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十 列傳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七裡郊,與同舍痛飲,醉将自刎,左右止之。
至曙,與隐帝同抵民舍,遂自殺。
周太祖定京城,與聶文進等同枭于北市,釋其家族。
其枭首之處,适當李崧冤死之地。
廣順初,诏就西京賜其子莊宅各一區。
《五代史補》:高祖在河東幕府,阙書記,朝廷除前進士丘廷敏為之,以高祖有異志,恐為所累,辭疾不赴,遂改蘇逢吉。
未幾,契丹南侵,高祖仗順而起,兵不血刃而天下定,逢吉以佐命功,自掌書記拜中書侍郎、平章事。
逾年,廷敏始選授鳳翔麟遊縣令。
過堂之日,逢吉戲之,且撫所坐椅子曰:「合是長官坐,何故讓與鄙夫耶?」廷敏遂漸悚而退。
李鏻,唐宗屬也。
父洎,韶州刺史。
伯父湯,鹹通中為給事中。
懿宗除乳母楚國夫人婿為夏州刺史,湯封還制書,诏曰:「朕少失所親,若非楚國夫人鞠養,則無朕此身,雖非朝典,望卿放下,仍今後不得援以為例。
」湯乃奉诏,其諒直如此。
鏻少舉進士,累舉不第。
客遊河朔,稱清海軍掌書記,谒定州王處直,不見禮。
鏻即脫綠被绯,入常山谒要人李宏規,以宗姓請兄事之,由是得進。
趙王镕辟為從事,镕卒,複為王德明賓客。
德明使鏻聘于唐莊宗,鏻密疏德明之罪,且言可圖之狀,莊宗嘉之。
及常山平,以鏻為霸府支使。
嘗從容請于莊宗曰:「鏻有四子,請誅之。
」莊宗問其故,對曰:「此輩生于常山,禀勃亂之氣,不可留也。
」莊宗笑而止。
同光初,授宗正卿,俄兼工部侍郎。
常山有唐啟運陵,鏻受富民李守恭賂,署為陵台令,守恭暴橫,為長吏所訴,按之以聞,鏻左授司農少卿,削金紫,未幾,出為河府副使。
明宗即位,曆兵部、戶部侍郎,工部、戶部尚書。
長興中,以與明宗有舊,常貯入相之意,從容謂時相曰:「唐祚中興,宜敦叙宗室,才高者合居相位。
仆雖不才,曾事莊宗霸府,見今上于籓邸時。
家代重侯累相,靖安李氏,不在諸族之下;論才較藝,何讓衆人。
久置仆于朝行,諸君安乎?」馮道、趙鳳每怒其僭。
有頃,鏻因淮南細人言事,乃謂樞密使安重誨曰:「僞吳欲歸國久矣,若朝廷先遣使谕之,則旋踵而至矣。
」重誨然之,以玉帶與細人,令往淮南為信,久而不反,由是出鏻為兗州行軍司馬。
得代歸阙,複為戶部尚書,尋轉兵部尚書,有頃兼判太常卿事。
嘗權典選部,铨綜失序,物論非之。
晉天福中,守太子少保。
開運中,遷太子太保。
高祖至阙,授守司徒,數月而卒,年八十八。
诏贈太傅。
龍敏,字欲讷,幽州永清人。
少學為儒,仕鄉裡為假掾。
劉守光不道,敏避地浮陽,會戴思遠渡河而南,乃從之。
鄉人周知裕仕梁為裨将,敏往依焉,知裕屢薦不調,敏丐遊都邑累年。
唐莊宗定魏博,敏聞故人馮道為霸府記室,乃客于河中,歲歸太原,館于馮道之家,監軍使張承業即署敏為巡官,典監軍奏記。
