節度使武行德為西京留守,滑州折從阮移鎮陝州,河中扈彥珂移鎮滑州,陝州李洪信移鎮永興,華州王饒移鎮貝州,徐州王彥超移鎮晉州。
丙辰,尚食李氏等宮官八人并封縣君,司記劉氏等六人并封郡夫人,尚宮皇甫氏等三人并封國夫人。
唐制有内官、宮官,各有司存,更不加郡國之号,近代加之,非舊典也。
以易州刺史孫行友為定州留後。
戊午,故夫人柴氏追立為皇後,仍令所司定谥,備禮冊命。
九月庚申朔,帝詣太平宮起居漢太後。
辛酉,故夫人楊氏追贈淑妃,仍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
故皇第五女追封永甯公主。
癸亥,定州奏,契丹永康王烏裕為部下所殺。
甲子,以前耀州團練使武廷翰為太子少保緻仕。
丙子,諸道兵馬都元帥、兩浙節度使、檢校太師、尚書令、中書令、吳越國王錢俶加天下兵馬都元帥。
丁醜,中書舍人劉濤責授少府少監,分司西京,坐遣男顼代草制詞也。
監察禦史劉顼責授複州司戶,坐代父草制也。
中書舍人楊昭儉解官放逐私便,以多在假告,不親其職也。
庚申,帝為故貴妃張氏舉哀于舊宮,辍視朝三日。
辛酉,司空緻仕盧文紀卒。
五月壬戌朔,帝不視朝,以漢隐帝梓宮在殡故也。
戊寅,皇子澶州節度使榮起複,依前澶州節度使,以故貴妃張氏去歲薨,至是發哀故也。
己巳,遣左金吾衛将軍姚漢英、前右神武将軍華光裔使于契丹。
辛未,太常卿邊蔚上追尊四廟谥議。
是夜,有大星如五升器,流于東北,有聲如雷。
丙子,太常卿邊蔚上太廟四室奠獻舞名。
丁醜,诏京兆、鳳翔府,應諸色犯事人第宅、莊園、店硙已經籍沒者,并給付罪人骨肉。
壬午,幸南莊。
甲申,考城縣巡檢、供奉官馬彥勍棄市,坐匿赦書殺獄囚也。
丙戌,宰臣馮道為四廟冊禮使。
六月辛卯朔,不視朝,以漢隐帝梓宮在殡故也。
甲午,百僚上表,請以七月二十八日皇帝降聖日為永壽節,從之。
邢州大雨霖。
己亥,太常少卿劉悅上漢少帝谥曰隐皇帝,陵曰穎陵,從之。
辛亥,以樞密使王峻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充樞密使;以樞密副使、尚書兵部侍郎範質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以戶部侍郎、判三司李穀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
司徒兼侍中、監修國史窦貞固,司空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蘇禹珪,并罷相守本官。
壬子,幸西莊。
癸醜,诏宰臣範質參知樞密院事。
鄴都、洺、滄、貝等州大雨霖。
丙辰,西京奏,新授宗正卿郭令圖卒。
丁巳,以尚書左丞顔衎為兵部侍郎,充端明殿學士;以宣徽北院使翟光鄴兼樞密副使。
秋七月辛酉朔,帝被衮冕,禦崇元殿,授太廟四室寶冊于中書令馮道等,赴西京行禮。
癸亥,尚書左丞田敏兼判國子監事。
戊辰,以卸史中丞于德辰為尚書右丞,以秘書監邊光範為太子賓客。
以戶部尚書張昭為太子賓客,以其子秉為陽翟簿,犯法抵罪,昭詣閣待罪,诏釋之,乃左授此官。
壬申,史官賈緯等以所撰《晉高祖實錄》三十卷、《少帝實錄》二十卷上之。
丙子,幸宰臣王峻第。
己醜,鎮州奏,破河東賊軍于平山縣西,斬首五百級。
是日,太常卿邊蔚奏,議改郊廟舞名,事具《樂志》。
八月辛卯,漢隐帝梓宮發引,帝詣太平宮臨奠,诏群臣出祖于西郊。
是歲,幽州饑,流人散入滄州界。
诏流人至者,口給鬥粟,仍給無主土田,令取便種莳,放免差稅。
癸已,虎入西京修行寺傷人,市民殺之。
乙未,幸班荊館。
壬寅,契丹遣幽州牙将曹繼筠來歸故晉中書令趙瑩之喪,诏贈太傅,仍賜其子絹五百匹,以備喪事,歸葬于華陰故裡。
乙巳,幸西莊。
壬子,晉州王晏移鎮徐州,滄州王景移鎮河中,定州孫方簡移鎮華州,永興郭從義移鎮許州,貝州王繼宏移鎮河陽,李晖移鎮滄州。
以許州節度使武行德為西京留守,滑州折從阮移鎮陝州,河中扈彥珂移鎮滑州,陝州李洪信移鎮永興,華州王饒移鎮貝州,徐州王彥超移鎮晉州。
丙辰,尚食李氏等宮官八人并封縣君,司記劉氏等六人并封郡夫人,尚宮皇甫氏等三人并封國夫人。
唐制有内官、宮官,各有司存,更不加郡國之号,近代加之,非舊典也。
以易州刺史孫行友為定州留後。
戊午,故夫人柴氏追立為皇後,仍令所司定谥,備禮冊命。
九月庚申朔,帝詣太平宮起居漢太後。
辛酉,故夫人楊氏追贈淑妃,仍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
故皇第五女追封永甯公主。
癸亥,定州奏,契丹永康王烏裕為部下所殺。
甲子,以前耀州團練使武廷翰為太子少保緻仕。
丙子,諸道兵馬都元帥、兩浙節度使、檢校太師、尚書令、中書令、吳越國王錢俶加天下兵馬都元帥。
丁醜,中書舍人劉濤責授少府少監,分司西京,坐遣男顼代草制詞也。
監察禦史劉顼責授複州司戶,坐代父草制也。
中書舍人楊昭儉解官放逐私便,以多在假告,不親其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