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五 隐帝紀下
關燈
小
中
大
乾祐三年春正月己亥朔,帝不受朝賀。
鳳翔行營都部署趙晖奏,前月二十四日,收複鳳翔,逆賊王景崇舉族自燔而死。
丁未,鳳翔節度使、充西南行營都部署趙晖加兼侍中。
戊申,密州刺史王萬敢奏,奉诏領兵入海州界,至荻水鎮,俘掠焚蕩,更請益兵。
诏前沂州刺史郭瓊率禁軍赴之。
庚午,前永興軍節度副使安友規除名,流登州沙門島。
先是,友規權知永興軍府事,及趙思绾之奔沖,友規失守城池,至是乃正其罪焉。
癸亥,以前邠州節度使宋彥筠為太子太師緻仕。
丙寅,分命使臣赴永興、鳳翔、河中,收葬用兵已來所在骸骨。
時已有僧聚髑髅二十萬矣。
前沂州刺史郭瓊奏,部署兵士,深入海州賊界。
是月,有狐登明德樓,主者獲之,狐毛長而腹下别有二足。
二月辛巳,青州奏,郭瓊部署兵士,自海州回至當道。
甲申,樞密使郭威巡邊回。
丁亥,汝州防禦使劉審交卒。
乙未,以前安州節度使劉遂凝為左武衛上将軍,以鄜州節度使焦繼勳為右武衛上将軍,以前永興軍節度使趙贊為左骁衛上将軍。
三月己亥,徐州部送所獲淮南都将李晖等三十三人徇于市,給衫帽放還本土。
是月,鄴都留守高行周、兗州符彥卿、郓州慕容彥超、西京留守白文珂、鎮州武行德、安州楊信、潞州常思、府州折從阮皆自鎮來朝,嘉慶節故也。
戊午,宴群臣于永福殿,帝初舉樂。
壬戌,鄴都高行周移鎮郓州,兗州符彥卿移鎮青州,并加邑封。
甲子,西京留守白文珂、潞州常思、鎮州武行德并進邑封,郓州慕容彥超移鎮兗州。
夏四月戊辰朔,邢州薛懷讓移鎮同州,相州郭謹、河陽李晖并進邑封。
庚午,府州折從阮移鎮鄧州。
辛未,故深州刺史史萬山贈太傅。
先是,契丹入邊,萬山城守,郭威遣索萬進率騎七百屯深州。
一日,契丹數千騎迫州東門,萬山父子率兵百餘人襲之。
契丹僞退十餘裡,而伏兵發,萬山血戰,急請救于萬進,萬進勒兵不出,萬山死之,《遼史·世宗紀》:天祿三年殺深州刺史史萬山。
契丹亦解去。
時論以萬進為罪,故加萬山贈典焉。
壬申,華州劉詞移鎮邢州,安州楊信移鎮鄜州,貝州王令溫移鎮安州,并加邑封。
以鄜州留後王饒為華州節度使,以其來朝故也。
丁醜,尚食奉禦王紹隐除名,流沙門島,坐匿軍營女口也。
辛巳,以宣徽北院使吳虔裕為鄭州防禦使。
時樞密使楊邠上章乞解樞機,帝命中使谕之曰:「樞機之職,舍卿用誰?忽有此章,莫有人離間否?」虔裕在傍揚言曰:「樞密重地,難以久處,俾後來者疊居,相公辭讓是也。
」中使還具奏,帝不悅,故有是命。
壬午,以樞密使郭威鄴都留守,依前樞密使。
诏河北諸州,應兵甲、錢帛、糧草一禀郭威處分。
癸未,府州永安軍額宜停,命降為團練州。
戊子,翰林學士承旨、戶部尚書王仁裕罷職,守兵部尚書。
左千牛上将軍張瓘卒。
庚寅,以西南面水陸轉運使、尚書工部侍郎李穀為陳州刺史。
左金吾上将軍緻仕馬萬卒。
甲午,以前華州節度使安審信為左衛上将軍,以前潞州節度使張從恩為右衛上将軍。
五月戊戌朔,帝禦崇元殿受朝。
丙午,以皇弟興元節度使勳為開封尹,加兼中書令,未出閣。
甲子,诏:「諸道州府差置散從官,大府五百人,上州三百人,下州二百人,勒本處團集管系,立節級檢校教習,以警備州城。
」 閏月癸巳,京師大風雨,壞營舍,吹鄭門扉起,十數步而堕,拔大木數十,震死者六七人,水平地尺餘,池隍皆溢。
是月,宮中有怪物,投瓦石,擊窗撼扉,人不能制。
六月庚子,以國子祭酒田敏為尚書右丞。
癸卯,太仆卿緻仕謝攀卒,辍視朝一日。
鄭州奏,河決原武縣界。
乙卯,司天台上言,鎮星逆行,至太微左掖門外,自戊申年八月十二日,入太微西垣,犯上将屏星執法,勾己往來,至己酉年十一月十二日夜,方出左掖門順行,自今年正月十日夜,複逆行入東垣,至左掖門。
秋七月庚午,河陽奏,河漲三丈五尺。
乙亥,滄州奏,積雨約一丈二尺。
安州奏,溝河泛溢,州城内水深七尺。
丙子,帝禦崇元殿,授皇太後冊,命宰臣蘇逢吉行禮。
辛巳,三司使奏:「州縣令錄佐官,請據戶籍多少,量定俸戶:縣三千戶已上,令月十千,主簿八千;二千戶已上,令月八千,主簿五千;二千戶已下,令月六千,主簿四千。
每戶月出錢五百,并以管内中等戶充。
錄事參軍、判司俸錢,視州界令佐,取其多者給之,其俸戶與免縣司差役。
」從之。
八月辛亥,以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從湖南請也。
