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八 列傳三

關燈
朝一日。

     李彥從,字士元,汾州孝義人。

    父德,麟州司馬。

    彥從少習武藝,出行伍間,高祖典禁軍,以鄉裡之舊,任為親信。

    國初,用為左飛龍使、檢校司空。

    鎮州逐敵之際,請兵于朝廷,高祖令彥從率軍赴之。

    乾祐初,領恩州刺史。

    趙晖讨王景崇于岐下,彥從為兵馬都監,破川軍有功,賊平,授濮州刺史,治有政能,百姓悅之。

    乾祐三年冬,卒于郡。

     郭謹,字守節,太原晉陽人。

    謹少從軍,能騎射,曆河中教練使。

    晉天福中,遷奉國右廂都指揮使,領禺州刺史。

    三年,轉奉國左廂都指揮、泗州防禦使。

    歲餘,授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兼甯江軍節度使。

    六年,從幸鄴。

    七年,晉祖崩,少帝即位,授彰德軍節度使,領軍如故。

    開運初,出授鄜州。

    二年,入為左神武統軍。

    三年,複鎮鄜州。

    高祖踐阼,以鄉國舊臣,加檢校太尉,移鎮滑台。

    乾祐初,複授彰德軍節度使。

    二年,就加檢校太師。

    三年,入朝,加食邑。

    是歲冬十月,卒于位,年六十。

    辍視朝二日,贈侍中。

     皇甫立,代北人也。

    唐明宗之刺代州,署為牙校,從曆籓鎮。

    性純謹,明宗深委信之,王建立、安重誨策名委質、皆在立後。

    明宗踐阼,以立為忻州刺史。

    長興末,轉洺州團練使。

    應順初,遷鄜州節度使,檢校太保。

    清泰三年春,移鎮潞州,未幾,改華州。

    晉天福中,授左神武統軍。

    少帝即位,曆左金吾衛上将軍,累官至檢校太尉。

    高祖定天下,授特進、太子太師緻仕。

    乾祐二年秋卒。

     白再榮,本蕃部人也。

    少從軍,累遷護聖左廂指揮使。

    晉末,契丹入汴,明年,契丹主北去,再榮從部帳至真定。

    其年閏七月晦,李筠、何福晉相率殺北帥滿達勒,據甲仗庫,敵勢未退,筠等使人召再榮。

    再榮端坐本營,遲疑久之。

    為軍吏所迫,乃行。

    翊日,逐出滿達勒,諸軍以再榮名次在諸校之右,乃請權知留後事。

    《東都事略·李筠傳》:筠請馮道領節度,道曰:「予主奏事而已,留後事當議功臣為之。

    」以諸将之甲者為留後。

    再榮貪昧無決,舉止多疑,出入騎從,露刃注矢,諸校不相統攝,互有猜貳。

    奉國廂主王饒懼為再榮所并,乃據東門樓,以兵自衛,僞稱足疾,不敢見再榮。

    司天監趙延乂俱與之善,乃來往解釋,遂無相忌之意。

    再榮以李崧、和凝攜家在彼,令軍士數百人環迫崧、凝,以求賞給,崧、凝各出家财與之。

    再榮欲害崧以利其财,前磁州刺史李穀謂再榮曰:「公與諸将為契丹所擄,淩辱萬端,旦夕憂死。

    今日衆力逐出蕃戎,鎮民死者不下三千人,豈獨公等之功!才得生路,便拟殺一宰相,他日到阙,傥有所問,何以為辭?」再榮默然。

    再榮又欲括率在城居民家财,以給軍士,李穀又譬解之,乃止。

    其漢人曾事滿達勒者盡拘之,以取其财。

    高祖以再榮為鎮州留後,為政貪虐難狀,鎮人呼為「白滿達」。

    未幾,移授滑州節度使,箕斂誅求,民不聊生,乃征還京師。

    周太祖入京城,軍士攻再榮之第,迫脅再榮,盡取财貨既,軍士前啟曰:「某等軍健,常趨事麾下,一旦無禮至此,今後何顔谒見?」即奮刃擊之,挈其首而去,後家人以帛贖葬之。

     張鵬,鎮州鼓城人。

    幼為僧,知書,有口辯,喜大言,後歸俗。

    唐末帝為潞王時,鵬往依焉。

    及即位,用為供奉官,累監軍旅。

    晉開運中,契丹迫澶州,鵬為前鋒監押,奮身擊敵,被創而還。

    其後累于邊城戍守,士伍服其勇。

    乾祐初,授鎮州副使,過鄴城,高行周接之甚歡,鵬因言及晉朝傾亡之事,少帝任用失人,籓輔之臣,惟務積财富家,不以國家為意,以至宗社泯滅,非獨帝王之咎也。

    行周性寬和,不以鵬言為過。

    鵬既退,行周左右謂行周曰:「張副使之言,蓋譏令公也。

    」行周因發怒,遂奏鵬怨國訛言,故朝廷降诏就誅于常山,時乾祐元年七月也。

     史臣曰:晉、漢之際,有以懋軍功、勤王事、取旌旄符竹者多矣,其間有及民之惠者無幾焉。

    如王周之阃政、審交之民譽,蓋其優者也;漢球、張瓘抑又次焉。

    是宜紀之篇以示來者,其餘皆不足觀也已。

    張鵬以一言之失,遽滅其身,亦足誡後代多言橫議之徒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