莊宗平河、洛,征為司門員外郎,以家貧乏養,求為興唐少尹。
逾年,丁母喪,退居鄴下,會趙在禮據鄴城,以敏鄉人,強起令署事,又為亂軍所迫,敏不敢拒。
明年,在禮鎮浮陽,敏複居喪制,服阕,除戶部郎中,改谏議大夫、禦史中丞。
時敏父鹹式年七十,鹹式之父年九十餘,供養二尊,朝夕無懈。
鹹式以敏貴,得秘書監緻仕。
敏為兵部侍郎,奉使幽州,鄉裡耆舊留宴盡歡。
馮赟為北京留守,奏敏為副,赟入掌樞密,敏為吏部侍郎。
敏學術不甚長,然外柔而内剛,愛決斷大計。
清泰末,從唐末帝在懷州,時趙德鈞父子有異圖,晉安寨旦夕憂陷,末帝計無從出,問計于從臣。
敏奏曰:「臣有一計,請以援兵從東丹王李贊華取幽州路趨西樓,契丹主必有北顧之患。
」末帝然之,而不能用。
敏又謂末帝親将李懿曰:「君連姻帝戚,社稷之危,不俟翹足,安得默默苟全耶!」懿因籌德鈞必破蕃軍之狀,敏曰:「仆燕人也,谙趙德鈞之為人,膽小謀拙,所長者守城寨、嬰壕塹、笃勵健兒耳!若見大敵,奮不顧身,摧堅陷陣,必不能矣。
況名位震主,奸以謀身乎!仆有狂策,不知濟否,苟能必行,亦救寨之一術也。
」懿請言之,曰:「如聞駕前馬僅有五千匹,請于其間選壯馬精甲健夫千人,仆願與郎萬金二人《通鑒》:郎萬金為陳州刺史。
胡三省雲:萬金,當時勇将也。
由介休路出山,夜冒敵騎,循山入大寨,千騎之内,得其半濟,則寨無虞矣。
張敬達等幽閉,不知朝廷援兵近遠,若知大軍在團柏谷中,雖鐵障亦可沖踏,況敵騎乎!」末帝聞之曰:「龍敏之心極壯,用之晚矣。
」人亦以為大言,然其慷慨感激,皆此類也。
晉祖受命,
至曙,與隐帝同抵民舍,遂自殺。
周太祖定京城,與聶文進等同枭于北市,釋其家族。
其枭首之處,适當李崧冤死之地。
廣順初,诏就西京賜其子莊宅各一區。
《五代史補》:高祖在河東幕府,阙書記,朝廷除前進士丘廷敏為之,以高祖有異志,恐為所累,辭疾不赴,遂改蘇逢吉。
未幾,契丹南侵,高祖仗順而起,兵不血刃而天下定,逢吉以佐命功,自掌書記拜中書侍郎、平章事。
逾年,廷敏始選授鳳翔麟遊縣令。
過堂之日,逢吉戲之,且撫所坐椅子曰:「合是長官坐,何故讓與鄙夫耶?」廷敏遂漸悚而退。
李鏻,唐宗屬也。
父洎,韶州刺史。
伯父湯,鹹通中為給事中。
懿宗除乳母楚國夫人婿為夏州刺史,湯封還制書,诏曰:「朕少失所親,若非楚國夫人鞠養,則無朕此身,雖非朝典,望卿放下,仍今後不得援以為例。
」湯乃奉诏,其諒直如此。
鏻少舉進士,累舉不第。
客遊河朔,稱清海軍掌書記,谒定州王處直,不見禮。
鏻即脫綠被绯,入常山谒要人李宏規,以宗姓請兄事之,由是得進。
趙王镕辟為從事,镕卒,複為王德明賓客。
德明使鏻聘于唐莊宗,鏻密疏德明之罪,且言可圖之狀,莊宗嘉之。
及常山平,以鏻為霸府支使。
嘗從容請于莊宗曰:「鏻有四子,請誅之。
」莊宗問其故,對曰:「此輩生于常山,禀勃亂之氣,不可留也。
」莊宗笑而止。
同光初,授宗正卿,俄兼工部侍郎。
