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十 列傳五

關燈
李崧,深州饒陽人。

    父舜卿,本州錄事參軍。

    崧幼而聰敏,十餘歲為文,家人奇之。

    弱冠,本府署為參軍。

    其父嘗謂宗人李鏻曰:「大醜生處,形奇氣異,前途應不居徒勞之地,賴吾兄誨激之。

    」大醜即崧之小字也。

    同光初,魏王繼岌為興聖宮使,兼領鎮州節钺,崧以參軍從事。

    時推官李荛掌書,崧見其起草不工,密謂掌事呂柔曰:「令公皇子,天下瞻望,至于尺牍往來,章表論列,稍須文理合宜。

    李侍禦起草,未能盡善。

    」呂曰:「公試代為之。

    」呂得崧所作,示盧質、馮道,皆稱之。

    繇是擢為興聖宮巡官,獨掌奏記。

    莊宗入洛,授太常寺協律郎。

    王師伐蜀,繼岌為都統,以崧掌書記。

    蜀平,樞密使郭崇韬為宦官誣構,繼岌遂殺崇韬父子,外尚未知。

    崧白繼岌曰:「王何為作此危事?至于不容崇韬,至洛誅之未晚。

    今懸軍五千裡,無咫尺書诏,便殺重臣,非謀也。

    」繼岌曰:「吾亦悔之。

    」崧召書吏三四人,登樓去梯,取黃紙矯寫诏書,倒使都統印發之。

    翌日,告諸軍,軍情稍定。

    及自蜀還,明宗革命,任圜以宰相判三司,用崧為鹽鐵推官,賜绯。

    丁内艱,歸鄉裡。

    服阕,鎮帥範延光奏署掌書記。

    延光為樞密使,拜拾遺,直樞密院,遷補阙、起居郎、尚書郎,充職如故。

    長興末,改翰林學士。

    清泰初,拜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

     先是,長興三年冬,契丹入雲中,朝廷欲命重将鎮太原。

    時晉祖為六軍副使,以秦王從榮不軌,懇求外任,深有北門之望,而大臣以晉高祖方權兵柄,難以議之。

    一日,明宗怒其未奏,範延光、趙延壽等無對,退歸本院,共議其事,方欲以康義誠為之。

    時崧最在下位,聳立請曰:「朝廷重兵多在北邊,須以重臣為帥,以某所見,非石太尉不可也。

    」會明宗令中使促之,衆乃從其議。

    翌日,晉祖既受太原之命,使心腹達意于崧雲:「壘浮圖須與合卻尖。

    」蓋感之深也。

    及清泰末,晉祖入洛,崧與呂琦俱竄匿于伊阙民家。

    旬日,晉高祖召為戶部侍郎,判戶部。

    逾月,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桑維翰并兼樞密使。

    維翰鎮相州,未幾,廢樞密院,事歸中書,加尚書右仆射。

    從幸鄴,丁外艱,恩制起複,崧上章數四,懇辭其命,優诏不允。

    複上章,不報,崧不得已而視事。

    晉少帝嗣位,複用桑維翰為樞密使,命崧兼判三司。

    未幾,代維翰為樞密使,與馮玉對掌機密。

    開運末,崧、玉信契丹之詐,經略瀛、鄭,中渡之敗,落其奸謀。

    契丹入京師,趙延壽、張砺素稱崧之才,契丹主善遇之,以崧為太子太師,充樞密使。

    契丹主嘗謂左右曰:「我破南朝,隻得李崧一人而已。

    」從契丹北行,留于鎮州。

     高祖平汴、洛,乃以崧之居第賜蘇逢吉,第中宿藏之物,皆為逢吉所有。

    是秋,鎮州逐滿達勒,崧與馮道、和凝十數人歸阙,授太子太傅。

    崧對朝之權右,謙挹承顔,未嘗忤旨。

    嘗以宅券獻蘇逢吉,不悅。

    崧二弟嶼、鳷,酣酒無識,與楊邠、蘇逢吉子弟杯酒之間,時言及奪我居第,逢吉知之。

    《宋史·陶蒨傳》:李崧以宅券獻逢吉,逢吉不悅,而崧子弟數出怨言,崧懼,移疾不出。

    崧族子昉,嘗往候崧,崧語昉曰:「迩來朝廷于我有何議?」昉曰:「無他,聞唯陶給事往往于稠人中厚誣叔父。

    」崧歎曰:「蒨自單州判官,吾取為集賢校理,不數年擢掌诏命,吾何負于陶氏子哉!」及崧遇禍,昉嘗因公事詣蒨,蒨問昉:「識李侍郎否?」昉斂衽應曰:「遠從叔耳。

    」蒨曰:「李氏之禍,蒨出力焉。

    」昉聞之汗出。

    有部曲葛延遇者,逋李嶼船傭,嶼撻之,督其所負,遇有同輩李澄亦事逢吉,葛延遇夜寄宿于澄家,以嶼見督情告,遂一夕同謀告變。

    逢吉覽狀示史宏肇,其日逢吉遣吏召崧至第,從容語及葛延遇告變之事,崧以幼女為托,逢吉遣吏送于侍衛獄。

    既行,崧恚曰:「自古未有不亡之國,不死之人。

    」及為吏所鞫,乃自誣伏罪,舉家遇害,少長悉屍于市,人士冤之。

    《東都事略·王溥傳》:世宗嘗問:「漢相李崧蠟彈書結契丹,有記其詞者否?」溥曰:「崧有此,肯示人耶?蘇逢吉輩陷之爾。

    」世宗遂優贈崧官。

    崧與徐台符同學相善,乾祐三年秋,台符夢崧謂曰:「予之冤橫,得請于帝矣。

    」及蘇、史之誅,并枭首于市,當崧所誅之地。

    未幾,葛延遇、李澄亦以戮死。

    《宋史·李昉傳》:晉侍中崧,與昉同宗且同裡,時人謂崧為「東李家」,昉為「西李」。

    漢末,崧被誅,至宋,其子璨自蘇州常熟縣令赴調,昉為訟其父冤,且言周太祖已為昭雪,贈官,還其田宅,錄璨而官之。

    然璨幾五十,尚淹州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