時海賊攻州城,州人禱于神,城得不陷,故有是請
鳳翔行營都部署趙晖奏,前月二十四日,收複鳳翔,逆賊王景崇舉族自燔而死。
丁未,鳳翔節度使、充西南行營都部署趙晖加兼侍中。
戊申,密州刺史王萬敢奏,奉诏領兵入海州界,至荻水鎮,俘掠焚蕩,更請益兵。
诏前沂州刺史郭瓊率禁軍赴之。
庚午,前永興軍節度副使安友規除名,流登州沙門島。
先是,友規權知永興軍府事,及趙思绾之奔沖,友規失守城池,至是乃正其罪焉。
癸亥,以前邠州節度使宋彥筠為太子太師緻仕。
丙寅,分命使臣赴永興、鳳翔、河中,收葬用兵已來所在骸骨。
時已有僧聚髑髅二十萬矣。
前沂州刺史郭瓊奏,部署兵士,深入海州賊界。
是月,有狐登明德樓,主者獲之,狐毛長而腹下别有二足。
二月辛巳,青州奏,郭瓊部署兵士,自海州回至當道。
甲申,樞密使郭威巡邊回。
丁亥,汝州防禦使劉審交卒。
乙未,以前安州節度使劉遂凝為左武衛上将軍,以鄜州節度使焦繼勳為右武衛上将軍,以前永興軍節度使趙贊為左骁衛上将軍。
三月己亥,徐州部送所獲淮南都将李晖等三十三人徇于市,給衫帽放還本土。
是月,鄴都留守高行周、兗州符彥卿、郓州慕容彥超、西京留守白文珂、鎮州武行德、安州楊信、潞州常思、府州折從阮皆自鎮來朝,嘉慶節故也。
戊午,宴群臣于永福殿,帝初舉樂。
壬戌,鄴都高行周移鎮郓州,兗州符彥卿移鎮青州,并加邑封。
甲子,西京留守白文珂、潞州常思、鎮州武行德并進邑封,郓州慕容彥超移鎮兗州。
夏四月戊辰朔,邢州薛懷讓移鎮同州,相州郭謹、河陽李晖并進邑封。
庚午,府州折從阮移鎮鄧州。
辛未,故深州刺史史萬山贈太傅。
先是,契丹入邊,萬山城守,郭威遣索萬進率騎七百屯深州。
一日,契丹數千騎迫州東門,萬山父子率兵百餘人襲之。
契丹僞退十餘裡,而伏兵發,萬山血戰,急請救于萬進,萬進勒兵不出,萬山死之,《遼史·世宗紀》:天祿三年殺深州刺史史萬山。
契丹亦解去。
時論以萬進為罪,故加萬山贈典焉。
壬申,華州劉詞移鎮邢州,安州楊信移鎮鄜州,貝州王令溫移鎮安州,并加邑封。
以鄜州留後王饒為華州節度使,以其來朝故也。
丁醜,尚食奉禦王紹隐除名,流沙門島,坐匿軍營女口也。
辛巳,以宣徽北院使吳虔裕為鄭州防禦使。
時樞密使楊邠上章乞解樞機,帝命中使谕之曰:「樞機之職,舍卿用誰?忽有此章,莫有人離間否?」虔裕在傍揚言曰:「樞密重地,難以久處,俾後來者疊居,相公辭讓是也。
」中使還具奏,帝不悅,故有是命。
壬午,以樞密使郭威鄴都留守,依前樞密使。
诏河北諸州,應兵甲、錢帛、糧草一禀郭威處分。
癸未,府州永安軍額宜停,命降為團練州。
戊子,翰林學士承旨、戶部尚書王仁裕罷職,守兵部尚書。
左千牛上将軍張瓘卒。
庚寅,以西南面水陸轉運使、尚書工部侍郎李穀為陳州刺史。
左金吾上将軍緻仕馬萬卒。
甲午,以前華州節度使安審信為左衛上将軍,以前潞州節度使張從恩為右衛上将軍。
五月戊戌朔,帝禦崇元殿受朝。
丙午,以皇弟興元節度使勳為開封尹,加兼中書令,未出閣。
甲子,诏:「諸道州府差置散從官,大府五百人,上州三百人,下州二百人,勒本處團集管系,立節級檢校教習,以警備州城。
」 閏月癸巳,京師大風雨,壞營舍,吹鄭門扉起,十數步而堕,拔大木數十,震死者六七人,水平地尺餘,池隍皆溢。
是月,宮中有怪物,投瓦石,擊窗撼扉,人不能制。
六月庚子,以國子祭酒田敏為尚書右丞。
癸卯,太仆卿緻仕謝攀卒,辍視朝一日。
鄭州奏,河決原武縣界。
乙卯,司天台上言,鎮星逆行,至太微左掖門外,自戊申年八月十二日,入太微西垣,犯上将屏星執法,勾己往來,至己酉年十一月十二日夜,方出左掖門順行,自今年正月十日夜,複逆行入東垣,至左掖門。
秋七月庚午,河陽奏,河漲三丈五尺。
乙亥,滄州奏,積雨約一丈二尺。
安州奏,溝河泛溢,州城内水深七尺。
丙子,帝禦崇元殿,授皇太後冊,命宰臣蘇逢吉行禮。
辛巳,三司使奏:「州縣令錄佐官,請據戶籍多少,量定俸戶:縣三千戶已上,令月十千,主簿八千;二千戶已上,令月八千,主簿五千;二千戶已下,令月六千,主簿四千。
每戶月出錢五百,并以管内中等戶充。
錄事參軍、判司俸錢,視州界令佐,取其多者給之,其俸戶與免縣司差役。
」從之。
八月辛亥,以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從湖南請也。
時海賊攻州城,州人禱于神,城得不陷,故有是請