常山有唐啟運陵,鏻受富民李守恭賂,署為陵台令,守恭暴橫,為長吏所訴,按之以聞,鏻左授司農少卿,削金紫,未幾,出為河府副使。
明宗即位,曆兵部、戶部侍郎,工部、戶部尚書。
長興中,以與明宗有舊,常貯入相之意,從容謂時相曰:「唐祚中興,宜敦叙宗室,才高者合居相位。
仆雖不才,曾事莊宗霸府,見今上于籓邸時。
家代重侯累相,靖安李氏,不在諸族之下;論才較藝,何讓衆人。
久置仆于朝行,諸君安乎?」馮道、趙鳳每怒其僭。
有頃,鏻因淮南細人言事,乃謂樞密使安重誨曰:「僞吳欲歸國久矣,若朝廷先遣使谕之,則旋踵而至矣。
」重誨然之,以玉帶與細人,令往淮南為信,久而不反,由是出鏻為兗州行軍司馬。
得代歸阙,複為戶部尚書,尋轉兵部尚書,有頃兼判太常卿事。
嘗權典選部,铨綜失序,物論非之。
晉天福中,守太子少保。
開運中,遷太子太保。
高祖至阙,授守司徒,數月而卒,年八十八。
诏贈太傅。
龍敏,字欲讷,幽州永清人。
少學為儒,仕鄉裡為假掾。
劉守光不道,敏避地浮陽,會戴思遠渡河而南,乃從之。
鄉人周知裕仕梁為裨将,敏往依焉,知裕屢薦不調,敏丐遊都邑累年。
唐莊宗定魏博,敏聞故人馮道為霸府記室,乃客于河中,歲歸太原,館于馮道之家,監軍使張承業即署敏為巡官,典監軍奏記。
莊宗平河、洛,征為司門員外郎,以家貧乏養,求為興唐少尹。
逾年,丁母喪,退居鄴下,會趙在禮據鄴城,以敏鄉人,強起令署事,又為亂軍所迫,敏不敢拒。
明年,在禮鎮浮陽,敏複居喪制,服阕,除戶部郎中,改谏議大夫、禦史中丞。
時敏父鹹式年七十,鹹式之父年九十餘,供養二尊,朝夕無懈。
鹹式以敏貴,得秘書監緻仕。
敏為兵部侍郎,奉使幽州,鄉裡耆舊留宴盡歡。
馮赟為北京留守,奏敏為副,赟入掌樞密,敏為吏部侍郎。
敏學術不甚長,然外柔而内剛,愛決斷大計。
清泰末,從唐末帝在懷州,時趙德鈞父子有異圖,晉安寨旦夕憂陷,末帝計無從出,問計于從臣。
敏奏曰:「臣有一計,請以援兵從東丹王李贊華取幽州路趨西樓,契丹主必有北顧之患。
」末帝然之,而不能用。
敏又謂末帝親将李懿曰:「君連姻帝戚,社稷之危,不俟翹足,安得默默苟全耶!」懿因籌德鈞必破蕃軍之狀,敏曰:「仆燕人也,谙趙德鈞之為人,膽小謀拙,所長者守城寨、嬰壕塹、笃勵健兒耳!若見大敵,奮不顧身,摧堅陷陣,必不能矣。
況名位震主,奸以謀身乎!仆有狂策,不知濟否,苟能必行,亦救寨之一術也。
」懿請言之,曰:「如聞駕前馬僅有五千匹,請于其間選壯馬精甲健夫千人,仆願與郎萬金二人《通鑒》:郎萬金為陳州刺史。
胡三省雲:萬金,當時勇将也。
由介休路出山,夜冒敵騎,循山入大寨,千騎之内,得其半濟,則寨無虞矣。
張敬達等幽閉,不知朝廷援兵近遠,若知大軍在團柏谷中,雖鐵障亦可沖踏,況敵騎乎!」末帝聞之曰:「龍敏之心極壯,用之晚矣。
」人亦以為大言,然其慷慨感激,皆此類也。
晉祖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